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如实知见 十九、问 答(七)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1日
来源: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帕奥禅师:如实知见  十九、问 答(七)

  问7-1:想(sabba)与想蕴(sabba-khandha)之间,受(vedana)与受蕴(vedana-khandha)之间有何差别?

  答7-1:十一种想合称为想蕴。十一种受合称为受蕴。那十一种呢?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近、远。关于它们的解释,请参考《相应部‧蕴品‧蕴经Khandha Sutta, Khandha Vagga, Samyutta Nikaya》。

  问7-2:记忆、推理与创造属于那一种心所?它们是五蕴的一部份,然而何以说它们是苦呢?

  答7-2:何谓记忆?如果你记得,或能辨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究竟名色(paramattha-namarupa)以及它们的因缘,并能辨识它们为无常、苦与无我,这是正念,是与观智相应的念。这个念与三十三种名法相应。它们合起来是四种名蕴(nama-khandha)。记得佛、法、僧以及过去所做的善行也是正念。回忆过去的行为时若产生善法,则该回忆是正念。但若是产生不善法,则该回忆不是正念,而是与不善法相应的不善想(akusala-sabba),它们也属于四种名蕴。

  善与不善的名蕴都是无常的,因为它们一生起之后就立即消灭。它们遭受相续不断的生灭,所以它们是苦的。

  问7-3:「缘取对象」属于那一种心所?

  答7-3:所有的心(citta)与心所(cetasika)都能缘取对象,若没有对象则它们无法生起。若没有对象(arammana)则主体(arammanika)不能产生。主体(arammanika)指的是:能缘取对象的现象或法。换句话说,就是能认知对象的法。如果没有对象可被它们认知,则这些认知对象的法不会生起。不同组合的心与心所缘取不同的对象。总共有八十九种心(citta)与五十二种心所(cetasika),它们都缘取自己个别的对象。例如:道果的心与心所缘取涅盘为对象;安般禅那的心与心所缘取安般似相为对象;地遍禅那的心与心所缘取地遍似相为对象;而欲界心(kamavacara-citta)则缘取善或恶、好或坏的不同对象。如果要详细地了解,你必须研读《阿毗达摩Abhidhamma》。更精确地说,你应研读《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vgaha》的所缘(Arammana)部份。

  问7-4:为僧团工作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吗?这是否因人而异?禅修者能否不受影响,而在工作之后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定力?

  答7-4:佛陀在许多经中呵责有下列行为的比丘:

  一、Kammaramata:耽乐于工作;

  二、Bhassaramata:耽乐于谈话;

  三、Niddaramata:耽乐于睡眠;

  四、Savghanikaramata:耽乐于友伴;

  五、Indriyesu aguttadvarata:不守护诸根门;

  六、Bhojane amattabbuta:饮食不知节制;

  七、Jagariye ananuyutta:不警觉地努力修行止观;

  八、Kusita or kosajja:怠惰于止观的修行。

  因此,如果必须为僧团或为自己做某些工作,你应尽快将它做完,然后以平静的心回到你的修行。如果过度耽乐于工作,它将成为修行的障碍。这种耽乐不能产生良好的定力,因为对修行对象强而有力的正念无法因那样的耽乐而获得。

  问7-5:若有人怀着邪恶的动机来求达到禅那,则达到禅那对他是否有任何利益?例如:若他将僧团的钱移来自己花用,而且不认为那种行为是错误的。当这种人达到第四禅时,他的心或见解会改变吗?

  答7-5:这件事你必须将在家居士与比丘的情况分开来看。若他是比丘,违犯戒律则会障碍他证得禅那。例如:若他将僧团的钱移来作为自己私人之用,则很难达到禅那,除非他改正这项罪过(apatti)。这意味着:他必须拿与所用掉金钱同等价值的日用品来赔偿僧团,然后必须对僧团或另一位比丘忏悔犯戒的罪过(apattidesana)。改正过错之后,如果努力修行止观,则他能证得禅那与道果。如果不改正过错,而他真的达到禅那,那么可能他不是真正的比丘,所以那项犯戒事实上并不是犯戒。

