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宠辱不惊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4日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贤恒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常写“宠辱不惊”,大家都说这句话出自《老子》,其实,《老子》原文说的不是“宠辱不惊”,而是达成“宠辱不惊”的方法。老子说话很简洁,直接从实践并达成目标的角度入手,而不空讲理论。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如何能够达到“宠辱不惊”呢?那就是在时常谨守“宠辱若惊”,为什么若惊?因为“宠为下”,得之,即受人追捧赞叹的时候,心中我受之若惊,深发警醒,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自己所做的根本不值得如此受宠,所以深发惭愧心,努力精进学业。如果受人污辱,或失宠了,为世人所轻贱、冷漠乃至污蔑,这时候更应该警醒,首先不要怨、恨、哀、怒或不平,好好地静下心审视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什么自己会受人污辱?为什么人家不污辱别人?为什么会被冷漠?所有的问题都从自身找问题。所以,失之若惊时是惊醒,原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开始更加努力地修行自我,长养自己的德行。真能如此,就会发现,宠即是辱,辱即是宠,辱为宠都,辱更能刺激让人成长,而宠却很容易让人堕落。宠为下,受宠而欣然不知所终,则又下之又下了。在此,老子深言宠之害。知道这个,才能在遇到宠辱时都能不动心,以平常心对待,淡然处之。

有人说了,这个太难了,我做不到怎么办?老子早就想到大家有这个问题。所以,他老人家又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也就是说,想到做到宠辱若惊,就得从放下自我开始。这里末学悟到两个层次:一、我们时时刻刻放不下身体,以身为贵,以辱为大患,而老子却“贵大患若身”,若耻辱为外力加之于人的大患,那此大患则于圣人来说,贵之若身,二、打心眼里知道,“大患若身”,身体是人最大的负担。真正地看破自己的身体,知道身体是无常的,时时刻刻都束缚着自我的发展,才能放下“身我”——“假我”,找到“真我”——“性我”,这时候,放下身见,自然可以在有身中体悟无身,于无身中自在安然,当然可以宠辱不惊了。

大家又说了,这做起来更难了。老子又从更加切实的方面向大家表述实践的入门方法。“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里面有四层意思:一、如何做到“无我”,即要“以身为天下”,即以博大之心,胸怀天下,而不是为个人斤斤计较,这是入门之第一方便;二、以身为天下,自可以为天下贵,而身为天下贵却不可安享富贵,当心寄天下,更为天下人民着想,人民众多而己力有限,国难当头更应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仁义道德为国人榜样,如此力行之尚时时有憾,自然无任何自高自大的傲慢之心,心越来越谦下,自然可以宠辱不惊矣;三、以爱我身之心爱天下,自然生起博爱之心,而为何爱惜此身?爱惜此身也是“为天下”,这样的人自然可以将天下重任托付于他了,而将天下托付于他他也不会生起傲慢之心,只因为他以身为天下,常知爱惜,爱惜身体自然懂得“卫生、卫性、卫命”,当然得到清静心、平常心,托天下于此人,定然可垂拱而治了;四、贵之所以为贵,因为贵而不自恃、不自守、不自伐、不自以为是,所以贵者可以长守富贵,贵者处上而民不重,以其无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爱者之所以得天下之爱,因为爱者所爱非一己之私,非偏爱、非情爱、非有条件的爱,爱者所爱均出自一片至诚,所以这种爱,清静平和,身心安闲,自然可以宠辱不惊。

到这里,我们就能看到,老子讲话也是直指人心,非常透彻,直入行门,不在玄之又玄处与人饶舌!

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