2025骞�1鏈�12鏃� 鏄熸湡鏃�銆€鍐滃巻12鏈�13鏃�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钟声”散论(文剑钢)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5日
来源:   作者:文剑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钟声”散论(文剑钢)

   “钟声”散论

  文剑钢

  内容摘要:位于苏州城西郊外枫桥镇、京杭大运河畔的千年古刹寒山寺,与国内其它寺院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究竟以何种魅力闻名古今中外?有人说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有人说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作,还有人说是由于文殊、普贤菩萨转世而成的寒山、拾得“和合二仙”在寺院做过住持,寒山寺因此得名。其实,诗作、钟声、

  “和合二仙”所代表的正是“凡佛、人仙”所共同拥有的“人性”。在不同层次的人性面前,人世间的道理如同佛家之法、理,具有不同层次的体用。

  关键词:钟声;众生;终生;宇宙法理;和合人性

  序:钟声·和合·诗

  钟声,是人世间独特的法器律音,对于每一位听闻过钟声的人来说,都有一段难以尘封的往事和涂抹不去的记忆。

  钟声是儿时的“催眠”,钟声是学生的“作息”,钟声是劳作的“指令”,钟声是安危的警示,钟声是心灵的“启迪”,钟声是彼岸的“召唤”……

  钟声,代表了时间、空间,社会、历史,政治、形势,人情、世俗,民族、宗教内涵之丰富不胜枚举。

  世上有一种钟声令人期盼和神往,那就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其绵绵不绝的“梵钟佛音”蜚声中外,响彻1500多年。尤其是百年以来,寒山寺诗文收入小学课本,借歌词传播和合钟声,

  “夜半钟声”、“涛声依旧”的诗歌音韵,早已从神圣的殿堂走向市井的生活,融入人们的心灵,陶冶民众的情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唐代诗人张继以《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作成就了苏州寒山寺饮誉海内外的“千古名刹”;寒山寺的钟声透过浓雾寒霜,于“江枫渔火”处,破除了落第孤寂学子的迷茫,开启了寒士智慧之窗,造就了名垂千古的大诗人。至于是寺因诗作闻名,还是诗因寺钟声传世,已无可考证,也不必考证。在世人心目中,寒山寺钟声与《枫桥夜泊》诗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像寒山子与拾得两位大士,在妙利普明塔院住持,被后人称之为寒山寺的“和合二仙”一样:和合、钟声与诗作已经成为寒山寺闻名古今中外的象征。

  一、钟声·佛

  钟声透过雾霭激荡人的心灵,传播着“和合二圣”的“开示”信息,使人由“声闻”至“缘觉”,获得心灵层次的升华。由虚拟畅想到实体存在的物象回放:钟声、寺庙、佛塔、钟楼、梵钟,从原野到城廓运河至小桥城墙与缄门:在平、齐、娄、相、葑,南、盘、胥、阊、金等苏州十门中回荡,幻化、勾勒、搭建出一个完整的姑苏“平江府”城廓意象。这意象随历史而演进,这城廓因时代而变迁。

  “平江府”伴随着寒山寺的钟声而昼夜更替, “姑苏城”伴随着钟声而充满活力,经千载沧桑,水乡巨变,演化、创建出古城新区“一体两翼”、

  “南扩北优”的现代化苏州的城市格局(一府两区:平江府;苏州古城东的工业园区和古城西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扩北优:向古城南部扩展的吴中区和向古城北部优化的相城区)。

  苏州市的规模大了,但寒山寺的钟声依然响彻城池:苏州市的人口多了,但“和合二仙”的传说却使每一位新老苏州人铭记在心。

  钟声跨越时空,恍若“吴门烟雨”缥渺虚幻,浸润于古宅、河街以及广厦建筑群落之中,在“古城新区”的万家灯火处闪烁,展示着人类的智慧和财富。

  钟声贯穿心灵,犹如智慧之索系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心头,牵动着人的思绪,在市区内匆匆行人的面颊上飞掠出幸福、甜蜜的微笑韵符。

