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细讲印顺导师《我之宗教观》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1日
来源:护教佛学   作者:慈济明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细讲印顺导师《我之宗教观》

宗教的层次多神、一神、梵我、唯心、正觉

主讲:昭慧法师 记录:文宏法师 整理:法印讲堂、吕姝贞


壹、 前言
   随着宗教心灵层次的不同,宗教行为所感应到的境界也就不同。
  宗教的层次,这里是依经典来说明的。经中把诸天分成三界二十八天,导师在这里也没有用三类,也没有用二十八类,而是分为五个大类。
贰、 多神宗教
 第一类是多神宗教:举凡一切庶物、精灵、鬼神之崇拜,都属此类。所以(13/-21 「幽灵,妖怪等」,直到「四王天与忉利天」,无不属于多神宗教的范畴。
  这样的多神宗教,在比较宗教学中,又可细分为「自然崇拜」(就是原始的自然宗教)与「多神教」两类。以下略为介绍一下:

一、 自然崇拜

  导师把自然崇拜,包括在自然宗教之中。(18/4)「自然宗教,大体同于多神教;以自然现象,自然界的事物为信仰对象,而认为是神,或有神主宰这些事物。」这样可以说:凡是(18/7)「以自然界的具体事物为信仰的」,就归纳为自然宗教。
  为何会有自然宗教产生呢?原来,原始人类知识还没有开通,所以对于自然界的变化,认为伟大莫测,不知道它的运行轨则,对这样的力量,生起畏惧、崇拜的心情,而产生了种种由拟人而外射出来的神祇。近山的人民,都信奉山神;近海的人民,往往信奉水神;一般地方,人民也会信奉地神。可以说,当地的信仰,往往跟当地的地理环境略有关系。
 (一)地神崇拜
  举「地神崇拜」而言,中国也有崇拜地神的,如所谓的「地祇」、台湾的土地公与客家的「伯公」即是。这样的地神崇拜,缘于大地长养一切,感受到土地的神秘、包容、繁殖功能之伟大。所以很多原始民族把地叫做「地母」,与「天父」相对;「天父地母」,就像中国《易经》:干为天,坤为地。乾坤阴阳相对,俨然把天地的相对,拟人成为男女阴阳的相
对。这样慢慢演变出来的地神崇拜,大都是由男女生殖的观念而产生:有男有女,才有下一代的生命;有天有地,地长养、天润泽,然后万物才会慢慢舒发开来、茁壮起来,像这样的崇拜,可以说是属于自然崇拜的拟人类型。
 (二)图腾崇拜
  图腾(Totem),是从美国印地安人的用语音译来的,这是人类学的翻译语言。「图腾」的意思,是指一个氏族、地区、部族的人所供奉的祖先或保护神。它甚至是族里人团结的徽号。这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甚至于是无生物。
  中国的国花是梅花,法国的国花是百合,它们是国民团结的徽号,这多少都有图腾的意味在,可是还没有到达「崇拜」的地步。现代人的眼光慢慢脱离对生物、无生物的神秘崇拜,只是单独把它当作一种团结的讯号而已了。在古代,这些不但是徽号,也是族人崇拜的对象。图腾崇拜往往会认定:自己部族的祖先源自动物或是植物。
  图腾,动、植物都有,但以动物为多,而且这不是指那一只单独的动物,而是指那一类动物。譬如:某些部族崇拜「牛」,就以牛为图腾,这时的牛,不是指某一只牛,而是指全部的牛类都是图腾。假使牛是图腾,习惯上这个部族就不敢杀牛这种动物。除非是特殊情形,如:在宗教的祭礼上;或这图腾是危险的动物(老虎或毒蛇之类的)。还有一种情形是:
非吃牠们不可,否则就没有其它东西可吃的饥荒状态,这时才会吃掉牠们。否则一般情形都是对图腾保持敬仰、崇拜,而不加以杀害。
  圣严法师的《比较宗教学》中,提到基督教吃圣餐,还以葡萄酒和面包,象征性地代表耶稣的血和肉而吃下去。这样的礼敬圣餐,圣严法师分析:是与图腾崇拜很有关系的,是从图腾崇拜中转折回来的。但这样的理论是基督教所无法接受的。
  说个题外话:前一段时间我看《长老教会公报》,有一位作者很感慨地说:「看了圣严法师《比较宗教学》中的分析,有很多是污蔑基督教的,我们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驳斥啊?」
  其实,不祇如此,圣严法师还出了一本《基督教之研究》,对基督教有甚多批判。原来,过去那段时间,基督教对佛教非常挑衅。他们咄咄逼人,想要征服佛教。所以,佛教法师们的响应与反击,包括导师的〈上帝爱世人〉等文章在内,几乎都是出于自卫的原因。
