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丹棱大石包造像揭秘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熙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丹棱大石包造像揭秘

  王熙祥

  1984年,丹棱县的文物工作者在全县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两处规模较大的摩崖造像群,由于地处偏僻,至今鲜为人知。这两处造像仅一沟之隔,相距不过里许,统称为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该造像群分布在距丹棱县城西偏北约12公里的中隆乡地界。郑山造像在黄金村13组;刘嘴造像在涂山村2组。这里在古代是由丹棱往名山一带的通道,自唐起历代建有寺院,郑山至今尚存明代寺院遗址。当地人习惯称这两处造像为大石包造像。

  郑山、刘嘴现存造像152龛,大小雕像约3100尊,保存较好的有90龛左右。其中郑山造像68龛,700余尊;刘嘴造像84龛,2393尊。绝大多数系佛教造像,郑山还有少数道教造像及佛、道合龛造像。龛的形制基本上是四川各地造像中常见的方形或长方形平顶敞口龛,龛楣沿有饰纹的不多。像龛尺寸,长0.5-0.8米,高0.5-1米左右。最大龛,如刘嘴6号释迦牟尼佛龛,长1.43米,高2.1米,深0.76米,龛中佛像,大小如真人。最小龛如郑山49号三世佛龛,长0.16米,高0.22米,深仅0.02米,像高不足尺。全部造像分别镌刻在大小不等的12个石包上。

  郑山-刘嘴造像是盛唐时代的产物,这从造像题记和风格可以确定。此外造像群最早一则题记在刘嘴8号释迦牟尼与部众像龛旁。两则题记说明郑山、刘嘴造像应是同一时期的产物。而且,两则题记都提到“圣文神武皇帝”,即唐玄宗李隆基。“圣文神武”为唐玄宗尊号,说明造像的原因与感谢皇恩、祈祷国运有关。重要的是,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天宝十五年,唐玄宗方狼狈奔蜀。两则题记所在的像龛,都不在大石包壁面显著或中央位置上,显然,还有不少造像龛开凿在这两龛之前或同时。也就是说,郑山-刘嘴多数造像形成于安史之乱以前。

  关于郑山-刘嘴造像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题的像龛。刘嘴28号龛左壁附属小龛旁题记说:“僧比丘义本造一佛二天王”。同龛左沿中部题记说:“造师造七佛永供养……”。龛内正中佛左上方题:“赵氏造本尊永供养”。这种一龛内多人题记的现象说明此造像群系佛教信徒集体捐造。二是千佛像龛。刘嘴29号龛右壁外沿题记:“诸乡里远近清信女弟子同发愿,敬再修千佛一龛,谨具姓名如后:僧法才廿身,玄济廿身,齐宣一十身,道观五身,行成、行超各三身……”。三是千手观音像龛。刘嘴52号龛右壁题有“大悲龛”三字。“大悲”系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音的略称。另外,此处还有西方净土变、华严三圣、药师佛、三世佛、观音地藏合龛等题材,其中以西方净土变和千手观音为题材的造像龛的雕刻最为出色。

  郑山-刘嘴的石雕造像,线条流利,刀法娴熟,形象生动,造形优美,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或简或繁,或粗或细,或柔中有刚,或曲中带直,通过神秘变幻的宗教题材和雕刻艺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情趣。因此,尽管这些雕像带有浓厚的宗教蒙昧主义色彩,其历史和艺术价值仍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的。下面略举几龛试述其艺术成就及特点。

  郑山59号龛观音就是一尊精妙的艺术雕像。观音头戴宝冠,冠正面中部刻化佛一尊。冠下露束发,双耳穿环,面颊丰腴,仪态典雅、秀美。身着宝缯,赤足立于仰莲瓣的莲台上。上身半裸,下着羊肠大裙,璎珞被体,左手上举(已残),右手下垂握一莲苞。头略左偏,肩右倾,身躯略呈S形,显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郑山60号龛化佛图值得注意。正壁上部雕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座于龙雀宝座上,下承莲台,身后有头光,左右侍立二弟子,两侧对称雕二菩萨,皆半跏趺坐于莲花上,莲茎直没入下部池中。下部中间雕一小化佛,趺座,两旁各一侍女,皆托莲朵。下方二舞伎。左右两壁各镌六排化生菩萨,每排五、六尊不等,也皆承以莲朵。最底层刻一排乐伎。这尊尊小像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或捧拍板,或抱膝戏坐,或持莲赏玩。或手舞足蹈,或托珠参禅。此龛佛的宝座和座的扶手上所雕饰的青龙、朱雀图形与夹扛千佛崖第72号四佛龛中左起第二佛宝座的形制相似,说明这两处造像之间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

