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成佛之道,最好是你一开始就要走对!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31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成佛之道,最好是你一开始就要走对!
 
净界法师
 
  阿难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他讲出三段的文:
 
  赞叹感恩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殊胜
 
  无上指的是究竟圆满,因为菩萨也有悲智的功德,只有佛陀称为无上,大悲指的是佛陀以同体的大悲的悲心,清净指的是一种智慧。
 
  俱足无上慈悲跟智慧的法王,能够以种种善巧的譬喻跟法义,来开启我的内心,又能够以种种染净的因缘,因为一念的向外攀缘,创造了杂染因缘,也因为一念觉悟的回光返照,而成就清净的功德。
 
  佛陀以这种向内向外,种种差别的因缘,来鼓励我生起修学的信心,我虽然无始劫来放纵我的妄想,但是我随时可以回光返照,随时可以成佛。这给凡夫的菩萨很多的信心,方便提奖,来引导我们这种沉沦的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善巧方便。
 
  修证须门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这个地方是希望佛陀能够告诉他一个方便的修学法门。
 
  世尊!我虽然能够承蒙前面的如是法音,虽然知道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十方的(这个讲到如实空义),但是它如实不空的作用,却含育十方如来所成就的四种国土。
 
  古德把十方国土,把它判作凡圣同居土,清净是方便有余土,宝严是实报庄严土,妙觉王刹是常寂光净土。一念心俱足整个十法界的依正诸法。
 
  如来也多次的诃责我,只有多闻而不生起观照,是不能产生真实受用的,只有信心是不行的,要产生观照,不逮,就是不及,不及真实修习的功德。我跟一切众生就好像在外面流浪的人,整天在外面流浪受着风吹雨打日晒的痛苦,突然间有人送我一个房子来当作一个依止处。受天王(佛陀)送了一个华丽的房子,这房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珍宝,但是要有一个门才能够进去,才能受用。房子给我了,但是我应该怎么进去,来受用这里面的功德呢?
 
  求佛指示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这一段就正式的祈请,所谓的三观门
 
  惟愿如来能够不舍离大悲心,来详细指示我及法会当中,对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圆顿止观,尚且昏蒙不觉者,使令我们能够舍弃小乘之法,而究竟获得大乘的无余涅槃。整个过程当中它最初的下手处,知道这个下手处使令这些初心有学之人,应该怎么摄伏畴昔攀缘,这当然是关键,所对治的就是能够去摄受降伏,我们过去生当中的攀缘。
 
  攀缘蕅益大师解释,是六根门中念念分别的习气。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分别、想像,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其实都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我们自己想像,然后自己去受用自己想像的东西。那应该怎么办呢?要得陀罗尼,入佛知见。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入佛知见是一种功德相,破除无明证得初地。蕅益大师说:以一心三观的大总持门,来悟入一心三智妙觉佛果这个就是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以上的言词以后,五体投地在法会当中,这时候与会的大众,一心一意的期待,佛陀慈悲的开示。
 
  这段的经文叹领述请,它的意思就是说:比方说,前面讲到佛陀送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琴瑟琵琶,一个很好的乐器,这个乐器的确是做得非常的精妙,能够弹出很好的音声,但是你必须有一个妙指,你要知道怎么弹。比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性,我们都知道我们心性,俱足无量无边的功德,等待我们去开发,但是怎么开发呢?我们要怎么弹才能够把这琴瑟琵琶,这个音声把它表现出呢?就是最初的下手方便。
 
  这一段古人说:宁可千世不修,不可一世着魔。
 
  凡是刚开始修学的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你第一步走错了,你后面再来改,再来忏悔,就非常麻烦,因为先入为主。有一个钢琴老师,他收学生的时候,他问你一句话:你有没有学过钢琴?你说你没有学过,收你一千块,你说你学过,收你二千块。因为你学过以后很难教你,你那些不好的手势都养成。
 
  所以我们成佛之道,最好是你一开始就要走对,不要说走得不好再来回小向大,再来搞来搞去,七弄八弄再上去,那就很不好,你一开始就上高速公路,就上得非常正确。
 
  所以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观念就很对,他了解道理以后,他请佛陀开示,我应该怎么踏出第一步才是正确的,它的道次第是什么。第一步走对,你后面就步步对,你第一步走错,后面就步步错了。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 366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