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三)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4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自问自答:“为什么?如果大菩萨对众生有任何执著,不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世俗中必须要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胜义中则不应有众生相。想度化有情,度某某众生,在胜义角度而言也是很大的错误,认为有情实有并非菩萨发心,而是一般凡夫人的执著,是凡夫不究竟的分别念。凡夫有粗重的执著,菩萨的执著很少,佛无有任何执著。为什么菩萨不能存有情想?真正胜义中有情的相无法寻找亦找不到,《宝鬘论》中抉择人无我时解释的很清楚:所谓的士夫不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以外也没有士夫,六境以外的众生始终不可得。《入行论》中云:“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补特伽罗我既不是身,也不是身外的法,不是与身混合,也非离身而有,无有少许实在的缘故,有情的自性就是涅槃,因此不应作有情相,不应有寿命相。

  此处玄奘大师译为“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罗什大师译为“相”,相与分别念(想)有关系,想是五蕴当中的想,想和相并没有大的差别,因为所谓我、人、众生、寿者相都是以分别念之想所生。这里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很清晰,更符合藏文译本,藏文中无“我相”,无其余三相,意义都很清楚。把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是我相;依同一相续生存的补特伽罗,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世间是人相;以业和烦恼转生三界轮回是众生相;同一时间中,异熟果相同,可以保持相续的寿命为寿者相。希求长寿或怕死也是一种粗大的执著,实相中寿命相是不存在之故,亦不应有寿者相。实有执著是解脱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有四相实执则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佛果,因此宗喀巴大师也在中观论著当中着重强调断除实执。

  真正趣入大乘的行者以胜义谛观察时,发心的菩萨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阳焰一般不存在,能度化的众生也是无实有的。大圆满最高境界也是如此,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前八品讲人生难得至发菩提心,九品后从共同乘引导进入密乘,密乘中的一些甚深境界,也是显而无执如幻如梦。菩萨离一切执著相,才能真正称作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佛又说:“须菩提,菩萨于一切法都应该无执,然后修布施度。即不应执著色法布施,亦不应执著声音、香味、味道、所触、法相而行布施。”

  作为菩萨,无论他的见修行果,皆不应有所住,不应有任何执著,内心不能系于任何一个实有法上。以六波罗蜜的布施为例,菩萨修持布施波罗蜜,安住法界本性修实相布施时,对外境五欲六尘不起任何执著,于所施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皆不分别。凡夫人对物质有深重的实执,但在修布施度时,应以理智观察抉择:所谓的色法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假立显现法,安住诸法本来大空性中,无任何色相存在。因此,行持布施度时,对于眼看到的色法不起执著;对耳朵所听到的声响也不应执为实有,例如先听到乞丐求乞之声,心中作意:他要钱,我给不给他一点儿……如是种种由根识所生种种分别,以理观察也不存在。鼻识所取外境不论好坏皆称为香,对于妙香或臭味的分别皆不应有;舌头所尝到的味道,好不好亦不分别;对于身体接触所生的种种凹与凸、轻与重、光滑与粗糙等分别亦不存在;布施有无功德、功德大小、回报等法执,实相中也无有存在。

  总而言之,凡是所行之布施,不应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方面的任何执著,若有实执则非实相布施。藏地安居时常念诵的《弥勒菩萨愿文》中云:“不住一切法,无吝而行施。”《入中论》亦云:“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施者是空,受者也是空,所布施的财物也是无生大空性,安住于此即是三轮体空的布施,真正称为出世间的波罗蜜多。依须菩提所问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而答:应安住三轮体空之中依六度万行而修,最后自己的心应如是调伏。此仅从布施一度而言,实际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各度皆应如是行持。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世尊告诉须菩提:“菩萨应该不执于相布施,为什么?如果菩萨不执著相状修行布施度,其布施所得到的福德不可思量。”

  一个大菩萨所能做的最究竟布施为何?应该是不住于任何相的三轮体空布施。传承上师的许多教言亦如是说:菩萨不作任何执著而修持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议。虽然凡夫人难以做到三轮体空,但可以观想安住忆念。假设有乞丐来乞食,自己要行布施,而无法观想、安住三轮体空的境界时,应该忆念:以前的高僧大德传承上师们以三轮体空方式布施,我现在也用这样的方式布施。如是布施亦可获得同等的功德。