 (三)灵物崇拜
  灵物崇拜的「灵物」,并不是动物,而常是植物或无生物。譬如:树头公、石头公,台湾民间至今还有这样的庶物崇拜。还有,中国人传统信仰的灶神、门神等等,这类对树、石、厨具、大门的拟人化神祇崇拜,都属于灵物崇拜。
  律中所提到印度民俗的「鬼神村」信仰,则不属于灵物崇拜,因为他们并不是对树木有所崇拜,而是认为树木上有鬼神寄居。因此这是对那些鬼神,而非对树木的崇拜,分类上,这不属于灵物崇拜,比较接近后面所说的多神教。
二、 多神教
 多神教(Polytheism)这个名词在比较宗教学上,比导师所说的「多神宗教」,还要更缩小范围。比起前面的自然崇拜,多神教可说是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把一些混杂而没有秩序的信仰,慢慢地转化成有系统,而且位阶较高的神明信仰。这些神灵各自统辖宇宙的一小部份;大体而言,他们都有人的形状,这是比较宗教学上「多神教」的更精确定义。最典型
的是希腊的神祇。那些神祇虽然能力超乎常人,却也有人的欲望、人的劣根性,也会跟人谈恋爱、争风吃醋等。印度或中国传统神话的仙人,也有人的习性,可是比人更为高超。
 导师则将以上几种都统称之为「多神教」。在导师的分析,多神教的特征,就是贪、瞋极为强烈。孔子说要「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呢?因为鬼神固然可能会应许我们一些利益,但那也只不过是在预支我们的福份而已。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我们竟然透过鬼神的协助而得到了,将来还不是要分期或总结偿还!
  现在有许多人崇拜鬼神是为了赌六合彩求明牌。我们要了解:鬼道众生一般而言,有比人道众生更强烈的贪、瞋烦恼,假使你祭拜他,他起了欢喜心时,可能会助你一臂之力,或是施以小惠,但是强烈的贪欲使他容易予取予求,命人祭祀供奉,给他血肉之食,甚至找些鬼道的兄弟朋友来共享牲祀;若你不从其命,强烈的瞋烦恼也可能会使他对你萌生报复意愿
。你愈和他打交道,就愈难以摆脱他的控制。邪鬼邪神特别容易这样。
  当然,正直而层次较高的鬼神就不会这样!但你若好与鬼神打交道,那就难保自己不会遇到邪恶的鬼神。若你不能满足他的需索,或是不慎惹怒了他,那时不但自己饱受身心折磨,甚至连家人也往往跟着一起遭殃。「敬鬼神而远之」,原因就在这里。
参、 一神教
  第二个层次是一神信仰。它的神格较高,仁慈博爱而无瞋恼。一神的缺点是骄慢,以自己为天下之共主,不容异端。──在这方面,多神教徒比一神教徒往往较为涵容,因为信仰对象多而且杂,所以唯我独尊、扬己抑他的色彩不浓。
  (14/-3)第三段讲的是一神教(Monotheism)。导师说(14/-1):「大梵天以下,有着政治形态的天国。到达大梵天,有一无二,名为『独梵』。」这在宗教中,为唯一神教。大梵的领导权威,是唯一无二的,但大梵底下还有辅佐管理的群臣(梵辅)以及其它众神(梵众),大梵则是梵天中的最高神祇。
一、 一神教的缺点
15/3)「属于情欲世界的统治者,是他化自在天王──魔王,与基督教的撒旦相近。」至于大梵天,则是超越情欲世界的。所以在层级上,它比撒旦要高。但是祂本身还是有缺点。
  缺点在(15/6):「我慢却特别强,总以为自己最高:自己是常住不变,是无始无终,是究竟自在;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的主宰者。」显然含藏着(15/-6)「唯我独尊的排他性」。不但神本身如此,信徒长期熏陶在这种教义中,往往产生对异教徒的强烈排他性,这是第一个缺点。
  第二个缺点是:(15/-3)「不但有着狂妄的自我慢,还有矫诳心呢!」梵天的矫诳,这在《长阿含经》中,有所记述:
  「彼梵王犹报比丘言:『我是大梵天王,无能胜者,乃至造作万物,众生父母。』比丘又复告言:『我不问此,我自问四大何由永灭?』……彼梵天王如是至三,不能报彼比丘四大何由永灭。时大梵王即执比丘右手,将诣屏处,语言:『比丘!今诸梵王皆谓我为智慧第一,无不知见,是故我不得报汝言:不知不见此四大何由永灭。』」 2
他已经知道自己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但由于慢心的缘故,使他拉不下脸承认这一点,所以往往不得不用点虚矫手段。

