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门龙象>> 历代汉传高僧>>正文内容

印简大师:气夺王侯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6日
来源:雅虎佛学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公元十三世纪上半纪,正是宋、金、元鼎立之时,天下大乱,烽火遍地。那蒙古骁将忽必烈横戈跃马,攻城掠地,杀人如麻,人闻其名,无不骇然变色。而这样一个手握重兵,令人谈之色变的三军统帅,却对当时的一位汉族僧人极为尊崇,礼遇有加。他就是被封为“先天镇国大士”的印简大师。

  印简本是山西岚谷宁远人氏,俗姓宋,据说为微子的后裔。他生于金泰和二年,从小聪明过人,悟性极高。七岁时,父亲给他讲授《孝经》中的“开宗明义”章,他脱口就问:“开者何宗?明者何义?”他父亲听了十分惊异,知道他决非尘世中人,便带他去拜当地的有名僧人颜公为师。

  颜公想观察他的根器究竟如何,便留他住下,教以《草菴歌》,当讲到“坏与不坏主元在”一句时,印简问道:“主在何处?”颜公回答:“何主?”印简说:“坏与不坏者。”颜公说:“此为客。”印简又问:“主在何处?”颜公沉吟良久,无法回答。

  不久,印简投于中观诏公门下,受戒为僧,当时年仅十一岁。寺中的首座洪彦问他:“于今受大戒了,缘何作小僧?”印简答道:“缘僧小,故戒说大,试问,上座是戒老呢?还是戒小?”上座说:“我身则老。”话还未说完,印简大声说:“休生分别!”

  有一天,上座对一个僧人说:“你到印简的背上去拍一下,等他回头的时候,向他伸出一个指头,看他怎么办。”那个僧人真的去拍了一下,谁知印简竟头也不回,只是向上竖起一个指头。上座对此深为惊讶,心知印简不是一般僧人。

  印简十二岁的时候,中观师傅教诲他道:“你想学的是文字语言,其实大道不在此,只要身心如槁木死灰,达到功用纯熟,悟解真实,大死一场休有余气,到那时节,瞥然自肯,才能与我相见。”印简点头称是,虚心受之。

  一天,印简扶着师傅散步,师傅说:“法灯禅师曾经说:‘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谁力。’你对此说有何看法?”印简没用语言回答,而是抓住师傅的手一拉。中观师傅笑了笑说:“你这个野狐精!”

  印简十三岁时,蒙古皇帝成吉思汗指挥军队攻取中原,当时印简在宁远城,城破之时,他请求师傅让他蓄发敛髻,以明心迹,中观师傅对他说:“若从国仪,则失僧相。”他这才剃发如初。

  五年之后,蒙古兵又攻取岚城,当时兵荒马乱,寺众纷纷逃难解散,只有印简一人留在寺中照顾师傅,中观师傅说:“我年事已高,死不足惜,你正年轻,如此玉石俱焚有什么好处呢?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印简哭着回答:“因果无差,生死有命,我怎么能离开师傅,自求脱免呢?即使能免一死,我还算个人吗?”中观师傅见他确是一片诚心,便对他说:“你往朔漠,将有大的因缘,那我们就一起到北方去吧。”

  第二天,岚城被攻陷,蒙古兵进了城。蒙方军队中有个将军叫史天泽,他见印简气宇不凡,就问了他:“你是何人?”印简回答:“我是沙弥。”他又问:“你吃肉吗?”印简反问:“什么肉?”他说:“人肉。”印简正气凛然地说:“人不同于野兽,野兽尚且不相食,更何况是人呢?”史天泽无语可答,转而问道:“这次战争如此酷烈,我能保全无恙吗?”印简回答说:“一定要靠外在的护卫方可保全。”史天泽便满意地离开了。

  蒙古军队中还有一个叫李七哥的将军,问印简:“你既然是僧人,那么你是信禅还是信教呢?”印简答:“禅与教,是僧的两个羽翼,就像国家用人,必须文武兼用一样。”李七哥又说:“虽然如此,但你究竟偏重于哪一方?”印简说:“两者均不偏重。”李七哥厉声问:“你是何人?”印简神色自若的回答:“佛。”

  史天泽和李七哥见印简虽然年轻,却毫无畏惧,应对不凡,心中十分敬佩,又听说印简的师傅亦在城里,于是一起去拜访。听了中观师傅的一番说教,大喜过望,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两人均拜中观为师,并与印简结为金兰之好。蒙古国王大加恩赐,封中观为“慈云正觉大禅师”,印简为“寂照英悟大师”,所需饮食资财,一概由朝廷供给。

  不久,中观大师圆寂,印简为他守葬塔。一天晚上,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声音高呼其名,印简顿然有悟,于是迁居到三峰道院,又听到有声音曰:“大事将成,走吧,不要再滞留于此!”

  第二天清晨,印简便执杖而行,来到燕地。经过松铺时,适逢大雨,只好宿于岩石之下,因击打岩石火星迸散,立时大悟,自己抚摸着脸颊说:“今日始知眉横鼻直,信道天下老和尚。”

  此前,当中观师傅圆寂之前,印简曾问他:“今后我当依何人,了此大事?”中观说:“到庆八十去。”当时印简不解其意,此时到了燕地,到了大庆寿寺,才明白师傅的意思。原来,“庆”指的是大庆寿寺,“八十”即指寺中的中和老人璋公。

  而中和老人在印简抵达大庆寿寺的前一天晚上,也梦见有个异僧手持禅杖,径直走入方丈室,雄踞于狮子座上。第二天印简一到,中和老人就笑着说:“此人即是我昨晚梦见的异僧。”

