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下) 第二十八讲 涅槃与戒定慧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7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下) 第二十八讲 涅槃与戒定慧

 

  一、涅槃

  涅槃的语义

  讲了生命和生命之因,也就是苦和苦集之后,接着来讲第四种究竟法——涅槃(nibbà na)。涅槃是漫长的生死轮回的终点,是毫无意义的生命流转的止息,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也是四圣谛中的第三圣谛——苦灭圣谛(dukkhanirodhaariyasacca)。

  涅槃,巴利语 nibbà na 的音译,源于动词 nibbà ti,意为火被熄灭。其梵语为 nirvà õ a,即 nir + và na。若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则为渴望(và na)的无、离(nir),所以涅槃的原意为“离爱”。

  在《长部义注》中说:

  ß Tato và nato nikkhantanti nibbà naü .û

  从那渴望中出离为涅槃。‛(D.A.2.64)

  相、味、现起

  涅槃的特相是寂静,因为涅槃通过断尽贪爱等而止息一切诸苦故。作用是不死,或者是令安息,即轮回诸苦的安息。现起是无相,即涅槃空无五蕴之相故;或者现起为无迷执,即寂止了贪瞋痴等一切迷执。

  遮诠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佛陀教法中的重要内容,不过,佛陀却很少就涅槃发表长篇大论。虽然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可以用来表达生活中所感知的事物现象 经验和、想法,但是用来表述超越一切世间存在的涅槃时,显然变得贫乏无力。涅槃不可言喻、难以表达。所以,圣典在谈论涅槃时,往往借助苦、贪、爱、漏等词语,而使用苦灭、离贪、爱尽、无为、无漏、漏尽等否定的方式来表达(遮诠)。例如有个游方外道食瞻部果者(Jambukhà daka)问具寿沙利子说:

  贤友沙利子,所谓涅槃、涅槃,贤友,什么才是涅槃呢?‛

  沙利子尊者这样说:

  贤友,贪尽、瞋尽、痴尽,这称为涅槃。 (S.4.314, 330)‛涅槃是贪、瞋、痴的完全灭尽,是一切烦恼的不存在,也是生死诸苦的究竟终尽。

  又如佛陀在《小部•自说》中说:‚诸比库,有彼一处,无地、无水、无火、无风,无空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无此世、无他世,无日月两者。诸比库,我也说该处无来、无去,不住、不死、不生,无住处、无转起、无所缘,此乃苦之终尽。‛(Ud.71)

  涅槃虽然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证悟 但却不能把,它说成是一种现象,或是一种结果。因为物质现象或心理想象、原因或结果、产生或消灭只适用于表述有为法,而并不适合于表达无为的涅槃。涅槃既不是任何物质形态,也不是任何心理状态。虽然涅槃可以作为道心和果心的所缘,但涅槃本身并非心,并非名法,它不会取任何的对象为所缘。涅槃并不依赖任何物质或意识等诸缘而产生、存在,它超越了一切名色法,超越了一切因果,超越了一切生住灭,超越了一切有为法。

  表诠涅槃

  尽管佛陀多数使用否定的方式来表达涅槃,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在三藏圣典中发现一些用肯定方式来描述(表诠)涅槃的词语。例如在《相应部•无为相应》中,佛陀开示了一系列经文,在这些经文中,一共用了 33 种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涅槃,其中除了使用无为、无漏、不老、不死、无执著、不可见等遮诠的方式之外,还用了寂静、清净、解脱、微妙、安隐、终极、彼岸等肯定方式来描述涅槃。现在把这 33 种涅槃的不同名称罗列如下:

  无 为 (asaï khata) 、 终 极 (anta) 、 无 漏 (anà sava) 、 真 实(sacca)、彼岸(pà ra)、巧妙(nipuõ a)、难见(sududdasa)、不老(ajajjara) 、 恒 常 (dhuva) 、 不 溃 灭 (apalokita) 、 不 可 见(anidassana)、无迷执(nippapa¤ ca)、寂静(santa)、不死(amata)、微妙(paõ ãta)、吉祥(siva)、安稳(khema)、爱尽(taõ hà kkhaya)、不可思议(acchariya)、未曾有(abbhuta)、无灾(anãtika)、无灾法(anãtikadhamma)、涅槃(nibbà na)、无恼害(avyà pajjha)、离(virà ga)、清净(suddhi)、解脱(mutti)、无执著(anà laya)、洲渚(dãpa)、庇护所(leõ a)、避难所(tà õ a)、归依处(saraõ a)、到彼岸(parà yana)。(S.4.377-409)

  在一些经典中,有时甚至可以看到用“快乐”来形容涅槃,例如说:

  ßâ rogyaparamà là bhà , santuññhiparamaü dhanaü ;

  Vissà saparamà ¤ à ti, nibbà naü paramaü sukhaü .û

  ‚健康最上利,知足最上财;

  信任最上亲,涅槃最上乐。‛(Dhp.204)

  虽然佛陀也使用恒常、快乐、清净等词语来描述涅槃,但必须清楚这只是相对于世间有为法的无常、苦、不净、杂染等而方便说的。涅槃只有通过亲身证悟才能真正体验到,不管一个人花上多少时间、多少年岁企图解释和谈论涅槃,世间凡夫也不能因此而有所体会 犹如一只回到池塘中的青蛙,无论用什么词汇向蝌蚪们描述地面上花草树木的美丽,蝌蚪们也不可能凭其想象而有所领悟,除非它们成为青蛙。

  二、涅槃的分类

  涅槃可以分为一种涅槃、两种涅槃和三种涅槃。

  一种涅槃——无为不死界

  涅 槃 是 无 为 法 (asaï khata dhamma) , 又 称 不 死 界(amaccudhà tu, amata)。涅槃的本质并非因缘造作,故称无为界。 除了涅槃之外,一切诸法都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

  有四种究竟法:色法、心法、心所法和涅槃。其中,色法、心法、心所法称为名色法,又称行法、有为法。凡是诸缘和合、有生有灭、具生灭相的诸法,都是有为法。涅槃离造作,非因缘和合,无生灭相,故唯有涅槃才是无为法。

  两种涅槃

  1.有馀依涅槃界(sa-upà disesà nibbà nadhà tu);

  2.无馀依涅槃界(anupà disesà nibbà nadhà tu)。

  有馀依,巴利语 sa-upà disesa。sa 是还有,upà di 是生命所依,即依赖作为过去世渴爱之果报的五蕴。sesa 是残馀,即还有残馀的五蕴。阿拉汉圣者虽然已断尽烦恼,但在未般涅槃期间,由于身心尚存,仍须体验苦乐。以其烦恼已完全寂灭故,称为有馀依涅槃界。

  无馀依,巴利语 anupà disesa,是已无残馀的五蕴。阿拉汉圣者般涅槃后,以诸蕴完全寂灭故,称为无馀依涅槃界。

  佛陀在《如是语》中说:

  诸比库,有两种涅槃界。哪两种呢?有馀依涅槃界和无馀依涅槃界。

  诸比库,哪种是有馀依涅槃界呢?诸比库,在此,有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但他仍存续的[眼等]五根未坏故,能体验可意、不可意,感受乐与苦。他的贪已尽、瞋已尽、痴已尽。诸比库,这称为有馀依涅槃界。

  诸比库,哪种是无馀依涅槃界呢?诸比库,在此,有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诸比库,在此,他的一切感受已无诸爱乐而成为清凉。诸比库,这称为无馀依涅槃界。‛(It.44)

