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太桥旦曾堪布: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 发心 五、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7日
来源: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太桥旦曾堪布: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 发心 五、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首应观修,自己与他人的同质性。在趋乐和避苦方面,一切众生并无二致,所以应像护念自己一样地护念众生。

  1、自他交换法

  在藏传佛教中,菩提心的修持有两个传承:一个是按《大树庄严经》义,依《集学论》和《入行论》所说,自他交换法修持菩提心;另一个是按《般若经》义,依因果七诀法修持菩提心。前者是文殊菩萨传下,后者是弥勒菩萨传下。从文殊菩萨到龙树菩萨传下来的法门叫做胜观派,从弥勒菩萨到无著菩萨传下来的法门叫做广行派。这两种作用是一样的,都可以生起菩提心,但是传承不一样,修持的方式也不一样。

  龙树菩萨的传承首先是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又传到寂天菩萨,然后寂天菩萨造了很多论。如《入菩萨行论》和《集学论》。这里面主要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以及自轻他重的修持,这些都是龙树菩萨的传承。

  自他平等让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不愿感受的痛苦,其他任何众生也都不愿感受。因为有些人不知道这个,他只感受自己的体会,而别人的体会就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很丰富,却把别人当作机器来对待,就是因为他缺乏这个训练。所以首先要知道不但自己需要快乐,别人也需要快乐,自己一点点的痛苦都不愿感受,其他众生也一样不愿感受这些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如同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其他众生,这是自他平等。寂天菩萨说:

  首应观修,

  自己与他人的同质性。

  在趋乐和避苦方面,一切众生并无二致,

  所以应像护念自己一样地护念众生。

  寂天菩萨又说:

  手脚各部位虽然众多而且不同,

  但它们都是一体—被保护的一个身体;

  同理,不同众生虽各有苦乐,

  但皆与我一样,只追求快乐。

  自他平等的修持是要能够慢慢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体会到别人需要快乐,体会到别人也不愿感受痛苦,这样的话你才会考虑到别人,去关怀别人。

  自他平等的修行一旦做到以后,就要进行自他交换的修行。要知道自己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我执、习气都是自己造成的。一点点的快乐,一点点的方便都是别人给予我们的。知道这些以后,自他交换的心态就会产生。是我一个人重要,还是无量众生重要?当然是无量众生更重要。因此他人的无明、我执、烦恼、习气及痛苦由自己一个人来承担,自己的智慧、福报、善业、快乐及幸福无私地奉献给别人。朗日塘巴尊者在《修行八颂》中所说的:

  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说:

  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

  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

  就要进行这样一个修习,这叫做自他交换的修持。

  这个做到以后就是自轻他重,这在我们佛法里主要是修心七要的修行,或是修行八颂的修持,它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呼吸来修行,因为右侧鼻孔是烦恼道或说业道,左侧鼻孔是智慧道。我们可以从业道的鼻孔里吸进别人的痛苦,别人恶业果报的感受,或别人所有的障碍都化做黑色光芒或黑色的烟从右鼻孔吸入到我执最大的地方,全部都堆在我执上面。然后停止片刻,让别人的痛苦,别人的烦恼,以及众生的习气及障碍都堆在自己的我执上,把我执推翻,把我执断除,把我执摧毁,让我执受折磨或煎熬。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在受我执的折磨,现在就要反过来了,我们要面对我执让它受折磨,受煎熬。同时,我们修行的功德、智慧、幸福及快乐等善业都化做白色光芒从左边鼻孔呼给所有众生,遍满每个众生身上,愿众生永远快乐与幸福。

  这样训练的话,首先对自他交换的修行会有很大帮助,其次实质上我执会逐渐减少,并且我们在社会中面对任何挑战时,也不会受到很大的刺激或伤害,因为我们已经修得稳固了,你的修行使你的心变得像菩萨一样的勇气和包容、无私与坚强。不但你能够面对这些琐事,且一切众生的痛苦你一个人也能承担,并转换和彻底净化,最终获得至高无上的成就,任运圆利他的伟大事业。

  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无著菩萨

  2、因果七诀法

  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并由无著菩萨所传下的修持菩提心之法门是因果七诀。就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这七支要诀。

  我们首先从知母开始。世尊曾经说:

  “诸比丘,譬如,某士夫将此大地之土抟成枣核丸,说‘此为我母,此为我母,此为他母’而丢弃。诸比丘,此大地之土早已穷尽,而转为众人之母却非如是。此乃我说。”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

  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然后念恩,关于念恩方面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说:

  母亲对我们具有四大恩德,

  一、施体之恩;

  二、难行之恩;

  三、予命之恩;

