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一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1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一

 

  【143】我们临终时的往生力量,它的关键在哪里?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缘,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缘起。唯识认为说阿赖耶识它蕴藏着很强大的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当它成熟的时候,它就会变现果报,让我们来受用。那么这种力量,在经论里面解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它说这阿赖耶识的力量,它不是今生造成的,它是无始劫来,你每一生都会储存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它有两种可能:第一个它是一种生死的力量,它可能会由此有诸趣,这种力量可能会推动你到六道轮回去,这种力量也可能会把你推动到涅槃的因缘去。所以阿赖耶识,如果说把它比喻作一个机器的话,它有两种开关:第一种开关,是打开来是通往生死的力量;另外一个开关,是通往涅槃的力量。

  那么现在的关键来了,我们怎么样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让阿赖耶识现前的时候,它是一种往生的力量,它的关键在哪里?

  在《楞严经》里面说,它说第八识本身,它没有决定权。它虽然是一个强大的力量,但是它不能够决定说:哦,我要到生死轮回去、我要到涅槃去、我要到净土去,第八识的力量,它本身没有决定权,关键在你第六意识,也就是说: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的人生的相状。

  在《楞严经》里面说,假设我们今天面对人生的时候,是一种背觉合尘,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攀缘性的、主宰性的,我们想要去受用人生的快乐,那么这样子当然你就把阿赖耶识的力量,就往生死轮回那边跑过去了。如果我们的心态是一种,我刚刚是讲背觉合尘,现在我们相反就是背尘合觉。假设你的心态是把人生的因缘放下而开始内观,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是用道理来解释这件事情,你开始起观照了,而不是动感情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是把第八识产生一种涅槃的力量。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一定会现前,但是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它可能会产生生死的力量,把你的佛号带往娑婆世界得果报;它也可能你在临终念佛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前,它把你的佛号力量把你带到净土去。所以诸位,你最好检讨一下,你阿赖耶识现在它到底是累积了一个什么力量?

  原则上,如果你对今生看得很重要,你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很重,你阿赖耶识的力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生死业力,你临终你很难返转的;如果你现在对娑婆世界的心态是完全放下,你遇到事情是用内观的,用理智来观照因缘法,那么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你现在储存的力量是往净土的力量。所以佛法的角度,佛法对人生的价值,它不再看待你生命是变现什么相状,你这个相状是快乐的相状、或者痛苦的相状,在佛教里面看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是生灭法,这个东西很快就过去了,就像你做一场梦,你今生活得快乐,也是一场梦;你今生很痛苦,也是一场梦,它很快会过去的。佛法很重视你将往哪里而去!佛教不重视你的过去,但是它非常重视你的未来,它也不再重视现在,因为现在是一时的。所以你的心态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到底我们就对娑婆世界,是用攀缘的心还是观照的心,就决定你未来的来去了。

  【144】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观!

  那么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我们这次的唯识学课程,讲出了三种观照:第一个是空性的观照;第二个是菩提的观照;第三个是净土的观照。这三种观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转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们今天先来谈一谈空性的观照。那么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们空性的研讨,我们先谈一种通途的问题,再来谈个别的问题。我们先来谈通途的问题,很多人对修空观,还是有疑惑的,我们先解释一下,就是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观,这是很重要的。

  在唯识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马上肯定自己说:哎,我要发菩提心,这不对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资格谈提起。所以唯识它的态度,当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观有三种观法,大小乘有三种观法:

  第一个从无常切入。你观察它是一时的、无常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以空。

  那么无常观,它的特点就是它这个药力道很强,尤其是你对财色名食睡这一块烦恼特别重的人,用无常观它是药到病除,它药效很快。当然它也有缺点,这一帖药不能常用,因为它这个在修空观的时候,它夹带了苦谛的思考,它不是运用一种中道的平常心来修空观,它是夹带苦谛的思惟来修空观。因为它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它这种空观,天台宗智者大师给它一句话叫做“灭色取空”,它是把相状毁灭了,然后再进入空性。