  有馀依涅槃界是烦恼的完全寂灭(kilesa parinibbà na),无馀依涅槃界是诸蕴的完全寂灭(khandha parinibbà na)。如何理解呢?证悟涅槃分为两个阶段:先证有馀依涅槃,再证无馀依涅槃。

  以我们的果德玛佛陀为例,当菩萨在 5 月月圆日于菩提树下证得正自觉时,他的阿拉汉道智完全断尽了一切烦恼和习气。从此,菩萨就称为佛陀(Buddha)或正自觉者(Sammà -sambuddha)。烦恼断尽之后,五蕴是不是立刻就离散?不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断尽烦恼,证悟了涅槃界,从此,佛陀可以取涅槃为目标进入阿拉汉果定(phalasamà patti)。虽然佛陀已经不会再造作任何新的善恶业,不会再造作任何能引生未来轮回之因,但是,菩萨在过去生也曾造作了很多善或不善之业,连这堆果报五蕴也是由过去业带来的。自从佛陀证得阿拉汉果后,他还继续生活了四十五年。在此期间,因为烦恼已经断尽,只残馀五蕴,故有馀依涅槃又称烦恼的涅槃。

  四十五年后的 5 月月圆日,当佛陀在古西那拉(Kusinà ra)的沙喇树林中般涅槃时,即进入无馀依涅槃界。从此,佛陀的五蕴完全寂灭了,剩下的只是一堆时节生色(尸体)。七天后,这堆时节生色也被烧掉了,只留下许多的舍利(sarãra)。

  当佛陀般涅槃了,还会不会再投生?还会不会以其他的方式存在?还会不会以所谓的“化身”度众生?不会!假如佛陀还有任何的生存因素,或者以任何生存方式存在着,那就不能叫“无馀般涅槃界”!对于沙利子尊者、摩嘎喇那尊者、马哈咖沙巴尊者、阿难尊者等诸阿拉汉都是如此,在他们证悟阿拉汉道时,即断尽了一切烦恼,称为有馀依涅槃。

  在他们般涅槃时,五蕴也完全寂灭了,称为无馀依涅槃。三种涅槃

  涅槃又可以称为空、无相和无愿。

  1.空(su¤ ¤ ata):涅槃是贪瞋痴的空无,故名。

  2.无相(animitta):涅槃没有贪瞋痴之相和诸行之相,故名。

  3.无愿(appaõ ihita):涅槃没有贪瞋痴之愿求,故名。

  三、证悟涅槃之道

  佛教的根本精神

  当代有许多僧尼和学者鼓吹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慈悲、平等、圆融、度众生云云,莫衷一是。到底佛陀教法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呢?根据上座部佛教,佛陀教导的根本精神是断尽烦恼、灭除诸苦、证悟涅槃。

  在《增支部•导师教导经》(Satthusà sana sutta)中说:

  有一次,伍巴离(Upà li)尊者来到跋嘎瓦之处,顶礼后坐在一边,坐在一边的伍巴离尊者对跋嘎瓦说:

  萨度!尊者,愿跋嘎瓦为我略说法要,我听了跋嘎瓦所说之法后,将独自远离,住于不放逸、热心、自励。‛

  于是,跋嘎瓦告诉伍巴离尊者一项判断什么不是佛陀的教导,什么是佛陀的教导的标准:

  ß Ye kho tvaü , Upà li, dhamme jà neyyà si - `ime dhammàna ekantanibbidà ya virà gà ya nirodhà ya upasamà ya abhi¤ ¤ à yasambodhà ya nibbà nà ya saü vattantã'ti; ekaü sena, Upà li,dhà reyyà si - `neso dhammo neso vinayo netaü satthusà sanan'ti.Ye ca kho tvaü , Upà li, dhamme jà neyyà si - `ime dhammàekantanibbidà ya virà gà ya nirodhà ya upasamà ya abhi¤ ¤ à yasambodhà ya nibbà nà ya saü vattantã'ti; ekaü sena, Upà li,dhà reyyà si - `eso dhammo eso vinayo etaü satthusà sanan'ti.û

  ‚伍巴离,如果你知道有些法:‘这些法并不能导向完全厌离、离贪、灭尽、寂止、证智、正觉、涅槃。’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忆持:‘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是导师的教导!’

  伍巴离,如果你知道有些法:‘这些法能导向完全厌离、离贪、灭尽、寂止、证智、正觉、涅槃。’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忆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

  (A.7.83)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你知道有些所谓的“法”最终并不能导向断尽烦恼,不能导向灭除诸苦,不能导向证悟涅槃,那你就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是佛陀的教导!”反之,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可以导向断尽烦恼,导向灭苦,导向证悟涅槃,那你就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佛陀的教导!”

  佛陀曾经说过:

  ß Seyyathà pi, bhikkhave, mahà samuddo ekaraso loõ araso;

  evamevaü kho, bhikkhave, ayaü dhammavinayo ekaraso,vimuttiraso.û

  诸比库,又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同样地,诸比库,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A.8.20)

  你可以从大海中尝到甜味吗?不能!你可以从大海中尝到辣味吗?也不能!它只有一种味——咸味。同样地,佛法虽然犹如大海一般广大无边,但其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解脱。

  尽管导向解脱的入门方法有时会有所不同,但佛陀教法的最终目标还是导向解脱。例如,佛陀通常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在家人次第说法(anupubbã katha):先教导布施论、持戒论、生天论,揭示诸欲乐的过患、卑劣、杂染,出离的功德利益。当听众的心变得堪任、柔软、离盖、欢喜、净信时,再 开 示 诸 佛 最 卓 越 的 教 法 (buddhà naüsà mukkaü sikàdhammadesanà )——苦集灭道。犹如洁净、没有污垢的布容易被染色,很多在家人在听闻佛陀的次第说法后,即于座位中生起法眼——证得初果。所以说,佛陀的正法、律只有一味——解脱味。

  现在有许多人在宣传和推广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生活佛教等等,这本身未必是件坏事,但过份强调佛教的生活化、现代化、入世化,而忽略了佛法应有的圣洁性和出世性,容易导致佛教走向媚俗和腐化。假如你一定要把这样的“佛教”说成是佛教,那充其量也是变了味的佛教!

  既然烦恼可断、诸苦可灭、生死可出、轮回可离,那是否有方法、途径可以断烦恼、灭诸苦、出轮回呢?有的!在《相应部》,游方外道食瞻部果者问具寿沙利子:

  贤友,哪些道路、哪些行道能证悟该涅槃呢?‛

  贤友,只有这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定、正念、正定。贤友,这道路、这行道才能证悟涅槃。‛(S.4.314,330)

  根据《中部•大四十经》(Mahà cattà rãsaka sutta),八圣道的每一项要素都可以分为世间行道和出世间圣道两种:

  一、世间八圣道:

  1.正见——包括自业正见、禅那正见和观正见。

  2.正思惟——包括出离思惟、无瞋思惟和无害思惟。

  3.正语——远离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四类不良语言。

  4.正业——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三类不良行为。

  5.正命——远离各种不正当的谋生方式。

  6.正精进——努力断除种种恶、不善法,培育各种善法。

  7.正念——专念于身、受、心、法四种禅修所缘。

  8.正定——四种禅那或八定(四无色定属于第四禅)。这八项是世间的、有漏的道支。

  二、出世间八圣道:

