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什么是人生观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5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万行法师:什么是人生观

 

  接着上次的话题,人的一生只有三次受教育机会:第一阶段家庭父母的教育;第二阶段学校师长的教育;第三阶段单位领导的教育。这三次教育奠定了你的人生观。在座的问一问自己受了几次教育,是三次都有,还是两次,或者只有一次?如果三次都碰上了,你就是一个幸运者,这一生你必然会成就。之所以我们没有明确的人生观,或者我们的人生观不健康,不正确,就是这三次教育都错过了。HY,你解释一下什么叫人生观。

  HY:我觉得人生观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事。

  师:大家还有什么观点和看法?什么叫人生观?人生观这三个字怎么解释?

  答:就是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

  答:人生观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是我们从小到大形成的一种对人生的观念。

  师:出家人回答。出家人是师父,人天师表,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观,怎么教导信徒?

  答:人生观就是观人生,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给社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途径。

  答:人生观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方向,是对人事物的观点和认识,是对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看法,一般分为消极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观人观事,从大的方面讲是确定一个人的总目标:你想做成什么事,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从微细的角度讲,是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观点、目标和道德标准,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最好,做一个好榜样。对出家人来说,就是在修行上做一个好榜样。

  答: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观。我是管钱的,我的人生观就是让自己活得最值钱。

  答:人生观就是先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然后为社会做贡献,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答:人生观就是,你是什么角色就扮演好什么角色,干什么就像什么。

  答:人生观第一是要思考自己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来到这个地球上;第二是要去哪里,在这个星球上要做什么,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第三点是如何去做,如何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如何思考,如何说话,如何行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这一切都要独立地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答:人生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定位。

  答:人生观是建立在对生命的了知上,在没有找到自己的本性之前,我们都没有真正活过。未知生,焉知死?只有了解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死的时候,才能建立真正的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人对苦与乐、荣与辱、生与死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和人生取向。

  答:人生观是一种生活态度。

  答:人生观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所经历的事情和所住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

  师:务虚的人回答得就务虚,务实的人回答得也就务实。有的人回答的听上去很好,但不具操作性,无从下手,只能用来听听,赏心悦耳,就像很多策划公司的策划案一样,策划书做得很精美,洋洋洒洒几万字,可操作性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有的人回答的不动听,可是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他的路子是通的,必然会成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有的人务虚,有的人务实。就像很多工作本来可以一步到位,但有的人要三步才到位;有的事情一块钱就可以做成,有的人需要三块钱。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充分显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学校和单位里所受到的教育,也代表了每个人的见地、水平、为人处事的风格和方式方法。刚才讲人生只有三次受教育机会,这三次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

  的确,人生观包含了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如何看待生命,生死等一系列问题,但说到底就是“为人处事”四个字。首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个性性格如何?有何兴趣爱好?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怎么看?只有对自己对社会有了明确清晰的认识之后,你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定位之后你才知道如何取舍,取舍之后才知道如何行动,也就是如何去为人处事。

  无论如何取舍,最终还是落在为人处事上。尤其是现在社会上千奇百怪的现象很多,容易干扰我们的视线,扰乱我们的心智,影响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从而影响我们的人生取向。为什么有些人到四五十岁还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呢?这说明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对自己对社会都不了解,对社会的种种现象也无从判断,无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相应地,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也就不知道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去为人处事。

  身为出家人,每天来到我们面前的信徒都会向我们讲述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好事坏事、正面的负面的、阴暗的阳光的,都会让我们听到,最后请我们教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事,如何处理这些事。如果你没有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就会误导他们,让他们不健康的心理更不健康。

  比如社会上贪污腐败的现象很严重,你要怎么引导身边的信徒?社会上很多人自私自利,你又要如何告诫你的信徒?你要让来到你身边的信徒从这种迷惘困惑中解脱出来,从而活得舒展、自如、洒脱、超越,不会因为这些社会现象而悲观失望,迷失方向,甚至放弃对自我的努力,跟风从云,随波逐流。

