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妙法甚深 随机契理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妙法甚深 随机契理
⊙甚深微妙众道法,诸佛心同怀一乘,为一大事缘施教,随顺根机法譬喻。
也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知道佛法甚深微妙。佛陀四十多年来不断地说法,随着众生的根机不同而为众生开不同的法门,这叫做[方便法]。但是,佛陀本怀之意是要开导众生一件事情,那就是[一乘法],唯有一乘。
[一乘],那就是从你是凡夫开始,佛陀觉悟之后,直指人心见性,要让我们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的本心与佛都是同等。但是我们众生无法真正体会到,所以佛陀不得不设三乘。
[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佛陀他的本怀是[一大乘],但是我们无法体会,所以佛陀不得不设很多的方便方法来引导众生。
其实,佛佛道同,所以诸佛心同,就是内心怀着一乘的道理,这是无论哪一尊佛都是相同的。所以[诸佛心同怀一乘],同一个心。不只是佛同一个心,其实佛也告诉我们,我们也是同一个性,就是本具佛性。
所以佛陀他[为一大事缘施教],一大事的因缘就是要来[开、示]众生,但愿众生能够觉[悟],能够[入]佛的道法。佛已经[开示]了,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众生有[入]、有[悟]吗?
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弟子。]到底两千多年前的佛陀,已为我们开启这么康庄的大直道,我们在两千多年后的现在,这条路还是一样很大,也是很直,是否我们人人有看到这一条路?
佛陀他只是为这一大事因缘来人间,来[开示](佛之知见)。虽然佛心怀[一大乘],但是也用了四十二年的时间,循循善诱,随顺根机,用种种的方法来譬喻,所以[随顺根机法譬喻]。所以我们大家要用心,常常要问心,不只是用心而已,我们要反观自性,自问我们自己,有见道了吗?有起步吗?有精进吗?有看到周围的风光吗?我们还是要好好问自己的心,修行的目的是要做什么呢?不就是要体悟佛陀的道法吗?所以我们要好好自我警惕。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经文就说,佛陀他过去已经亲近过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还[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同时也是[勇猛精进,名称普闻]。这是之前所解释过的。
现在我们再说,[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佛陀经过诸佛的教法,依教奉行,勇猛精进,这都已经是[名称普闻]了,现在来人间还是要说法,却是妙法意趣难解。所说的[意趣],随机所说,佛陀他是随众生的根机施教,却是众生还是[意趣难解]。众生要真正能体会到佛陀的心怀趣向,实在还是无法了解。
所以我们就知道,[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很深的法。[法妙谓之深],这是什么法?非常微妙的法。我们大家在读经之前,经(本)翻开,不就是有〈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是啊,就是无上甚深。[无上]是至高,[甚深]就是非常的深奥,所以又高又深,那就是因为他的法很微妙,所以叫做[深]。
法,只是在大体上叫做佛所说法。这个[法]字,只是一个字——[法],却是包含了一切天地宇宙万理的诸法,这叫做[微妙]。所以[法妙谓之深],真的是很深;[深之极谓之甚﹂,甚深、甚深、无量甚深,《无量义经》也这么说过,很深。
⊙法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随宜所说,意趣难解,则化度众生随机契理之便宜,根性未熟者仍难了解。