  1.正见——如实知见四圣谛,是圣道心中的慧根心所。

  2.正思惟——圣道心中的寻心所。

  3-5.正语、正业、正命——在圣道心生起的那一刹那,即断除了导致邪语、邪业、邪命的烦恼。于是圣道心中同时具足三种离心所。

  6.正精进——圣道心中的精进心所。

  7.正念——圣道心中的念心所。

  8.正定——圣道心中的一境性心所。

  这八项是无漏的、出世间的圣道支。

  若要证悟涅槃,必须修习八圣道;偏离了八圣道,就不是导向涅槃之道。

  佛陀在《法句》中说:

  ‚诸道八支胜,诸谛四句胜;

  诸法离贪胜,两足具眼胜。

  唯此道无他,令知见清净。

  你们依此行,魔为此迷惑。

  你们依此行,将尽苦边际。

  我实宣说道,证知拔箭刺。

  你们应努力!如来唯说者;

  行道禅修者,解脱魔系缚。‛(Dhp.273-276)

  在一切诸道中,正见等八支圣道是最殊胜的;在一切真理中,四圣谛是最殊胜的;在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中,被称为离贪的涅槃是最殊胜的;在一切两足类(包括诸天和人类)中,具足五眼的佛陀是最殊胜的。唯有此八圣道才能够令道果知见清净,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你们依照此八圣道而修行,死魔也会被你们迷惑。你们依照这样去修行,将能够走到一切轮回流转之苦的尽头。我并非通过传闻等,而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亲自证知此能拔出、粉碎贪瞋痴箭刺之道,并且把它宣说出来。你们应当为了断尽烦恼而精进努力,如来只是指路人而已。那些依照所教导的去实践,拥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禅那的禅修者,将能解脱称为三界轮回的死魔的束缚。

  四、八圣道与三学

  《中部•小智解经》中提到,八支圣道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并且包含在三学里面。经文说:

  ‚贤友维沙卡,并非八支圣道包摄三蕴;贤友维沙卡,乃是三蕴包摄八支圣道。贤友维沙卡,正语、正业和正命,这些法包摄于戒蕴中;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些法包摄于定蕴中;正见和正思惟,这些法包摄于慧蕴中。‛(M.1.462)

  “三蕴”(tayo khandhà ),又作三学(tisso sikkhà ),即三种修学、训练的方法。其中的戒蕴(sãlakkhandha)又作增上戒学 (adhisãlasikkhà ) , 定 蕴 (samà dhikkhandha) 又 作 增 上 心 学(adhicittasikkhà ) , 慧 蕴 (pa¤ ¤ à kkhandha) 又 作 增 上 慧 学(adhipa¤ ¤ à sikkhà )。戒定慧三学包含了八支圣道。其中,正语、正业和正命这三法属于戒蕴;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三法属于定蕴;正见和正思惟这两法属于慧蕴。所以, 定、戒、慧三学涵盖了八圣道,若要完全地开展八圣道,必须培育戒、定、慧;或者说,修行戒、定、慧就是在培育与开展八圣道。修行戒、定、慧三学的功德利益,佛陀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反复这样说:

  ß Iti sãlaü , iti samà dhi, iti pa¤ ¤ à . Sãlaparibhà vito samà dhi

  mahapphalo hoti mahà nisaü so. Samà dhiparibhà vità pa¤ ¤ à

  mahapphalà hoti mahà nisaü sà . Pa¤ ¤ à paribhà vitaü cittaü

  sammadeva à savehi vimuccati, seyyathidaü - kà mà savà ,

  bhavà savà , avijjà savà 'ti.û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已遍修戒者,能获得定之大果报、大功德;已遍修定者,能获得慧之大果报、大功德;已遍修慧者,能使心完全从诸漏中解脱,也就是欲漏、有漏、无明漏。‛(D.2.142; 143; 147; 155; 159; 162; 186; 188)在这一篇经中,佛陀至少把这段话重复了八次,因此可以看出,佛陀尽管在其最后生涯,还是经常强调戒定慧。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巴帝摩卡律仪戒等四遍净戒是戒,初禅等四种禅那的心一境性是定,维巴沙那观慧是慧。以持戒清净为基础,能生起道定和果定,这是通过完全地修习戒而获得的大果报、大功德、大利益。以定力为基础,能生起道慧和果慧,这是通过完全地修习定而获得的大果报、大功德、大利益。以观慧为基础,能生起道心和果心,只有通过完全地修习慧,才能使心完全地解脱一切烦恼——欲漏、有漏、无明漏。

  佛陀教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断除烦恼,修行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断尽烦恼。只有出世间慧才能断除烦恼,出世间慧是培育世间观慧的结果,培养强力的观慧需要拥有定力,要培育定力,先要持戒。如是,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修止,培养定力,拥有定力后再次第地修慧,当观慧成熟时,生起的出世间道慧即能断除烦恼。

  五、七清净与三学

  通往涅槃之道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中部•转车经》(Rathavinãta sutta)讲到,导向无取著般涅槃有七个次第(anupubba),称为“七清净(satta visuddhiyo)”,它们分别是:

  1. 戒清净(Sãlavisuddhi)

  2. 心清净(Cittavisuddhi)

  3. 见清净(Diññhivisuddhi)

  4. 度疑清净(Kaï khà vitaraõ avisuddhi)

  5. 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à magga¤ à õ adassanavisuddhi)

  6. 行道智见清净(Pañipadà ¤ à õ adassanavisuddhi)

  7. 智见清净(¥ à õ adassanavisuddhi)

  对于这七清净循序渐进的关系,经文中沙利子尊者问本那尊者说:

  ……问您‘贤友,是否戒清净是无取著般涅槃?’您说‘不是,贤友。 问您’ ‘贤友,那心清净是无取著般涅槃?’您说‘不是,贤友。’问您‘贤友,是否见清净是无取著般涅槃?……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是无取著般涅槃……贤友,是否智见清净是无取著般涅槃?’您说‘不是,贤友。’问您‘贤友,那除了这些法之外有无取著般涅槃?’您说‘不是,贤友。’贤友,那么应如何理解这些话语的意思呢?‛(M.1.257)

  于是本那尊者讲了一个譬喻:

  贤友,好像高沙喇国的巴谢那地王(Rà jà PasenadiKosala)住在沙瓦提城,在萨给德城(Sà keta)发生了紧急的事情,从沙瓦提城到萨给德城之间为他准备了七辆车。贤友,当时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从内宫门口登上第一辆车离开沙瓦提城,乘第一辆车到达第二辆车之处;放弃第一辆车登上第二辆车,乘第二辆车到达第三辆车之处;放弃第二辆车登上第三辆车,乘第三辆车到达第四辆车之处;放弃第三辆车登上第四辆车,乘第四辆车到达第五辆车之处;放弃第四辆车登上第五辆车,乘第五辆车到达第六辆车之处;放弃第五辆车登上第六辆车,乘第六辆车到达第七辆车之处;放弃第六辆车登上第七辆车,乘第七辆车到达萨给德城的内宫门口。在他到达内宫门口之后,同僚、朋友、亲戚、血亲这样问他:‘大王,您是否乘这辆车从沙瓦提城到达萨给德内宫的呢?’贤友,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应如何正确地回答所问的问题呢?‛

  例如,从新加坡到达缅甸的帕奥禅林需要换乘很多次交通工具。先从“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PAMC)这里坐车到樟宜(Changi)机场,然后乘飞机到仰光,再坐大巴到摩拉棉(Mawlamyine),到达摩拉棉车站后,还要坐出租车到帕奥禅林。当你到达帕奥禅林时,有人问你:“你是不是坐这辆出租车从新加坡过来的?”你当然会说:“不是的!”这个譬喻说明七清净是次第的关系,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没有成就前面的清净,就谈不上培育后面的清净。

