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163、调皮小孩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7日
来源:   作者:清静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63、调皮小孩

  居士说:学佛多年了,也诵经打坐念佛,禅净密都接触过,跑了很多寺院,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也算得上老居士了。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棘手的事,烦恼起来了依旧解决不了,感觉无从下手,真不知从哪里下功夫。

  清净说:我们的思想中具有佛性(第八识),习性(第七识)和理性(第六识)。我们的佛性智慧完全相同,理性思维也差不多,但习性却相差甚远。习性作为潜意识在内心深处对我们的理性思维影响巨大,崇高和堕落,快乐和烦恼都由它所造成。不过,我们不能用善恶和对错来评判习性,因为它只是个被我们生生世世以来宠坏了的“调皮小孩”。我们须时时返观内照,只要觉察烦恼心和分别念一启动,就当知道是习性这个小孩又要调皮了,立刻跟它说:“乖,听话,不要闹,我们发了菩提心,是要成佛的。”于是,它就乖乖安下来。我们就可以用佛性智慧和理性思维应对生命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了。

  佛教唯识宗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八识,调皮小孩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修行的过程,就是转化调皮小孩的过程。调皮小孩乖一层,修行就上一层。它转为平等性智,八识也就转为四智,就是转凡成圣。

  第八识为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

  第七识为末那识。末那识恒常在分别、审察、思量,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所有的烦恼都是末那识的执著而生起的。

  第六识为意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类似于职业经理人,迷时受“调皮小孩”七识末那识的影响和制约,与“眼、耳、鼻、舌、身”五个部门相互服务。修行就是通过调动意识的理性主导作用,以般若和止观等修证,用菩提心感化末那识主动建立意识和藏识的绿色通道,化烦恼为菩提,转八识为四智。

  “调皮小孩”末那识位于阿赖耶识与意识之间。在本质上,是它的调皮让人产生欲望,表现于人的动机、要求、情绪、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它以阿赖耶识为存在的根据,又以其为占有的对象,即想把阿赖耶识的一切都执著为自我的内容和自我个体。同时,它又要对意识(第六识)加以控制,使意识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完全由它所驱使。由于意识是人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窗口,末那识则在两个方面对意识加以控制,一方面控制意识区别我和非我,把意识没有认识到的世界排除在我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又控制意识尽量对外部世界加以占有,使之成为“我的世界”。这种不断地把外在的变成内在的,又把内在的变成外在的过程,就是末那识的运动过程。在“调皮小孩”所代表的习性的作用下,意识的理性也被纠缠得混乱和茫然,并任其驱使、劳役和折磨。

  正因为“调皮小孩”末那识使人产生欲念和自我,所以在自我欲念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它就打滚哭闹不止,就会产生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佛教所说的人生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以及人的贪、嗔、痴、慢、疑等弱点,均来自末那识的调皮。所以唯识学称末那识为“染污识”,是“我执”和“法执”的代表。

  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转变“调皮小孩”末那识的染污,使之转为“平等性智”,进入无分别执著的清净状态: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意识的理性调服末那识的分别染污,让阿赖耶识本具的光明无碍显现,就是佛的“大圆镜智”的实现,第六识自然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这时我们就可以超越三界,了生脱死,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了。

  《六祖坛经》云: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返回目录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