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七章:道智与果定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七章:道智与果定

  当禅修者认为自己已证悟道果时,有许多需要一而再地检验之处,以辨清该体验是否真实,因为根据诸禅修者的经验,有许多类似证悟涅盘的经验可能发生。站在导师的立场,他也一而再地检查他们。「须陀洹」只是一个名相概念。对经教多闻者知道「须陀洹道果」,但是不多闻者,就不易知道,他所知道的就只如憍陈如尊者所知道的:

  Atha kho àyasmato Konda¤¤assa viraja§, vitamala§, dhammacakkhu§ udapàdi: `Ya§ ki¤ci samudayadhamma§ sabba§ ta§ nirodhadhamman'ti.──「尔时,憍陈如尊者远离尘、垢,生法眼:『一切生法皆是灭法。』」接下来又如何呢?Atha kho àyasmà Konda¤¤o diññhadhammo pattadhammo viditadhammo pariyogàëhadhammo tiõõa- vicikiccho vikattakatha§ katho vesàrajjapatto.──「尔时憍陈如尊者已见法、已得法、已知法、已深解法、已度疑、已断疑惑、已得无畏。」所有如下的疑惑消除了:「四圣谛存在吗?有过去生吗?有未来生吗?有过去与未来生吗?现在果是由过去因所产生吗?现在因会产生未来果吗?较远的过去生会令较近的过去生生起吗?业会产生果报吗?」为甚么呢?因为他已完全觉悟苦、集、灭、道四圣谛。他可以无畏地说﹙vesàrajjapatta﹚四圣谛真实存在,而且可以实证之。﹙经文﹚只说到他具有这种能力或智慧。他是否知道「我已经成为须陀洹」呢?不。这名相只是一种概念法,只有对经教多闻者能够知道它。

  在证悟道果的时候,诸圣者透过「所缘通达」﹙àrammaõa pañivedha﹚而透彻地觉悟名色完全灭尽,即称为「无为涅盘」﹙asaïkhata nibbàna﹚的灭谛。他们以「作用成就」﹙kicca siddhi﹚作「无痴通达」﹙asammoha pañivedha﹚,透彻地觉悟其余三圣谛,即苦圣谛、集圣谛及道圣谛。何谓「无痴通达」?以作用﹙kicca﹚去除覆蔽四圣谛、令不如实知的痴﹙moha﹚,即「无痴通达」。圣者能够随时逐一观察以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等十一种形式存在的五蕴、集谛与缘起,因为能覆蔽如实知五蕴与集谛之痴已被须陀洹道消除了。

  若人以为自己是须陀洹,他应该以「试金石检验黄金」﹙这表示把一块黄金在一种作检验用的石头上划一划,专家可从黄金留在试金石上的痕迹,判断黄金的真伪。﹚来问自己:「我是否已经觉悟以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十一种形式存在的苦谛呢?是否已经觉悟连贯三世的缘起?是透过自己的经验仰或透过他人的语言文字?」如果他只是透过他人的语言文字了解它们,他是须陀洹吗?《大因缘经》﹙Mahànidàna Sutta﹚的注释说:Sotàpannàna¤ca nàma paccayàkàro uttànakova hutvà upaññhàti.──「所谓须陀洹者,缘作明显之后才现起。」如果他是须陀洹,那么他必定清楚地了解称为「缘作」﹙paccayàkàro﹚的缘起。这是一个要考虑经教诠释的阶段。既然须陀洹道智具有破除覆蔽四圣谛的痴的力量,那么以这「试金石」检验自己之下,他就能够知道自己是否是须陀洹。

  他也应该一而再地作决意﹙adhiññhàna﹚以知真伪。如果他决意「愿觉悟涅盘一小时」、「愿觉悟涅盘两小时」等时,便即刻可以见到涅盘,那么他就比较可能真的觉悟了涅盘。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地检验。检验甚么呢?《阿毗达摩概要》﹙Abhidhammattha Saïgaha﹚中提到:

  Magga§ phala¤ca nibbàna§ paccavekkhati paõóito,

  Hãne kilese sese ca paccavekkhati và navà.