  所以这个地方对整个大乘来说,你要修菩提心,你这个时候要借相。佛法认为相状没有好坏,它只是让你假借的,你用相状来修空观,叫从假入空;你用相状来修菩提心,叫从空出假。所以相状是可以借的,但是无常观把相状给破坏了。你这个药如果经常用的话,对你以后修菩提心会有困难。所以无常观修得太厉害,古德说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乐修善。你对积集资粮没有兴趣,反正它都是无常的吗!所以无常观的这个空观,它的好就好在药效猛利,但它的缺点就是说要适可而止,这个法门适可而止,操作适可而止就好,这是一个空观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唯识学说的,从因缘来修空观。观察这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是自变自缘,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第六意识去攀缘它,其实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所以因缘性空。

  那么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遍计执,就是你不能分别,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够去解读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读,你不解读就是最好的解读,就人生毫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如”的境界,就是“那样就是那样”,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是因果的显现,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无分别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让你的心去住在这个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净土方向去引导,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所以这无分别智就是说,它等于是把你对娑婆世界的整个攀缘的心,整个门关掉,把门关掉了。

  因为你没有办法分别,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资讯,你就没有办法去解读人生,你没办法解读,你就不能执著。

  所以唯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话,叫“唯识无义”。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编出来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成败得失,它只是因果的显现,成败得失这四个字,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种概念是你捏造出来。所以它那个破名言,就是说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来的,而且是毫无意义,这个时候你对它的执著攀缘就断了。我们不可能去攀缘一个没有意义的东西吧,因为它不值得你攀缘,它毫无意义。

  所以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不破坏相状。诸位,它不坏相,就是相状还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动,它是破坏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乱解释人生,因为你一解释,你就想要去执著,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业力给带动起来了。所以人生只能够轻轻地走过去,你不能够动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在来生,唯识的意思就是这样,用在实践你的理想。我们以后会讲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实践你的愿望而已—历事练心,积集资粮。所以唯识学就是说,它从无分别智里面切断了你任何的攀缘心跟执著的心,因为我们不可能去执著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这个唯识学厉害,它不坏外在的相状,它把你的分别心停下来,这个是唯识的空观,比无常观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这是从因缘切入空性。

  第三个是从真如,本来清净。是你本来什么都没有嘛,本来什么就没有,你今生来这里,你也没有得到什么,你也没有失去什么,人生本来就不增不减嘛,没有得也没有失,也没有好也没有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嘛。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走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只有过程,就是本来清净,当然这个观法是比较微细了。

  这三种空观都可以,但是我们今天强调是第二种:修无分别智。破坏你对人生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好,我们先把无分别智解释完了,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你至少要知道怎么操作,可能你还很生疏,至少这个操作方法你要懂。无分别智就是唯识的空观,就是断除你的分别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别,把人生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你不要对人生加油添醋,就是还它个本来面目,它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缘的假相上去。

  【145】净土的缘起跟这个无分别智如何结合起来?

  学员:请问师父,那个净土本身也是缘起的,那我们怎么把它跟这个空观统一起来,跟这个无分别智……按说它也是一种名言。

  师父:净土的缘起是清净的缘起,我们今天要破坏的是杂染缘起。就是说杂染缘起你不能碰它,你一碰它就恶性循环。因为杂染缘起你一碰它,你就会产生攀缘。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我们去接触它的时候,我们不会动攀缘心,它是怎么样呢?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个是清净的法界缘起,这段话我们再说明一下:

  这缘起不同,这是弥陀本愿变现出来的,它不是业力所招感的,因为业力所招感的东西你太熟悉了,你不能碰,因为你自己业力变现的东西,你太熟了,你一碰你就没完没了了,那生死大梦你就一直做下去了。娑婆世界的业,为什么不能碰呢?因为它是业力所变现,就很容易牵动你的烦恼。比方说你在走马路的时候,你看到黄金,你很想把它捡回去,对不对?到极乐世界你看到黄金,你不会想把它捡回去,因为它不是业感缘起,你会欣赏它、赞美它,但是你不会有一种攀缘想要取着的心,这两个缘起不一样。因为娑婆世界的缘起有杂毒,它有过失的缘起。它这个是一个苹果很漂亮、很甜,但是里面有毒药,所以你碰不得。娑婆世界的快乐,每一种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任何的一个苹果你吃了,你就准备生死轮回了。娑婆世界的水果通通不能摘,全部只能够走过去,不能摘,因为这个水果你吃的越多,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

  学员:所以说空观并不是破一切名言,而是只是针对娑婆世界的名言?

