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台湾佛教大斋天法会之研究──田野调查和伊理亚德式的诠释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余秀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台湾佛教大斋天法会之研究──田野调查和伊理亚德式的诠释

  作者:余秀敏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2年

  【文章标题】台湾佛教大斋天法会之研究─田野调查和伊理亚德式的诠释

  【英文标题】Studies on the Buddhist Great Heaven-Sacrifice Rite in Taiwan-Field Work Mapping and Eliadian Interpretation

  【文章作者】余秀敏

  【指导教师】黄运喜

  【文章页数】167页

  【中文关键词】佛教大斋天法会|献供仪式|宗教象征体系|宗教现象学|诠释|莫西尔伊理亚德

  【英文关键词】Mircea Eliade ; Ronald L. Grimes ; religious symbolism ; religious nomenology ; interpretation ; sacrifice ; Buddhism ; Buddhist Great Heaven-Sacrifice Rite

  【中文摘要】台湾年节活动中,农历正月初九为国民祭天的节日:一般民间在家宅搭设供桌“ 拜天公”、道教于道观行“ 接玉皇”的仪式、而佛教则于佛寺举办“ 斋天”的法会。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想尝试厘清:以“ 皈依三宝、不皈依天魔外道”的佛教,一、如何在其思想脉络中发展出供天的仪式,二、现代台湾佛教以何方式演练供天的仪式,三、这样的佛教供天仪式在整个宗教的供天仪式类型中内涵何种普遍性的深层意义?

  因此本文为宗教仪式之研究,研究对象为台湾佛教大斋天法会─以新竹玄奘人文社会学院慈恩精舍、所举办的大斋天法会为例;研究方法则依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有不同的运用,为找出佛教内在供天思想的因子,我们以历史文献的方法,从佛教经典与科仪文本的脉络中寻根探源;有了佛教的供天思想为基础,我们进一步以加拿大仪式学者Ronald L. Grimes在其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仪式研究入门》( Beginnings of Ritual Studies)所建议的仪式绘制法(mapping the field work),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慈恩精舍的大斋天法会─进行田野调查的工作,藉以了解当代的台湾佛教如何以其特有的人、地、时、物、动作、声音与语文等等象征符码呈现佛教的斋天思想;最后尝试以西方宗教史学家和宗教现象学者莫西尔?伊理亚德(Mircea Eliade)的天与天神的象征体系、以及他对献供仪式(sacrifice)的诠释,做为诠释结合天神与献供仪式的佛教大斋天法会的理论模型,以找出此法会的普遍性意义。

  这样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的研究成果:一?理出佛教斋天仪式的思想脉络,二?呈现当代台湾佛教大斋天法会的田野调查报告,三?检视伊理亚德的天神与献供理论,运用在佛教天神献供仪式中的启发性与勉强性。本文为台湾佛教仪式研究中,第一次对佛教斋天仪式进行历史思想的探讨与当代田野调查的工作,也是首次以伊理亚德的宗教学说为诠释佛教仪式的理论模型,虽然最后的结果显示:伊理亚德式的诠释会扭曲佛教本身为斋天法会所陈述的意义,但这点正应验了伊理亚德的本质论式的宗教学学说普遍性不够的局限,这个结论与西方宗教学对伊理亚德宗教学理论的反省则十分一致。

  【论文目次】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一. 研究动机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Ronald L. Grimes的仪式研究法

  二.仪式数据诠释法的选择

  第三节 台湾佛教斋天法会的简介

  一.大、小斋天的分别

  二.多元的面貌

  三.慈恩精舍的大斋天法会概况 ?

