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972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观行的积极力量

    也就跟著改变。无常的本质充斥于天地之间,任谁也无法逃脱。但是透过观行的力量,则能淬炼出从容豁达的人生价值,进而超越轮回,直抵清凉彼岸。  般若是除病之良药、断惑之利斧,经由内心观照、实践,对我们日常...因此透过观行,可以让我们了解罪苦因颠倒而来,因执著贪爱而不得自在。古云:“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静,十分自在。”的确,紧握糖果的手无法挣脱瓶口,只要放下,就能解脱!  三、同命相怜起慈心  扰攘...

    见楞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1344558.html
  • 观行与转依

      观行与转依   --佛学基本问题之三   在这里,我们要谈一些有关佛家实践的原则性的问题。依着大乘佛学的精神,这些原则都应该用来贯串一切行事,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先说实践的总内容,可以“观行与转依”一命题概括了它。佛家实践全程所经的各阶段,都和智慧分不开来。像它开始的“胜解”,相继的“加行”,一概由智慧来指导、推进,...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4266688.html
  • 在教理与观行之间

    教观结构 在智者大师的思想体系中,教与观是处於相依互资之关係,不能予以截然二分;这不仅於义理上明白舖陈,由其撰述的内容结构亦得到證明。智者大师所有的著述,约可权宜划分成"教相"与"观行"二部分。归类於...是不可或缺的;而正确知见之建立,必以修多罗圣言量为依据。发起上求下化的大愿,不违如来之教示,如此教观具足、眼目并用地去修行,终必能有所获而感得殊胜的果报(果报)。而於自行之观行成就之後,悲净相应、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10759765.html
  • 台湾台中县福慧禅寺住持观行法师捐助贫困户

      近日,台湾台中县外埔乡福慧禅寺住持观行法师为外埔乡贫困户捐赠白米、香菇、素食食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等物资共70箱。   据了解,福慧禅寺逢年过节都会探访捐助贫困家庭。

    佚名

    |捐助|贫困户|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9/09500629278.html
  • 吕澄:观行与转依——佛学基本问题之三

    在这里,我们要谈一些有关佛家实践的原则性的问题。依着大乘佛学的精神,这些原则都应该用来贯串一切行事,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先说实践的总内容,可以“观行与转依”一命题概括了它。佛家实践全程所经的各阶段,都...推广到“四摄”“六度”也以高度的智慧(即“般若”)为终极。这样由智慧构成的见解所谓“观”,便始终和“行”联系着,并称为“观行”。观行的效果在于内而身心,外而事象(在认识上作为对象的事物),从烦恼的杂染...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039958.html
  • 赵朴初答:密宗的教义是什么?

      赵朴初答: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赵朴初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佛教初级知识|佛法问答|智慧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440610859.html
  • 范古农答:何谓十六特胜。

    问:何谓十六特胜。   范古农答:此禅定法有定有观,具足诸禅,能发无漏。非如外道等但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观行,则不出生死。故名特胜。其法有十六番,故言十六。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103812751.html
  • 厦门太平岩寺启建水陆法会通告

    -破除我法二执,契入无上佛果的关钥》《读诵经典、持名佛号之观行》《大乘经典对圆满佛果,构建和谐世界之启示》《瑜伽焰口之观行与现实修学之利益》主题讲座,开启汉传佛教仪式到内涵的大乘佛教的修学理念及殊胜性...

    佚名

    |通告|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6/13331725309.html
  • 禅和禅定的区别

    觉悟一切有情无我后而生出的智慧,缘觉乘的行者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产生的智慧,声闻、缘觉的解脱都是分别通过对蕴处界、缘起性空的观行所产生的智慧断尽烦恼而得成办的。  祖师禅是一念相应慧,乃是以意识觉知心觅如来藏,一念相应觅得后,常对如来藏作种种观行,了知其体性,藉以增益般若慧。《楞严经》说:“定能发慧。”是说禅定的本身并不能生的智慧,禅定只是有利于声闻、缘觉对“无常空”和“缘起性空”的观行而发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5555737.html
  • 瑜伽修持的禅定

      瑜伽在修持的过程中包括了“与境相应”“与行相应”“与理相应”“与果相应”“与机相应”五个方面。与境相应是在不违常规的情况下对一切事物本质的体认。与行相应是说通过习禅,入定生慧而得观行一致。与理...中,不论显教密教大多都取“理相应”和“行相应”。理相应,在于法相的应称,是谓“唯识之瑜伽”。行相应着重观行合一,故以禅定为相应。  禅定在五相应中位居首要。一心观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获定境三昧,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505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