  智者省察道、果与涅盘,

  以及有或没有省察他已断与还剩下的烦恼。[2]

  这即是以五种「省察速行心路过程」﹙paccavekkhaõa javana vãthi﹚省察:一、道;二、果;三、涅盘;四、已断的烦恼;五、未断的烦恼。

  于这五者之中,观察道、果及涅盘的心路过程可于每一圣者生起。观察未断烦恼和已断烦恼的心路过程可于对经教多闻的圣者生起。依此说明,为了知道哪些烦恼已断,哪些烦恼未断,禅修者应观察缘取种种所缘为对象而生起的善速行及不善速行。在那时候,他知道哪些不善法无法被观察到,因为它们已被断除,以及哪些不善法还会生起,因为还未被断除。

  这样检验还不够。列迪大长老﹙Ledi Sayadaw﹚建议至少观察三年,因为像大龙大长老﹙Mahànàga Mahàthera﹚的情况可能发生。大龙大长老以为自己在六十年前已证得阿罗汉果。他的弟子法施长老﹙Dhammadinna Thera﹚住在另一个地方。有一天,他思惟他的老师是否已证得阿罗汉果,便以神通去观察,居然发现他的老师还是凡夫。接着他思惟如果他不去见老师,老师将不会证悟道、果与涅盘,而以凡夫身去世。于是他便以神通乘虚空飞至老师之处。到了之后,向老师敬礼,作其应尽之义务。在互相问候之后,老师问他为何到访。他回答到访之目的是为了请示问题。他问了一千个阿罗汉可以回答的问题,老师当时便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这表示老师像是一位阿罗汉。

  于是法施长老问老师是否会神变,老师回答可以。首先他请老师变化出一头大白象。老师做到了。他进而请老师令大白象把鼻子放在口内,发出可怕的声音,朝自己的方向奔来。老师都能够做到这些。当大白象真的往他的方向奔跑,大龙大长老开始逃跑。法施长老拉着他的袈裟,问:「尊者,阿罗汉还有恐惧吗?」于是大龙大长老知道自己还是凡夫。诸阿罗汉已断除所有的烦恼,包括瞋﹙dosa﹚。现在大龙大长老了解到他还有瞋,表现为恐惧。他靠近法施长老,请他教导业处。法施长老教导他三十二身分业处。听说他不久之后便证得阿罗汉果了。大龙大长老不是一个对经教无知识的人。由于他教导许多学生直到证悟阿罗汉果,阿罗汉智慧所知的,他好像也懂,所以他以为自己是阿罗汉。换句话说,他认定自己已断一切烦恼,而实际上这些烦恼潜伏了六十年。他具有某些程度的坚强知识,能令烦恼潜伏。所以他结论自己坚强的知识即是以涅盘为所缘的道智、果智。因此,关于此事,由于能准确地知道、判定的佛陀已入涅盘,现代的圣者又少,禅修者需要多年检验自己以知道自已是否是圣者。

  有些人可能会说他们证入果定。他们说出他们的经验:「所有的名色消灭,我完全不知道什么了」。有些人是真的,但不是每个人。因此有必要依据经教来检验是否真的证入果定。在这情况下,「圣者」必须观察道与果。如果在解释果定之前先解释道与果,你会较好理解。证得道果智的圣者能够检查在所证的道智中,有多少个名法及多少个道支。如果他在观照色法或初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那么在他的道智中就会有三十七个名法、八道支。这三十七名法称为「信慧组」(saddhà pa¤¤à),即包含了一个识、十三通一切心心所(a¤¤asamàna)、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õa sàdhàraõa)、一慧根心所(pa¤¤indriya)及正语、正业与正命三个离心所(viratiyo)。

  如果他在观照第二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则有三十五个名法,因为无寻、无伺;从道支来看,由于无属于正思惟的寻,所以只有七道支。如果他在观照第三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因为无喜,所以只有三十四个名法,及同样的七道支。如果在观照第四禅名法时证得道智,则有三十四个名法,因为无寻、伺、喜,而有舍及一境性。

  因此,禅修者可以准确地知道在所证的道与果中有多少个名法,有七或八道支。他可以准确地检查以知道他证得道智的方式──以观照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观照色法或名法;欲界名法,或初禅名法,或第二禅名法,或第三禅名法,或第四禅名法。

  当他开始练习进入果定时,他应该做甚么?这述于《清净道论》(第23章.节10):Phalasamàpattikena hi ariya- sàvaka rahogatena pañisallinena udayabbayàdivasena saïkhàrà vipassitabbà.──「欲入果定的圣弟子,当至空闲处与寂静处,依生灭等而观诸行。」[3] 欲证入果定的圣者应该至寂静处修行观禅,从生灭智(udayabbaya ¤àõa)开始观照诸行法的生灭,再经由坏灭智(bhaïga ¤àõa)至更高的观智。《清净道论》(第23章.节10)进一步解释:Tassa pavattànupubba vipassanàssa saïkhàràrammaõa gotrabhå ¤àõànantarà phalasamàpattivasena nirodhe citta§ appeti.──「他的观智次第转起,在以诸行法为所缘的种姓智之后,他由入果定而心安止于灭。」在禅修者即将达到果定时,心路过程将如是生起: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manodvàràvajjana→parikamma→upacàra→anuloma→gotrabhå)。较高的观智──包括种姓智──皆以行法的灭为所缘。在种性之后,他由入果定而心安止于灭(phalasamàpattivasena nirodhe citta§ appeti),缘取称为灭的无为涅盘为目标的果定速行(phala samàpatti javana)将生起许多剎那。