  郑山62号龛西方净土变为此处精妙的作品之一。龛长1.27米,高1.46米,深0.55米。存大小造像186尊。正壁中部刻三主像,中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背后有火焰纹的头光和身光。左观音、右势至,皆半跏趺坐于圆台上。以三主像为核心,四周布满楼阁、殿宇、桥廊、亭台、钩栏、水池、莲花、瑞木及诸天人物,构成了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栏内平台上趺坐僧安祥静穆,中央二舞伎婆娑多姿,左右两壁的普贤,文殊潇洒自若,分乘象、狮,呈游戏坐。最耐人寻味的是满壁荷花童子和化生菩萨,情态迥异。有持长幡者、戏耍者、思维者、媚笑者、赏花者、采莲者、抱膝者、合掌者,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郑山64号龛千手观音在构图和造形上又别开生面。龛长0.98米,高1.2米,深0.4米,存123尊像。龛楣浮雕卷草饰纹,左右沿口下方对称雕二六臂护法明王。龛内正中雕主像千手观音,实际雕出16双手(大部残损),胸前两手合掌,腹下两手结禅定印,其余14双手分持弓、剑、轮宝、如意珠等法器。身后浮雕千只手掌作环形排列,层层相叠,组成圆形背光。观音面残,戴冠,冠上方飘出一缕佛光,托着一坐佛。姿态为结跏趺坐,下承以束腰马蹄形莲台,台上有铺帛垂下。引人注目的是两壁所雕各类人物小像,这些形象是千手观音的二十八部众,在布局上与西方净土变龛不同,其特点是,在一团团祥云中镌刻一幅幅图像,图像中,或二、三个人物形象,四、五个人物形象,或一、二十个人物形象。

  刘嘴6号释迦牟尼像龛。安排在石包壁面较显眼的位置上,为刘嘴群像的主龛,除佛的手和龛底部残损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好,刻技精练娴熟。全龛仅刻一佛,像如真人大小。佛身后头光呈火焰状,分内外圈,外圈刻火焰纹,内圈刻齿轮纹。头上发式为螺髻,眉心露白毫,双目大张,炯炯有神,面相饱满,神态安详、肃穆,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身着圆领通肩袈裟,双手举于胸前。雕者仅用寥寥数根曲线就勾勒出佛的整个身形,袈裟衣纹也只用排列在胸前的几根弧线表示,显得轻薄贴体,富于质感。刀法可谓干净利落,着笔不多,却使一尊气度不凡、神秘庄严的佛像跃然石壁上。

  值得探讨的是郑山67号龛的佛道合像龛。龛内正壁刻二主像,头毁,存火焰状头光,外圈无饰纹,内圈由联珠纹构成。主像均结跏趺坐于束腰马蹄形莲台上,两台身形制、饰纹略异以示区别。左为道教的李老君像,身着道袍,胸系结,左手抚膝,右手置脚上,掌心向上,其衣饰、造形与丹棱县龙鹄山道教造像中李老君像相似。左侧侍立一道童,束发戴冠,着长裙,穿道靴,双手捧笏于胸前。右像为释迦牟尼,身着通肩袈裟,微袒胸,右手抚膝,左手托一钵置脚上。其右侧侍立一弟子,比丘形象,身着袈裟,拱手而立。左右壁对称刻二像,左为女真人,右为菩萨,皆着披衣,穿长裙,挂璎珞,饰纹稍异。女真右手上举拿花;菩萨右手下垂持净瓶。两沿口下部各雕一力士,左者披甲按剑;右者裸身、腰围裙,作挥臂握拳姿态。因此,这龛虽然从石雕艺术角度来看并不突出,却不失为研究唐代佛道合流的珍贵实物资料之一。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