  印简问中和老人:“我不来而来,为何要相见呢?”中和说:“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莫打野语。”印简又说:“我因击火迸散,始知眉横鼻直。”中和说:“我此处有别。”印简问:“如何?”中和老人回答:“牙是一口骨,耳是两片皮。”印简说:“将谓别有。”中和说:“错。”印简大喝道:“草贼大败!”中和不语。

  过了一天,中和又与临济两堂首座一齐跟印简参计因缘,印简竖起拳头,猛地一拍,当时丈堂震动,无人能抗,于是接替中和,作了大庆寿寺的住持。

  有一天,印简在走廊上遇见好几个僧人,便一一向他们提问,回答不切合,皆遭打,又问最后一个僧人:“你到哪里去?”僧人回答:“找和尚去。”又问:“找他干什么?”僧人答:“让他痛打一顿。”印简接着问:“用什么打?”那僧人向四周看了看,说:“不用棒来打。”印简连打了他四下,嘴里说:“你这个掠虚汉!”

  不久,朝廷加封印简为“先天镇国大士”。当时,忽必烈尚未登帝位,派人请印简赴帐下问佛法大义,听后十分满意,又从他受菩提心戒,他告诫忽必烈:“我佛门之法与治国之论无甚不同,关键在于要法正论品,则理固昭然,只怕大王你不能真正实行啊!”忽必烈听了深有所得,亦十分信服,送给他一件珠袄金锦无缝大衣,执弟子礼,对他非常恭敬。

  将告别之时,忽必烈问:“佛法此去,如何受持?”印简说:“信心难生,善根难发,今已发生,务必要好生护持,专一不忘,不见三宝有过,常念百姓不安,安抚士民,赏罚分明,执政无私,任贤纳谏,又宜访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兴亡之事,以鉴于今。这都是佛法啊!”

  印简大师离开以后,有一个恶少年肆意毁谤佛法,忽必烈把他抓了起来,准备杀掉他,同时派了一个专使告知印简。印简赶忙回了一封信,信中说:“明镜当台,美丑自现,大权在握,赏罚无私。假如正念现前,邪见外魔,杀之亦可,然为王者应当以仁恕为心,方可得民之心。”忽必烈释放了那个少年,对印简更加敬仰了。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命印简统管天下僧众,赐白金万两。蒙哥即皇帝位,对印简亦礼遇有加。元宪宗登位七年,印简泊然而逝,世寿五十六,谥曰“佛日圆明大师”。

  相了——一喝顿悟

  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在义州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户姓宋的书香人家。生下了一个男婴。这孩子呱呱落地之时,有五色祥云笼罩房屋,邻居都预言他将来必有大出息。在孩提时期,这孩子聪明伶俐,行必直视,坐必盘腿,大异于常人。

  有一天。他在家里听祖父吟诵一篇古赋,当听到“秦皇汉武,不死何归”一句时,就问道:“人死了归于何处呢?”他的祖父对此十分惊异,便与家人商量:“这孩子决非尘俗中人,最好让他出家。”,于是,送他去寺院当了僧人,法名相了。

  出家之后,相了有时在寺中苦诵经文,有时外出云游以广见闻,颇为勤奋,逐渐熟悉了《华严》、《圆觉》等经。他思维明敏,阐发精当,在同学诸僧中,卓然超拔,一枝独秀。

  有一次,他阅读《圆觉经》,当读至“修多罗教如标月指”时,忽然产生了疑惑,心里想:“经既然是标,那么月又在哪里呢?我一定要去请教诸方高僧,弄清楚这个问题!”于是,他收拾行装,四方云游,先后谒见了清安月公、咸平定公、大明诱公,他们都无法圆满地解答相了的疑问。诱公对他说:“你的缘分不在这里,懿州崇福寺的超公才是你师傅,他必定能解答你的疑难,并阐发幽微。”

  听了诱公的的话,相了立即出发,昼夜兼程,赶到崇福寺,拜见超公。超公一见相了,大为赏识,当即让他担任寺中的首职。虽然管理寺务事情繁杂,但相了仍然刻苦钻研佛理,以致废寝忘餐。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居士,请超公讲俱胝一指公案,相了站在一边,忽然问道:“都说一指头禅受用不尽,不知和尚禅究竟有多少?”超公大喝一声,相了于此一喝中顿悟,身心脱空,就像处于瑠璃宝月之间,愉快清爽,喜不自胜,于是呈上四句偈语:

  窥破浮云月色寒,

  偶然顿歇髑髅干。

  通身光透威音外,

  普应群机作大缘。

  不久,超公因年老告退,相了受命接替他,当了崇福寺的住持。后来,又先后主持过松林寺、潭柘寺、竹林寺。他虽然多次担任著名大寺的住持,为人却十分淡泊,大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被迫出任住持的。

  在松林寺、潭柘寺时,甚至抛下僧众,逃离寺庙,但最终仍被人们找到,簇拥而还,他自己根本无法自主。有鉴于此,他常常感叹古时贤人能够藏身而无痕迹,而自己却不能如此。

  相了大师禀性贞正纯洁,慈悲为怀,一生中从未与人争执,更未稍有嗔怒之色,即使碰上别人的呵责诋毁,仍然神色不变。平生相信缘分,甘于本分,不喜刻意营饰。假如不合佛理要旨,哪怕是有益于人的身体寿命的事,他绝对不会做,也不会要求别人做。这些都是明显可见的事实。至于他潜在的德行与对佛理的精奥领会,大概一般的人就无法测知了。

  泰和三年,相了大师端坐而化,世寿七十。火化之时,有成千成百的蝴蝶从烈焰中飞出,在天空中化为五色祥云,袅袅而去。

标签:印简大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