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译:上座部佛教念诵集 序言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9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译:上座部佛教念诵集 序言

 

  佛陀的弟子们念诵经文、偈颂的传统非常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佛陀在世的时期。例如,佛世时就有专门背诵《长部》的“长部诵者”(Dãgha-bhà õ aka)、背诵《中部》的“中部诵者”(Majjhima-bhà õ aka)等。在《律藏》中,佛陀还规定僧团的所有成员必须在每个月的月圆日和新月日两天,齐集一起,念诵《巴帝摩卡》(Pà timokkha),即比库 1、比库尼的学处条文。然而,当时的僧团是否已经形成在每天的特定时间中念诵特定的经文偈颂(类似今天的早晚课诵)的传统,在巴利语三藏圣典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在《小诵》和《经集》的义注中提到,佛陀在教导诸比库《应作慈爱经》之后,接着说:

  “林野住者应知道保护。此即是:早晚应做的两次慈心、两次护卫、两次不净、两次念死,八种能转向于大悚惧之事。这八种大悚惧事即是:生、老、病、死,四种恶趣之苦。又或者是生老病死为四种,恶趣之苦为第五,以过去流转为根基之苦、以未来流转为根基之苦、以现在为了觅食为根基之苦。”

  今天,在各个佛教国家、各种佛教传承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念诵仪规,而且普遍上都有在每天早晚念诵特定经典、偈颂的传统。本书收录了目前流传于南传上座部佛教2国家的传统念诵仪规,包括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三个主要上座部佛教国家的传统念诵法。

  在上座部佛教传统的念诵仪规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礼赞佛陀或三宝(Buddha vandanà ):透过礼赞佛陀的种种功德,或者随念佛陀、正法以及僧团的殊胜功德,来培养信心、喜悦、感恩等善业。

  2、散播慈爱(Mettà bhà vanà ):佛陀曾教导过,经常散播慈爱而达到慈心解脱的禅修者可以获得十一种功德,包括睡眠安乐、醒来快乐、不做恶梦、为人们喜爱、为非人喜爱、诸天守护、不会遭受火.毒.刀枪的伤害、心能够迅速得定、容貌光洁等种种功效。因此,散播慈爱是禅修者每天必修的一切处业处(sabbatthaka-kammaññhà na)之一,同时通过修习慈心,能够保护散播慈爱者免除危难和带来祥和快乐。这类经典有《应作慈爱经》《蕴经》《慈爱功德经》等。

  3、护卫经(parittà ):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都有念诵护卫经的传统。例如,施主到寺院作布施供养,僧众们会为他们念诵护卫经,有许多寺院或僧人甚至把念诵护卫经定为每日的课诵。而在家佛教信徒们则会在逢年过节、婴儿出生、结婚喜庆、祝贺寿辰、乔迁新居、生意开张、生病、亲戚去世、追思先人等日子,邀请僧众到其家中念诵护卫经。这类经典有《大吉祥经》《宝经》《慈爱经》等。

  4、佛法义理(dhammadesanà ):透过念诵佛陀所教导的佛法义理,培育精进、智慧等善业,如《转法轮经》《无我相经》《法集论母诵》等。

  5、禅修业处(kammaññhà na):其实,一切经偈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禅修的业处,例如佛随念、慈心修习、不净修习、死随念、八大悚惧事等。此外,还有一些特别的禅修教导受到高度的推崇,如《大念处经》等。

  6、随喜和祝福(anumodanà ):将所作的善业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随喜的功德助成他们获得一切的成就。并且通过念诵、持戒、禅修等的善业功德,祝福听众们免除灾祸、成就吉祥。

  当然,这里的分类法只是依某一类经偈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意义而进行的大致分类,事实上它们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例如:《宝经》既是礼赞三宝类的经典,又属于护卫经,同时也可作为禅修业处和祝福类的经典。《应作慈爱经》既教导散播慈爱的方法,在传统上又作为护卫经和禅修业处,以及祝福的经偈。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念诵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佛陀的语言(Buddhabhà sà )——巴利语3。巴利语源于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马嘎底语

  (Mà gadhika, Mà gadhã)。上座部僧众几乎在所有正式的场合——诸如诵经、授戒、作僧甘马(kamma,羯磨)等——都使用这种古老又神圣的语言。

  不过,因受到各国、各地、各民族语言因素等的影响,各国比库的诵经音调也各有特色。斯里兰卡传统的诵经音调注重巴利语的长短音、送气不送气音,韵律优美动听。泰国传统的诵经音调也注重长短音,且在每部经文刚开头的一句多数由长老比库起音领诵。缅甸传统的诵经方式长短音区别不大,而且念诵速度较快4。

  本书共分为十品。第一品为〈在家戒〉(Gahaññhasãla),以缅甸的受戒传统为主,收录了在家人受持三皈依和五戒、八戒、十戒的具体仪规。因为通过受持三皈五戒,可使一名在家人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同时,在家信众在作布施、禅修、闻法等功德之前,传统上都会先受三皈五戒,令其戒行清净,从而使所作的功德更加殊胜。因此,将“在家戒”放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显示了行三皈依是进入佛陀教法之门,而持戒是一切善行功德的基础。