  跟风从云的人在我们学佛的圈子里特别多,今天听说这个明师很厉害就去追随这个明师,明天听说那个明师很厉害又去追随那个明师,一生都在追随明师,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你的心不定,就是释迦摩尼佛来到你身边,你也一样活在烦恼之中,用不上功。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确立了人生方向和目标,一辈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奋不顾身地努力,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险阻都不动摇,甚至遇到再好的机会也不改变自己预定的目标和初衷呢?就是因为他的人生观、人生方向很明确,不会被人生途中的种种境遇所动摇所转变。

  为什么很多人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却没有达成呢?因为在努力的过程中出现的沿途风光太多,他被干扰和影响了,结果就像猴子摘玉米一样,折腾了一生,最终还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因为他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明确,所以边走边改。如果你是这种人,在你的人生途中,你很容易被迷惑,被身边的人干扰和影响,你听谁说都有道理。因为谁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都有他的道理。

  问:在社会上办事很难,都要送礼,而且礼越送越大,有的人把腰包掏空了也办不成事。对此现象,您是怎么看的呢?

  师:这的确是社会上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古人说,最大的送礼不是送金钱,而是送尊严送智慧,也就是我们佛门里说的般若。为什么有的人送金钱,事情还办不成,有的人什么礼都不送,一分钱不花,单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把事情办成呢?因为前者没有智慧,没有掌握送礼的技巧,不懂对方的真正需求,没有满足对方的需求。而后者有智慧,掌握了送礼的最高技巧,就是送尊严送智慧。语言能让人得到尊严和心理满足;智慧能为人指点迷津,使人获大益。而送礼物送金钱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实际上人的内心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是对方恳切地肯定自己的长处,指出自己的不足,为自己指点迷津,为自己提供一个发展发挥的空间。简要地说,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满足,乃至灵性上的满足。而送金钱是最笨最低等的送礼方式。

  社会毕竟是社会,需要靠事情来说明问题。古人讲:“无德不久,无事不立,无慧不成。”“无德不久”就是没有德行,你想让事业长久持续地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无事不立”,你没有办成一件事,没有一点业绩,在一个团体一个单位里是无法立足的。要想立足,必须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业绩摆出来给人看。即便在家庭里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做出业绩呢?要有智慧,也就是“无慧不成”。没有智慧,不懂得为人处事,无论你付出多少,多么努力,事情也做不成。在家庭里,你从不承担家庭责任。到一个单位,你不为单位创造效益,不为领导分忧,领导交给你的事,你拿不起也做不好,你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我们佩服一些历史人物,无非是佩服他们的德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智慧,和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前几天我点评了男众,过后有些男众来找我说点评得很好。不管点评的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我还是重复我的老话:这纯属我个人一家之言。你来到东华寺常住,追随万行,万行就要把他看到的、感觉到的、意识到的都讲给你听。我经常说一句话:有能力不做是不负责任,看到问题不说是不忠。

  大家不需要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人在二十岁的时候,总认为很多人在看自己,注意自己,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三十岁的时候开始关注社会,注意别人。四十岁以后你发现谁也没注意你,你也没注意谁,每个人都活在自我当中只管自己。五十岁以后该体验的体验了,该满足的满足了,该过把瘾的也过足瘾了,这时候才开始考虑为家庭、为社会尽点责任,做点贡献,才表现得有爱心,开始学着做好事,学着付出,学着奉献。到了六十岁,你才有资格含饴弄孙,安享儿孙绕膝的晚年。对于出家人而言,则是安享内在的恬淡和宁静,以及徒弟满天下的喜悦。

