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尽如人意无愧我心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嘉定佛教》   作者:慧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平安快乐是我们期盼和向往的,但要万事如意,平安快乐,对现代人来讲,并非易事。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快乐的标准往往也有所不同。生,容易,活,亦容易,但生活并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区域发展的差异化,民族观念和信仰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千差万别。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老母,身边有一个已过而立之年却得了恐婚症的独子。老母期盼儿子能寻觅一个可心的媳妇以了心愿。但儿子因恋爱多次受挫,虽经多方帮忙,仍无法接受任何女人为妻,婚姻大事便也成了老母的心病。终有一天在朋友帮助下,儿子与一女子相识,并接受这个女子,为让老人家高兴带来给老母相亲。老人家听说儿子终于有勇气面对婚姻而乐不可支,于是张罗酒宴请亲人来帮忙相看。老母亲自下厨张罗饭菜,一会送水果,一会送茶水,席间也不停帮未来的媳妇夹菜。但她却觉得不称心,每次她对未来的媳妇殷勤关爱,未来的媳妇总是把这份关爱转到儿子手上。女子对儿子关爱有加,做母亲的看在眼里,心里却不舒服。认为未来媳妇眼里只有儿子没有她这个婆婆。

这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人们往往在最初的愿望实现后,由于角度的不同或内心需求过多也会感到不顺心。老母心态就是多数人虽有爱而因没有舍去个人内心的需求,虽然事态完满但仍不认为功成如愿,尽如人意。这种爱就是带有占有欲的爱,而不是真爱。

  母亲对孩子的爱本是无私的,但因有差别心,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儿子的婚事。虽然有了满意的结局,但爱被分享时,又把自己心捆绑在了狭隘自私的母子之爱及妇道的三从四德中,这便是多数人不能割舍的爱,是自私的爱。

  佛陀的四无量心彻底开悟了人性真爱的道理,即“舍”。慈、悲、喜、舍,我们称其为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中的“舍”即是带有智慧和人格的真爱。现实生活中我们因执着而常常失去很多快乐,无法从自我的阴影中解脱,佛说的“舍”开悟了人心,也开启了智慧的法门,人生美好的、喜乐的事物都将伴随你左右,那么快乐幸福的事物将常常在你身边,也自然没有不安、与不快乐和烦恼了。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当人们在小我的境界中挣扎时,才会觉知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在有限的生命中才会感知人的力量是那么有限,并且在有限的生命中人生又有那么多的挂碍,以至于无法对所爱的和所需要爱的人尽更多的责任。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就应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

无愧我心的奉献即是“舍”。“舍”给我们的开示便是平等的对待,也即是设身处地换位理解,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自我,消除他人和自我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也即“无我”也即“如人”,也就修得了我心无愧,人意尽如了。这就是“舍”之真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