二、 一神教的优点
  一神教有它的优点。优点在于:(15/-2)「把多神教中,秽恶、迷滥的毛病,一齐净除,而着重道德与善行,敬虔与纯洁,充满了无瞋的慈爱!」这种优点也其来有自:因为大梵天已经超越了欲界,到达色界以上。色界以上就没有瞋烦恼现起了,所以说祂有无瞋的慈爱,那是对的。《新约》中的上帝,就是这样深具爱德。
  假如是《旧约》中的耶和华,有那么大的怒气,有歼灭埃及人或背叛者那么残暴的行为,分析起来,他应该还没有到达大梵天的境界,甚至连成为帝释天都还不够格。因为,帝释天是和平主义者,除非是阿修罗要与他作战,否则他是不主动宣战的。这样残暴的天神,有一点夜叉的个性。在由民族宗教转化为世界宗教的过程中,它慢慢强调无私、无限普覆的大爱,这就已近于大梵天的神格了。
三、一神教的排他性
  再谈一神教的排他性。他们没有多神教的涵容,因为多神教徒把什么宗教的信仰对象,都当作是神明来礼拜他。如印度与中国的民间信仰,就把观音、佛陀都当神明而加以祭拜,因此对佛教会很有亲切感,但与一神教就合不来了。因为一神教的排他性太强,所以对多神教徒说:你们崇拜的都是偶像、魔鬼,应该要打倒。因此,一神教一般而言,很难被本土宗
教所接纳,原因不在多神教本身不接纳他们,而是他们的排拒性使双方失去对话空间。
四、多元化思想
  不过,今天一神教徒慢慢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影响,所以对于排他性格的自我反省力已经增强,连带的也改变了自己对异教的态度。他们已了解:这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包括宗教也是多元化的;时势所趋,不得不然。所以天主教提倡「宗教对话」,基督教过去的祷告着重在对主内弟兄姊妹的代祷,现在则包括对异教徒、非同一教会人士:希望上帝能够护佑他们。
  导师的《我之宗教观》〈上帝爱世人〉文中提到:东方文化是宽容的,与西方奴隶制度下专制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不过,导师写的文章,到今日,转眼又过二、三十年。这段时间东方与西方的发展,又各出现不同风貌。当东方社会还充满着父权政治的阴影时,反而西方人在民主思潮中,渐渐学习彼此的宽容,超越民族主义,强调世界一家。而那种「世界
一家」的观念,已不是付诸帝国主义与殖民行为,而是某种程度对「缘起」的体会,了解到地球人类与环境的相关联性,往往对国际事务抱持善意的关切,在可能范围内消极地调解纷争,乃至积极地展开人道救援行动。
  顺为一提:西欧人在原来的历史教科书,往往高扬国族的尊荣,或谈述国族受到异邦侵扰的苦难,但是现在他们会比较强调「回归事实真相与自我反省」,而不是单单激发起民众的爱国心而已。相形之下,中国往往在教科书中,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人受尽帝国主义的欺压,却很少带引我们反省:中国当年也有四万万人口的庞大族群,为什么会给帝国主义欺负
得这么惨呢?自己是不是也要负点责任?如果是撮尔小国,被人欺负了还有话说,但是那么大的国家老被欺负;帝国主义不欺负别人,只欺侮我们,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历史教科书,很少自我反省:中国衰弱的问题出在哪里?可是都在强调古中国的四大发明,过往的种种光辉。到今天,还有许多中国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天下。」可以说:过往受到帝国
主义的迫害,使得中国人常表现出「义和团」式的爱国心,莽撞有余,智慧不足。
  吴恩溥牧师质问导师:「西方不是更民主吗?」其实导师要强调的是:《圣经》并没有民主的观念。西方当代开明的,对万物众生的人道关怀,往往不是来自《圣经》的启发,而是来自对于既有现象的不断探讨与反省。神学家往往还是事后再重新诠释神学,以因应这些反省的声音。
  但是我们也不要轻忽一神教排他性的本质。有些心胸狭隘的教会,往往有计划性地吸收其它宗教的人,或是刺探其它宗教的内幕。如今偶而还隐约表现一点「见不得人家好」的酸味,这种表现,往往会在民主而重视包容的社会中,产生反效果。这种不利的情形,可能会减少他们攻击别人的欲望。
  举例来说:《自由时报》副刊(79 3 19 日)有一位李哲修神父写了篇〈如何走完这条路?──该不该告诉癌症末期病人实情〉的文章,讲到人类面对死亡的困难,以及宗教所应该给予的关怀。他特别举了某位大夫遇到某一出家人畏病自杀的例子:「他的一个病人是位出家的和尚。这位和尚得了绝症,医师本来不想告诉他。可是这位和尚口口声声告诉
大夫说,他是位和尚,生死早已看破,所以请大夫尽管把实情告诉他好了,他一定承受得了。怎料,当大夫看到他这么真诚而又勇敢,感动地真的以实情相告之后,那位和尚不久之后竟自杀死亡。在佛教的戒律中有明确规定,佛教徒是不可以自杀的,自杀有罪。连出家人都出此下策,怪不得大夫和亲友会迟迟不敢告诉病人实情了。」
  这位神父真是的,他何必举和尚为例子?要举例,他大可以举修女或神父为例子嘛!
  结果,在《自由时报》副刊,立刻有一位医生──梁智翔先生写了一篇〈医者之谏〉(79 3 22 日)批评一番。他说:「我是一个医生,就医生的道德而言,我也见过神父、修女,在面对死亡时,有软弱的一面。但我从来不把他当神父或修女,我只把他当做是一个人。人当然有他面对软弱的时候,做为一位神职人员,又何必刻薄刺伤其它的宗教?」
  这篇指责文章刊出来后,相信他们会比较谨慎发言了。在多元化社会,慢慢培养出了这种尊重包容的意识:随便攻击别人的宗教,会得不到民众的认同与好感。
  佛教虽然没有排他性,但是也要留意:面对其它宗教徒时,要心存和善。宗教教义的异同且不说,适度的礼貌与和善,还是要表现出来。不要有「我的宗教比你们的宗教优秀」的优越感流露出来,无形中在语言或肢体上伤害别人。
五、「唯我独尊」的意义