  疏钞解释:Ariyassa phala jhànassa nibbàne àrammaõa bhåte appanàkarena pavatti.──「圣果禅那心取涅盘为所缘而证入安止。」依这说明,达到道心、果心及证入果定是名法还存在的禅那境界吗?是的,它们存在。这不是一种名法灭尽的定。事实上,那时候有两种法存在:所缘及观察该所缘的智。在果定里,此智即是果心的名法。而什么是果定名法的所缘呢?那即是:nirodhe nibbàne──(一切名色完全)灭尽的涅盘。涅盘没有名色是正确的,不过,在果定里有缘取涅盘为所缘的果心存在。果心如何生起呢?他们依禅修者的心所依处(hadayavatthu)而生起。所以,这不是名法灭尽的定。这些应该加以区别。

  在观察没有名色的涅盘时,为了确定,圣者可观察涅盘之中是否有四界。若没有四界,那么就比较肯定了。为什么?因为佛陀教导:Yathà ca àpo pathavã tejo vàyo na ghàtati.──「地、水、火、风四界不能在涅盘里生起。」如果没有四界,依四界生起的所造色存在吗?完全不存在。由于色法不存在,依色法而生起的名法也不存在。于无为涅盘中,名色完全不存在。

  唯有灭尽定[4](nirodha samàpatti)才是名法灭尽之定。什么人能够进入灭尽定呢?只有具备四色禅及四无色禅八定的阿那含及阿罗汉能够进入灭尽定。为什么他们进入灭尽定呢?《清净道论》(第23章.节30)解释:Kasmà samàpajjantãti saïkhàràna§ pavattibheda ukkaõñhatvà diññheva dhamme acittakà hutvà `nirodha§ nibbàna§ patvà sukha§ viharissàmà'ti samàpajjanti.──「为甚么入定?因为厌离诸行的种种生灭转起,想道:『即于现世而成为无心,我将达到灭的涅盘而住于乐。』」[5]具备八定的阿那含及阿罗汉,由于厌离行法的生灭,而进入灭尽定。为甚么?佛陀在《七处善经》﹙Sattaññhànakusala Sutta﹚中说,诸阿罗汉常住于处、界及缘起,见行法的生灭。他们的念力坚固地专注于行法的生灭,常常如是安住。是故他们对行法感到厌离,不想再见它们。因此,他们以这样的目的进入灭尽定:「喜悦地进入、安住于诸名法灭尽的灭尽定,没有识了知行法,这是比较好的。」因此,依「成为无心之后」(acittakà hutvà)这项说明,灭尽定是名法灭尽之定。

  今晚的开示是依据《大牧牛者经》(Mahàgopàlaka Sutta),关系到证悟阿罗汉果的体验。已经证得须陀洹道果智者,应以欲证更高果位的意愿,观照行法的无常相、苦相及无我相。依各自的波罗蜜,斯陀洹道果智、阿那含道果智及阿罗汉道果智将能在观智成熟时逐一生起,断除了一切的烦恼。

  --------------------------------------------------------------------------------

  [1]  巴利语为phala samàpatti,亦可译为「果等至」。

  [2] 三编按:参考《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352。

  [3] 叶均译《清净道论》,繁体版中册‧页436;简体版页656。

  [4] 亦可译为「灭等至」。

  [5] 叶均译《清净道论》,繁体版中册‧页442;简体版页660。

10-5:五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眼门心路过程cakkhudvàravãthi
 
意门心路过程manodvàravãthi
心脏54
眼睛54
心脏54
心脏54
心脏54
心脏54
心脏54
心脏54
心脏54
心脏54
心脏54
五门转向
pa¤cadvàrà-
vajjana
眼识
cakkhu- vi¤¤àõa
领受
sampañic-
chana
推度
santãraõa
确定
votthapana
速行(7×)
javana
彼所缘(2×)
tadàrammaõa
有分
bhavaïga
 
(许多次)
意门转向
manodvàrà-
vajjana
速行(7×)
javana
彼所缘(2×)
tadàrammaõa
(1)视色所
缘为颜色
 
 
 
(1)视色所缘为颜色
 
 
(1)视色所
缘为颜色
 
 
11
8
11
12
12
34
34
34
12
34
34
11
8
11
11
12
33
33
34
12
33
33
11
8
11
12
12
33
33
34
12
33
33
11
8
11
11
12
32
32
34
12
32
32
 
(2)视为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3)视为无常
=12
34-33-33-32
34-33-33-32
 
(4)视为苦
=12
34-33-33-32
34-33-33-32
 
(5)视为无我
=12
34-33-33-32
34-33-33-32
 
(6)视为不净
=12
34-33-33-32
34-33-33-32
 

返回目录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