  本那尊者接着说:贤友,正是如此,戒清净只是为了心清净,心清净只是为了见清净,见清净只是为了度疑清净,度疑清净只是为了道非道智见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只是为了行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只是为了智见清净,智见清净只是为了无取著般涅槃。贤友,乃是为了无取著般涅槃而依跋嘎瓦住于梵行。‛(M.1.259)

  对这七清净的修学次第讨论得最详细的禅修巨著是《清净之道》该巨著对七清净进行了详尽的解说和系统的指导。

  七清净和戒定慧三学是什么关系呢?戒清净属于戒学;心清净属于定学;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五种属于慧学。也就是说,这七清净即是戒、定、慧三学,而且是侧重于修习慧学的。

  《清净之道》解释说:

  应如何修习呢?在此,以蕴、处、界、根、谛、缘起等各种法为此[观]慧之地。戒清净及心清净这两种清净为[慧]根。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这五种清净为[慧]体。所以应以学习、遍问而熟知作为[慧]地的诸法,在成就了作为[慧]根的二种清净之后,应努力修习作为[慧]体的五清净。‛(Vm.430)

  图表 20:八圣道、三学与七清净关系表

  这里的“修习”是指培育观慧。智慧作为名法需要对象,培育智慧所观照的对象就是五取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缘起支等,这些法称为“慧地” ¤ à bhå mi)。(pa¤戒清净及心清净这两种为“慧根”(pa¤ ¤ à må la)。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这五种是“慧体”(pa¤ ¤ à sarãra),它们又可细分为十六观智。

  我们以种树来譬喻。树木必须生长在大地上,其生长基础是根,没有根,就不会有树,没有树,也就不会有花果。

  蕴、处、界、根、谛、缘起作为慧地,即名色法及其因作为三学

  增上戒学

  七清净

  戒清净

  修慧

  慧根

  增上心学

  心清净

  观智的对象,好比树要有大地的土壤才能生长。没有持戒、没有禅定这两种慧之根,长出来的智慧之树就像墙上芦苇一般,风一吹就倒。根扎得越深,树就能长得越茁壮。树的本身比喻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这五种清净,五清净是次第而成的。唯有完全地培育五清净,才可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解脱之果。

  “应以学习、遍问而熟知作为慧地的诸法”:阿毗达摩讲的都是名色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缘起等,这些都是应当在学习、遍问后熟知并理解的作为慧地的诸法。这说明培育观智,需要有一定的教理基础,要有阿毗达摩理论的指导,如此禅修才能有的放矢,才不至于盲修瞎练。

  “在成就了作为慧根的二种清净之后,应努力修习作为慧体的五清净”:在持戒清净和拥有禅定的基础上,才开始培育观慧。

  六、戒

  接下来谈谈如何修习七清净,如何修习戒定慧。

  禅修以戒为根本,以戒为基础。什么是戒?戒,巴利语sãla,有训练、行为、习惯、质量、本性、自然等义,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素质、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在诸心所中,它包括正语、正业、正命三种离心所。

  《清净之道》中解释:

  以何义为戒?以训练之义为戒。什么称为训练呢?正持(samà dhà na)——以身业等好习惯的无杂乱性之义;或保持(upadhà raõ a)——以建立诸善法的基础状态之义。这两种意思实是通晓语法者所允许。但也有人以头义为戒,以清凉义为戒,用如是等方式来解释其义。‛(Vm.7)

  所以,戒的本意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或保持良善素质的状态。这些都是偏向于正面的、积极的因素,而不是像有些人片面理解的消极的禁戒,认为戒就是约束、限制,受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当然,良好的品行也是要靠避免某些不道德、不适当的言行来培养的。

  出家人的戒清净

  《清净之道》解释戒的不同分类时,特别强调了四种遍净戒(pà risuddhi-sãla)。

  四遍净戒分别是:

  1.巴帝摩卡律仪戒(pà timokkhasaü vara-sãla);

  巴帝摩卡,巴利语 pà timokkha 的音译。《清净之道》解释说:

  ß Ta¤ hi yo naü pà ti rakkhati, taü mokkheti mocayati

  à pà yikà dãhi dukkhehi, tasmà pà timokkhan'ti vuccati. û

  ‚若他看护、保护此者,能使他解脱、脱离恶趣等苦,所以称为护解脱。‛(Vm.14)

  因为保护、看护学处能够解脱一切恶趣之苦,所以“巴帝摩卡”意译为“护解脱”。

  不过,《律藏》这样解释:

  ß Pà timokkhan'ti à dimetaü mukhametaü pamukham-

  etaü kusalà naü dhammà naü , Tena vuccati pà timokkhan'ti. û

  巴帝摩卡者,此是最初,此是头首,此是诸善法之上首,因此称为‘巴帝摩卡’。‛(Mv.135)

  因此,采用音译的含义更广。

  佛陀这样教导巴帝摩卡律仪戒:

  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而住!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于诸学处。‛

  一名比库应当具足种种戒行,应当具足巴帝摩卡而安住,应当以巴帝摩卡的律仪防护而住!比库的巴帝摩卡主要有 227 条。‚具足正行与行处‛是指比库应当有适当的行为以及去处。对于很微细的罪过也应见到危险。由此受持学习跋嘎瓦所制定的各种学处。

  2.根律仪戒(indriyasaü vara-sãla);

  佛陀这样教导根律仪:

  当他眼看见颜色,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由于不守护眼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眼根,持守眼根律仪。当耳听到声音……鼻嗅到香……舌尝到味……身触到触……当意识知法,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由于不守护意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意根,持守意根律仪。‛这里的‚相‛(nimitta)是指男相、女相、美丽相等能够促成烦恼滋长的各种对象。‚随相‛(anubya¤ jana)指手、脚、微笑、说话、对视、回眸等细部特征。如果不去守护眼门,看到美好的容易生起贪,看到不好的容易生起忧受的瞋。于是,诸恶、不善法随之生起。如果好好守护眼根律仪,保护眼门,就能持守好眼根律仪。对于耳、鼻、舌、身门也是同样。‚守护意根‛是防护好自己的心念,如果不守护心念,想到好的容易生贪,想到不好的容易生瞋,内心充满了烦恼,心就成为烦恼的奴隶。

  3.活命遍净戒(à jãvapà risuddhi-sãla);

  远离违越为活命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处,以及诡诈、虚谈、作暗示、诈骗、以利求利如是等诸恶法,为‘活命遍净戒’。‛

  为活命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处‛是指跋嘎瓦禁止比库为了生活、为了获得供养而制定的六条学处。例如为了得到他人的恭敬供养而伪称自己证得上人法,自己是凡夫却妄称圣者,没有神通却说自己有神通。又例如比库为人做媒,把男方的话传达给女方,女方的话传达给男方;为在家人服务、劳作、送信等,这些都是佛陀禁止的学处。如果比库从事这些行为并因此得到任何的供养、必需品,就是邪命,是违越了活命遍净戒。

  诡诈、虚谈、作暗示、诈骗、以利求利‛是指用各种不适当的语言、方式而获得供养。例如比库看到施主有一台手机,他说:“这个手机的功能很齐全,我还没有呢!”虽然这比库说的是事实,但由于这句话,不管该施主出于信心还是不情愿,只要那比库接到手机的供养,即犯邪命。远离种种邪命,任何生活必需品的获得途径都是完全清净、无可指责的,称为活命遍净。

  4.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

  比库如理省思所受用的袈裟、饮食、住所和药品四种生活资具,称为“资具依止戒”。比库的梵行生活必须依靠这些生活用品,需要通过省思而明白它们的用途,提醒自己正当、适当地使用它们。