  钟声超脱凡尘,引导众生破除贪欲的迷雾,放下嗔痴的愚见,开启智慧的大门,在环古城高架桥上随同快速道路上的汽车悠然远去。

  也许将身置于郊外枫桥、渔船、灯火处的张继借一己忧国忧民、怀才不遇而嗟叹的诗句,抒发自己在姑苏城外寒山寺闻钟声的情怀。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千百年来,寒山寺梵钟尚在,姑苏古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依旧,然,却是旧城连新区当年寥落空旷的郊野已经幻化成为城中繁华街市,寒山寺早已是“寺外有城,城中有寺”,处于重重建筑包围之中的“红尘圣土”。

  每当“城府之内”的佛钟响起,钟声随着人的呼吸、伴着心跳,涤荡着人的肺腑,令人顿时感觉神清气爽,胸怀若谷,恰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诗),钟之音声载着人类美好的愿望以及康泰盛世的和合,向城市之外的远郊区域、省域、国家之间传播……

  桥还是那座桥、庙还是那座庙,岁岁钟声、渔火依旧。那《枫桥夜泊》的钟声音韵却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透过霜雾烟雨、穿越城市发展之文脉传日韩、下南亚,远涉万水千山,达于五洲四海的每一个角落,激发人们的和合之情,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灵,平等和谐的仁爱慈悲之心性。

  而今,寒山寺应时代需求、民众之愿,造就《枫桥夜泊》重达39011屯的华夏第一大诗碑(其总高度为16.9米、宽6.5米、厚1.3米),铸就108吨的华夏第一法华钟(仿唐大铜钟高8.5米,钟底裙边直径5.188米,钟面铭文为一卷70024字的《妙法莲花经》,钟底饰以九部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相信伴随着“中华第一法华钟”的钟声响起,

  “诗”“钟”音韵将会以浑厚、特殊的感染力在世人心田广播深植“和合众生、天人合一”的善因,在“缘起性空”处耦合印记佛陀灵山的妙音。

  二、众生·法

  众生不仅仅是指人类,同时还包括人类以外的动植物等。

  佛家依从物质属性的演化规律,将宇宙万物分作“地、水、火、风、空”。

  道家按照万物的阴阳五行属性与运行特性,分作“金、木、水、火、土”。

  儒家根据社稷纲常以及华夏文明的社会属性分作“仁、义、礼、智、信”。

  无论四大轮空、阴阳五行,社会道德,其生生不息的演化规律,使之演化出物质独立的存在形式,万物形象千姿百态、社会人生丰富多彩,因而称之为“芸芸众生相”。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物质阴阳五行相互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对立统一关系,因借互依,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万物的一分子,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本身由阴阳五行构成,人与宇宙物质有某种对应关系,所以人必须同天地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法天象地,讲求天人合一。中国古人正是遵从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宇宙至理,展开自己的劳作并繁衍生息,由此创造了中国古代的城市文明和当今的现代都市化文明。

  这其中,寒山寺的钟声伴随着姑苏城的众生跨越百世千载,张继的《枫桥夜泊》反映出入性中由痴迷的忧思转而闻钟声的感悟,或许钟声中蕴含着寒山寺寒山与拾得和合二圣的“问答”、

  “菩萨偈”、 “忍字歌”,明心见性、了悟凡尘、与天地至理的相合,更有寒山寺钟声和谐音韵的萦绕、点化,奠定了“吴地姑苏”文人辈出、饮誉四方的基础。

  钟有声,诗有韵;寺有清规、国有律法。张继的诗借景抒情,凄美如画;寒山子的诗,平铺直叙,直如白话,看似凡俗的诗句却透射出缕缕妙理禅机,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其抒发禅心悟道的诗作,空灵飘逸,剔透晶莹,把人带到一种毫无烟火气的玄妙圆觉之境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虚还是实,看有其实无,好比钟声、诗韵,有焉无焉?虚焉实焉?其中法理不可说,须自了悟!