  第二品是〈供佛〉(Buddha på jà ),这是斯里兰卡传统通用的供佛方式。有许多斯里兰卡的寺院将“供佛”定为日常课诵,也有些寺院在用餐之前先进行供佛。

  第三品是〈礼赞佛陀〉(Buddha vandanà )。本品除了最后一篇《大礼敬》(Mahà namakkà ra)在缅甸较为常见之外,其余的偈颂则采用斯里兰卡的传统。当然,其中有许多偈颂在泰国的传统中也被普遍地念诵,如《胜利吉祥偈》(Jayamaï gala gà thà )、《胜者之垒》(Jinapa¤ caraü )等。

  第四品是〈早晚课诵〉(Aruõ a-sà yaõ ha vandanà ),本品收录的是泰国法相应派(Dhammayuttika nikà ya)的早晚课诵仪规。

  第五品是〈护卫经念诵〉(Parittà bhà õ ana),依斯里兰卡传统,介绍最为常见的、一般作为祝福之用的护卫经念诵程序。这一部分以最常用的三种护卫经——《大吉祥经》《宝经》和《应作慈爱经》为中心,同时也把经常结合此三经一起念诵的《礼敬三宝》《胜利护卫》《大胜利吉祥偈》《无畏偈》和《随喜功德》等一并编排进去,从而组成一套完整的念诵仪规。

  第六品是〈护卫经〉(Parittà )。本品收录了缅甸传统的十一部护卫经 5。缅文版“护卫经”的特色是,在正文之前通常会加念若干首称颂本经功德的偈颂。同时,当知缅甸的巴利语拼写法及文法与斯里兰卡略有不同,但这些差异几乎不会影响到中译的意思。

  第七品是〈大念处经〉(Mahà satipaññhà na suttaü )。本经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中拥有极崇高的地位,是一部很重要的禅修经典。佛陀在本经中教导了四念处——培育正念的四种住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由于佛陀在本经中教导了以修习维巴沙那(vipassanà )为主直到证悟涅槃的 21 种禅修业处,所以,本经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普遍地被传诵、教导和实践着。

  第八品为〈转法轮经等〉(Dhammacakka-pavattanasuttà di),收录了《转法轮经》《无我相经》《燃烧经》《慈爱功德经》《法集论母诵》等巴利三藏中的一些重要经典。

  第九品为〈省思文〉(Paccavekkhaõ à ),收录了《四资具省思文》《十法经》《箭经》、佛随念修习、慈心修习、不净修习等与持戒和禅修有关的省思文。

  第十品为〈诸偈颂等〉(Gà thà di),收录了在许多上座部佛教寺院和僧团中经常被念诵或作为祝福文的偈颂。

  由于目前许多上座部佛教寺院和僧团都是根据自己的派别传承,或者根据僧中长老所编写的课诵本来进行每日的礼赞念诵,因此,传诵于各个上座部国家、各间寺院或禅修道场、各个僧团之间的课诵本并不统一。因为本书名为《上座部佛教念诵集》,所以它收录了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等上座部佛教国家较为普遍被念诵的经文偈颂。然而,应注意的是:由于本书并非仅译自某一个国家、某一种传统的念诵法,也并非仅译自某一间寺院、某一个僧团的课诵本,所以有许多派别、寺院或僧团的课诵版本并没有被收编进来是很正常的。假如念诵者或读者对本书的局限性感到不满,笔者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另外,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在编译过程中若有错误疏漏之处,敬请诸位读者不吝赐教。

  在此,笔者愿以编译本书的功德,成为早日断尽烦恼、证悟涅槃的助缘!同时,也将此功德回向给他的父母亲、戒师、诸位师长、同梵行者、助印者、读诵者,以及一切有情,祈愿大家皆能离苦得乐、善愿达成!

  Sà dhu! Sà dhu! Sà dhu!

  萨度!萨度!萨度!

  玛欣德比库

  (Mahinda Bhikkhu)

  序于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

  2009-07-20

  【凡例】

  1、本书所采用的巴利语版本根据各国的传统而有所区别。对于斯里兰卡传统的念诵法,则采用斯里兰卡的传诵本;对于泰国传统的念诵法,则采用泰国的传诵本;对于缅甸传统的念诵法,则采用缅甸的传诵本。

  2、为了尊重巴利圣典(Pà ëi)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本书对经文的中文翻译采用直译法,并用“宋体”字标示(有些地方也用“细黑体”)。而编译者的说明文字和脚注则使用“楷体”字。

  3、书中所使用的[ ]为补注,即编译者在翻译经文时根据该经义注(aññhakathà )的解释或上下文的意思而加入的中文。在译文中出现的( )则为夹注,即该名词术语的同义词或者补充解释。

  4、为了方便念诵者和读者直接对照巴利语,本书采用巴汉对读的编排方式,即把巴利语经文、偈颂编在左页,右页则为这些经文的中文翻译。

  5、考虑到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使用的巴利语与北传佛教所使用的梵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本书对部分巴利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将根据巴利语的实际读音采用新的音译法。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