  下面是对四资具的省思:

  对衣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穿着)之衣,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遮蔽羞处。‛

  比库的袈裟是经过割截并染了色的布块,正确地省思披着它只是为了抵御寒冷、炎热、爬虫等的触恼,只是为了遮羞。比库披着袈裟既不像在家人那样要讲究漂亮、得体、时髦、名牌,也不像裸体外道那样无耻地裸露身体到处跑。通过这样省思来正确地使用袈裟。

  对食物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只是为了此身住立存续,为了停止伤害,为了资益梵行,如此我将消除旧受,并使新受不生,我将维持生命、无过且安住。‛

  正确地省思我所受用的饮食,不像村里的小孩般为了嬉戏而吃,不像拳师、角斗士般为了威力、强壮的骄态而吃,不像宫女、妓女般为了美丽、身材娇美而吃,不像舞女、演员般为了打扮、肤色红润而吃,也即是为了避免自他生起烦恼。只是为了这个色身能够继续生存,为了去除饥饿的伤害,为了支助修行的生活,有体力修持戒定慧三学。通过受用这些饮食,我将能消除先前饥饿的苦受,也不会由于无限量地饮食而生起吃得过饱的新的苦受。身体依食物而生存,就如病人服药一般;没有不适当的觅食及食用的过失,通过适量的食物而安住。

  对住处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居住)的坐卧处(住处),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免除季候的危险,而好禅坐(独住)之乐。‛

  正确地省思所居住的住所,只是为了防御寒冷、炎热,冷了可以关闭门窗,热了可以遮挡烈日,为了预防虻、蚊、风吹、日晒、蛇虫鼠蚁等的触恼,为了避免由于刮风下雨等带来的危险,并享有独处禅坐的快乐。

  对医药的省思——‚我如理省思所受用(服用)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只是为了消除已生起的病苦之受,为了尽量没有身苦。‛

  正确省思所服用的医药用品有两种用途:1. 为了消除已生起的病苦之受——有病时为了治病;2. 为了尽量没有身苦——没有病时为了预防。

  这是每位比库所应持守的四种遍净戒。

  在家人的戒清净

  在家人的学处要简单多了,最低限度只是守持五戒。五戒分别是:

  1.离杀生(pà õ à tipà tà veramaõ ã)

  杀生是指故意夺取有命根者的生命。具足五个条件即构成杀生:(1)对方是生命;(2)明知是生命;(3)想要对方死的心;(4)努力,包括身体或语言的努力;(5)对方因此死亡。

  2.离不与取(adinnà dà nà veramaõ ã)

  不与取是指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具足四个条件构成不与取:(1)属于其他人类所有的物品;(2)明知是他人的物品;(3)偷盗之心;(4)用各种方法获得。

  3.离欲邪行(kà mesu micchà cà rà veramaõ ã)

  欲邪行是指不正当的性行为。具足三个条件即构成欲邪行:(1)没资格发生性行为的对象;(2)有享受之心;(3)以道入道。

  4.离虚妄语(musà và dà veramaõ ã)

  虚妄语即虚妄不实话语。具足两个条件即构成虚妄语:

  (1)有欺骗之心;(2)表达,包括口头说出来或用文字写出来。

  5.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surà -meraya-majja-pamà daññhà nà veramaõ ã)

  诸酒类不仅包括谷酒、花酒、果酒等一切酒精类,还包括一切会使人上瘾的消遣性麻醉品,如香烟、鸦片、海洛因等。Pamà daññhà nà 意为导致麻醉者,所以这条学处并非只是指酒类,它还包括一切消遣性麻醉品。具足三个条件即构成违犯这条学处:(1)麻醉品;(2)想要迷醉、消遣之心;(3)饮(使)用。

  在家人只要远离这五种不良行为,就能做到戒清净。

  如果条件许可,在家人还应持守“近住八戒”(aññhaï gauposatha-sãla)。近住八戒是在五戒的基础上,把第三条换成离非梵行学处,并且在其后再增加三条学处。

  3.离非梵行(abrahmacariyà veramaõ ã)

  即在持八戒期间避免性生活。

  6.离非时食(vikà labhojanà veramaõ ã)

  不在午后进食。“非时”是在正午之后,直到翌日明相出现之间的时间段。在非时吃食物,即是非时食。

  7.离观听跳舞、唱歌、音乐、表演;妆饰、装扮之因的穿戴花鬘、芳香、涂香(nacca-gãta-và dita-viså ka-dassanàmà là -gandha-vilepana-dhà raõ a-maõ ó ana-vibhå sanaññhà nàveramaõ ã)

  这条学处包括娱乐和化妆两个内容。在持八戒期间,不应娱乐、观听歌舞表演,也不应使用化妆品、装饰品、使用香水等。

  8.离高、大床座(uccà sayana-mahà sayanà veramaõ ã)高床是高脚的床座,大床是豪华的床座,例如用羊毛、绣有人像、镶珠宝等的床单敷的床。这条学处在现代不容易违犯。

  近住八戒是佛陀特别为在家人在某些时段体验出家人生活而制定的学处。在传统上一个月有四个或六个近住日,四天约相当于中国农历的初八、十五、廿三和三十(小月为廿九);六天是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和三十。当然,只要条件许可,每一天皆可持守近住八戒。

  在《增支部•九支近住经》中,佛陀又教导在受持近住八戒之后,可以持续地对一切世间散播慈爱,从而成为近住九戒。(A.9.18)

  七、定

  培育戒清净之后,应当进一步培育定。

  什么是“定”?《清净之道》说:

  善的心一境性为定。‛(kusalacittekaggatà samà dhi)定,巴利语 samà dhi 的意译,是心一境性心所的异名。只有经过训练并高度集中的心一境性才称为禅定。

  《清净之道》接着解释说:

  ‚以何义为定?以等持之义为定(samà dhà naññhenasamà dhi)。什么称为等持呢?心与心所平等并完全地保持、安臵(samaü sammà ca à dhà na, ñhapananti)在一个所缘上。所以,以该法的威力使心平等并完全地、不散乱、不杂乱地住立在一个所缘上,当知这即是等持。‛(Vm.38)

  所以,定是等持(samà dhà na)的意思,即心平等并完全地保持、固定、集中、专注于特定的目标,处于不散乱、不杂乱的状态。

  在圣典中,佛陀通常把“定”解释为四种禅那:

  1.初禅

  诸比库,什么是正定呢?诸比库,在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

  禅修者应先远离心的污垢、使慧羸弱的欲贪等五盖,即远离诸欲、不善法,培育并成就具足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的初禅。

  2.第二禅

  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

  平息了寻和伺,内心洁净,心达到专注,已经舍去了寻、伺,由内心的平静产生强烈的喜与乐,成就并安住于具足喜、乐、一境性三个禅支的第二禅。

  3.第三禅

  离喜并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

  已舍离了喜,并安住于舍(内心的平静),拥有正念与正知,用名身(心)体验快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内心的平静)、具念(拥有正念)并住于安乐(微妙的快乐)”。成就并安住于具足乐、一境性两个禅支的第三禅。

  4.第四禅

  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

  已舍断了乐,也舍断了苦,先前的喜受和忧受也止息了,唯有不苦不乐的舍受,由于舍而内心平静,住于正念,成就并安住于具足舍、一境性两个禅支的第四禅。

  正定又作心清净,《清净之道》如此定义“心清净”:

  ß Cittavisuddhi nà ma saupacà rà aññha samà pattiyo.û‚‘心清净’名为包括近行的八种定。‛(Vm.662)