  我经常说一句话,佛教是水,我们出家人是鱼,佛教没有了,寺庙没有了,鱼怎么存活呢?所以我们出家人不需维护个人的形象,只要维护好佛教的形象、寺庙的形象,就维护了个人的形象;只要维护好佛教的利益、寺庙的利益,就维护了个人的利益。如果你只维护个人的形象和利益,不维护佛教和寺庙的形象和利益,最终你个人的形象、个人的利益也会失去。实际上我们个人的利益和形象跟寺庙相比,跟佛教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做事必须有结果,拿结果来说话。一个人做事有始无终,没有结果,不能给人安全感,谁愿意和他共事呢?做人要注重过程。做人既实在又很虚。做事则必须实实在在,不能有一点虚的成分。一件事你做成了就是做成了,没做成就是没做成。事情是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可以兑现的。

  人要成为全才是很难的,尤其是我们出家人,你是会修,还是会讲,还是会干呢?大家问一问自己,是想成为一个会说的,还是会修的,还是会干的?你肯定会说三样我都想要。作为一个人天师表,这三样的确应该集于一身。实际上一个真正会修行的人一定会做事,一个会做事的人一定会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认识信徒,发现信徒的问题,做好信徒的工作。当信徒向你请法时,因为在做事过程中有真切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你必定会言之有物,让信徒心开意解,转迷为悟。

  信徒的问题不外乎身病和心病。出家人主要是为他们解决心病,也就是思想的问题。来到我们面前的信徒无非是想得到我们的点拨。如果你不会说,不会修,也不会做事,是很难为信徒指点迷津的。

  佛法的传递,一方面是靠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另一方面是靠语言来传播。有时候言比行更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在行上。现在人的越来越理性,头脑越来越冷静,不容易被语言所迷惑。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如何说,更要看他如何做,也就是看他如何为人处事。

  一个能做事、能成事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怕事、不烦事的人。没有事情不找事,事情来了绝对不能怕。事情来了,把它处理好就行了。今天处理不完明天处理,明天处理不完后天处理,直到把事情处理完为止。事情来了不能躲避,否则就是被事情转,不是你处理事情,而是事情处理你。尤其是我们出家人想成就,没有事情来磨练你,你怎么成就呢?

  实际上修学佛法是最大的一件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都怕事烦事,成佛这么大的事你不怕烦吗?世间上的事你都怕烦,你说你学佛不怕烦,那一定是假的,你不是真正在学佛,不知道什么是学佛。学佛是分分秒秒、时时刻刻都在和自己的起心动念做斗争,和自己的言行举止较劲。你能对外面的事情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你对自己内在的事情也会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你对内在的事情有始有终,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也会有始有终。

  有的人看到了问题不说,有时候没办法了才说上一句,对方不听也就算了,不再说第二句。而有的人说第一句对方不听,他会说第二句,第二句不听他会说第三句,直说到你改为止,转变为止。这种风格的人一定会成事。你看到对方有问题说一句,对方不改,你就拉倒不说第二句了,那你为什么还要说第一句呢?这说明你的心量不够,干脆你第一句也不说。既然我说了第一句,就要盯着你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完,盯着你直到你改变,否则我一定会说第二句第三句。做事要么别出手,既然出了手就大方一点,不能说:“我努力了就行了。”你努力了没有结果,有什么意义呢?你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后的结果。

  看一个人平时的为人处事,就知道他这辈子能不能成佛。如果你是一个做事有头无尾,不追求结果的人,那你学佛也不会有结果。很多修行人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时每刻都在求

  道,不管外面的事,只要有地方住,有口饭吃,能修行就行。这种心态、这种精神很难得。但是如果把这种习性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事,去弘扬佛法,那还是欠缺。有时候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先要对别人负责,佛教讲众生是一体的。为什么说众生都成佛了,我才成佛呢?众生都在地狱里,你一个人成佛能快乐吗?