  师父:娑婆世界名言。对对对。好的名言,我们赞美极乐世界、赞美菩提心,这种名言还是要保留。等到后面会讲到,后来又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是佛菩萨的教授,就是所谓的法的教授。好,请坐。

  【146】你管不住第六意识,你就不可能有临终正念!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想问,就是说我们不要对外境起分别嘛,那我们就是说,不要在外境分别的时候,那我们是看我们自己的内心,那我们内心起的那个念头,也不一定是对,对吗?

  师父:我没叫你看内心的念头!我要你看你安住内心的道理呀。念头,当然你不能观你的念头,念头也是情绪化的。你要安住你的空性的道理、菩提心的道理,你要安住那种道理的那种正思惟,安住在道上,一种真理。

  学员:那我们平时历缘对境的时候,我们要如何来做事情?应该是有一个……就是有一个轨道,来依止来做吗?

  师父:做事情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要去分别它就好了,你不要在结果上去分别它。

  学员:那是听自己内心的道理去做?

  师父:对,因为你听闻佛法一定总结一些道理,比方说无常、因缘观、本来真如,对不对?你要忆念这个道理:哦,这是无常的、这是缘起性空的,你要去从这个道理上来调伏自己的分别。

  学员:上堂课师父说过,就是差即无差无差成差,那可以请师父再解释多一点,怎么样来操作?

  师父:因为你向外攀缘呢,就是无差成差了,人生就用得很复杂了,你要是向外攀缘就是这样。本来人生是一个如的境界,它是一个一真法界,你就把它切成一小块:这是我喜欢、这是我不喜欢的、这是成功、这是失败……你就产生对立的思考了。对立了以后,你一定会产生执著,你不可以说:欸,我先去分别,我最后再来不执著,不可能!你分别后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诉你不能分别,你一分别以后,后面就完了。执著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你现在唯一能够下手的就是无分别。你一分别完你就完了,你控制不了自己了,你一定会执著了。所以很多人讲说看破放下,你要放下,你一定要无分别,你一直分别,你不可能放下的,关键在这里。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个问题问一下,因为我看网路上提到说无分别智,它有分根本无分别智跟那个唯识心观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说你如果入禅定以后,你的根尘识都不产生分别,那个才真的是无分别智,那因为我们是修净土也没有禅定力,对不对?那是不是其实……

  师父:不要把标准讲的那么高了,我们现在叫做闻思,就是随顺无分别智,随顺嘛,对不对?哦,我们至少也是在调伏状态嘛。那你讲说完全遇境都一念不生,不可能。我们第一念一定会生,就修第二念,第二念的无分别智。

  学员:那我的意思就是说用我们的那种般若的那个观照来近似于那个无分别智?其实我们没办法达到,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我们是凡夫,就算我走路,我看到马路绿灯,我停下等绿灯,我不能说我无分别,红灯就闯过去,所以说我这个时候就说近似今找我名言上我可以用的,比如说计度分别,应该是近似这样子操作就可以是不是?

  师父:对对对,你说对了,计度分别,正常的分别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分别是计度分别,然后多事。

  学员:然后再将有执著部分尽量把它,就是师父提到的,我喝咖啡……

  师父:你不要管执著,你不分别它就不会执著了。

  学员:好,谢谢师父。

  学员:师父刚刚提到那个灭色取空……

  师父:灭色取空,毁灭的灭,灭色取空。

  学员:我想请教师父一下,那个如果说我们的相状是有遍计所执产生……

  师父:遍计所执性

  学员:那如果说这个事情过了,或者是说这个所攀缘的已经消失了,

  这个相状它也就不会再存在了,但是如果这个相状是依他起,它产生了的相状,如果说要把它是不是很难甩掉?