  如果是在家居士,则情况不同。对在家人而言,戒清净只是就禅修期间而言。尽管他们在禅修之前是邪恶的,如果在禅修当中他们能清净自己的戒行,那么还是能达到禅那。例如《法句经Dhammapada》的注释中提到久寿多罗(Khujjuttara)的故事:她是优填王(King Udena)王后差摩婆帝(Queen Samavati)的婢女。优填王每天给她八钱为王后买花,但久寿多罗每天将四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只用其余的四钱买花。有一天,佛陀领着僧众到卖花者家中接受饮食供养,久寿多罗帮忙卖花者供养饮食。饭后佛陀开示佛法时,久寿多罗边听边修禅而成就初果须陀洹(sotapanna)。那天,她不再将四钱放进自己的口袋,而以全部八钱买花。当她将花献给差摩婆帝王后时,王后很讶异,因为花多出来了。那时,久寿多罗向王后承认过错。

  再者,请思惟盎崛摩罗(Avgulimala)尊者的例子:他是出名的杀人魔头。但是出家修行之后,他清净自己的戒行,并且精进修行,所以能证得阿罗汉果。也请考虑这项事实:在生死轮回中,每个人都做过善事与恶事;没有不曾做过恶事的人。如果必须清净了所有的过去恶业才能证悟道果,那么就绝不会有人证悟道果。事实上,只要在今世没有造下五种无间业(anantariya-kamma)的任何一者,而且在修行之时有清净的戒行,那么从前的恶行不能障碍他们达到禅那。

  五无间业是:

  一、杀害自己的母亲;

  二、杀害自己的父亲;

  三、杀害阿罗汉;

  四、恶意地使佛陀流血;

  五、造成僧团分裂。

  如果今生做过这五种恶业中的任何一种,则今生无法证得禅那、道与果。例如:阿阇世王(King Ajatasattu)。阿阇世王原本有足够的波罗蜜,能在听闻《沙门果经Samabbaphala Sutta》之后证得初果须陀洹。但是因为他杀害父亲频婆娑罗王(King Bimbisara),这项恶业障碍他证得圣位(ariya)。

  你问:达到禅那之后,他们的心或见解是否会改变?禅那可以长时间去除五盖。这里的长时间指的是:如果他们进入禅那一小时,则在那一小时内五盖不会生起。但是当他们从禅那中出来之后,五盖还是会由于不如理作意而再度生起。所以无法确定地说达到禅那之后他的心是否会改变,我们只能说当他处在禅那之中时五盖不会生起。

  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大龙大长老(Mahanaga Mahathera)。他是法施阿罗汉(Dhammadinna arahant)的老师,并且已经修行止观超过六十年以上,但是他还是一个凡夫(puthujjana)。虽然他还是一个凡夫,但是因为强而有力的止观禅修,在那六十年当中没有烦恼生起,因此他以为自己已证得阿罗汉果位。但是法施阿罗汉知道老师还是凡夫,所以他间接地使老师了解自己还是凡夫。当大龙大长老发现自己还是凡夫时,他再度修行观禅,并且在几分钟之内就证得阿罗汉果。然而这是极罕见的特例。

  你也应记住另一件事:这位大长老已精通教理(pariyatti)与禅修(patipatti),而且是指导禅修的老师(kammatthanacariya业处阿奢梨),许多阿罗汉都是他的弟子,如:法施尊者。虽然他精通止观,但是有时因为禅修经验的相似处,他也会产生误解。所以,如果你自认为:「我已经证得初禅……」,你应当以多日乃至多月的时间,彻底地检查自己的禅修经验。为什么呢?如果是真正的禅那与真正的观禅,那么它们能带给你很大的利益,因为它们能帮助你证得真正的涅盘;涅盘是上座部佛教的「净土」。然而,若是虚假的禅那与虚假的观禅,则不能产生这种利益。你想得到真实的利益还是虚假的利益呢?你应当问自己这个问题。

  所以,我想建议你不要急着对别人说:「我已经证得初禅……」,因为可能有人不相信你。你的体验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如大龙大长老那般是虚假的。你必须觉察这个问题。

  问7-6:色聚与究竟色之间有何差别?