  ?四.献供类型的斋天法会

  第一章 大斋天法会的佛教象征意义

  第一节 佛? ? ? ?教的“ 天”观

  一.概述佛? ?教业感缘起的生命轮回

  二.非创生而是因缘生的世界

  ?三.天界众生的生命型态

  第二节 斋天法会的经典依据

  一. 大斋天法会象征意义的源头:天神菩萨的护法誓愿

  二. 大斋天法会的科仪原型─金光明忏法

  三. ?大斋天法会的仪式原创者─功德天

  第二章 大斋天法会田野调查报告(一):与仪式有关的声音和语文

  第一节 与仪式声音和语文相关的问题组

  第二节 大斋天法会的声音与语文的描述

  一.略述“ 佛门的音声”:梵呗

  二.呗器

  三.音声佛事─梵呗的修行观

  四.语言文字的施设

  小结

  第三章 大斋天法会的田野报告(二):法会的空间、时间、器物、人物、和动作

  第一节 举行仪式的空间

  一.与仪式空间相关的问题组

  二.有关大斋天法会空间的描述

  第二节 举行仪式的时间

  一.与仪式时间相关的问题组

  二.有关大斋天法会时间的描述

  第三节 与仪式有关的主要器物

  一.与仪式器物相关的问题组

  二.有关大斋天法会器物的描述

  第四节 仪式中的人物和身份

  一.与仪式中的人物和身份有关的问题组

  二.大斋天法会中人物与身份的描述

  第五节 仪式的动作和活动

  一.与仪式动作和活动相关的问题组

  二.大斋天法会的仪式动作与活动的描述

  小结

  第四章 伊理亚德的宗教学理论

  第一节 伊理亚德的宗教现象学介绍

  一.宗教现象学概述

  二.伊理亚德的宗教现象学原则

  第二节 伊理亚德的宗教象征体系

  ?一.象征与圣显

  二.宗教象征体系

  三.宗教象征体系的诠释例子

  第三节 伊理亚德的仪式观

  一. 神话的定义、结构与功能

  ? ? ? ?二.仪式与神话

  ?第五章 大斋天法会之伊理亚德式的诠释

  第一节 大斋天法会天神象征之诠释

  ?一.伊理亚德的天神象征体系

  二.伊理亚德式的大斋天天神象征之诠释

  第二节 大斋天法会作为献供仪式之诠释

  ? ?一.伊理亚德对献供仪式的诠释

  ?二.伊理亚德式的大斋天法会诠释

  ? ?总结

  第一节 本研究的回顾

  一. 本研究的第一个议题:大斋天法会的“ 法源”追溯与象征意义

  二.本研究第二个议题:大斋天法会的实际操作情况 ?

  三.本研究第三个议题:佛教天神与斋天法会的诠释

  第二节 宗教学研究方法上的省思

  一.本质论式的宗教学理论的局限

  二.伊理亚德的理论在宗教象征与仪式诠释上的启发

  第三节 本研究可能发展的未来研究议题 ?

  图表目录

  图绪─1:大斋天法会布位图

  图绪─2:小斋天法会布位图

  图1─1:佛?教一小世界鸟瞰图

  图1─2:佛?教一小世界剖面图

  图2─1:主法法师执铃铎

  图2─2:悦众师执宝钟鼓

  图3─1:天位席座安置图

  图3─2:往生莲位总图

  图3─3:延生禄位总图

  图3─4:与会信众着海青图

  图3─5:法务中心图 ?

  图3─6:主法和尚于法堂待请图

  图3─7:出食台

  图3─8:法师行施食仪

  图3─9:榜文张贴处 ?

  图3─10:仪程表和斋主类别张贴处

  图3─11:信众礼天图

  图3─12:往生莲位

  图3─13:延生禄位 ?

  图3─14:供品

  图3─15:在大寮忙碌的义工

  图3─16:端花、香迎天图

  图3─17:坛前捻香迎天图榜文

  【参考文献】

  一. 工具书

  莫西尔?伊理亚德(Mircea Eliade)主编,《宗教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Religion),New York:MacMillam,1987。

  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12月2版。

  二.本文参考的伊理亚德的着作

  Eliade, Mircea (1954) Cosmos and History: The Myth of the Eternal Return, tran. W. Trask,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8a)Rites and Symbols of Initiation(Birth and Rebirth), trans. W.Trask, London: Harvill Press.

  -﹍﹍ (1958b)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trans. R. Sheed, London:Sheed and Ward,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 (1959)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trans. W. Trask,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 (1961)Images and Symbols: Studies in Religious Symbolism, trans. P. Mairet, London: Harvill Press.