  接近禅那的定力称为近行定(upacà rasamà dhi)。有两种近行定:一种是即将进入禅那前的定力,这是真正的近行定,因为在它之后即生起禅那速行;另一种是接近于近行定的欲界定,这种定力不可能达到禅那,故又称为“刹那定”《清。净之道》把刹那定和近行定都包括在心清净之内。

  又如《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ï gaha)说:近行定和安止定两种定称为心清净。‛

  两种近行定都属于欲界定,生起的是欲界速行心,还不是色界广大心。安止定(appanà samà dhi)又称禅那(jhà na),指八定,即四种色界禅那与四无色定。四种色界禅那是:初禅(pañhama jhà na)、第二禅(dutiya jhà na)、第三禅(tatiya jhà na)、第四禅(catuttha jhà na);四无色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如何培育心清净呢?想培育心清净、成就定力,就应当修止(samatha)。什么是止?诸经论的义注解释:

  ß Kà macchandà dayo paccanãkadhamme sametãti samatho.û‚令欲贪等诸敌对法止息为止。‛(Ps.A.83; Dhs.A.132)

  什么是敌对法?心清净的障碍称为敌对法,即心的污垢、使慧羸弱的五盖。使五盖止息下来,称为止。因此,止即是令称为敌对法的五盖止息下来,使心处于平静、专一、无烦恼、安宁、稳定、不动的状态。

  业处分别——四十种业处

  必须通过特定的方法修止,才能培育定力。这些特定的方法称为“业处” 业处,。巴利语 kammaññhà na 的直译,kamma是工作,ñhà na 是地方、处所,意为工作的地方,或者心专注的所缘。

  佛陀教导过许多修止的业处,《清净之道》将之归纳为四十种,称为“四十业处”(cattà lãsa kammaññhà nà ni)。它们分别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十遍(dasa kasiõ à ):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红遍、黄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

  十不净(dasa asubhà )是指专注一具尸体从刚死亡不久直到腐烂化为一堆骸骨的过程来培育定力的方法。这个过程可分为十个阶段,称为十不净。它们分别是:肿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十随念(dasa anussatiyo):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入出息随念和寂止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是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戒随念是随念自己清净的戒行,舍随念是随念自己布施的功德,天随念是随念自己拥有犹如诸天般的种种功德,死随念是随念自己命根的断绝,身至念是专注身体三十二个部分的厌恶不净,入出息念是专注呼吸,寂止随念是随念涅槃的寂静与殊胜。

  四梵住(cattà ro brahmavihà rà )又作四无量心,依次是:慈、悲、喜、舍。

  四无色(cattà ro à ruppà )是指四无色界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一想(ekà sa¤ ¤ à )是食厌恶想,思惟食物的厌恶不净。

  一差别(ekaü vavatthà naü )是四界差别,辨识自身的地、水、火、风四界。

  定分别

  在这四十业处中,有些业处可以证得近行定,有些业处可以证得安止定。

  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以外的其馀八种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这十种业处为近行导入。其他的为安止导入。‛(Vm.47)

  十种近行导入(upacà ravaha)是指十种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的业处,修习这些业处并不能证得禅那。它们分别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寂止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

  三十种安止导入(appanà vaha)是指三十种能证得禅那的业处,分别是:十遍、十不净、身至念、入出息念、四梵住、四无色定。

  禅那分别

  在三十种安止业处中,有些业处可以证得高层次的禅那,但有些只能证得低层次的禅那。《清净之道》解释了修习这些安止业处所能证得的不同禅那:对于安止导入,其中,入出息念以及十遍属于四种禅那;身至念以及十不净为初禅;前面三种梵住为三种禅那,第四梵住及四种无色属于第四禅。这是依禅那的分别。‛(Vm.47)

  修习十遍与入出息念这十一种业处可以次第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修习十不净与身至念这十一种业处只能证得初禅。修习慈、悲、喜梵住可以次第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舍梵住与四无色定可以证得第四禅。可能有人会问:“不是有八种安止定吗?为什么把四无色定也称为第四禅呢?”这是依禅支来分的。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的禅支和第四禅的禅支相同,都是舍与一境性,依禅支来分,四无色定也属于第四禅。佛陀在教导正定时,也只提到四种禅那,没有提及四无色定,但事实上佛陀在提及第四禅时已经包括了四无色定。

  所缘分别

  业处意为心工作的地方,即心专注的对象。修定是心专注于特定的目标,修观是心观照诸行法。无论修定、修慧,修止、修观,都是心面对所缘的工作。四十种止业处都是依所缘来分的。换言之,四十业处就是通过专注四十种不同的对象来培育定力的方法。

  四十止业处的所缘又可以分为三类:

  在十种随念中,除了入出息念和身至念以外的其馀八种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识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十二种为自性法所缘。十遍、十不净、入出息念和身至念这二十二种为相所缘。其馀六种为不可说所缘。‛(Vm.47)

  什么是自性法(sabhà vadhamma)?拥有自性之法为自性法,即究竟法。每种究竟法都有特定的特相、作用、现起、足处,例如地界之相是硬等。但是概念法并没有自性。

  十二种以自性法为所缘的业处,其专注对象都是究竟法。佛随念的所缘是佛陀的功德。我们不能以佛陀的身相来修佛随念,也不是念着佛陀的名号,而是专注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等功德属于自性法。法随念的所缘是九出世间法和教理。僧随念的所缘是证得圣道圣果的圣贤僧的素质。

  戒随念的所缘是自己清净的戒行,戒是离心所。舍随念的所缘是自己布施的功德。天随念的所缘是诸如信心、戒行、智慧等如诸天般的功德。四界差别的所缘是地、水、火、风四界。识无边处的所缘是空无边处定心。非想非非想处的所缘是无所有处定心。这些业处的所缘都是究竟法、自性法。相所缘(nimittà rammaõ a)是十遍、十不净、入出息念和身至念,这二十二业处都可以生起称为似相的概念。

  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 rammaõ a)是慈、悲、喜、舍四梵住、空无边处和无所有处,这些业处的所缘也属于概念法。

  图表 21:四十业处与所证禅定、所缘关系表

  四梵住取的所缘是一切有情,有情属于概念法。所以在这里把概念法分为两种:相概念与不可说概念。有情的概念属于组合概念。空无边处定的所缘是无边的虚空,属于空间概念。无所有处定的所缘是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也属于概念。

  因此,这四十种业处有十二种取究竟法所缘,剩馀二十八种取概念法所缘。在十二种究竟法所缘中,除了识无边处和非想非非想处这两种无色定可以证得禅那以外,其他十种取究竟法所缘的业处并不能证得禅那。

  三种禅相

  相所缘的相(nimitta)是指禅相。有三种禅相:

  1.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又称预作相。parikamma是准备,nimitta 是标志、标记,是定力提升的标记。

  2.取相(uggaha-nimitta)。

  3.似相(pañibhà ga-nimitta)。

  这三种禅相的出现有先后顺序,先是遍作相,然后是取相,最后是似相。

  以入出息念业处来说明这三种禅相。在专注呼吸时,鼻头、人中一带的呼吸就是遍作相。持续地专注呼吸,在人中一带开始出现朦胧的光,这还是遍作相。定力提升时,人中一带的光变成了白色,像烟、像云、像雾„„这是取相。取相稳定后,禅修者才可以专注出现于人中一带的取相。持续地专注取相,随着定力的提升,出现于鼻头、人中一带的光会变得很明亮、晃耀,犹如太阳、十五的月亮、宝石„„这时称为似相。

