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丹霞天然禅师公案评析(远尘)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9日
来源:   作者:远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丹霞天然禅师公案评析(远尘)

 

  丹霞天然禅师(739—824)是唐代著名禅师,法号天然,因曾驻锡南阳(河南省)丹霞山,故称丹霞天然,或丹霞禅师。籍贯不详。原习儒业,应科举途中偶遇禅僧,乃转入佛门。首参马祖,后礼石头,随侍三年,披剃受戒,再往谒马祖,受“天然”之法号。曾驻锡天台山华顶峰三年,其后至余杭径山参礼道钦。唐·元和年间(806~821)至洛阳龙门香山寺,与伏牛自在结为莫逆之交。师曾有烧木佛取暖之奇行,有讥之者,师应答无滞碍,以此为人所知。丹霞天然禅师有许多富含机锋的公案故事,本文现就禅师的公案进行解读,以便更全面理解其禅法思想。

  一、选官与选佛

  丹霞天然禅师在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途中,一次遇到一位禅客。禅客问他到哪里去,丹霞说: “选官去。”禅客说: “选官哪里比得上选佛。”丹霞问:

  “选佛应当到哪里去?”禅客说: “现今有江西马祖道一禅师出世,他那里是选佛之场,你可前去向他学习选佛之法。”丹霞禅师于是放弃了科考,直接前往江西。

  丹霞禅师本来打算走仕途之路,因为被一禅客推荐,让他参禅学道,所以,就放弃了求官的计划,转而寻求佛道。在世间,官场纷杂,官位无常,也许你今天位居人臣,也许明天你就会丢官弃爵。在官场上想做一位正直的清官很难,你若是清正廉洁,就会受到贪官污吏的合伙夹击,让你无存身之处。所以,历史上就有了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和高适“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民令人悲”的内心独白。禅客认为,选官之路毕竟是不究竟的,只有走选佛这条路,才是寻求觉悟的根本途径。

  从我们现实生活来说,做官必须是为了治理好国家、为了百姓的安宁幸福、为了国富民强竭尽才智,才算得上是个好官。虽然如此,也不能利益多少人,不能够给大家带来多大的利益。这与修道成佛对众生的利益,是远不能相比的。一旦修行成佛,就能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并且“皆令人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让他们都能彻底解脱、永离生死苦海。所以说“选官不如选佛”。

  二、铲佛殿前草

  丹霞禅师一次参访马祖道一禅师,见到后却不说话,而是用两手托着幞头脚,让马祖道一看。马祖看了很久,对他说:

  “南岳的石头和尚是你的老师。”丹霞禅师于是前往南岳亲近石头和尚,见面后还是以以前见马祖的动作给石头看。石头和尚说:

  “你可到槽厂去干活。”丹霞禅师谢过石头和尚,从此随大众过起了农禅劳作的生活。他在石头门下劳作,一住就是三年。有一天, 石头和尚对大家说:

  “来日铲佛殿前草。”第二天,大众都找出锹、锄等工具,准备铲草。只有丹霞与众不同,他端来一盆水,洗净了头,来到石头面前跪下。石头禅师见他慧根独具,就笑逐颜开,给他剃发,度他为僧。石头和尚随后又为他说戒,丹霞捂着耳朵出门就跑了。

  禅师之间的因缘契合往往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丹霞见马祖道一禅师时,只是用两手托着幞头脚,显示出石头希迁禅师接引弟子的风格。所以马祖就建议他去亲近石头和尚。石头禅师机锋峻拔,往往使人摸不着边际,所以丹霞见石头又重复了见马祖时的动作。这正适合石头激烈峻拔的接引手段。石头认为丹霞是法器,便像五祖弘忍对待六祖一样让他到槽房劳动,以便待到因缘成熟时,予以印证。当丹霞禅师在石头处住了三年,石头便以铲除佛殿前的草为喻,来看丹霞的悟性如何,谁知丹霞早已经觉悟,听到石头的话后,知道石头的意思,于是他就端水洗头,请求石头为他剃度。石头见丹霞明了他说话的机锋,心中十分高兴,便欣然为石头剃度。石头想进一步验证一下他的见解,便为其说戒,丹霞便捂着耳朵不听,表明自己已经断除贪嗔痴的烦恼,戒律对他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石头一见丹霞的举动,深知弟子已经见自本性,也就欣慰地放他走掉了。这种接引弟子的方法显示了石头南宗禅“不立文字”、

  “以心印心”的禅法特点。

  三、丹霞骑圣僧

  丹霞禅师在石头处剃发之后,就又前往江西参拜马祖道一禅师。他到马祖道场后,还没有礼拜马祖就直接进入僧堂内,僧堂供有圣僧之塑像,罗汉僧的塑像,丹霞就骑上圣僧的脖子上坐了下来。众僧都大吃一惊,认为这个人太狂妄自大,竟敢在圣僧头上坐。他们就急急忙忙地报告给马祖。马祖过来一看,说:

  “我子天然。”丹霞见到马祖后,连忙从圣僧头上跳下来向马祖礼拜,说: “谢师赐法号。”此后,他便以“天然”作为自己的法号了。

  马祖所说的“我子天然”,意思就是说丹霞是我的孩子,是禅宗的子孙,他的佛性天然,合于圣道,所以取法名“天然”。为什么一个亵渎圣僧的丹霞没有被马祖怪罪,反而马祖还夸赞他为“我子天然”呢?原来马祖道一教化弟子注重内心的自证,至于外在的形象举止等外境并不重要了。禅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破除我、法二执,当你内不执著于我,外不执著于物的时候,你的清净佛性就会自然显露,你就会过得自然任运,而丹霞骑在圣僧头上,恰恰表明了他不再执著于泥塑木雕的圣像,而只见到内在的自性佛。他这种离言语文字之相的举动,就是为了得到马祖的印证。马祖知道丹霞已经开悟,便赞叹说他是一位能够继承禅法的弟子,又为他取法名“天然”。

  四、石头路滑

  丹霞在南岳石头那里得到印证后,回到马祖那里。马祖见他回来,就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丹霞禅师说:

  “石头。”马祖说:“石头路滑,你跌倒了吗?”丹霞禅师说:“若跌倒就不来了。”马祖知道丹霞禅师度化众生的机缘已经成熟,就让他离开自己弘化一方。此后丹霞禅师就居住在天台山华顶峰三年,后又往余杭径山参礼国一禅师。不久又往洛阳龙门香山居住。

  丹霞告诉马祖自己从石头那里来,马祖想石头机锋峻拔,一般人未必摸得着边际,说不定会遭受挫折。马祖的问话中以象征的手法说,石头教化学人方法独特,你在那里能得到印证吗?丹霞已经得到石头的印可,所以,他知道马祖问他的意思,就说:

  “若跌倒就不来了。”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得到石头的真传,所以才回到马祖这里。

  五、丹霞烧佛

  丹霞禅师到洛阳后,在慧林寺遇到大寒天。他就取来木佛焚烧取暖,有人就责备他。丹霞说: “我在烧舍利”。人说: “木佛哪有舍利?”丹霞说:

  “木佛没有舍利,不妨多拿一些来烧烧看。”

  丹霞禅师惊世骇俗的特异行径,往往超出一般的逻辑思维,他之所以如此,实是欲藉此棒喝世俗成见。在一个悟道者心中,佛像只是个象征,是让芸芸懵懂众生有个具体的认知实物。若只执著于象征的事物,却忽略了其内在深意,这就成了一种执著,那么你便永远无法体会到佛法所带给我们的感悟。历代禅门公案所最常揭示的道理,也就是要人破除这些迷惑,见到真正的佛性。丹霞禅师烧佛之举旨在破除常人对佛像等的执著。

  六、龙生龙儿,凤生凤儿

  有一天,丹霞禅师拜谒慧中国师庞蕴。丹霞问侍者: “国师在否?”侍者说:“在,但不见客。”丹霞说: “不是太慢待远方来参学的人吗?”侍者说:

  “不用说你,就是佛来看望也不见。”丹霞便说:“龙生龙儿,凤生凤儿。”慧中国师睡觉起来之后,侍者就把情况告诉了他。慧中就打了侍者三十大棒,把他赶了出去。丹霞听说后说:

  “这才不枉称为南阳国师。”第二天,丹霞禅师又前去礼拜,见到国师后就展具礼拜。慧中国师连说: “不用!不用!”丹霞就退后站立。慧中国师说:

  “应该这样!应该这样!”丹霞又前进一步,国师说: “不是!不是!”丹霞禅师就环绕国师走了一圈就出去了。慧中国师说: “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

  觅此汉也难得。”

  这里庞蕴侍者的话告诉丹霞,若要见道,不必心外求法,若是心外求法,是与道相违背的。所以,侍者说庞居士不会见这样的人。丹霞见庞蕴弟子竟然机锋峻烈,悟性超群,就赞叹说:

  “龙生龙儿,风生凤儿。”他从侍者身上就已经知道了庞蕴的根性。于是放弃了拜望庞蕴的念头。当侍者告诉庞蕴这些情况后,庞蕴认为丹霞从侍者口中已经悟出庞蕴禅法的高妙,他不前往拜访,慧中一定会感知自己的见地。果然不出丹霞所料,因为丹霞早已彻悟,侍者是不能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他,因为侍者的错误认识,所以禅师就棒打了侍者,并把他赶出门。通过此举,丹霞知道庞蕴已经证道,了知自己非常人。所以,他在第二天拜望庞蕴时,什么没说,只是以几个举动,就得到庞蕴的赞赏。

  七、饥不择食

  一次,丹霞禅师拜访庞蕴居士,见到一个女子在洗菜,就问: “居士在吗?”女子于是放下菜篮,敛手而立。丹霞又问:

  “居士在吗?”那女子就提着篮子走了。丹霞禅师于是就原路返回了。女子回去后就把刚才洗菜时遇到丹霞的话告诉了庞蕴居士。庞蕴问: “丹霞在吗?”女子说:

  “走了。”庞蕴说: “我用赤突涂你。”又一天,丹霞访庞蕴居士,在庞蕴门口见到庞蕴。丹霞便问: “居士在吗?”庞蕴说: “饥不择食。”丹霞又问:

  “庞老在吗?”庞蕴说:“苍天!苍天!”说后就回去了。丹霞口里说着“苍天!苍天!”然后就返回了。

  一次丹霞与庞蕴同行,见一泓水。庞蕴以手指着水说: “便与么也还辨不出?”丹霞说: “灼然是辨不出。”庞蕴就戽水,泼丹霞二掬。丹霞说:

  “莫与么,莫与么。”庞蕴说: “须与么,须与么。”丹霞就戽水泼庞蕴三下。丹霞说: “正与么时,堪作甚么?”庞蕴说: “无外物。”丹霞说:

  “得便宜者少。”庞蕴说: “谁是落便宜者?”

  这则公案与上则有相似之处。女子之所以不回答丹霞问话,因为她认为丹霞不懂得修证需要反观自心,却只知道到处寻师访道,心外求法,是一个没有悟性的人。但她却没有看出,丹霞是一位已经开悟之人,因此,当她回去向庞蕴说后,庞蕴对他一顿责怪。当丹霞又一次见到庞蕴时,庞蕴以答非所问之语告诉丹霞,修道要斩断自己对言语文字的执著,当你内心不去思虑之时,你就可能会有触缘开悟的可能。禅者与禅者之间的相契,是以心印心的方式实现的,庞蕴与丹霞之间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的。所以,丹霞在与庞蕴在一起时的言语举动,都能做到“心有灵犀”,与道契合。

  七、善巧文殊,方便普贤

  元和十五年春,丹霞对门人说“吾思林泉终老之所。”当时他的门人齐静,、在南阳丹霞山结庵,三年间学者至三百众,建成大院。丹霞在庵中上堂说:

  “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更说甚荐与不荐?吾往日见石头,亦祗教切须自保护,此事不是你谈话得。阿你浑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甚么?禅可是你解底物?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阿你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从外得,不著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不用经求落空去!今时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一饮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虑。在在处处有恁么底。若识得释迦即老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彩若为生?无事珍重!”

  一般人信佛的,把泥塑木雕的佛当做崇高无上,丝毫慢待不得,

  以至于神话佛菩萨。因为执著于外在的佛,而忽视了内心的修证用功,这是造成多数信众只是信仰者,而难以成为开悟者的原因。但是,在禅师的眼里,佛菩萨与凡夫没什么区别。能使人巧妙的就是文殊菩萨,能给人方便的就是普贤菩萨。

  “佛之一字,永不喜闻”,这就是禅者的风格,在已经证道的禅者眼里,烧佛像、呵斥佛祖、师徒嬉戏,比比皆是,这才是真正的行者,体现了佛法中的不二法门与平等观。

  丹霞禅师在上堂向弟子说法指出,禅修是要远离对语言文字的执着,真正的禅悟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你的修证,你的悟性都非言语所能表达,关键在明了自性,只有内观自心,除去污染之后,你就不会执著于促进证道的凭借物,能得大解脱。

  八、一拨便转

  有僧人慕名参访丹霞,在山下见到他,僧问: “丹霞山向甚么处去?”师指山说:“青黯黯处。”僧说: “莫祗这个便是么?”丹霞说:

  “真师子儿,一拨便转。”丹霞又问僧: “甚么处宿?”僧说: “山下宿。”丹霞: “甚么处吃饭?”僧说: “山下吃饭。”丹霞说:

  “将饭与阁黎吃底人,还具眼也无?”僧无对。

  僧问丹霞禅师去丹霞山的方向,丹霞禅师就借机想考验一下这位僧人的悟性。来僧深知丹霞的意思,回答得恰到好处。为了验证一下这个僧人的见解究竟有多高,丹霞接着又提出了后面的问题。当问到“将饭与阇黎吃底人,还具眼也无”时,僧人便无言以对。对于丹霞的问话,后来的雪峰义有的弟子长庆和保福在讨论时就谈到了“丹霞问僧具眼”这则公案。长庆问保福:

  “将饭与人吃,报恩有分。为什么不具眼?”教下有言: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重恩就有一重是“报三宝恩。”三宝者,佛、法、僧也。供养僧不就是报恩吗?将饭与人吃一一供养出家人饮食,不正是报三宝恩吗?所以说“报恩有分”,那为什么说不具眼呢?长庆并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具眼,,才问保福的。丹霞问僧人也和长庆问保福是同样的道理,都是让人在禅师问话时,打断自己的妄想执著,端正自己的见地,以当下启开般若正眼,达到见性成佛的目的。

  丹霞禅师在求法之时,常常能够从明眼禅师充满机锋的话语中,体悟到其中的佛理禅意,在他得道之后,又秉承这种教化弟子的独特方法,度化了大批禅门新秀。他的著名公案故事,如“石头路滑”、

  “丹霞烧佛”、

  “选官与选佛”等,成为后世禅子参禅悟道的典范,千百年来一直为禅门津津乐道。丹霞禅师为中国禅宗的弘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国佛教的史册,成为激励后世佛子精进道业的精神财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