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荒”时代更需要社会的道德契约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4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郑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近日,昆明、北京、合肥、南京等城市血液纷纷告急,到目前为止,昆明血液库存仅剩2200毫升,供血危机仍然没有缓解迹象。(中国新闻网10月29日)“血荒”一词,近日来突然成了各类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血荒”现象的产生令人惶恐,对病人而言,因为缺血,很多手术只能一推再推,生命的曙光会因此黯淡。

事实上,“血荒”只不过是“荒”时代的一个缩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的“荒”事件将交替上演,循环往复。从“民工荒”、“就业荒”、“教育荒”再到“电荒”、“水荒”、“米荒”等,“荒”的背后体现着社会转型的阵痛和忧虑:“民工荒”是对劳动报酬不平衡和社会评价机制的反抗,“土地荒”是对各级政府醉心于土地财政的抗议,电荒、气荒则是寡头垄断体制下“国富民穷”的表征。

表面上看,各种“荒”事件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但都离不开一个主线——即社会潜在的道德契约。道德契约不是简单的道德召唤,也不是简单的社会契约,而是建立在“善治”基础上的社会契约。比如,“民工荒”暴露了劳动报酬契约的不公平,在这种不对称的社会契约语境下,农民工自然也有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血荒”的发生与其说是偶发性的、阶段性的,不如说是社会道德契约断裂的一个重要信号。社会利他行为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和社会公正与人际互助机制相关联,如果一个人在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却遭遇冷漠相待,袖手旁观,那么这种“恶果”或许会引发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像郭明义这样19年如一日无偿献血6万多升的献血英雄会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社会道德契约正不断被侵蚀。对公众而言,空洞的道德感召不如“血淋淋”的事实更为直观和真实。谁也不能保证,血站与医院拿着公民的“无偿”道德去牟取暴利。当腐败成为行业普遍潜规则时,血液链这个大产业很难“独善其身”。“无利不谋”,据报道,昆明血荒的另一原因是有关部门取消了原来对血站的绩效奖励制度,而且要求他们退回原来收入“虎口”的奖金,这样的举措无疑是釜底抽薪,血站工作人员自然不会傻到做“无用功”。

类似的“反契约”行为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毒泡菜”、“毒粉丝”和“毒皮蛋”,各种食品安全刺激着公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对此,有学者指出,中国商人已经到了最缺德的历史时期。

信任危机的时代更需要潜在社会道德契约的凝合。只有这样,所有的“善”与“治”才会有其合法性基础和合约保障,社会公正才得以健康运转。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艾罗对“社会潜在契约”最直观的表述:今天我献血,并不知道我的血会救了谁的命,也并不指望在我需要用血的时候,那个受血者会为我输血。但我相信,由于我和别人生活在一个需要时有人相助的潜在契约关系中,我需要用血时,一定会有什么别人无偿地为我献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