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寺庙辨异考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顾关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寺庙辨异考

  作者:顾关元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

  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

  考查古代典籍,不乏有关“寺”的注说,如《毛传.隐公七年》孔颖达注:“自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汉书.元帝记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训诂学家许慎在《说文》中也训寺为“廷”,后来还有左思的《吴都赋》,形容吴都官署之多,夸张为“列寺七里”。这些都足以说明“寺”在古代只是一种官府的称谓,而不是佛教的寺院。

  “寺”作为佛教的寺院,是在东汉时才开始的。相传永平年间,明帝命羽林郎蔡、秦景等人出使天竺(即今印度),取来佛经四十多卷及释迦牟尼立像,偕同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天竺高僧同来,下榻于洛阳鸿胪寺。因这些佛经是用白马驮来的,故后来就在洛阳修建了一座寺院以弘扬佛法,取名“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寺的建造越来越多。唐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便是寺院在中国繁荣兴起的真实写照。随着寺的兴起,寺又产生了许多异名别称,如“香刹”、“丛林”、“精舍”、“香界”、“萧寺”、“绀宇”、“绀殿”、“净住”等。在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简称“伽蓝”,也就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如《洛阳伽蓝记》即是记述洛阳寺院之盛的一部书。

  庙的历史要比寺早,可以说,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它最早是我国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宗庙”。宗庙的设置,是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的。“宗”字从“宀”,从“示”,前者象征屋宇,后者则是祖先的象征。宗庙早在古公父时就有,《诗经.大雅.绵》便有“作庙翼翼”的记载。

  按古人的礼制区分嫡庶,出自祖曰“宗”,故“宗庙”又是祖祢之庙(祢,父姓之庙)的意思。后又把祀神之处叫“庙”,如“城隍庙”、“土地庙”。王宫之前殿也称“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

  凡邑立有宗庙者,才能称“都”。“都”是国都的意思。它的存亡,是表示着国家社稷的存亡,因此古人把它看得很重。

  太庙是最高统治者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按照古代礼制“左祖右社”的规定,皇宫的左侧是太庙,右侧是社稷坛,那里除了祭祖之外,遇有特殊的盛典,例如登极、奏凯、婚丧等大典,皇帝要亲自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告庙仪式。南唐李后主在他国亡城破之日,写《破阵子》词一首,中有“最是仓皇辞庙日”语,这里的“辞庙”,就是辞别祖宗,辞别社稷,告别他的故土和祖国,所以“庙”在古代的地位是很神圣的。

  宗庙是统治者才有的,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数字也不一样,据《礼记.王制》的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庙的称谓有严格规定。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古代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都是。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除了统治者有宗庙外,平常百姓家族也都设有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叫做“祠”或“祠堂”,它是属于一族一姓的庙堂。祠,在旧时既是祭祖的地方,又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一个基层组织和行施宗法的场所,一族之长拥有至高的权力。

  庙与寺有本质上的区别,寺是纯宗教的,供奉的是佛,是外来文化的产物,它劝人消极厌世,为人们提供了隐遁的“世外桃源”。而庙的存在和它的活动,则反映着炎黄子孙对祖先的缅怀与追念,其精神是积极入世的,我们祖先在宗庙这一形式上注入了强烈的精神寄托和人格追求,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继承的一份精神遗产。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