  不住任何一相,其意义何在?若菩萨作无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依靠三轮体空方式布施积累资粮获得一切智智果位也并非难事,经云:“若能行布施,菩提得不难。”一般世间人布施乞丐尚不求报,况学佛求解脱的人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东方的虚空能否以分别心思维其边际吗?”“无法思量,世尊。”“那么,须菩提,南、西、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虚空以及上下虚空,如是十方虚空,可以思量吗?”须菩提回答:“无法思量,世尊。”佛对须菩提说:“菩萨不住一切相布施,所得福德也像虚空一样无法思维想象,须菩提,菩萨应以三轮体空方式,如上所说而行持。”

  菩萨无有实执三轮体空的布施即无相布施。如是布施功德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分辩思量。若真实了知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无论布施、持戒皆如虚空。在真实义中,布施者、所施物与受施者皆是本空离戏的大空性,中观应成派的义趣就在于此;在后得位中,布施等如梦中显现,在显现中如幻地修六度万行。这里以比喻说明布施无有实体与功德无量的理由,我们若详细观察虚空的体性则一无所得,同时也了知其名言边际无法衡量;同样,若能行持无缘布施,则其虽自性无得,而于世俗中的功德又不可思量。

  按《宝鬘论》的观点:布施是福德资粮,观空性是智慧资粮。佛的智慧身分色身与法身,通过修积福德资粮生起如来的二种色身——报身与化身;以智慧资粮生起如来的法身。因此,布施的福德将得到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庄严法相。

  那么在胜义中,由布施所生起的相好色身是否存在呢?佛提出此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问:“须菩提,依你的想法,能否以具足相好佛身而见到真正的如来?”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能以见相好佛身而认为见到了如来正等觉的本来面目,为什么?如来所说三十二相之身,并非真实存在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分别所生,若能现见诸相非实,则能现见如来之面目。”

  凡夫人可以见到的各种相状,无论好或不好、善业或恶业等的分别,全部于世俗中假立存在,是不可靠、非实有、虚妄的迷乱幻显。佛经中云:“彼等由分别所立。”世俗的显现法皆是虚妄不实的本性,乃至如来三十二相以及最殊胜的涅槃也都了无实体而不可见,唯是众生以分别念安立,如《四百论》云:“妄立诸法义,是想蕴应知。”

  如果见到诸法有成实的相状则不是法界本性。如云“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法界本性本来无实有相状存在,若言胜义中依然有实有不空的法,此人并未现见法性,未见如来。若见万事万物无实非相,一切所闻皆非实有,就是见到真正的如来。而如果不能如是见,则不能得解脱,如龙树菩萨云:“何人不知空性义,彼人不可得解脱。”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当时须菩提如此发问:“世尊,将来为数众多的众生听到如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金刚语,能不能生起真实信心?他们对空性法门,离一切戏论之法性会不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须菩提在佛陀面前提此问题,是因为般若空性极为殊胜,且甚深难解,他担心对于这一佛法精华,福报浅薄的人难以接受并生起信心。我们知道,佛陀住世时众生福报深厚,可亲自得闻世尊说法而生信心;而后世众生福报渐减,根基日钝,他们得闻此法能否生起信心呢?须菩提对此提出质疑。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对于须菩提的怀疑,世尊回答说:“你不要这么说!也不该有此怀疑!如来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将有很多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资粮的三藏法师等人,对于此经必定会生起信心,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

  “后五百岁”有几种讲法:通常所谓的后五百岁即指现在五浊兴盛时代。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数字,而是像五浊兴盛一样,是整体上的一种时间概念。释迦牟尼佛住世弘扬佛法时是正法兴盛时期,称果法期;而除此正法期以外,后来五浊兴盛的时代都可称为末法。按这种说法,目前已是末法时期后五百岁。

  另一种说法将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教期分为五个五百年,各段时期的特点,可分别表示为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塔寺坚固、斗争坚固。而后五百岁即是指斗争坚固的第五个五百年。按这种算法,现在应是后五百岁之后,因为佛历已是二千五百四十五年,教期已经结束。