  师父:你讲大声一点,你把麦克风靠近一点。

  学员:就像是说我们身边有那个眼耳鼻舌都是我自己的,天天看着它,天天用着它,怎么样去把它观空呢?就像《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师父:就是你少去分别它呢,你一定要面对它嘛!但是你少去分别它嘛,你要减少分别,你一分别你就一定会执著,一执著就产生对立:不是爱就是恨……所以你少分别,就这样子,就是少去分别它,否则你会惹很多尘埃。就是说它到底是不是一个业力,它不一定,你也可能安全闪过去,但是你一分别它,你就糟了,它就是一个业力了。

  学员:因为照依他起之说……

  师父:依他起它只是现出一个相状,它又没叫你去分别,对不对?是你自己要去分别的了。依他起身为第八识,它只是把你的业力变现出来,是你第六意识要去分别,最后惊动了第七意识去执著,是吧?第八识没错嘛,关键就在第六意识,管好第六意识这很关键。

  你要临终无障碍,你一定要把第六意识管好,它一定要在你的管控当中。第六意识一旦不听招呼你就完了,你不可能往生了。如果第六意识不归你管,你就完了,你佛号念得再怎么样都没有用了。因为你第六意识失控,你乱分别,你就招感了无量的业力,你就跑不掉了。所以管好第六意识很关键,第八识它不归你管的,因缘果报这是一个天然的轨则,它该出现就会出现,不该出现就不会出现,是吧?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家族被灭,佛陀也知道,佛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采取行动也没有用,是吧?所以第八识是你不能管它,你要管好第六意识。

  学员:是,我会往这个方向……

  师父:对对对,这很重要。你第六意识你一旦失控,你第六意识只要不归你管,你就完了,你今生就完了,你全部都毁了。你管不住第六意识,你就不可能有临终正念,不可能!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一念不生,但是至少你有本事断相续心,就是念头起来的时候,你马上觉察,断相续。我再讲一次,我们不可能一念不生,你不可能连第一念的分别都不起,不可能,但是就算你不是先知先觉,至少后知后觉吧,是吧?至少你觉照的功夫要生起来,然后你什么时候生起,把相续心给断了,这个就有办法了,就是第六意识在调伏状态,你开始在调伏它了,它本来是一个猴子到处攀缘,慢慢慢慢……它慢慢慢慢,这个攀缘心静下来了,这个是好现象,它调顺了,调柔善顺了,这个时候你生死业力就转了。

  学员:师父慈悲,我想问一下就是说,就比如说我们人生下来之后,就要有成人的教导,就是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那么就是从小我们就要有分辨心?

  师父:分辨智慧,对对对。

  学员:再比方说孩子们长到一定的程度,他学习的好上大学,你会恭喜,有这个欢喜心;这个孩子假设要是走了偏路,吸毒、参加帮派,那你会一路跟着他,就是阻止他说这个是错的,那这个也是分别?

  师父:这个是分别,但这个是正确的分别,这个是可以保留下来的。

  学员:这个可以保留。

  师父:这个是可以保留下来的。就像刚刚你说的,看到绿灯再走过去,对不对?你不能看红灯走过去,我不分别,不能这样讲对不对?正确的分别是要保留下来的,这种分别是属于正确的、如理的。但是有些分别是虚妄的,尤其是会创造对立的,我相、人相对立的,好坏对立的。

  学员:谢谢师父。

  【147】圆成实性到底是生灭法还是不生灭法?

  -好,我们这里有几个有关空观的问题,我们解释一下:

  网络学员:师父在课堂中说明圆成实性的真如是后修所得,与《楞严经》的真如有异,又提到凡夫对依他起的时候,或起遍计执、或起依他起观,而成圆成实,是否代表圆成实性为生灭法,要修才有?那么讲义中又说,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圆满的实性,那么圆成实性到底是生灭法还是不生灭法?

  师父:这个无分别智,它在成就圆成实性,无分别智是生灭法,因为你修的时候你会慢慢进步吧,但是它成就以后变成不生灭法,它是开显不生灭的空性。因为真如的空本来就是空的,一切法本来就是“如”的境界,它的存在不需要假名的,不需要名言的,是我们自己把它安立下去的:哦,这个是叫做成功、这叫失败。那么真如的空性,一切法离言说相,本来是一种实相,所以我们恢复了它原来的相貌。