  有些人做事虽然追求完美,但缺少章法,不知道从何下手,很容易被别人所干扰所转。一个成事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言行举止所干扰,所击垮。如果我这样,今天就没办法坐在这个台上,没办法盖东华寺,甚至连和尚都当不了了。尽管有很多人认可我,但也有很多人诋毁我。别人诋毁你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你生气,让你改变初衷,想击垮你,你怎么能轻易中计呢?既然你确定了自己的目标,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无论别人怎么说,你都不应该动摇。为什么别人三言两语就能让你改变初衷,放弃初衷呢?做事不仅要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方法,还要有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定的意志。人很容易被自己眼见耳闻的一切所干扰,所转,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来自眼睛和耳朵。如果你超越了眼根和耳根,不被它们所转,你做人做事就轻松了,活得就自在了,你也就解脱一大半了。有很多人诋毁我,说我坏话。但是,无论他们怎么说我,我还是用心地做事。你越是在暗处盯着我,伺机扳倒我,我做事越谨慎。如果你不在旁边盯着我,我可能会得意忘形,肆无忌惮。所以人家找你的毛病挑剔你,躲在阴暗处算计你,从某个角度讲是来成全你,成就你。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更谨慎。有一天你成就了成佛了,要感恩他,感恩这一类型的人。每一个成为佛菩萨的众生,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这些磨难都是助道之缘,都是来成就我们的。

  已形成的思想理论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千年万年不会改变。比如学中国历史,无论再过多少年,还是按唐宋元明清这个顺序来学,历史事件都有它清晰的脉络。但是,有时候我们在理上明白了,为什么在事上行不通呢?那就是没有把理吃透,没有把理融入血液中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理,在事上一定行得通,一定会得心应手。所以一个人明白了理就应该在事上下功夫,把心用在做事上,因为事和人直接相关,都是因人而生。而人是瞬息万变的,你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在变化。所以理虽然不变,但做事的手法要根据不同的人和环境而改变。

  修行要体现在“用”上,这个用不外乎就是为人和处事。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须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如果说你有修行,但没有体现在为人处事上,怎么证明你有修行呢?

  我们东华寺的女众一直保持着一股正气,特别注重自身的实修,对自己管理很严谨,做事很稳当,不多管闲事。实际上出家人除了修行,除了寺庙和佛教,还有什么事呢?佛教的事、寺庙的事就是我们个人的事。我们出了家,就和寺庙和佛法融为一体分不开了,佛法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寺庙就是我们的家。为什么过去一些老和尚看到有人诋毁佛法,毁坏佛教,就像挖自己的祖坟一样?过去我也不理解,心想:这个老和尚,你修你的就是了,人家也没伤害你,只是说说佛教,说说和尚,也没说你,你管那么多干什么?慢慢地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看似和我们没有关系,但仔细一想,我们和它是同一体的。虽然他说的是其他和尚,但其他和尚也代表了佛教,代表了僧团。所以,尽管他诋毁的是佛教,不是我们个人,但也是诋毁我们。

  女众的嘴要严,不要轻易开口。一个团体里面很多是非都是女众生出来的。古人讲:“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我们是出家师父,更应该口上有德,不要轻易开口,说出去的话就要对它负责。看不惯的事可以自己去做,但不要在背后说是道非。尤其在僧团里,大家要管住自己的嘴,这个僧团才会清净。

  女众还要内敛,个性不能太张扬。尽管社会上倡导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很多事情还是由男的抛头露面,不允许女的来做,很多风光还是被男的占去了。佛门里也是如此。所以女众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在修为,在内功上下功夫。

  我们东华寺的女众很努力,个个都是修行的榜样,我真的是打心底里喜欢你们。将来我要把女众下院设计得比男众的还好,让你们衣食住行无忧,而且心灵无忧。只有心灵无忧,你们才会好好用心修行,什么都不用想。将来女众道场建好了,你们女众也轮流做执事,给你们锻炼的机会。中国现在有十几个女方丈,将来我们东华寺也要出几个女方丈。