  答7-6:色聚指的是由究竟色法组成的微粒。如果禅修者能够分析这些色聚,他将能见到究竟色。在每一粒色聚中至少有八种究竟色: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与食素。某些色聚中有九种究竟色,那就是加上命根色(jivita-rupa)。某些色聚中有十种究竟色,那就是再加上性根色(bhava-rupa)或净色(pasada-rupa)。

  色聚不是究竟色,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借着观察迅速生灭的色聚为无常、苦、无我来修行观禅,那是虚假不真的观禅。存在每一粒色聚里的究竟色才是观智的对象。所以当你见到色聚时,你应分析它们,借着透视其中的究竟色来修行观禅。

  某些禅修者见到微粒(色聚)时无法分析它们,而只是借着观察那些微粒的生灭来修行无常、苦、无我。根据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那些微粒只是概念法(pabbatti)而已;概念法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他们那样修行,渐渐地那些微粒会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的物体。于是他们专注于那白色透明的物体,认为那就是色法的息灭。他们不了解如果注意白色透明体的空间(akasa),他们将能再度见到微粒。为什么他们不了解呢?因为他们并未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他们也许只以一界或几界作为对象来修行。然而由于他们的波罗蜜,所以他们能见到微粒。但是他们无法分析每一颗微粒里的四界。然后,当那些微粒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体时,他们也不知道应当注意白色透明体中的空间,因此他们误以为那是色法的息灭。

  专注于那白色透明体时,有时他们的心落入有分(bhavavga)当中,而以为那就是名法的息灭。于是误以为他们已达到名色法息灭的涅盘。事实上他们连观禅的开始阶段──名色分别智──都还未达到。

  因此在修行观禅之时,你也应记住这项事实。

  问7-7:当禅修者能辨识色聚与究竟色之后,他的心(citta)与见(ditthi)会改变吗?

  答7-7:当他以观智见到每粒色聚中的究竟色时,他的心与见已暂时改变,因为观智能暂时地去除邪见与其它烦恼。证得圣道(ariyamagga)之后,他才能逐步完全地灭除邪见与其它烦恼。

  问7-8:禅定如何使心清净?禅定能去除那些烦恼?

  答7-8:禅定与五盖正好互相对立。近行定与安止定能长时间去除五盖。如此,禅定的心是已被净化的心,所以禅定称为心清净(citta-visuddhi)。

  问7-9:观禅如何使见清净?观禅能去除那些烦恼?

  答7-9:在透视究竟名色、它们的因缘与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之前,禅修者会有错误的见解或想法,像:「这是男人、女人、母亲、父亲、自己……」。但是,当他清楚地透视它们时,这种错误的见解会暂时消失。为什么呢?因为他见到只有究竟名色与因缘。他也见到它们一生起之后就立即消灭的无常本质;见到它们总是遭受不断生灭压迫的苦本质;见到名色与因缘当中没有自我的无我本质。这就是观智,也就是正见。正见能去除邪见,也能去除伴随邪见而生的烦恼,如:贪爱与骄慢。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具有正见;但是当他停止修行时,由于不如理作意的缘故,邪见会再度生起。于是他会再度认为:「这是男人、女人、母亲、父亲、自己……」而相应的烦恼如:贪爱、骄慢、瞋怒等,会依靠邪见再度产生。不过,当他再度修行观禅,邪见又会消失。所以,观智只能暂时去除邪见与其它烦恼。但是,如果达到道与果,他的道智将能逐步地完全灭除邪见与其它烦恼。

  问7-10:心(citta)与见(ditthi)之间有什么差别?

  答7-10:心指的是心识;但是在心清净中,它特别指近行定心与安止禅心。见指的是邪见,是一种心所,它和四种与邪见相应且以贪为根的不善心同时生起。

  邪见中的一种是我想(atta-sabba)。有两种我想:一种是认为有男人、女人、父亲、母亲等。这是基于传统承袭的邪见,我们称它为「世间通称我论」(loka-samabba-attavada)。另一种是认为有一个不可破坏的自我(atta)存在之见,称为「我见」(atta-ditthi)。此外,还有认为不可破坏的我是由造物者(parama-atta最胜我)所创造的想法,这也是一种邪见,也称为「我见」(atta-ditthi)。

  在三十一界当中没有自我存在,只有无常、苦、无我的名色与它们的因缘;在三十一界之外也没有自我存在。因此观智(亦即观禅正见vipassana-samma-ditthi)能暂时地破坏包括我见在内的邪见;而道智(亦即道正见magga-samma-ditthi)能完全地灭除邪见。至此我们已提到三种见:一、邪见;二、观禅正见:世间(lokiya)的正见;三、道正见:出世间(lokuttara)的正见。

