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佛祖道影白话解·宣化老和尚讲述:释迦牟尼文佛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1日
来源:   作者:宣化上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祖道影白话解·宣化老和尚讲述:释迦牟尼文佛

 

  佛示生于中天竺国,为净饭圣王之子。寻舍转轮圣王位出家,成无上道,转大*轮。其后七十九岁,垂般涅槃。乃以正法眼藏,付其高第弟子摩诃迦叶,并敕阿难,副二传化。复以金缕僧伽梨衣,令大迦叶转付当来补处弥勒佛。其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赞曰

  万德庄严 一尘不立 四十九年 太煞狼藉

  末后拈花 笑倒迦叶 正法眼藏 千圣不识

  或说偈曰 ◎宣公上人作

  兜率降生帝王家 四门游毕弃繁华

  说法演教化群品 慈悲喜舍度众侠

  万德庄严福慧聚 一尘不立净自他

  佛僧传承满天下 摄受有情数稻麻

  白话解

  佛示生于中天竺国,为净饭圣王之子:释迦牟尼佛示生在中天竺(中印度)的舍卫国,是净饭王的太子。

  寻舍转轮圣王位,出家成无上道:「寻」字,就是没有多久。佛出生在皇宫里头,对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都不要,所以没有多久,就舍转轮圣王的王位;释迦牟尼佛如果不出家,就会做转轮王;那么他把它舍弃了,出家修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转大*轮:佛成佛后,讲经说法,转大*轮,教化众生。

  其后七十九岁,垂般涅槃:佛七十九岁时,就入灭、圆寂了。

  乃以正法眼藏,付其高第弟子摩诃迦叶:高第,是年老的。佛以正法眼藏,传给他最老的徒弟──摩诃迦叶尊者,不是大徒弟。「叶」字读「社」。佛传法的徒弟是摩诃迦叶,就是大迦叶,也就是修头陀行的老迦叶。

  并敕阿难,副二传化:敕,是令;副,是协助;二,是两个。并敕令阿难尊者,帮着迦叶尊者来传扬佛法。

  复以金缕僧伽梨衣,令大迦叶转付当来补处弥勒佛:僧伽梨衣,是祖衣,就是佛的衣钵。佛令大迦叶尊者在云南鸡足山那个地方入定,等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的时候,把佛的衣钵交给弥勒尊佛。

  其说偈曰:随着佛就说了一首传法偈给迦叶。

  法本法无法:说什么叫法?法本来就没有什么法可说的。

  无法法亦法:可是在这个无法之中,我们又来说这个法。

  今付无法时:我现在传给你这个衣钵时,这是心印法,没有什么形象的。

  法法何曾法:这个法中的法又有什么法呢?没有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何曾法」。

  赞曰

  万德庄严,一尘不立:佛是「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修福、修慧,所以修得万德庄严,连一点点染污的尘念也没有了。

  四十九年,太煞狼藉:在这四十九年的期间,就是很费了一些个苦心;度人也很不容易的。

  末后拈花,笑倒迦叶:在最后,释迦牟尼佛拈起了金莲花,对大众微微地笑。当时一切的弟子谁也没有讲话,唯独老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那么笑起来了。这一笑起来,佛知道迦叶尊者懂得他的意思了,所以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已付嘱摩诃迦叶矣!」我这个法已经传给摩诃迦叶了。

  正法眼藏,千圣不识:正法眼藏这种法宝,一切圣贤都不认识。

  或说偈曰

  兜率降生帝王家: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宫降。兜率天宫,就是兜率内院,是佛的一个补处;谁若是要成佛,就先到兜率内院里去,住在那儿,等着到时候来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从兜率天宫,降生到帝王家,也就是舍卫国的国王净饭王家里。

  四门游毕弃繁华:有一天,佛去游四门,见着生、老、病、死之苦,就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大意思;他这也是宿根的关系,所以就毅然决然出家了,弃舍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

  说法演教化群品: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来教化一切的众生。

  慈悲喜舍度众侠:佛用「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来教化一切有缘的众生。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万德庄严福慧聚:佛是万德庄严的,他「三只修福慧」,在三大阿僧只劫中修福、修慧。每一个阿僧只劫,叫「无量数」,就是不知道有多少数目;大阿僧只劫,就是没有数里头的没有数。在三个没有数的这么长的时间里,佛修福、修慧,他修福的时候,就是再小的福也修;修慧的时候,最小的智慧也要修。「百劫种相好」,他在百个大劫里头,修相好光明,修智慧光,所以这叫「万德庄严」。他的福也圆满了,慧也圆满了,福慧两种都具足。

  一尘不立净自他:佛一点染污的心也没有了,什么欲念都清净了!他不但自己清净,也要教化其他的人清净。

  佛僧传承满天下:佛以衣钵传给僧人,这是互相有师承的。不是说我自己愿意作个什么,就作个什么;这一定要有师承的,就是有人传这个法给你。满天下,满天下都是佛的弟子,到处都有佛的弟子。

  摄受有情数稻麻:摄受,就是教,也就是「教化」的意思。教化有情,令他们都得度,能在佛教里得到了生脱死;这个有情众生的数量,像稻麻竹苇那么多,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佛教化众生的数目,是不能计算出来的。

  ──宣公上人‧一九八四年三月二日讲解

返回目录

----------------------------------------------------------------------------------------------------------------

更多宣化上人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