  由于禅相是由心想而生,所以,不同禅修者的禅相也不尽相同,有的像太阳,有的像晨星,有的像水晶,有的像车轮等等。《清净之道》中说:犹如听闻同一篇经文,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虽然专注的业处都是入出息念,但现起的禅相却不尽相同。是不是禅相不应自己瞎判断,应请教业处老师并由业处老师决定。

  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十遍、十不净、入出息念、身至念这二十二种为似相所缘。其他的为非似相所缘。‛(Vm.47)

  《摄阿毗达摩义论》进一步解释说:

  对于禅相,一切[业]处都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和取相。但只有遍、不净、身分、入出息才能获得似相。在此,确实是通过专注似相而转起近行定和安止定。‛

  也就是说,十遍、十不净、入出息念和身至念这二十二种似相所缘业处,必须通过专注似相才能证得近行定和安止定。

  想通过这二十二种业处的任何一种来培育定力,必须获得似相。假如有人说不用似相也可以证得禅那,那是不可能的!比如有些人也在修所谓的入出息念,他们说没有禅相也能入禅定,那么他所入的“禅定”必然不是真正的禅那。为什么?因为入出息念属于相所缘业处,必须在定力达到某一阶段后产生似相,再把心完全投入似相,通过专注似相才能证得禅那。

  十遍也是同样。例如修地遍,首先要做遍相——地的圆相(maõ ó ala)。用泥土做成一个直径约三十厘米的圆饼,挑掉表面的沙子、树枝、草根等,然后磨平整、光滑。把它斜放在自己的面前,专注它并默念“地、地、地”,不要注意地的坚硬或颜色,只是注意地的概念本身。张开眼睛看着的地的圆相,称为遍作相。当闭上眼睛时,地的遍相犹如睁眼一般出现在面前,这时称为取相,即意门获得了地相。闭上眼睛继续专注,地的遍相会变得越来越洁白、明净,这是似相。持续地专注似相,当其变得非常洁净、稳固之后,再把它扩大到一切处,只要心能达到的地方,都是地的遍相,这称为地遍,也是地遍的似相。把心投入地遍的似相, “地、作意地、地”而证得地遍初禅。熟练地遍初禅并练习了五自在之后,再次第地培育地遍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对于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的修习方法也类似,具体如《清净之道》中广说。

  八、慧

  当禅修者培育定力后,应当继续培育智慧。什么是“慧”?《清净之道》说:与善心相应的观智为慧。‛(Kusalacittasampayuttaüvipassanà ¤ à õ aü pa¤ ¤ à )

  慧,巴利语 pa¤ ¤ à 的意译,属于无痴心所。在经典中,慧有许多异名,例如无痴、智、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等。智慧的涵盖面较广,在这里特指与善心相应的观智。

  《清净之道》接着解释说:以何义为慧?以了知之义为慧(pajà nanaññhena pa¤ ¤ à )。

  什么称为了知呢?是比认知、识别的行相更殊胜的各种知。‛

  想、识和慧三种名法都能起到识知的作用,但它们识知的程度不同。想只能识知对象是青、黄等,但不能通达无常、苦、无我等特相。识既能识知对象是青、黄等,也能通达特相,但不能达到圣道的生起。至于慧,既能识知对象是青、黄等,也能通达特相,还能令圣道生起。(Vm.423)

  观业处

  如何培育能令圣道生起的智慧呢?必须修观。什么是观?诸经论的义注解释:

  ßAniccà divasena vividhehi à kà rehi dhamme passatã'tivipassanà .û

  ‚通过无常等种种行相观照诸法为观。‛(Ps.A.83;Dhs.A.132)

  观,巴利语 vipassanà 的意译,音译为维巴沙那。有人把 vipassanà 翻译为“内观”,那是不正确的!如果要直译,只能译为“异观”,因为 vi 在此意为种种、不同的,passanà意为看、观照。观,即是以无常、苦、无我等种种不同的角度来观照诸行法,以培育智慧的禅修业处。

  以无常、苦、无我三相观照诸行法,有三种随观:

  1.观无常相(aniccalakkhaõ a)为无常随观(aniccà nupassanà );

  2.观苦相(dukkhalakkhaõ a)为苦随观(dukkhà nupassanà );

  3.观无我相(anattalakkhaõ a)为无我随观(anattà nupassanà )。

  观智的所缘

  观智的所缘是慧地,即:五取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十二缘起支。所有这些法主要归纳为色法与名法(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还包括出世间名法和涅槃,须知出世间名法和涅槃并非观智的所缘)。

  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色取蕴是色法;受、想、行、识取蕴是名法。

  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一部分法处属于色法;意处及一部分法处属于名法。

  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和一部分法界属于色法;意界、一部分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属于名法。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性根、男性根、命根、乐根、苦根、悦根、忧根、舍根,信根、念根、精进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性根、男性根、色命根属于色法;其馀诸根属于名法。

  四圣谛:一切色法,以及除了贪心所之外的一切世间心与心所皆是苦谛;集谛是贪心所;灭谛是涅槃;道谛是出世间道心及其心所。后两谛并不属于修观的所缘。

  因此,修观的所缘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是色法和名法。

  如此,止业处依所缘有四十种,但维巴沙那只有两种业处:

  1.色业处(rå pakammaññhà na);

  2.名业处(nà makammaññhà na)。

  修观总是离不开观照色法和名法。离开了名色还能观什么?观空花水月、观龟毛兔角?!

  图表 22:观智所缘分类表

  色业处

  究竟色法一共有 28 种。若干的色法组成色聚而存在于身体内的六处门中。其中:眼处门有 63 色,耳处门有 63色,鼻处门有 63 色,舌处门有 63 色,身处门有 53 色,心所依处有 63 色。辨识六处门和四十二身分诸色法的禅修方法,称为色业处。

  当禅修者培育了强有力的禅定之后,应转修维巴沙那。应如何入手呢?《清净之道》说:纯观乘者或此止乘者,应以四界差别中所说的那些把握诸界之门的其中一门,或简略或详尽地把握四界。‛(Vm.664)

  禅修者通过观照身体里的地、水、火、风来修习四界差别,直到见到色聚。见到色聚后,再辨识和分析色聚里的究竟色法。

  每一粒色聚至少有八不离色: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有些业生色聚有十种色法,例如眼十法聚,有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命根、眼净色。在眼处门里有 63 色,包括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命根九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耳处门、鼻处门、舌处门、心所依处也是同样,有 63 色。但身处门只有一种净色,没有眼净色等特定的色法,所以只有 53 色法。如此依六处门的方法来修色业处。

  然后,禅修者可依四界差别的详尽法来逐一辨识四十二身分里的色法,如头发的 53 色,体毛的 53 色,指甲的 53色,牙齿的 53 色,皮肤的 53 色等。如此辨识身体里的诸色法,修习色业处。

  名业处

  名法又作四名蕴,即:

  1.受取蕴:受心所。

  2.想取蕴:想心所。

  3.行取蕴:除了受和想以外的其他 50 心所。

  4.识取蕴:89 心。

  修习名业处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识,只辨识这期生命中能体验生起的心,对于不能体验的心则无法辨识。在一期生命当中,不可能体验到所有 89 心,例如:凡夫不能体验出世间心,也不能生起大唯作心、色界唯作心、无色界唯作心;人类不能生起色界果报心和无色界果报心;阿拉汉圣者不会生起善心、不善心。

  名法按照心的定律(cittaniyà ma)生起于六门心路: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和意门心路。未漏尽者的心路中的速行心又分为善与不善两大类,如理作意生起善速行心,不如理作意生起不善速行心。