  在《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中讨论到所有六十二种邪见都从我见衍生。我见也称为身见(sakkaya-ditthi萨迦耶见;个体常住见)。身(sakkaya萨迦耶;个体)指的是五蕴;身见指的是将五蕴认定为我的一种邪见。而正见也有许多种──「禅那正见」,即:与禅支相应的禅那智慧;「名色摄受正见」(namarupa-pariggaha-samma-ditthi),即:透视究竟名色的观智;「业果正见」(kammassakata-samma-ditthi),即:辨识因缘的智慧(paccaya-pariggaha-bana缘摄受智);「观禅正见」,即:透视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观智;「道正见」与「果正见」,即:以涅盘为对象的道智与界智。所有这些正见都称为四圣谛的正见(catusacca-samma-ditthi)。

  问7-11:禅修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修行止观当中练习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

  答7-11:最好的如理作意是观禅。如果能修行达到观禅的阶段,你就能真正了解最好的如理作意。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观禅,它将产生善果,如:透视涅盘的道与果。但是,如果你尚未达到观禅的阶段,则你应思惟一切行法都是无常的(sabbe savkhara anicca诸行无常)。这也是如理作意,但是它的力量很弱,只是「第二手」(间接)的如理作意。

  你也能修行四梵住(brahmavihara),尤其是舍梵住,它是上等的如理作意,因为修行舍梵住是知见业的法则为:「sabbe satta kammassaka」──「一切众生以业为他们自己的所有物。」有时你也应思惟不如理作意所产生的恶果:由于不如理作意,许多会产生四恶道(apaya)种种苦报的不善业一连串地生起。如此了解即是如理作意。你应在每天的生活中练习它。

  问7-12:作意(manasikara)与修行七觉支(bojjhavga)有何差别?

  答7-12:七觉支通常是一组三十四个名法之首,而作意则是其中的一个名法。有时这三十四个名法称为观智,因为第三十四个名法就是观智(pabba般若),它是这些名法当中的最主要因素。

  在此,你应了解三种作意:

  一、作为缘取对象基本原因的作意(arammana-                patipadaka-manasikara);

  二、作为心路过程基本原因的作意(vithi-patipadaka-           manasikara);

  三、作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javana-patipadaka-          manasikara)。

  (一)、作为缘取对象基本原因的作意指的是作意心所。它的作用是使对象在禅修者的心中清楚显现。

  (二)、作为心路过程基本原因的作意是五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vithi)中的五门转向心(pabca-dvaravajjana)。其作用是令五门心路过程能够缘取它们个别的对象而生起。

  (三)、作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是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中的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以及五门心路过程中的确定心(votthapana)。这个作意可以是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速行心(javana)则依靠它产生。如果它是如理作意,则对于凡夫与有学(sekkha初道至四道)而言,速行心是善的;但是对阿罗汉而言,速行心只是唯作的(kiriya作用性的)。当它是不如理作意时,速行心则是不善的;对阿罗汉而言,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修行七觉支时,作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很重要。在每一个速行剎那中有三十四个名法,作意心所(manasikara-cetasika)就是其中的一个。因此,我想在此举例说明:若你有系统地修行安般念,则安般似相会生起,那时有七觉支存在:其中,明记安般似相不使忘失的正念是念觉支(sati-sambojjhavga)。那时你必须注意安般似相;若没有注意(作意),则对安般似相的正念不能生起。那个注意是作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javana-patipadaka-manasikara);此时它是如理作意。

  透视安般似相的智慧是择法觉支(dhammavicaya-sambojjhavga)。为什么称为「透视」呢?在修行安般念的开始阶段,你无法见到安般似相。如果持续地逐步修行,当定力成熟时,你就能见到安般似相,因此我们说你透视安般似相。这是择法觉支。

  为了清楚知道安般似相而做的努力是精进觉支(viriya-sambojjhavga);对安般似相的愉悦是喜觉支(piti-sambojjhavga);专注安般似相时心与心所的平静是轻安觉支(passaddhi-sambojjhavga);对安般似相的一心专注是定觉支(samadhi-sambojjhavga);对安般似相的平等中性是舍觉支。因此当你专注安般似相时有七觉支存在。

  现在你正注意听我的开示,不注意安般似相,因此对安般似相的七觉支就不存在。所以在你修行七觉支时,作意是非常重要的。

  问7-13:能否请禅师解释学程图表?如果依照这种系统修行,是否必须修行三十种以上的业处?如此做有什么利益呢?

