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孔子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作者:钱嘉永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文章, 它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及礼乐治国或者“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政治思想。因而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哪些思想呢?

第一、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首先、“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表明了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他们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氛围,再才慢慢的诱导学生谈各自的理想。不仅如此,这些话语还表明了孔子与弟子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哂笑,对冉有长于政事、公西华重视礼治的回答不作任何评论,而对曾皙‘泳乎沂,风乎舞雩’的对答表示赞同、欣赏,表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了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性格而施以教育的教育思想。最后,文中三个“尔何如?”及文章最后一段孔子的总结评论充分体现了孔子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第二、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态度上:一方面,孔子对弟子的不谦让虽有不悦,但因怕伤其自尊而一“哂”了之,不当面指责,只在最后才委婉含蓄地向曾皙说出,体现了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希望弟子( 学生) 做人要“谦、恭”。而这两者也正好体现了古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德育理念。

第三、反映了孔子礼乐治国或者“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政治思想。对此,我们也不妨再来谈谈孔子为什么“与点”。如果从积极方面来理解,曾皙虽然既没有讲怎样治理国家,也没有说出如何出使会盟,而只是描写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这似乎正是儒家礼乐治国的盛世图景或者美好愿望。而这便正好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思想相吻合。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赞与、欣赏。如果从消极方面来理解,子路虽然态度不谦让,但至少他说出了自己治国救世的政治见解,况且,冉有、公西华的言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对子路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对儒家理论的创造者孔子来说,应该是较为令人满意的了。但得到的却只是哂笑或者没有任何赞与。相反,曾皙却得到了孔子的赞与、欣赏。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孔子的思想主张没能得到列国的认可、赞同,而采取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消极避世行为,正好得到了曾皙的迎合。所以,曾皙的观点得到了孔子的赞同。总之,不管是孔子的美好愿望,还是其消极避世的行为方式,“吾与点也”始终包含寄寓了孔子一定的政治思想。

孔子思想是精练而深邃的,而在中华几千年历史发展和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不难看到孔子思想的缩影,不难体会和感受到孔子思想对我们深深的教育和启迪。因此, 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中,我们不时潜心于孔子思想的探析,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