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净水碗
浅议净水碗
陈和平
关于”净水碗”的释义未见其详,书籍多载“佛教供器,明末清初为常见。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俩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有的书籍则把供于佛前的高脚孟杯也称为“净水碗”,不管如何解释,净水碗属佛教供器无疑。从其形制看有高足和低足两种,高足净水碗仿汉唐的陶豆,故有书亦称之为豆。
佛教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在我国盛传,唐朝时极盛,作为佛前供器的“净水碗”也应运而生,只是不见记载,流传下来的实物反映自唐以后各种窑口均有生产,但数量少,早期“净水碗”更是不多见。从现存实物看,带供养款式的器物最早出现于五代,共二件,均为青瓷。一件藏浙江考古所,花口,碗内壁刻有“弟子吴徒初舍入风林庙供养”供养款。这件花口青瓷碗为五代越窑器,是讫今为止发现最早带供养款的净水碗。另一件则出土于龙口寺越窑窑址,其供养款为“弟子朱仁厚舍入庙”。
早期供器基本是碗,这些作为供器的碗应该是“净水碗”的前身。那时,作为供器的器皿和生活用的器皿在形制没有什么区别,随着时间的演变,因功能不同最终导致形制的变化,这些作为供器的碗渐渐从生活用的瓷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这就是我今天所说的“净水碗”。唐代供器的品种以单色釉为主,器形及装饰手法单调,至宋代供器的形制和纹饰明显增多,所以,民间瓷质供器出现的时间应早于五代,由于无文字记载,此类器物提供的信息不明确,往往容身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相混淆。
各地不同时代带有明确供养款的“净水碗”均有发现,不过注明“净水碗”的器物则非常难得,一些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但为数不多。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人物“净水碗”,款为“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县信士商人肖炳喜助净水碗一副供奉肖公顺天王御前崇桢拾贰年仲秋月吉立。”此外,上海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馆也各藏一件。
笔者收藏多年,藏品中有几件可称净水碗的瓷器现介绍如下,供各位专家鉴赏赐教;
景德镇镇窑生产的白釉花口净水碗(图一),高9.5厘米,6花口,口外侈,口径11厘米,底径6厘米,脚高2厘米,脚底中空无釉,腹部一雕斜刀纹,釉面呈牙白色,胎体较薄,灯照下呈玉色。
青白瓷净水碗(图二),高6.5厘米,口径9.1厘米,腹径10厘米,口微收外侈,底足径5.4厘米,足高1厘米,釉不及底,碗内满釉。
明早期青花莲荷纹高脚净水碗(图三),全器为二部分,可分开,全器高13厘米,下脚高8.4厘米,底径6.7厘米,呈三层台式,饼底无釉,底微内斜切,上碗高5.5厘米,敛口内径10.5厘米,腹径12厘米,碗底足径3.4厘米,足高0.8厘米,足内中空施釉,碗外满绘青花莲荷纹,碗内腹绘四束莲荷纹,内底绘一束莲,内底与内腹之间绘双圈海水纹,釉色白中泛青,底绘四层青花,脚面绘绵地纹,青花略有晕散,座上洗口部分青花纹饰已晕散不清,全器制作精细,可称明早期民窑中的精细之作,碗、座均保存下来的明早期净水碗实不多见。
明天启,青花折枝净水碗(图四),高8厘米水碗,口径12厘米,底足直径4.3厘米,底足高0.9厘米,实足平切无釉,碗外腹绘折枝花纹,青花发色淡雅,座已失,为景德镇窑生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