  至于(15/-6)「唯我独尊」这句话,本是出自佛经,后来成为一般用语,但已经和佛教的原意不一样了。传说佛陀刚出世,就一手指天,一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当然,经典所记载的故事,难免加上了口耳相传的夸大情节。小孩子刚刚出世,会不会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我们是不得而知的。重点在于:本句的意思是什么?这是说:佛陀的慈悲
也好,智慧也好,从天上到天下,无与伦比,可说是众中之尊。此中并无排他性。原因在于:佛陀可以不祇一位;假以时日,任何人都可以达到慈悲与智慧的完满具足,从而可以同样成为尊贵的佛陀。
六、由一神教到二神教
  (15/4)「撒旦」一词,为希伯来语,是基督教传说中的魔鬼。本来「撒旦」是敌人、怨敌的意思。基督教说:撒旦不但是上帝的敌人,也是人类的敌人。他常常降祸给人类,诱人作恶。一神教的这种理论,多少已经陷入到二神教的范畴了。为什么呢?因为撒旦不能取代上帝,也不是上帝所创,而二者又是并存的。
  既然二者并存,可见一神就不是唯一的,无形中会有一个善神,一个恶神;一个代表光明,一个代表黑暗;一个代表慈悲,一个代表凶狠。这是一神教面对多恶多苦的现实时,理论上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1.一神假使是唯一而慈爱的,为什么世间会有那么多的罪恶与痛苦产生?既说世间的一切,是上帝所创造的,难道创造出了这些罪恶与痛苦的,也是上帝吗?
   2.假使不说是上帝所创造的,那么,显然上帝的力量,是所没有办法控制它们的,那岂不是不符合上帝「全能」的定义了?到底是什么使上帝创造的人无法抗拒为恶或受苦呢?恶与苦又从何创造产生呢?
   3.若说有另外的诱因,那个诱因就是撒旦,是撒旦使人为恶与受苦的,责任不在上帝,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二神论:上帝与撒旦,谁也无法替代谁。这就从一元论变成二元论,在宗教学上称为二神教(Dualism)。
  二神教把宇宙间的权威分为二种特性,就是慈悲和凶狠的二种神祇:一个神有慈悲的心肠,救苦救难;一个神是性情凶暴,专门兴风作浪,为害人间。旧约中的耶和华,除了爱之外,也有凶暴的一面,其实类同二神;而撒旦的角色,则是把这凶暴的一面,抽离于上帝之外,另行投射出来的神格。这样,可以维持上帝的大爱,却失去了善恶整全的大能。
  这种二神宗教,多少是从多神宗教脱化出来的。原来多神宗教中的众神分善恶二类,每一类又分为很多小神,其中会有一个大神,专门统理小神;就好像原始部落中,一个部落只能有一个最有能力的人来当酋长,绝对不可能有好几个酋长。多神也分为两类,每一类有专门的领导者,渐渐就形成了二神论。印度就是如此:从多神宗教中,渐渐出现了毗湿奴与湿
婆的信仰,分别代表了宇宙间创造与破坏的两种力量。
  最明显的是波斯的祅教。祅教的创教者是索罗亚斯德,他们说有二神,一个是光明之神,一个是黑暗之神。光明之神,译为阿陀罗那他,或阿波罗。后来有学者说「阿波罗」与「阿弥陀」有关,因为一来伊朗人原是印伊民族,与雅利安民族系出同源;而从语言学方面研究,阿弥陀是无量光,而阿波罗是太阳神,原就有光明的意义。光明的对立面就是黑暗──阿尔曼是黑暗之神。公元前第六世纪时,巴比伦攻陷犹太国的耶路撒冷,犹太人被巴比伦人流放到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在那段期间,犹太人接触到波斯的祅教,所以宗教上撒旦的观念,在犹太人当中慢慢产生了。
  导师在〈上帝与耶和华之间〉、〈上帝爱世人〉文中说到:希伯来民族传统的信仰,其实也是多神信仰的自然崇拜,到摩西时才改成一神信仰的。犹太教跟波斯的祅教接触以后,又发展成类同二神教:民族保护神是耶和华,破坏耶和华计划的,则是撒旦。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摩西时代,《旧约》的耶和华是兼而有善与恶、上帝与撒旦二种个性的,到了先知时代,乃至于到耶稣以后,才慢慢将罪恶归属于撒旦名下,让耶和华保持纯善的神格。
七、基督教
  讲到一神教,就顺便再谈一下基督教的情形。基督教是典型的一神教,也算是哲学上的一元论。但是如前所述:它在一元论里依然隐存二元论的特质,因为它受祅教的影响,也有善、恶二神之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它依然有多神教的一些遗痕,例如:天国有很多天使,叫做安琪儿(Angel);这些天使,甚至分成各种品类。可见在天国里,还是有多神的存在。以此而言,基督教依然存有多神教的色彩。
  所以,在这儿所谓的一神教,并不是完全不讲其它诸神,基督教会区分他们的层级:创造宇宙而主宰人类命运的唯一真神是耶和华。而多神教就不同了,多神教往往这种层级的意识不分明,或虽有之,可是还没有发展到绝对化的、神权统治的严格体系。
八、交换神教(单一神教)
  在这里,补充一个宗教学上的专有名词。若要把它归纳起来,应该属于多神教,或是在多神教、一神教中游移的宗教,这叫做「交换神教」(Kathenotheism),也可以名为「交替神教」、「单一神教」,却不是一神教。这是多神教中性质很特殊的神教。它原是多神信仰,但在多神中却有一位是最尊贵的主神,其它都是主神的从属。所以,对于其它诸神不必崇拜,只要祭拜主神即可。此所以名为「单一神教」。
  为何名为「交换神教」?原来虽是在众神中选一尊神作为崇拜的对象,可是到了另外一个时间、地点,有了另外的因缘,他们可能又会选择另一个主神,作为崇拜的对象。于是原来那个主神就被淡化了,与其它诸神一样,不再被特别崇拜了。在宗教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印度的婆罗门教传信仰。吠陀经典中备载诸神,往往都是用最恭敬、最美好的赞歌,来称颂
诸神,似乎每一位神祇都是宇宙间最重要的神祇,可是,一个地区、一个时节,以一个神是固定的。连祭拜对象都可能有所更换,故名「交换神教」。