  第三种说法:印度论师嘎玛拉希拉和藏传佛教各派都承认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为五千年,而以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为代表的宁玛普巴派的历算,现在已是佛历二千九百多年。因此,五千年教法期已过了二千九百多年,还剩余二千多年。在藏地,日历计算以时轮金刚历算法为准。宁玛普巴派把释迦牟尼佛出世到现在过了二千九百多年的原因,以教证理证详细分析可以成立,但简单地讲:当时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启明星如何升起,然后第二天出现日食,以此根据推算出佛的教期从始至今已过二千九百多年。普巴派的天文历算非常准确,现在每次日食、月食,算得一分钟都不差。依此计算,后五百岁尚未到来。而以萨迦派的历算,佛历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宗喀巴大师所创的给拉华宗也有不同的算法。

  第四种说法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期年代仅仅指印度的本土佛教,并非指其他民族地方的佛教。因此,所谓后五百岁,在其他边地也谈不上。

  总的来讲,可以认定后五百岁为末法时期,即现在五浊兴盛时代。

  佛陀以智慧授记末法时代将有为数众多的持藏者以及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具有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是之人对此经的意义必定会生起坚固信心。在佛的尽所有智境界中完全能够照见此等具福智者,并会加以护念、授记。此处后者所应具之德,玄奘大师译为:“具足尸罗,具德、具慧。”义净译为:“具戒具德具慧。”与鸠摩罗什大师所译“有持戒修福者”句,文字词稍有不同。但如果理解持戒修福之目的是为生长智慧,则三种译本实际意义不存在差别。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应当知道这些具戒、具福慧之人,不仅仅在一尊佛、二尊佛、三四五尊佛前种下善根,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前修六度万行,广种善根。如是之人听闻此般若经义,若对法义生起乃至一念清净信心,须菩提!如来以智慧无一遗余皆能了知照见,这些众生所获福德无量无边。”

  能见闻般若无上甚深妙法者,不同于世间凡夫俗子德薄垢重,他们根器锐利,福报深厚。由于并非在有限的几位佛前种下善根,而是曾于无量佛前种诸善根,他们因此而能于佛法中听闻般若法藏,并生起殊胜清净信心。大圆满密法祖师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云:“我们实已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粮,这以今生值遇到普贤王如来之心法可知。”同样,佛以不可思议神通智慧为后人授记:对此经生信,乃至仅生一念净信者,皆为在无量佛前种过善根、积过资粮之人。所以,持此经者皆当生欢喜心。

  读诵、受持、解说《般若经》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不仅如此,甚至仅对空性生起有益怀疑,也会断除轮回。如《中观四百论》中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德浅薄者以业与烦恼的牵引对此不会起信,具缘的人如果能稍微生起诸法无实、因缘幻有的有益怀疑,也能断除整个三有轮回之根,何况净信者?世尊授记未法五百年中,对此要义生起诚信者,哪怕仅只一念清净信心:《金刚经》所讲都是真实语,诸法本性应该是空。有如是念者,遍知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如来,以其尽所有智,都已知晓并照见,彼于过去无量佛前曾种多少善根,未来因得闻此经所得福德等等,悉知悉见。不仅如此,世尊以智慧眼亦能清晰明见:现在未来有成千上万众生闻思、受持此经的意义;以其前世积累无量福德资粮之故,即生当中而对此经情有独钟;又以生净信的缘故,相续中会感受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获得不可言说的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以什么缘故,对此经生净信者能获得如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为对般若空性生起净信者,已远离分别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无实有法相,也不会耽著无实非法相。”

  得闻无上般若法门乃至生起一念净信者,得到如此无量无边福德的原因很简单:众生对般若空性义理生起定解后,会在很快时间内,甚至当下就达到远离四相,无法相、也无非法相的境界。犹如鱼已上钩,收线就可以拉上岸边一样,自己在内相续中种下般若空性种子,对甚深无生大空性有坚定信解者,外在身体虽然未有任何变化,与所有凡夫一样,但此人将在短暂时间内灭除四相。