  台湾的几大高僧在起家时,身边的四梁八柱都是比丘尼。因为女人的心态比男人的好,名利心没有男人那么重,她们只要在衣食住行上有保障,精神上有保障,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修行就很满足。但男的不一样。所以无论什么宗教,教主都是男的。但是,不知你们是否注意过,宗教里面所崇拜的偶像最终还是以女性的形象出现,信徒都崇拜女神、女菩萨。所以女众更容易度众生。

  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充实自己。我们东华寺一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寺庙。你们要多和外面的人接触,多向外面的人学习。今天的时代不同于过去,信息量非常大,如果待在寺庙里什么都不闻不问,你拿什么来指点信徒?现在的信徒都很有思想,来到我们面前提出一些问题,如果我们闻所未闻,是没办法为他们答疑解惑的。

  过去社会上的人无论什么都要到寺庙里来向出家人请教、学习。可是今天我们出家人什么都不懂,要向社会上的人请教、学习。但是真正的大德高僧还是像过去一样,学富五车什么都懂,中国文化全都装在他们的脑子里。为什么蒋介石退到台湾时,请走了一大批高僧?因为他知道只要这批高僧在他手里,中国文化就在他手里。所以当时他用一架专机把中国的高僧和知识分子全部接到台湾去了。

  我们东华寺虽然建得这么大,但为什么我总感觉它很单薄很空,一个指头就能推倒呢?就是我们出家人的脑袋里面太空了,每个人就像纸一样单薄,指头一捅就可以戳穿。好多信徒的素质都比我们高,我们怎么教得了他们呢?可是我们又是师父,不好意思向人家请教。好多人都有这种看法。这个现象在我身上是不允许存在的。我是个实用主义者,你比我强,你身上有我可学的东西、缺少的东西,你有过人之处,我就会向你请教。我非常推崇一句话: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你向别人请教只是一时不懂,你不请教一辈子都不懂。向别人请教不仅不会丢人,还会提升你的美德。

  单纯心是修道很重要的品质之一。但所谓的单纯心,是这颗心由单纯变成了复杂,再由复杂变成了单纯,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单纯。很多人的心根本就没有打开过,那不是真正的单纯。这个道理就如同像郑板桥说的,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变得糊涂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才说“难得糊涂”。

  问:我是不是应该出家,想听师父的建议。

  师:听我的建议?那我就建议你别出家。出家必须自己拿主意,不能听别人的,让别人给你做决定。想听别人的建议说明你自己心里没有确定。出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是一生中的大事,必须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决定。

  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首先要学会适应环境,适应这个地方的理念。如果你不适应或者不愿意遵循这个地方的理念,就不要委屈自己,你可以离开去寻找适合你的理念的地方。我经常说一句话: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委屈自己,不要为难自己。适合你的地方很多。既然你喜欢这里,就必须适应这个环境和接受它的理念。环境不可能为了迎合你而改变,你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它。

  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敞开,不要遮遮掩掩,这样交朋友做事都很轻松。跟人交往的时候,彼此要打开心灵,不愉快的事情都放到桌面上说,不要你猜我,我猜你。人是有思想的,需要经常沟通,敞开来沟通。为什么我们东华寺每个月要开两次会呢?就是给你们沟通的机会。甚至你们平时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也可以直接找我聊。虽然你们都认为我很厉害很凶,但我讲道理。尽管我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和你们聊天。但我最大的乐趣、最开心的事就是和你们聊天、看到你们的变化和进步。

  当初让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面对信徒。但是,当我认识到这辈子都要做这件事时,我马上就转变自己的心态。你当和尚,不面对信徒面对谁呢?不讲佛法还能干什么呢?过去讲,佛卖法,祖师卖佛,现在的和尚既卖佛又卖法还卖祖师。你不仅要卖,还要把他们卖好,卖得漂亮,让来到你面前的每一个信徒都欢喜地满载而归。为什么信徒会来到我们面前?他们求的是什么?就是你能让他们在心灵上有所触动,思想上有所提升。所以他们给我们物质上的支持,我们给他们灵性上的指导。

  为什么我要问你们什么叫人生观,为什么我要强调人生观呢?如果你的人生观还很模糊,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人生观,你肯定很难面对信徒。因为信徒来到我们面前总是说家庭的问题、社会的现象、心里的困惑。如果你有一个健康的、正确的人生观,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你马上就能给他们解答,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心态和观念。

  人很容易看到社会、家庭、人性的阴暗面,而不去看积极阳光的一面。如果社会、家庭、人性真的都像某些人认识的那么阴暗、败坏,社会和人类怎么可能发展到今天呢?