  ﹍﹍ (1975) Myths , Rites, and Symbols: A Mircea Eliade Reader, 2 vols., ed. Wendell C. Beane and William G. Doty, New York: Harper &Row.

  三.其它参考书目

  (一) 英文部分

  Allen, D. (1978) Structure and Creativity in Religion: Hermeneutics in Mircea Eliade’s Phenomenology and New Direction, The Hague: Mouton.

  ﹍﹍(1987)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in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 11, pp. 274-275, New York: MacMillan.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rimes, Ronald L. (1995) Beginnings In Ritual Studies, revised e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Henninger, Joseph (1987) ‘Sacrifice’, in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 12, pp. 544-557, New York: MacMillan.

  King, Winston L (1987) ‘Religion’, in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 12, pp. 284-285, New York: MacMillan.

  Malinowski, Bronislaw (1944)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Otto, Rudolf (1964) The Idea of Holy, trans. John W. Harv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ls, Daniel L. (1996) Seven Theories of Relig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gal, Robert A. (1999) Theorizing About Myth,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Sharpe, Eric J. (1987) ’Study of Religion:Methodological Issues’,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vol. 12, pp. 83-88,New York: Macmillan.

  Teiser, Stephen S.(1988 )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uess, Evan M.(1987)’Ritual’, in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vol. 12, pp. 405─422,

  New York: MacMillan

  中译本英文资料

  《中英圣经》(Chinese-English Bible)(1990),Berkley:Hymnody and Bible House。

  E. 图尔干(Emile Durkhein)着,芮传明、赵学元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型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台北:桂冠,1992。

  M. 耶律亚德(Mircea Eliade)着,杨儒宾译,《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Cosmos and History: The Myth of the Eternal Return),台北:联经,2000。

  中译本德文资料

  Fritz Stolz着,根瑟?马库斯译,《宗教学概论》(Grundzüge der Religionwissenschaft),第二版,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

  (二) 中文部分(按姓氏笔画排列)

  第一类:有关中国佛教仪式与思想的书目

  太虚大师等,《殊胜的药师如来法门》,新竹:净严念佛会,1993。

  印顺,《成佛之道》,6月修订版,台北:正闻,1993。

  ﹍﹍,《印度佛教思想史》,4月5版,台北:正闻,1993。

  ﹍﹍,《佛法概论》,1月修订2版,台北:正闻,1992。

  如释,《佛教斋天的意义与功德》,台北:一心圆有声出版有限公司,1992。

  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古文化,1998。

  法藏,《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再版,台中:僧伽,1996。

  林子青,《中国佛教仪规》,台北:常春树书坊,1988。

  南月,《四大天王护世圆满行法》,台北:全佛文化,2000。

  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中国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祥云,《佛教常用呗器、器物、服装简述》,台北:世桦印刷,1989。

  黄智海,《佛法大意?朝暮课诵》,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3。

  叶露华,《中国的佛教仪规》,台北:南海菩萨杂志社,1994。

  张运华,《佛教仪轨》,台北:立绪文化,1998。

  圣印,《慈悲三昧水忏讲话》,台北:松山寺,年代不详。

  兴慈法师,《重订二课合解》,高雄:悟心印经会,1997。

  萧登福,《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台北:学生书局,1989。

  作者不详,《基础梵呗教学课本》,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9。

  第二类:与本研究有关的藏经类文献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卷三,《大正藏》第50卷,No.2058。

  (元魏)毘目智仙等译《三具足经忧波提舍》卷一,《大正藏》第26卷,No. 1534。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9卷,No. 262。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藏》第8卷,No. 235。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七,《大正藏》第1卷,No. 26。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正藏》第2卷,No. 125。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大正藏》第9卷No. 278。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佛说施灯功德经》卷一,《大正藏》第16卷,No. 702。

  (北梁)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三十二,《大正藏》第12卷,No. 374。

  (北梁)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卷二,《大正藏》第16卷,No. 663。

  (梁)慧皎撰《高僧传》卷十三,《大正藏》第50卷,No. 2059。

  (隋)吉藏撰《胜鬘宝窟》卷一,《大正藏》第37卷,No.1744。

  (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卷一,《大正藏》第一卷,No.24。

  (隋)瞿昙法智译《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大正藏》第1卷,No. 80。

  (隋)灌顶撰《国清百录》,《大正藏》第46卷,No. 1934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三十,《大正藏》第50卷,No. 2060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大正藏》第53卷,No. 2122。