  答7-13:我对图表没有兴趣。有一位对图表很有兴趣的学校老师画了一张图表;这里的图表乃是根据那一张画成的。对于想修行多种止禅法门的人,我才教导他们多种法门。如果他们不想修行所有法门,而只想修行一种,如:安般念,那么我只教导一种止禅法门。当他们拥有禅那为基础时,我教他们直接转修观禅,然后有系统地逐步修行上去。修行止观的过程中,有时障碍会生起,如:贪欲(raga)、瞋恨(dosa)、散乱(vitakka)等。这些将干扰你的禅定与观禅。下列的修行法门是去除这些障碍的最佳武器,即佛陀在《弥醯经Meghiya Sutta》当中指导的方法:‘Asubha bhavetabba ragassa pahanaya, metta bhavetabba byapadassa pahanaya, anapanassati bhavetabba vitakkupacchedaya.’──「要去除贪欲(raga),应当修行不净观(asubha-bhavana);要去除瞋恨(dosa),应当修行慈心观(metta-bhavana);要截断散乱妄想(vitakka),应当修行安般念。」

  再者,专一的心能如实地透视究竟法。在禅定的修行中,八定是非常高超与有力的,因此对于想彻底修行八定的人,我们也教导十遍禅。如果想彻底了解图表,你应修行止观达到道智与果智;那时你才能完全了解这张图表。

  为什么我对图表没有兴趣呢?因为在一页纸里不足以表达整个体系。我用了三千六百页以上的缅甸文来解说这整个禅修体系:一页是不够的。

  问7-14:愤恨的心能否产生许多代的时节生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并使眼睛怒光四射呢?

  答7-14:除了结生心(patisandhi-citta)之外,所有依靠心所依处(hadaya-vatthu)生起的心都能制造心生色聚(cittaja-kalapa);这些色聚当中都有颜色(vanna)。如果该心是止禅心或与观智相应的观禅心,则其颜色会特别明亮。这是巴利圣典、注释与再注释中所讨论到的;然而当中并未提到由愤恨心制造的心生色法也能产生光。

  问7-15:辨识名色的心也包含在名色当中吗?它是否包含于智慧之中?

  答7-15:在观禅的所有阶段中,你都能辨识到这种心,尤其是在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的阶段。正如《清净道论》中提到的:‘Natabca banabca ubhopi vipassati.’──「我们必须对所知(nata)与能知(bana)二者修行观禅。」「所知」指的是五蕴及它们的因缘,是必须被观智认知的对象。而「能知」指的是观智,它能认知五蕴及其因缘(亦即行法savkhara-dhamma)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在此,观智是智慧,是观禅正见,它与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同时生起;于是总共有三十四或三十三个名法。它们是名法,因为它们会趋向对象──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

  为什么必须辨识观智本身为无常、苦、无我呢?因为有些禅修者会问到或想到:观智本身是常或无常、乐或苦、我或无我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辨识观禅心路过程本身为无常、苦、无我,尤其是以观智为首,存在每一速行剎那中的三十四个名法。再者,有些禅修者可能会执着他们的观智,会因为能持续清楚地修行观禅而感到骄傲。为了去除这些烦恼,你必须辨识观智或观禅心路过程为无常、苦、无我。

  问7-16:如何克服因长时间修行或独住森林所产生的乏味与厌烦心?这种心是否为不善法?

  答7-16:这种心称为懈怠(kosajja),而且通常是与贪或瞋等相应的微弱不善法。这种心由于不如理作意而产生。如果禅修者能改变不如理作意,而以如理作意取代之,那么他的修行将能成功。为了克服懈怠心,有时你应忆念我们的释迦牟尼菩萨能成佛乃是因为坚忍不拔的毅力;你也应忆念那些精进修行、历经重大艰难而终于得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若不经过奋斗,没有人能得到卓越的成就。尤其在修行的过程中,坚忍是必需的条件,如理作意也非常重要:你应照见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若如此修行,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问7-17:可否请禅师举例说明不与无明(avijja)、爱(tanha)、取(upadana)相应的愿望?

  答7-17:在造作善业时,如果你能修行观禅,并且能辨识那些善业无常、苦、无我的本质,那么无明、爱、取将不会生起。如果不能修行观禅,则你应发以下这个愿望:‘Idam me pubb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愿此善业成为证悟涅盘的助缘。」

  问7-18:如果五蕴是无我的,那么是谁在开示佛法呢?换句话说,如果五蕴是无我的,则没有禅师在开示佛法。因此五蕴与我之间是否有关系呢?