  几乎每年都会有宗教大师说是世界末日。你们看有世界末日吗?如果说天灾人祸,哪一天哪一年世界各地没有天灾人祸呢?不是现在多了,过去也很多,只不过现在资讯发达,媒体的宣传多了。如果你打开电视天天只看社会的负面现象,那你就别活了,那些现象早就把你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摧毁了。如果你真的相信佛法,相信一切唯心造,即便世界末日来了,只要人心都向佛,都好好修行,心不动摇,意不颠倒,整个宇宙的磁场不就定了吗?为什么宇宙的磁场会这么混乱呢?不就因为我们的心太混乱,太迷茫,太动荡吗?每一个心灵的磁场都是一台宇宙发电机,大家的心动得越快,宇宙也动得越快。如果大家的心很定,宇宙也会安定下来。过去说一个罗汉的心灵磁场可以辐射、安抚五百公里的范围。实际上何止五百公里。一个罗汉的磁场和宇宙的磁场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步的,他的磁场动,整个宇宙的磁场就动,他的磁场定,整个宇宙的磁场就定。由此看来,所谓的世界末日是我们人为的。

  人与人之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我们有些人心很好,但是一到外面去做事,就寸步难行呢?按理说好人好心做好事,应该行得通才对,可是为什么你好人好心做好事却行不通呢?就是因为你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尤其是有些出家人总喜欢跟人争论,反驳别人,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总喜欢在理上争个输赢。但是,一个人开口就反驳别人证明自己,这意味着他内心极其脆弱,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一个人如果真的很自信,任何时候都不需要反驳别人,击败别人。尤其是与人沟通的时候,你必须让对方先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要人家一开口,你就把人家打回去。如果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对自己的观点很有自信,无论别人的观点如何,你只要在心里笑一笑,按你的观点去做就行了。人是物以类聚,你是什么层次就与什么层次的人沟通,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是无法沟通,产生不了共鸣的。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所以佛教里面才有大乘小乘,才有罗汉、菩萨和佛,才讲一地菩萨不了解二地菩萨,二地菩萨不了解三地菩萨......

  在我们出家人身上,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出“品质”二字。能力差一点,学识浅一点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在家人会追随我们,把他们的烦恼、心里话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向我们倾述呢?就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的品质,相信我们不会耻笑他们,不会乱说他们的是非出卖他们。所以当人家相信你的时候,你要更做得更好,要为他们负责。

  一个人一生当中很难得到他人的信任,包括我们自己也很难信任他人。事情让我们碰上了,我们就要用心去对待去珍惜。不能说我是学佛的人,看破放下了。何为看破放下?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并不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做,而是放下所有的顾虑去面对去做,把事情提起来,扛起来,挑起来,去承担,这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

  问:为什么我练动功,身体越练越痛?

  师:有时候痛也许是一件好事,可能是里面的暗疾在往外散发;也可能是练得太猛了,伤到了筋。刚开始做动功的时候幅度不要太大,我们的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幅度太大,做得过猛,扭到筋,会痛好几个月。

  问: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功夫)上不去呢?

  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是在进步。用功在某个阶段会觉得自己进步很大,某个阶段又会觉得自己倒退了,这都是正常的。就像学手艺一样,刚开始学得很快,到了某个阶段学不上去了,觉得很难进步,甚至在退步,实际上还是在进步。这时候就停一停,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突破和飞跃。

  释万行2012.06.30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