法既然这么深,意趣难解,所以佛陀必定要运用他的智慧,随机逗教,所以叫做[随宜所说]。[宜]就是你能接受的适当的法,随你的根机,说你能够接受的适当的道理,这叫做[随宜所说]。随他的根机,投他所能接受的教法。
所以说,真正的道理还是意趣难解。这也就是说,[化度众生随机契理之便宜],随你的根机,要启开你的心意,启开你的意识,要如何让你能从事理启发你的心,让你了解其中的道理,这叫做[随机契理之便宜]。
根性未熟者,还是一样难了解。虽然佛用了很多心来解释,有的人能够接受,有的根机还未成熟,还是无法了解。所以常说[佛度有缘人]。其实这个缘,因若成熟,缘就成熟,这叫做因缘成熟,才能应机逗教。
佛接着说:[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这是释迦牟尼佛又再唤舍利弗。因为现在《法华经》是要向这些小乘、中乘之人说的话,希望人人能[转小为大]。已经入佛门了,希望大家能更发大心,能够投入佛陀[一乘]之真理,那就是行菩萨道。
所以,他就对这些已证果的罗汉,都想自了,取入涅槃,寂灭就好。佛陀还要大家再启发、再发心,要发大心,所以他要让大家更用心体会,在大众中再次呼唤舍利弗,意思就是要告诉大家。佛唤[舍利弗],就是以及大家——随佛出家修行之人。舍利弗是僧团的代表,所以佛陀再唤舍利弗,要让大家再提升注意力。
[吾]就是佛的自称——我从成佛以来,这么久的时间,用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就是要随机逗教。
[种种因缘],佛所教法,他就是用因缘为宗。
⊙种种因缘: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果报谛理。
常说[因缘果报观],这是我们学佛者不能疏忽掉的。因缘果报,这是佛陀一生说法,从小、中、大;小乘小根机,中乘中根机,大乘大根机,同样都不离因缘的道理。因缘果报,这是[佛教以因缘为宗]。他的宗旨,要如何让大家向同一个宗旨看——[因缘]是万法所生灭的道理存在。
[以佛圣教自浅至深],一切的道法都不离因缘果报。你如何发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就,这都是在因缘果报之中。不过,佛陀就是以他的智慧,发挥他智慧的方法,所以向小根机之人,他就说比较浅显的道理,根机慢慢成长,随着他的根机成长,法渐渐由浅入深。所以,[说一切法不出因缘果报谛理],就是真谛与道理。
所以经文说,用[种种因缘、种种譬喻]。
⊙种种譬喻,以了知之法,显未了知之法。
譬喻,就是这件事情我都知道,告诉你,你还听不懂,怎么办呢?就以事显理,让你还无法了解的事情,用事相来解释,让你知道。所以就是[显未了知之法],你还不了解,所以我就用譬喻的方式。
要如何譬喻呢?若告诉大家[风],[风是长得什么样子?看不见啊!][看,树在动,在摇晃,就是起风了。]起风了,所以树在动,这就是[动树训风],这叫做譬喻——用事与形来譬喻道与理。所以我们应该要了解,譬喻也是很多法当中不能缺少的。
因为我们众生的根机钝,所以佛陀不得不以形、以事相来譬喻道理。所以[法],我们常常说,[法譬如水],[如来法雨润泽群生],这都是譬喻。大地的树木需要水,就如我们众生的心需要法一样,所以就譬喻[法譬如水],[如来法雨润泽群生]。
所以说起来,[先设譬喻,后以道法来会合]。前面先说譬喻,后面再告诉你们这个法就是如此。[如说有人贪着妙花],就如说故事一样,有一个人贪着,见到花很美,不过这朵花长在溪边,树丛一半垂在溪边。但是为了要摘那朵花,他不顾危险,去攀树枝,要拉靠近来摘这一朵花,不小心就坠下去,跌落溪流中。
这就是又一种譬喻,这个故事就是譬喻[众生如是贪爱五欲],就是说我们的心有欲,欲就是爱,爱就是贪。见到那朵花,我爱,我就贪,我贪,我就要去取。所以这个故事,佛陀说这个故事,就是譬喻我们众生在生死之中,如沉溺于生死海,在生死海中漂流。这都是称为譬喻。
很多的法,就是要用譬喻来让大家了解,才能深入。所以各位,我们应该要了解,佛陀他从成佛以来四十多年间,不断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来演说,用他的言教来演说。到底听的人,在佛陀的时代,听的人,到底能够了解多少?两千多年后的现在,我们大家对于法又能够体会到多少?那就要人人自己问自己的心,自己最了解。所以要时时多用心。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