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3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节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 顺下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欲界的烦恼,包括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牟尼佛回答,但有时候恰恰相反,就像这部《金刚经》,很多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提问,须菩提回答,然后佛作个印证就可以了。大家熟悉的《心经》也属于这种情况。故而从这部经也能看出,佛经可以是佛陀亲口宣说的,也可以是佛陀予以印证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阿罗汉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果?”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就胜义而言,根本不存在实有的阿罗汉。”

  〖阿罗汉〗:是小乘的最高果位。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上分结”[ 顺上分结:使众生不能脱离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包括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三界九地的81品修惑,已出离轮回,不再转生六道。但观待大乘而言,仍有细微的所知障未断,因此并不究竟。

  阿罗汉,在藏文中是炯巴,直译为胜敌,表示战胜了烦恼敌人。虽然还没有战胜所知障的敌人,但他完全断尽81品修惑,解脱了轮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叫战胜敌人。六祖的《金刚经口诀》和江味农的讲义中,将阿罗汉译为无生,名言中也可这么承认,但若参照原来的意思,译为胜敌可能比较恰当。

  小乘中,阿罗汉是最高的果位,但依大乘《妙法莲华经》、《定解宝灯论》等的说法,他最后一定要回小向大、趋入大乘。现在有些人对大乘、小乘分不清,他们认为阿罗汉已经获得了无生法忍,境界与八地菩萨等同,更有甚者声称:密宗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汉果。持此观点的某些人,尽管弘法利生的事业相当广大,但如果自己的闻思不太究竟,没有看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现观庄严论》等大乘教典,在理解佛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符合佛经的说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此处,须菩提说阿罗汉肯定没有“我是阿罗汉”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在实相中阿罗汉灭尽了五蕴,断除了意识分别。小乘如此承认,大乘也这样认为,如《入中论》云:“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意思是说,凡夫由于无明障蔽,妄将世俗的显现执为实有,所以叫做“世俗谛”;但在阿罗汉和佛菩萨面前,已经断除了这部分实执,故一切假立之法唯是“世俗”,而非谛实。因此,阿罗汉出定后也知道自己是阿罗汉,但相续中却没有谛实的执著。

  阿罗汉若有这种执著,会有什么过失呢?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阿罗汉若认为‘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

  如果阿罗汉认为“我”是阿罗汉,就会有我相;知道自己是阿罗汉,别人是凡夫,便有了人相;认为三界轮回中很多众生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即是众生相;我这个阿罗汉何时入灭尽定,融入法界中,则为寿者相。只要有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四种执著便应运而生。《入中论》说,众生轮回之因即是我执与我所执,假如阿罗汉没有断除这些,就跟凡夫没有任何差别了,又怎么会是阿罗汉呢?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