  所以无分别智在修的时候是生灭法,但是它成就以后是不生灭法。这样讲好了,月亮本来就存在嘛,对不对?但是我们阴天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月亮,看到的是乌云嘛,对不对?那怎么办呢?我现在用风把乌云给吹走了,这个风在吹的时候是不是有动作?是生灭法吧。但是乌云吹走以后,月亮出来,你不能说月亮是生灭法,它本来就存在嘛!它以前是被乌云遮盖住嘛。月亮是什么样?它是不生灭法,它也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你把遍计执破了,你只是恢复它本来面目,不是说,哦,这个面目是你创造出来的,不是这样子,你只是恢复它本来的样子。所以过程是生灭,结果是不生灭。因为一切法本来就离言说相嘛,是我们人太聪明了,就是自作聪明,安立很多名言,创造很多的对立,就产生爱憎取舍,然后就启动了生死业力了。

  【148】如何对治第六意识的这种粗重的分别?

  好,第二个问题:

  网络学员:在第六意识分别当中是否也有轻重的不同?对有些事情我们的分别是特别的重、也特别的快,弟子请问师父,面对这种粗重的分别,已非单纯的自我说服就能够解决,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师父:一般我们修无分别智的空观,要兼修事修。所以你无分别智以后,后续要提起佛号,赶紧提佛号。空观的智慧,它相应的快,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它很难相续,相续也太难,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提佛号,不是哦!你要先修无分别智,再提佛号,为什么?有些人他完全不修空观,他就提佛号,他有什么问题呢?

  就是你的执著是用佛号把它压下去的,凡是压下去的东西它一定会反弹,总有一天你压不住它的。但是你用空观来照它呢,是一种对治,会破坏它的结构。所以如果你一辈子都不修空观,你遇到事情,你的不分别只是转移目标,把对这件事情的执著转到佛号去,那么换句话说你的遍计所执性、你的攀缘性一点都没有破坏,你只是转移而已,或者说压抑而已,这种压抑式的念佛,总有一天你会压不住的,总有一天,因为它是无始劫的习气,你念佛是短时间的几年的时间。所以你不用佛法的空观的药,你只是一路的用事修来跟它压着,你总有一天压不住的。但是你只是修空观,你把它暂时调伏了,你不提起佛号,也不行。所以无分别智修完以后,赶紧提佛号,这个合乎大乘的中道——无住生心!这个是合乎中道思想的。我们把问题都回答完再来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看第三个问题:

  网路学员:师父在课堂中提到面对业力,今生能够改变有限,应该放弃而寄托于来生。然则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念念在行为上的选择,也能够引发后续不同因缘的发生,比方说我们会产生对阿赖耶识变现的果报可以掌控的错觉,那么弟子请师父在道理上应该如何去理解?

  师父:其实我们今生的一些修行,你比方你今生起了菩提心,断恶修善,你今生也会有一些美好快乐的因缘出现,这个是花报。但是为什么佛法要我们今生要全盘的放下呢?它要你不要把精神放在今生,你把精神体力放在今生,你今生已经是有漏了,它的本质是有漏,就算上面多一朵花、多一个水果,又怎么样呢?它的本质是轮回的果报,就是说虽然我们今生好好念佛、好好持戒,你今生人生也会产生命运的改变,但是你都不能去执著,所以今生要彻底的放下。

  所以佛法叫你放下今生的意思就是:你的精神体力要完全放在创造来生上。也就是说你今生只有一个意义,你人生只有一个意义:为了创造来生而活!这是佛法的思考。当然这个是针对一定要往生的人来说了。诸位,为什么它要你放下今生?是这样子,韩信的军队只有三万的军队,项羽有十万大军,凭什么韩信能够打败项羽?最后那个时候,在垓下的时候,最后一战,韩信能够用三万的军队,打败项羽的十万军队,凭什么?因为他背水一战!他过河以后把船都烧掉了。

  诸位,你凭什么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去了生死,凭什么?你凭什么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去解决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凭什么?凭的就是你放下今生的那个决心——我一定要成功嘛。

  所以你如果又分心在对今生的果报的一种攀缘,你的精神体力就分散了。本来你的精神体力就有限了,你面对又是一个强大的敌人,你要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你就完了。所以你要知道佛陀很多的规划,他是有道理的。今生跟来生你只能够选择一个,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不可能“腰缠十万贯”,又要“骑鹤上扬州”。你要选择,你又要享受今生荣华富贵,你来生又想求生净土?不可能,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决心。