  三、终生·理

  终生泛指一辈子,既有总括人生的意思,更有生命过程的总揽。

  余观终生可分三层:一日物质具象层;二日精神抽象层,三日超越实像、虚妄不即不离的本体层。

  (一)具象层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动植物、人物的物质实体存在。这一切,因人的存在而使“三界内”物质世界变得可用而有意义。

  物有用,人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物质的功用是人类赖以生存而舍弃不去的基石。人不可能脱离众生而孤立生存。宇宙天地间,阴阳五行中,实像之间皆以环境存在为依存。

  “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类必须依靠万物的和谐存在而共生共荣。自古以来,人正是根据自身的生存需求以攫取万物,创造了巢穴、棚屋、楼宇、殿阁、宫廷,这些人工构筑物的集聚构成了部落、村寨、集镇、城市、都市。

  人类终生劳作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创造了城市,人类终生探索,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存质量,达到舒适美满、求证生存价值而执着,造就了现代化文明。

  然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哪些是吾需,终生何所求?

  (二)抽象层虽然,看似人生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其实,是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在起主导作用,这就是人心,着色染像之天伦,这就是人性脱离实像、不离实体的抽象层。

  通常,把人的属性分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部分:求温饱、寻安全,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而繁衍是人类的自然属性;爱美求新,求舒适,讲美观,满足人类对生存地位和价值的追求而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则是人类的社会属性。

  在人的生命存在中,对物质的生存需求和安全诉求的自然属性基本容易满足,但是,人类对舒适、美观需求的社会属性,却从来没有上限和止境。人类爱美求新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价值观,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离开了人的内在思想和精神,人就会成为一具类动物的躯壳,故,形而下具象的物质相对稳定,易于把握,形而上抽象的精神却是动态的、统领的,难于捉摸。

  (三)本体层不在具象和抽象层面的两边,又不离两边的中和层、超越层拟或是跳出人类物质本体的返观内省:既不具象,也不抽象。然而,跳出者是“谁”?反观内省谁观谁?观与被观一虚一实,原是一体,遵循着宇宙间生、存、坏、灭的普遍规律;实散则虚之,虚聚则实之,实则有形而可观为“色”,虚则形散化气为“空”。虽然为空,岂能无物焉!

  其实舒适和美只是虚实的另一对相对的概念,出自本体,无中生有。世间原本没有美与丑,是人类社会的属性使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产生了分别心。正是这种分别心,造就了人类的美感。美感具有创造性的原生动力、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也正是这种分别心驱使美感向往奢华、追逐名利,执着于美轮美奂,在膨胀扩张无度时,令人迷失心性,脱离本体的存在规律而灭寂。

  看人生光阴似箭,生命无常人生于偶然,归于必然,活在当下,把握全程,当机立断。

  然而,人又因为私欲、偏见、虚妄、执着而易于走偏,陷于贪、嗔、痴那无尽烦恼的泥潭而难以解脱。自古以来,人类终生会在清静无为、私欲追求的矛盾中执迷与觉悟,沉沦与升华。文化中所积淀的释、道、儒、医、武等类别和门户,让人在“天人合一”、

  “万物一体”的整体宇宙观和人类求善、悟真的本体论中各行其道,各得其所。

  结语:

  姑苏城、平江府、苏州市无论城市怎样发展,名称如何更换,然,河网水系所滋养的众生代代相传,

  “阖闾”古城地处江南水乡吴地的本体与人性的根器不变,姑苏城市的文脉清晰可见且蓬勃发展。塔院、钟声、和合二仙将永远与寒山寺相伴,随《枫桥夜泊》唱和,随“夜半钟声”飘然君不见:汨汩运河水,熠熠杨柳间。忽然游船过,塔影呈万千。钟声醒众生,佛性以超然。寒山无寒意,如来无寒山。和合苏州城,繁荣逾国际。众生无来去,法理存人间。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