  (唐)般刺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大正藏》第19卷,No. 945。

  (唐)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一,《大正藏》第52卷,No. 2104。

  (唐)延寿述《万善同归集》卷一,《大正藏》第48卷,No.2017。

  (宋)王日休撰《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三,《大正藏》第47卷,No. 1970。

  (宋)赞宁撰《大宋僧史略》卷二,《大正藏》第54卷,No. 2126。

  (宋)知礼述《观音义疏记》卷四,《大正藏》第34卷,No. 1729。

  (宋)道诚集《释氏要览》卷三,《大正藏》第54卷,No. 2127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卷五十二,《大正藏》第49卷,No. 2035。

  (元)德辉重编《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48卷,No.2025。

  (元)觉岸编《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第49卷,No. 2037。

  (宋)四明集《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正藏》第46卷,No. 1946。

  (宋)遵式集《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大正藏》第46卷,No. 1945。

  (明)幻轮编《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大正藏》第49卷,No. 2038。

  (清)弘赞集《供诸天科仪》,《卍续藏》,第74册。

  (宋)行霆《诸天传》,《卍续藏》,第150册。

  《金光明忏斋天科仪》,台北:佛教出版社。

  《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台中:南普陀寺,1998。

  《大斋天科仪本》(金陵宝华山隆昌寺制定),新竹:慈恩精舍印,1998。

  第三类:有关中国民间信仰与习俗的书目

  王仁湘,《中国史前文化》,台北:商务,1993。

  李原白的《年节寻根》,台北:台湾书店,1991。

  洪德先,〈殂豆馨香─历代的祭祀〉《中国文化新论─宗教礼俗篇》,台北:联经,1982。

  陈建宪,《玉皇大帝信仰》,台北:汉扬,1996。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祭与人殉》,中国北京:文物,1990。

  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台北:百观出版社,1993。

  黎虎,《夏商周史话》,中国北京:北京,1984。

  廖汉臣,《台湾的年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3。

  《台湾民间祭祀礼仪》,台湾省立新竹社会教育馆编。

  第四类.中文期刊与论文(按姓氏笔画排列)

  大睿,《天台忏法之研究》,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1997。

  王镜玲着,《神圣的显现:重构艾良德宗教学方法论》,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

  ﹍﹍,《台湾庙宇建构仪式初探》,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

  江灿腾,〈关于台湾宗教界“ 神圣性”议题迷思的批判〉,《弘誓》52期,5-6页,2001。

  李丰楙,〈台湾庆成醮与民间庙会文化─一个非常观狂文化的休闲论〉《寺庙与民间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5。

  李纯仁,《中国佛教音乐之研究》,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70。

  林久慧,《台湾佛教音乐─早晚课主要经典的音乐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

  宗玉媺,《《金光明经?空品》的探究》,中华佛学研究所论文,1996。

  胡国桢,〈由宗教现象学角度谈基督信仰的宗教经验〉,发表于“ 宗教学与宗教传统”学术研讨会,2001。

  昭慧,〈论宗教学从各宗教分出之过程与问题〉,发表于“ 宗教学与宗教传统”学术研讨会,2001。

  ﹍﹍ ,〈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收录于“ 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第91部,高楠顺次郎等着《佛教艺术?音乐?戏剧?美术》,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

  高雅俐,《从佛教音乐文化的转变论佛教音乐在台湾的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张家祯,《大悲忏法之研究》,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刘嘉祺,《埃利奥特象征论之研究》,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论文,1990。

  蔡彦仁,〈中国宗教研究─定义、范畴与方法学刍议〉《新史学》,第5卷第4期,125─139页,1994。

  赖信川,《鱼山声明集研究─中国佛教梵呗发展的考察》,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简秀雯,《试论依利亚德(Mircea Eliade)的礼仪观》,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论文,1990。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