肆、 梵我的宗教

  第三个层次是梵我宗教。「梵」是清净的意思。梵我论者力求自我的超越、道德的提升,并且透过禅定的修习开拓心灵的力能,希望由此而获得自我的永恒喜悦,并臻于清净之极的梵,圣善之极的神。这个「神」已是超人格的理体。所以,梵我宗教也可说是一种无神的自力宗教。
  梵我的宗教,(16/1)「从大梵天向上,经二禅,三禅,到达四禅的色究竟天。这与初禅,可总名为梵天。」但是初禅仍有「梵众、梵辅」的政治层级,不纯属于梵我教。至于梵我教,16/5 说:「这是没有政治形态的,纯为个己解脱的宗教。所以在人类的宗教信仰中,并不普遍,而是少数玄学者、本体论者的宗教。」
  如何而从他力宗教(多神或一神的宗教),转入到自力的自我宗教或梵我宗教中?当人们意识到:他力若要产生对自己的影响力,也要以自力的道德实践为前提时,宗教意识也就逐步从唯神转入唯我。
  所以,有些时候,唯神教也会带一点梵我教的色彩。例如:把「上帝」的名称保留着,但将人格神转化成理性神,这已有唯我论的色彩了。这样,虽保有「神」的名义,却充分超扩了「神」的内涵。无论名其为「神」或「梵」,都已经脱离了人格的色彩,而成为完善的理念。这完善的理念,不祇是高高在上的本体,也是深深在内的我体。
  梵我宗教的修行者,面临着生命中的困境,所采取的态度,不是「上仰于天」,而是「上同于天」,是自力自救,而非求援求佑,所以其心态在基本上是超脱的,而非顺从的。他们不但励行克己的道德来提升自己的品德,而且以禅定的修习来开拓心灵的力能,庶几达成其乐生意愿──获得自我的自由、常住、悦乐,并臻于清净之极的梵、圣善之极的神。这样
的自我(tman),即是「梵我」或「神我」。梵我合一(或天人合一)论者,把生命境界提高到色界天的层次,以禅定的喜乐取代了声色的欲乐。
 