  菩萨由彻底断除执五蕴假合为我之我相,遣除了实有我的我执分别与由我执引申的我所执,从而对于身体、财产、亲友等执著一扫而光;由断我相,使执著寿命延续不断的寿者相,也予以断除;众生接连不断沉溺轮回,今生为人,来世变成天人,以后又堕落三恶趣等,在整个轮回中旋转的概念也被清净了。由此可见,得闻般若经的善缘者具无量福德,他们直接间接断除了四相。《弥勒菩萨愿文》中云:“无人无我无寿命,愿证无法究竟义。”与断四相意义相一致。

  断除四相,也即断除了法相与非法相。所谓法相,即有实法之相;非法相,即无实法之相。远离有实无实,则已证得离戏空性。证悟我相等一法空性,则能证悟余相等一切法空,如《中观四百论》云:“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般若摄颂》云:“知自及诸众生等,乃至诸法亦复然。”了知自己怎样,知众生也是这样;了知众生怎样,知一切法也是这样。因此,如果通达我是五蕴假合而证悟空性,则知众生本性并无不同,也会证悟彼等皆为空性;证悟众生本性空性,则诸法的本性也将证悟。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为何于此经生净信者已无四相耽著?因为诸众生如果执取相状,即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的执著。如果执著任何名言有法之相,就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的执著。”

  对此经义有净信者,则无四相执著,已断四生三有的流转。若有任何相状执著,就是在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任何一种执著都会成为菩提道的障碍。如谛洛巴尊者云:“显现非缚执著缚,当断贪执那诺巴。”因此,耽著四相,即成道障。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四者反体不同,本体无别。从其本空离戏方面理解,执著有、无都不对,稍有执著,则不离四相。

  其中,如果执取成立一个有法之相,就成为执著四相。此有法既可认为是调伏烦恼的对治法,也可理解为世俗中的一般显现法。无论执著何种有法,因为存在相状执著,所以得不到清净无为的佛果,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若诸法相当实有如毫厘许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能知诸法无相无忆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法的执著,主要是补特迦罗的执著,即五蕴的执著,如《宝鬘论》所述:“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既然有我的执著,就有我所的执著。由我所执,便会相续不断产生执著,由相续不断的执著,便会有寿命长短的寿者相,而有漏蕴之人相、流转轮回的众生相也会出现。

  这是从有法本体空方面而言,下面从无法本空方面理解。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什么缘故?如果执著一切法名相本性都是空、都是无有,取此非法之相也就是在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相,所以既不应执著万法实有的相,也不应执著空无的法相。”

  执取法相即为四相执著,如果取非法相也有同样的错误,也不合理。所谓法与非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法指佛法的教法,非法是指外道、邪说及无宗派者等的见解;另一种,法指显现的名言谛,非法指单空方面的法。中观派以《中论》为代表的许多论著中,都已破除单空的观点。若认为法界本性仅为空性,坚持自己的单空见解,这也是一种我执、人执、众生执和寿命执著,因为单独空性的执著也是成就解脱的障碍。

  如果有人想:“我所了知的万法本性,它是实有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很明显是一种我所执,而我所执是由我执所引生;有了我和我所的执著,则人相的分别、众生相的执著进而产生;然后众生活到一百岁,一百岁时就该死亡,死了就空了,如是寿者相的执著也出现了。故佛说执著法相即是执著四相,就是轮回执著。不仅执法相会有四相耽著,执非法相,同样有四相耽著。《般若摄颂》云:“虽说证蕴空,菩萨勇士者,尚行相状故,未信无生处。”此颂意为,虽然证悟五蕴是空性,但也不是究竟见解,因为菩萨勇士仍行于单空相状的执著,故对无生没有信心。这说明,若还保留单空的执著,并不是真正的见解。而对于一般愚者,宁可让其有我执,也千万不可对其讲无我空性,令起此执著,因为他一旦有了这种执著而不舍,则谁也救不了,如《中观四百论》云:“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另外佛经亦云:“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许。”由此可见宁可有我见,不可有非法的单空见。由于执有实之法相是落入四相,而无实是依有实而有,因此,取单空之非法相也是在执著四相。

  所以,真正行持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不应取法,不应有任何偏堕于有法的执著,也不应堕入空见中,离一切戏论,方可真正趋入离边的真实义。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