  一个会往生的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背水一战!因为你面对的敌人是一个无始劫的业力。往生与否只有一个字,就是你的决心够不够而已了。其实不是佛号念多少,诸位,你没有决心你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也没有得生之理”,你要是决心够,一句佛号乃至十念就够了。所以一个人,如果你现在是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你只是很想要往生嘛,是吧?可有可无。

  所以我们在学唯识,你会发觉,你不能对今生有任何的缝隙,它无分别智就是所有的缝隙,把全部攀缘娑婆世界的门全部关住,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到来生去,你才可能成功的。

  网路学员:师父慈悲,请问师父,打坐两个小时后觉得腿疼痛难忍,这能不能用空观来对治呢?

  师父:你疼痛难忍应该把脚放下来了,不是修空观,它是依他起性,佛陀要你去对治遍计所执性。这个疼痛的感觉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不是你分不分别,你不分别它也是会痛,是吧?所以你无分别智不要随便操作,它是对治你心中的执取,不对治外境的。

  【149】为什么无分别智要跟净土宗结合?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空观的第二个主题。

  前面是讲如何修空观,第二个是讲空观的智慧跟净土的结合。

  为什么无分别智要跟净土宗结合?

  其实我刚刚也讲过了,因为无分别智就是关住生死业力的大门。诸位,如果你平常就放纵第六意识到处攀缘,你招惹了很多生死业力,你到临终的时候你这个门关不起来了,问题在这里。你平常都不收心,你临终的时候心就收不回来。所以一个人,正常修行人越晚年的心,越要慢慢的往内收,慢慢收,真的要收心。因为你攀缘的越广,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这个道理就这么回事。

  所以净土宗跟无分别智,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有些人说:欸,我不要修无分别智,我人生的经验……有些人人生经验当中吃了很多痛苦,对不对?他就用这种痛苦的感受,来激发自己往生。这样子可不可以?这样子会有问题,因为你人生的痛苦是局面的,你不可能在所有因缘里面都痛苦,你可能是某一方面有痛苦,某一方面没有痛苦。所以你不能从事相的体会,来激发你的往生,不可以。一定要从道理上的理解,因为道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而且你的体会也仅限于欲界的娑婆世界。如果你是用人生的经验的痛苦来激发你的往生,那对不起,诸天的感受你没有感受过,至少你今生没有感受过,你这个就是一个空隙了,就是一个漏洞了,你厌离的娑婆就不全面了。你厌离的是痛苦的这一块,娑婆世界快乐的这一块,你就没办法厌离了。

  所以不能用人生经验来厌离娑婆,诸位,因为它不全面,一定要用道理的理解才可以,因为道理是涵盖整个三界的。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好,我们的空观的智慧怎么修?如何跟净土宗结合,到这里有没有问题?欸,请说。

  学员:师父,弟子请教一下,刚才师父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禅坐的时候腿疼那个问题,就是说临终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可能也会遭遇一些身体不如意的状况,可能这边疼痛,那边疼痛,那平常如果腿疼的话马上就放下,然后佛号就念不起来,这个是不是……

  师父:其实临终的时候痛苦……请坐,唯识的意思它是这样,临终的时候,他诸根会先败坏的,在死亡之前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坏,他的阿赖耶识才会离开。它这个离开是前六识先破坏,当然六识要破坏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坏,六识破坏以后他第八识才能离开。那么你的六识一旦破坏了,你的感觉、疼痛的感觉,就几乎没有感觉了,所以临终的痛苦是心苦多于身苦。我们常常用生龟脱壳来比喻临终,其实临终的痛苦,因为他的根已经败坏了,他那个感官功能几乎都破坏了,你外面看,你看他很痛苦,其实他没什么感觉了。他那个识,因为你真正了别的是那个识,他那个明了的识已经都丧失了,所以他就是一个血肉的那个器官在而已了。他耳根也听不到声音了、身体也感觉不出疼痛的感觉了,但这个时候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呢?