伍、唯心宗教
 
  即使是梵我宗教的成就者,都还有肉体的麤相束缚,唯心宗教却连这一层色相也脱略了,通体透脱了物质的微相束缚,而持续空灵明彻的生命境界,那就上达无色界天了──这是「唯心论」(Idealism)的自心宗教,是一般宗教所能达到的理想的极限了。
  梵我或自心的宗教,都是以「自力可以达成解脱」的信念,否认他力的权威性,在这一点上,也可以目之为「无神论」者。
 第四个层次的唯心宗教,是四空处天。16/-4 说:「四空天的次第,便是唯心观的次第。」原来,四空天的建立,与修禅观有关系,禅观的力道一层一层地剥脱了身心的束缚,禅修的境界就一层一层的升高,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在一般宗教中,自心宗教是最高的。这一类的宗教学者,自以为是最究竟的超脱。」导师却认为:「然依佛法来看,这还是不出无
──痴的窟宅,还在虚妄的流转中。」有关唯心观次第与唯识学的关连,将来讲到唯识学时,还会再深谈这个问题。
陆、各宗教层次所归属的哲学理论──择述泛神论

 
  下面还有二、三行,本来是单独的一小段,导师把它附在唯心论的后面,做以上的一个总结。
  各种宗教各属于哲学上的何种理论:有泛神论、唯神论,唯我论和唯心论四种。
  这样的分类、定义,唯我论是自我宗教;所谓的「我」,是指真我。唯心论的「心」是指真心;唯神论的「神」是指一神。还有一个泛神论,可以再进一步加以说明。
 「泛」字是 pan 字的音译兼意译;泛神论或名「泛神论」(Pantheism)也叫作「万有神教」,和其它超神观不一样的是:它认为神内在于自然万物,神就是整个世界。这种「万有神教」,在宗教史上和「超越神教」(一般一神教)是相对的,因为超越神教认为:神超越一切。而在历史上,婆罗门教的梵我论:「梵」流出一切,一切「回归于梵」;还有斯宾诺莎认为上帝无所不在的哲学,都属于泛神论。
  在这种理论下,「梵」本身就涵存所有的意义,所有的一切都是「神」的内涵──古来很多大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考倾向;他们的信仰对象,未必是随俗的,主要是依着他们的哲学思想,而构成宗教信仰的。可以说,他们的理性考察比情意的寄托,还来得强烈。
  孔子言论也有点泛神论的意味,他讲的天,不见得具人形人格,而往往是指超越的理性。老庄学说所讲到的「道」,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庄子的学说中,「道」,已经被界定为「无所不在」,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一神了。
《庄子》〈知北游〉有一段东郭子和庄子的问话。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到底道在那里?庄子就告诉他:「无所不在。」这「无所不在」的观念,就是泛神论。东郭子问他:「期而后可?」希望你告诉我:道到底是什么?庄子说:「在蝼蚁。」就在卑下的蝼蚁之中。「何其下邪?」为什么道在这么卑微的地方呢?庄子说:「在稊稗。」稊稗就
是杂草,稗和麦在一起,有时会乱了真,不知那些是真实的麦苗,那些只是杂草?庄子的意思是:道不但在蝼蚁之中,而且也在杂草之中。「何其愈下邪?」为什么更低下呢?庄子说:「在瓦甓。」所谓「瓦甓」,是建房子的一种瓦质建材。道也在瓦甓之中。东郭子说:「何其愈甚邪?」为什么还更甚呢?他说:「在屎溺。」
  道也在我们的排泄物中。这不就比瓦甓更等而下之了吗?东郭子索性不讲话了。庄子这时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你问我的话,实在不及于道的本质。道的本质,那像你想到的:一定要高高在上呢?它是无所不在的。