  四、教导之恩。

  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看一看《解脱庄严宝论》。如果我们能够真的在心中深刻体会到母亲对我们的恩德,便不可能不去帮助母亲,更不可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母亲的痛苦之上。当我们体会到母亲的恩德之时,也自然而然会体会到一切众生的恩德。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苦海流转的过程中,所有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亲,身为父母亲时也像今世的父母亲一样恩重如山。

  再来说报恩,如果父母亲的恩德不是由子女来报答的话,那么由谁来报达呢?子女报答父母的恩德是理所当然的事。连自己亲身父母的恩德都不能回报,那么修持大乘佛法或利益众生的事就有点不现实了。

  因果七诀中前面三个特别重要,这三个不仅仅是修持菩提心的窍诀,更是做人的重要品德。如果缺乏品德的基础,怎能树立起菩提心呢?现在我们作为凡夫,习以为常地将自己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方便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实这等于是我们将快乐建立在父母亲的身上。所以静下心来反省自己的话,会觉得不合理,学佛修行人对于这方面应该多思考。有时候我们在一些小事上成功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既聪明又有本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的快乐与幸福,成功与顺利都来自于他人的支持与帮助,配合与互助,或者提醒与鼓励。

  实际上我们依靠大众的力量有所成就,我们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不是依靠你一个人而获得成就的。佛教高度重视“缘”这个字,既有深刻含义,又有至高境界。所以我们的幸福与成功,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众生所给予的。顶果钦哲仁波切十三岁时在《心灵之歌》中写道:

  我最亲爱的父母,我致上最高的敬意!

  您们给了我生命,赐给我珍贵的暇满人身,

  从婴孩到现在,您们一直用爱来照顾我,

  为我引见真实的上师, 感谢您们的慈悲,我才能够接触解脱之道。

  我们想一想佛陀在因地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修菩提心的时候,为了别人的快乐付出了多少次自己的生命。譬如:《太子须大怒经》中所说的世尊转为王子直美衮登的时候,生性好施,因布施国宝于敌人,父王把他放逐远方,途中又把爱妻、二子及自身眼珠都布施给婆罗门徒。《月灯三昧经》中记载世尊转为妙花月菩萨的时候,为了度化众多的众生而宣说佛法时受到国王的杀害,付出了生命。《贤愚经》中记载世尊曾经转为一位小太子时,为了救一只饥饿的母虎和它的小虎们而付出了生命。然而我们呢,却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伤害了多少众生的生命?掠夺了多少他人的利益?《入行论》中说:

  何必多费唇舌解释呢?

  愚痴凡夫只追求自利,

  诸佛则努力利益众生,

  看看两者的天壤之别!

  就像一个人对天空发脾气,对着空中吐了一口口水,但口水却落到自己的脸上,最后受损的仍然是自己。我们在生存的过程中伤害他人的果报亦是如此,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受到巨大的损失与伤害。寂天菩萨说:

  所有世间快乐,

  都是从谋求他人幸福而来;

  所有世间痛苦,

  都是由追求自己幸福所致。

  无著菩萨也说:

  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

  如果我们伤害众生的话佛陀不会喜悦的。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

  诸佛曾为众生舍身,入无间地狱,

  利益众生就是报佛恩。

  因此就算众生严重伤害我,

  我仍然要努力利益他们。

  当我们知道这些道理以后,就要将方便提供给别人,对别人要宽容,要为了别人的幸福与快乐,付出一些自己点滴的劳动与奉献。也就是要令自己改善,这等于是在改善自己的命运。虽然现在让我们为了别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或做一些较大的付出是不可能的,就是佛陀也没有要求过初学者这么做。但我们要从小处着手,最起码要做一个老老实实、心地善良的人,对人要真心诚意,尽量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劳累上,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佛教的因果角度来讲,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劳累上的话,自己的福报会减少;把别人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付出上的话,自己的福报自然而然就会增长。那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福报减少,谁都愿意让自己的福报增长的,所以我们就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

  如今多数人都相反,包括我自己在内,虽然每天都在念四无量心或是发菩提心,但在实际行动上的帮助却不是很大。我们只是嘴巴在念而已,心里还在想着如何占别人的便宜,如何争名夺利,斤斤计较等等的事情。嘴巴和心总是在自相矛盾,在观想四无量心的时候行为也总是跟不上,因而表面上做出一些利他的行为,内在的自私心却总是不断的涌现。我们所修的四无量心和所做的行为,就像油飘浮在水面上一般,两者难以融合在一起。

  虽然如此,但是先从理论上了解四无量心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还要立下发菩提心的四种誓愿:

  愿令一切有情永离苦难!

  愿令一切有情解脱轮回!

  愿令一切有情同般涅槃!

  愿令一切有情现证菩提!

  我们要经常要念一念四宏誓愿,从生活的点滴中慢慢训练修行的话,最终心中必定会生起真实无伪的四无量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返回目录

----------------------------------------------------------------------------------------------------------------

更多太桥旦曾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