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我国古代“车”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中国经济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是最早造车的国家之一,相传距今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出现了车。最初的车以圆形木板作为车轮,称为“辁(quán)”。夏朝时,薛人奚正担任“车正”一职,对车辆作出重大改进,从此开始使用带辐条的空心车轮。

  商代时,车辆已十分普遍,贵族下葬时,通常都有成套车马及驾人陪葬。商代的车基本都为单辕两轭,这可以从甲骨文中象形文字“車”的字型得到证实。周代时,已采用油脂作为车轴的润滑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诸侯之间战争频繁,而且盛行车战,动辄就使用数百乘甚至数千乘战车进行作战,因此就有了“百乘之国”、“千乘之国”的说法。这一时期,造车技术已非常成熟,《考工记》中就对车轮制造的平正均衡、稳定耐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秦 铜车马(前导车)

  秦代时,战车仍是主要的作战工具,秦兵马俑坑就出土驷马战车100多辆。同时,车作为日常乘行工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秦统一后,实行“车同轨”制度,车辆制造进入标准化阶段。早期的车车厢很小,只能站立乘行,后来车厢逐渐扩大,出现了可坐乘的安车。秦陵出土的二件铜车马均仿自真实车马,比例为真车的二分之一。一号车为立乘之前导车,长2.25米,高1.52米。单辕双轭(è),套驾四马。二号车为坐乘之安车,全长3.28米,高1.04米。车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驾驶室,后室为乘主坐席。车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为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铜马。

  汉代机动部队多以骑兵充任,战车从此消失。同时,普遍乘行车辆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单辕车逐渐被两辕车取代。三国时期,还出现了计里鼓车和指南车这两种带有精巧机械装置的车辆,前者用于记录行驶里程,后者用于指示行驶方向。

  魏晋时期(220—316)出现了独轮车这种便捷的车式装载工具,一直沿用至今,有人甚至认为,史书中记载的诸葛亮(181—234)发明的木牛流马其实就是一种独轮车。早期车辆多以马拉,魏晋南北朝(220—581)时开始流行牛车。牛车速度虽不及马车,但行驶颠簸小,乘坐相对舒适。

  宋代开始,轿子逐渐流行,客观上抑制了载人车辆的发展。乘轿时,虽前呼后拥,极为风光,但从机械科学角度看,以人力的非轮式机械代替畜力的轮式机械,无疑是技术上的一大退步。中国古代造车技术也因此长期停滞不前,最终被来自西方的四轮机械动力驱动车辆取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