  于是他举个例子:「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正获」,是管理市场的小小官吏,监市也是市场的管理员,他们都是市场的官员,只是分配的职务不一样。「豨」就是猪,「履」就是脚跴,什么叫脚跴猪呢?豨不但是猪,而且是大型的猪。我们外行人看每一只猪都很肥,好像没什么差别。可是内行人却可辨别哪一条猪比较肥。原来在猪的股腿
(就是猪的大腿下面,比较难肥的地方)部位可以察看。跴到那个地方,如果脂肪非常多,那就证明这条猪真的很肥。换句话说,要知猪肥不肥,是有窍门的。正获问监市:「履豨」的道理何在,答案原来是「每下愈况」,愈是往下探究股腿之间(大腿小腿之间),就越能知道虚实──确实道牠的肥瘦。
  这是「每下愈况」的原意。后来一般将「每下愈况」引申为「越来越糟糕」,有的更是改成「每况愈下」,那是不符合原典原意的。庄子的意思是:你何必认为真理一定要高高在上呢?其实真理有时候越往下越能够探索或证验它。这是典型的泛神教论调。
  这种泛神教者,往往只是顺从于神,优游于世,但是却不求神给予他什么恩赐。还有,泛神教者往往是人道主义者,因为他们看任何一件事情、一个人,或是一个动物,都觉得他们有神性在焉,应该加以尊敬,但他们比较没有狂热的宗教情绪,或一些诸如「末日降临」之类莫名其妙的恐惧。以斯宾诺莎为例,他不认为人应该以「敬神」来做为「要求神爱人」
的交换条件。所以,泛神论者认为:人只有自己让自己提升完全的神性,也就是婆罗门教的术语:「回归于梵」,除此之外,不会有另外其它的神祇,可以让我们要求他。
  从上所述,泛神论和超越神论,是不一样的,所以导师把它们两个相提并举。简而言之,「泛神论」是指神在一切之中;「唯神论」却是指神在一切之上。
  以上是世间宗教的层级分析。然而以上种种宗教,无论是唯神论还是无神论,是他力观还是自力观,终究没有解决生命的根本困境。症结在于:人类痛苦的根源来自于自我的实体感与由此而来的自我爱着──事实上,设若没有这份牢固的我见与我爱,也就无所谓「乐生意愿」;没有因违反乐生意愿而产生的困扰,一切宗教也就无从产生了──而这些宗教却都
是我见与我爱的变相产物。
  所以,下一段(17/2)谈到:基本上,上面所列的宗教层次,根源是相同的,就是「自性见」,通通是(17/3)「自性见(我见)的变形」。
  克实而言,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宗教的需要,其实也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意欲。这种意欲,是指人生价值或最高理想的实现,也就是「生」的实现。然而对于生的渴求,正是人类自我爱的生命愚痴相;假使没有这样的渴仰,也就不会有宗教需求了。
  所以,真正说来,宗教之所以产生,来自于自我爱对生的实现有热切的渴仰;也正因为这样,假使没有智慧去观照自我的意欲,并且没有充份运用到前面所述「以楔出楔」的道理,那么,在宗教不断的追寻过程中,在意欲实现的当下,就会把自己抓得更紧。而这都是自性见的变形。唯神宗教固然以自我现生或永世的福乐为鹄的;唯我或唯心宗教也在力能的极
度开发中,牢牢抓住了自我或自心的实体感,不能或舍,所以终究无法跳脱「无明」的窟宅。
  上述四种宗教层次,纵使有高超的意境,仍旧无法解决生命的根本困境。因为这中间缺乏了脱落自我感的「缘起」智慧。只要自我感不消失,生命必然会本能地寻求自我永恒福乐的任何途径,这种盲动的强大力量,使得生命必须承受死已复生,生死无尽的深切痛苦。即使在后二层次中,自我力能已有极度的开发,仍然难免因智慧的欠缺,而牢牢抓住自我或自
心的实体感。
  所以,除非不求正本清源之道,否则势必要进入第五个(也就是最究竟的)领域,从遵行戒律、修持禅定、引发(无我或超我的)智慧,而超越一切永恒、短暂、快乐、痛苦、清净、污秽、自由、束缚的相对分别,迈入真正的圣证解脱,而成就正觉──佛陀!