  是心的痛苦。他茫茫然,尤其有些人对死亡完全没有规划的,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糟了。他把死亡当做毁灭,人死如灯灭,所以他恐惧,而且他不甘心啊。你看哪一个人死的时候是心甘情愿走的?说:欸,我真的该走了,很多人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怎么可以走呢?对不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对不对?所以他临终的时候痛苦,都是心苦多于身苦,是心里的挂碍多于这种痛苦最多了。

  我们一个人很奇怪,我们看到别人在死都没有想到自己,所以到自己死亡的时候:哦,原来我也会死!那么他本身没有做好来生规划的人,他就会恐惧,这个痛苦就在这里,他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因为我们一般人的规划,都规划到今生嘛,是吧?小时候读书,立志读书、慢慢长大、找个好工作、然后退休生活,你大概就规划到这样子。但是你的生活规划只到今生,到死亡后半段是一片黑暗,这个就是你的问题点。你的规划没有规划到来生去,所以死亡会给你很大的恐怖、不安,这种痛苦在这里。当然净土宗的人他临终的时候,他是充满期待,因为我早就做这样的布局了,对不对?净土宗的人本来就是:“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他把娑婆世界当客人,你想一个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流浪,他要回家,他什么心情?你想,是吧?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刚刚说求生净土不能用人生的经验来发愿求生净土,可是弟子经常都觉得周围的朋友,很多都是因为人生的经验太痛苦了,令到他们慢慢就放下了,可以一心念佛,都是这样子就可以……

  师父:他可能只能够放下一部分。你的痛苦的资讯来自于人生的体会,你能够放下一部分,你不可能放下全部。因为诸天你放不下,因为你没有体验过嘛!没有体验过你怎么放下呢?

  学员:那对诸天放不下的理解,是不是说如果他临终的时候有天人……

  师父:因为你不能靠事修来建立你的知见,你要用道理来建立你的知见,用道!不能用人生体会,人生体会只能够当做一时的激励。

  学员:这两个是不是有互相的……

  师父:当然不一样,你道理是全面的,你说无常那是全盘性的,放诸四海皆准的,你道理的理解是全盘性的,是不是?什么都是无常,什么都是无分别,对不对?但是你人生的体会只是其中你的一个小黑点,一个局部,你不能用人生经验来当做你厌离娑婆的一个全部,它只能够当做你一时的激励。你没有看透,你不可能放下,我不相信一个人没有把道理参透,他能够放得下,我不相信,我绝对不相信。他为什么来娑婆世界呢?他就是生生世世攀缘,他有这种习惯嘛!那么你有这个病你也不吃药,你怎么会好呢?

  学员:我的意思就是说他人生的经验令他看透了,放下了,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师父:那他一定要结合道理,他一定有听到什么无常的道理。他可能一开始是人生的经历,但是他后来听到无常的道理,他的人生的痛苦跟无常道理结合,这样子可以,他一定要跟道理结合。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我们净土宗的有一个十六观,观境嘛,我想请问师父我们净土宗那个概念,观这个十六观,跟那个唯识有没有关系?不是唯识所变的……

  师父:你说十六观也是唯识所变?

  学员:我问的意思是是还不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观,观这十六观。

  师父:那观他是用第六意识来修观嘛,他是熏习一个……比方说莲花观,熏习一个莲花的种子,是不是?那莲花的种子这个是跟净土有关系,他临终就容易感应道交,对往生有帮助吧。

  学员:那是唯识跟这个我们的净土宗,有点关系对不对?

  师父:有关系,有关系。

  学员:阿弥陀佛。

  师父:当然我们主要是持名,持名。总而言之它这个无分别智,其实它不能够说是修行的全部,但是是修行的一半。就是说,大乘佛法是这样子,它是先把娑婆世界的攀缘,这个门先关掉。但是你也不能把第六意识毁灭掉,不像二乘人是灰身泯智嘛,所以它把第六意识的能量,把它引导到就刚刚你说的修观,观照菩提心、观照净土的功德,它是这样子。它是背水一战,把攀缘的这方面的门关掉,它要你这块无住,但是后面还有生心,生起菩提心、生起往生的心。你必须把你的分别的功能,用在这一块,它是这个意思,并没有要你毁灭它的分别功能。就是说该你分别的,你好好分别,不该你分别的,你就不能分别。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