  答7-18:有两种真理:一、俗谛(sammuti-sacca世俗认定的真理);二、真谛(paramattha-sacca究竟胜义的真理)。

  你必须清楚地分辨这两种真理:依照俗谛而言,有佛陀、有禅师、有父亲、有母亲……;但是依照真谛而言,没有佛陀、没有禅师、没有父亲、没有母亲……。若有够强的观智,你就能透视到这点。如果用观智来观察佛陀,则你将见到究竟的名色或五蕴,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我存在。同样地,如果用观智来观察禅师、或父亲、或母亲……,你也只能见到究竟名色或五蕴,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我存在。换句话说,没有佛陀、禅师、父亲、母亲……。这些五蕴与其因缘称为行法,所以行法在开示行法,有时也开示涅盘,完全没有我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是否有关系」。

  举例而言,如果有人问你:「免子头上的角是长的还是短的?」你要如何回答呢?或者有人问你:「乌龟身上的毛是黑的还是白的?」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长的,那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短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再者,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黑的,那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白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同理,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们无法讲说「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即使佛陀也不回答这类的问题。为什么呢?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有关系,那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没有关系,那同样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原因。所以,我想建议你修行到观禅的阶段,那时你就能去除这种我见。

  问7-19:佛陀曾教导比丘蛇咒,诵念蛇咒与慈心观是否相同?念咒是不是一种被引进佛教的婆罗门教传统?

  答7-19:什么是咒?什么是蛇咒?我不知道咒是不是从印度教传下来的。但是在上座部三藏中有一部守护经(paritta-sutta)称为《蕴守护经Khandha Paritta》;佛陀教导这部守护经让比丘们每天诵念。有一条戒(vinaya)提到: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每天不诵念这部守护经一遍,则他或她违犯一项轻罪。佛陀在世时,曾经有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因为被毒蛇咬而死亡。为了这件事,佛陀教导这部《蕴守护经》。这部经的目的与慈心观相似,在经中提到散播慈爱给不同种类蛇或龙的方法,并且也称念三宝、佛陀与阿罗汉的功德。今晚我将诵念这部守护经。它非常灵验。你也可以称它为蛇咒,名字并不重要,可以随你喜欢而给它任何一种名字。在缅甸,有些比丘为那些被毒蛇咬伤的人念这部经,结果很有效。当他们念诵了许多遍,接着让受害者喝下守护水之后,毒就慢慢地从受害者身上消退;通常他们都能痊愈。佛陀教导这部经乃是为了避免比丘被毒蛇咬伤。如果比丘恭敬地诵念这部经,并且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包括蛇类在内,他将不会发生危险。如果他持守戒律的话,他将不会受到伤害。

  守护诸根门-当六根(六门)接触六境(六尘)时,运用正念守护自心,不使心因为可爱的对象而生起贪着,或因可厌的对象而生起憎恶。(Com M Abh Ⅸ.28 p.348)

  证悟初果须陀洹的人就永远不会再故意违犯五戒。

  编者注:这五种业称为「无间业」(立即业),因为它们必定会在今世成熟,并且造成来世投生到地狱。

  阿奢梨acariya-教授师;指导老师。(P-E Dict p.96)

  上座部佛教的「净土」-这只是一种隐喻,因为上座部佛教中并未提到任何净土;涅盘也不是一个地方。

  以下四段回答依照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他们不了解那些微粒乃是究竟色法的聚集(色聚)。

  三十一界-众生所处的三十一个生存空间。从最低到最高的次第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恶道)、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七善道;人道之上的六层天称为欲界六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的三层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第二禅的三层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三禅的三层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第四禅的七层天;其中后面的五层天称为净居天,只有三果阿那含与四果阿罗汉居住。色界共有十六层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四层天)。(Ess Abh p.181)

  有学sekkha-尚未达到圆满,还需要学习的人;指须陀洹道到阿罗汉道这些圣者。证得阿罗汉果的人称为无学(asekkha),因为他们已经完成该做的事,不需要再学习。(P-E Dict p.393)

  唯作kiriya-这种心只执行它们的作用,不形成业力,故不会产生果报。它们既非业因,也非业之果。(Com M AbhⅠ.10 p.44)

  以下四段回答根据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学程图表-请参见本书后面。

  三千六百页以上的解说-帕奥禅师以缅甸文详细解释《阿毗达摩》,阐述三藏经典中佛陀所教导的修行体系。此巨着取名为《趣向涅盘之道Nibbanagaminipatipada》,已印成五大册。

 

返回目录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