柒、正觉
 
  佛教,就是因了不能满意这些宗教对生命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才兴起于世间的。
  (17/4)「佛教,是超越这印度的四类宗教而实现为正觉的宗教。」佛教超越其它的宗教,是无神的、无我的、自力的、正觉的,有这样的特质存在。关于「自力」的部分,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无我」,前面也已讲过缘起无我的正理;「正觉」的智慧,也就建立在无我与自力的特质上。至于「无神」,在这里还是再作一点说明。
  Atheism 是指无神论,在基督教而言,一般不信唯一真神的人,都叫做无神论者。但在哲学定义的无神论却不一定如此,它可以包括无因论、唯心论、唯物论,或达尔文的进化论。以进化论而言:人在内的动物,原是在不断的进化中,慢慢演变而来的。这种理论可说推翻了基督教「神造万物与人类」的说法。还有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等,或重视理性,或重视事实的考证,纵使没有真正达到「无神」的标准,也有相当程度可以归纳他们为无神论。
  宗教上的无神论,除了佛教以外,还有至今犹在印度流传的耆那教。不过,耆那教对于宇宙的看法,属于「二元论」,它把宇宙中的一切,分为「命」和「非命」,也就是精神与物质。命就是精神,它是常住不灭的灵魂;苦行的修持,可使这常住的灵魂消除宿业,达到解脱。这种耆那教义,也是无神论。
  佛教的无神论,跟耆那教不同的是──强调无我(不认为有这样的一个灵魂存在)。从本质上说,佛教也是自力倾向的,也是无神论的。佛教以为:生命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也必须由自己来解决,任何第三者是无法代劳的。而它之所以超拔于一切宗教之上,不陷入唯神、唯我或唯心的泥淖中,是因为在见地上,它真正掌握住了「缘起」的理则,在缘起的胜
观中,善用强大的修习力,脱落了一切举凡「神」、「我」、「心」、「物」的实体感,而彻底消泯了我见与我爱。
  佛陀最后的教诫,要弟子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句话是很值得体味的!
  「异依止」,是他力倾向的、唯神论的宗教归宿,这是无由臻乎至境的。就连「自依止」,若不透达并安住于缘起的谛理中──「法依止」,也就难免要落于「唯我」、「唯心」的窠臼,产生自体知能无限的错觉──增上慢。所以,真正无漏圣道的成就,「自依止」与「法依止」,是缺一不可的。
 
捌、问答
 
  (一)14/-5 「这类天神,自我的贪欲极强(瞋是贪的反动)。」贪爱心越大,瞋恨心也就越强,为什么呢?
  答:贪瞋都是由自我爱出发的:遇到顺境就贪着,希望能为我之所系属,或为我之所拥有;遇到逆境就反弹,不希望它是我所有或我所属的。贪心越大,对于顺境越是执着,得不到的时候,恼怒就愈强烈。所以,瞋是爱的反动,越是计较要得到的事情,得不到时,心里就越是恼怒,不甘愿的感觉也就越强。如果对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也好,不得也好,得
不到,反而不会影响心理,造成伤害。
  (二)15/6为什么一神教的我慢心特别强?
  答:一神教的我慢心强,源于自认为其所信奉之神,是宇宙中的创造者与唯一真理。
  (三)梵天的我慢为何独强?
  答:大凡骄慢都是从自己和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禅定成就,心力增强,让大梵天感觉到力能无限的膨胀又因为他还没有脱离政治形态,是最高的统领者,下有宰辅、有民众;在他之上,已是无政治形态而独善的宗教境界,所以大梵天会误认为自己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万王之王。
  二禅天以上,已经是没有政治形态的自我宗教,因此并不特别强调他的「慢」,因为这已经是独善的禅境,没有政治形态,没有与人之间的关涉。但依然错觉自己的力量不断膨胀,而更加的欣赏自己、爱执自己,不舍离自己。
 (四)为什么二禅以上才没有政治形态?
  答:因为欲界苦乐升沉的关键,在于我们与其它众生之间的道德实践或道德破坏。所以人是升沉的枢纽,其它虽或苦或乐,却少了人我之间的道德意识,不过都还没有脱离与人群、与众生相处的生活形态。大梵天以王自居,所以当然有臣有民,有政治形态。只要有人就会有政治,有人群居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政治来建立社会的秩序。二禅天以上却完全属于独修的状态,所以政治的形态就不重要了。
 (五)16/7「玄学……本体论」。
  答:玄学是指形而上的精神哲学。「形而上」是和「形而下」相对而论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器,是指看得到的一切,一个一个的形体;形而上,则是超越形体,看不见的「道」。虽看不见,但有它的理则在焉。玄学就是探讨那超越的、形上的学问。魏晋南北朝是玄学盛行的时代,多谈易经或老庄之道。
  「本体论」,英文是 Ontology,哲学名词,是研究终极实在的学问。唯心、唯物乃至唯神,都可说是本体论的范围。大体而言,还是不脱自性见──以最终极的真实名为本体。而佛教根本不承认有一个终极实在,所以也就没有建立本体论。
  (六)16/-6 这种「专著自我(小我、大我)见的宗教。」「小我、大我」是什么意思?
  答:小我是凡夫的我,现在的我;大我是指梵我、神我,也可指我所属、我所有的一切。佛教徒千万不要常说「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而要体念「无我」的真谛。注释:
  1.为方便读者检阅《我之宗教观》内容,于引用文字前,加注起首出
处,皆以「(页/行)」表之,并省略书名。
  2.见《长阿含经》「坚固经」,大正一,卷十六,一b~c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