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1、共修念佛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30日
来源: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共修念佛

各位莲友:当你们要来寺院念佛的那一天,应该从早上开始就做好身心的准备。这一天最好能不吃荤腥,至少也要吃肉边菜,并且不抽烟、不喝酒。万一无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起要来共修念佛,而当天未茹素,没有关系,不要因此就不来,来了总比不来更好。

  来参加共修念佛时,一入寺院,说话就要轻声细语,若无要事,最好不说话。已备海青者,先在玄关或客厅里把海青穿好,然后进入佛殿,找好位置,一边拜一边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听到集众的鼓声,便停止礼佛,排班站好。未穿海青者,站于后排。

  念佛开始时,先唱“赞佛偈”。如果不会唱,就轻声地跟著别人唱,唱过几次以后,自然就会了。赞佛偈后,接著念佛、绕佛,念佛时先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这时要注意脚步是否与佛号的节拍相符,步伐要跟著木鱼的节奏而移动,不可错乱。要能做到天如惟则禅师所说的“心与口声声相应,念与佛步步不离”。

  念佛时,听著大众的声音,而不是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心专注在那有规律的大众念佛声中,不起任何杂念和妄想。假使还有些微杂念,也不用管它,若能大声念,精进勇猛念,那些念头就会越来越少了。如《驮□卷四》所录慈云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又云:“大声称佛,虽少而功多;小声称佛,虽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也。”

  绕佛时,不得东张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无地看著前面一人,顺著节拍,沈稳地向前走。别理会已走到什么地方,也不要注意别人怎么走,此刻的身、口、意,应该是专注而一致的。等到转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时,脚步仍然配合著木鱼的声音走。敲二下木鱼,移动一步。心里依然保持平静,同时要一面听大众的念佛声,一面随著称念佛号,不可只听人念而自己不念。

  印光大师的相关著作中有云:“当摄心切念”,“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绕佛后是“坐念”,坐下前先向上问讯。问讯后以打坐的姿势坐下,尽量使腿脚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为原则。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小腹放松,不要仰头或低头,如果小腹放松后,无法念佛,则不管小腹,而以能念佛为先决条件。

  止静时,坐的姿势不变。但要把身体和头脑放轻松,气沉丹田,舌尖轻抵上颚,眼睛微睁,亦可闭上。继续不断地默念四字佛号,不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此如《□簏□经》所说:“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又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专注念佛而断一切杂念,故如《般舟三昧经》云:“心有想是痴心,无想是涅盘。”

  默念时,速度要适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会紧张,太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此时也可采用十念记数念佛法,如印光大师《□婴礞□》所说:“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此本可作出声、默念的两种用法,甚至行住坐卧,无时不宜,唯静坐默念时效果更佳。此法乃系参考五停心的数息法而来,所以对于初心念佛者,最能摄心。

 

返回目录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