  如何辨识呢?以眼门心路为例:颜色所缘撞击有分和眼净色,有分波动两下,然后有分断,一个五门转向心生灭过去,接着依次生起眼识、领受、推度、确定,然后生起七个速行,若所缘是大所缘则有两个彼所缘生起,然后落入有分。

  对于耳门、鼻门、舌门、身门也如此。如果其中确定心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接着生起的是善速行心;如果是不如理作意,生起的则是不善速行心。

  对于意门心路,应根据禅修者的实际禅修体验进行辨识。若禅修者没有禅那体验,他只能辨识欲界心路,色界和无色界心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拥有八定者除了需要辨识欲界心路外,还应辨识色界和无色界的广大速行心路。例如初禅心路,禅修者需逐一辨识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以及紧接着生起的无数的初禅速行心。

  每一心识刹那里的名法数目也各不相同。例如眼门心路:眼门转向有 11 名法;眼识有 8 名法;领受有 11 名法;推度有两种情况,舍俱是 11,悦俱是 12;确定心有 12;紧接着生起的速行又根据善心或不善心而各各不同。如此辨识六门心路中的究竟名法来修习名业处。

  “阿毗达摩”对修观的重要性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主要是名色法,修习色业处是辨识六门的色法,修习名业处是辨识六门心路中的心法、心所法,亦即把我们在《阿毗达摩讲要》上、中册所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禅修实践中去。色业处和名业处所辨识的色法、心法和心所法即是五取蕴,五取蕴即苦圣谛(Dukkha ariyasacca)。在《阿毗达摩讲要》下册,我们讲了业和缘起,即名色之因。缘起可归结为烦恼轮转、业轮转和异熟轮转,这是苦集圣谛(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

  慧地包括蕴、处、界、根、谛、缘起,即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这些是禅修者修观时观照的所缘。也就是说,观智的所缘即是苦圣谛和苦集圣谛。现在我们应该明白,“阿毗达摩”所讲的色法、心所法、心法、六门心路等,主要是为了指导修观。假如没有“阿毗达摩”的知识,没有经论基础,又没有业处老师的指导,所谓的修观就是盲修瞎练。修观必须观照究竟名色法,而不是概念法。除了观照名色法之外,还要观照名色法之因,也就是缘起。假如禅修者不修缘起,他将无法辨识名色法之因,也无法成就度疑清净。

  修观的原则

  佛陀在《相应部•无我相经》(Anattalakkhaõ a sutta)等许多经典中,强调了修习维巴沙那的原则:

  ß Tasmà tiha, bhikkhave, yaü ki¤ ci rå paü atãtà nà gata-

  paccuppannaü ajjhattaü và bahiddhà và oëà rikaü và

  sukhumaü và hãnaü và paõ ãtaü và yaü då re santike và ,

  sabbaü rå paü Ý `netaü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à 'ti.

  evametaü yathà bhå taü sammappa¤ ¤ à ya daññhabbaü .û

  ‚因此,诸比库,凡任何色,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一切色皆‘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照见!‛(S.3.59)

  对于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佛陀在这段经文中教导了修观应当以十一种观法来观照五取蕴,即应当如实地以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十一种方式来观照五取蕴的每一蕴。如果禅修者没有修习缘起,他将无法观照过去的五蕴,也无法观照未来的五蕴,于是他也无法按照佛陀的教导来观照三世的五蕴。

  此外,禅修者还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五蕴,内在是自身相续流的五蕴,外在的是他人的五蕴,以及称为“非执取行”(anupà dinnasaï khà ra)的无生命物质。 《法集义注》 《清正如和净之道》中强调:

  ‚在此,有一种人开始住著于内在的五蕴,住著后观它们的无常等。但因为只是纯粹内观是不会有道之出起的,也应外观。所以还必须观他人的诸蕴,以及非执取行的无常、苦、无我。‛(Dhs.A.350; Vm.784)

  假如禅修者只是观照内在的五蕴,而不观照外在的五蕴,他是不可能证悟涅槃的!

  同时,禅修者还需要观粗色和细色等。有十二种粗色: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地、火、风,其馀十六种是细色。由不善果报所生的是劣色,由善果报所生的是胜色。远色即细色、近色即粗色。对于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禅修者在修观时,应一时观照过去的名色法,一时观照现在的名色法,一时观照未来的名色法,也应一时内观、一时外观等,如此依十一种观法来观照五取蕴。

  见清净

  慧体即是修观的次第,包括五种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若再细分,则是十六种次第成熟的观智,称为“十六观智”。

  修观必须先培育见清净,即修习色业处及名业处,辨识自他身心的色法与名法。通过辨识色法而证得色限定智(Rå papariccheda ¤ à õ a),辨识名法而证得名限定智(Nà ma-pariccheda ¤ à õ a),辨识名色法为两种各别组合而证得名色限定智(Nà marå papariccheda ¤ à õ a)。

  在名色限定智阶段,禅修者需逐一辨识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的自性相(sabhà valakkhaõ a),从而破除色法和名法的密集(ghana)。例如辨识地界的自性相为硬,水界的自性相为流动,火界的自性相为热,风界的自性相为支持等,如此逐一辨别各种究竟名色法的个别特征。到了这个阶段,禅修者见到除了究竟名色法之外,并没有所谓的有情(satta)、灵魂(Jãva)、自我(Atta)、男人、女人等,这种智慧称为“名色差别智”(Nà marå pavavaññhà na ¤ à õ a)。由于他暂时地镇伏了邪见,故称为见清净(Diññhivisuddhi)。

  度疑清净

  辨识名色法之后,还需要查找名色法之因,通过辨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来修习缘起,培育“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 ¤ à õ a)。禅修者亲见了三世因果关系,就不会再怀疑有没有过去世、未来世,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于是超越了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疑,称为“度疑清净”(Kaï khà vitaraõ avisuddhi)。

  道非道智见清净

  禅修者辨识了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之后,应进一步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他观照诸行法、名色法极快速地生灭,故为“无常”(anicca);一直遭到生灭的逼迫,有生灭的怖畏,故为“苦”(dukkha);不存在有永恒的、实在的所谓的我,故为“无我”(anatta)。他通过聚思惟、理法观、四十思惟法、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等方法来思惟名色法,观照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培育“思惟智”(Sammasana ¤ à õ a)。

  此后,禅修者继续以见缘生灭(paccayato udayabbayadassana)和见刹那生灭(khaõ ato udayabbaya dassana)两种方法来观照诸行法的生灭,培育“生灭随观智”(Udayabbayà -nupassanà ¤ à õ a)。

  在生灭随观智还没有成熟的阶段,禅修者会有许多殊胜的体验,例如见到前所未有的光明,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智、喜悦、轻安、快乐等。有些禅修者会以为他已经证得了圣道圣果,从而放弃修行。其实这些殊胜体验只是“观的污垢”(vipassanupakkilesa),并非真正的涅槃体验。他应以智慧观察和辨别光明等法并非真正的圣道,而摆脱这些污垢继续修行才是道。他确定了道与非道,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Maggà magga¤ à õ adassanavisuddhi)。此时,他的生灭随观智才达到成熟阶段。

  行道智见清净

  随着观智进一步成熟,他不再作意诸行法的生、住、转起和相,只需观照诸行法的坏灭,依坏灭来观无常、苦、无我,培育“坏灭随观智”(Bhaï gà nupassanà ¤ à õ a)。

  当他观照诸行法的坏灭时,对一切都坏灭的诸行法生起大怖畏,称为“怖畏现起智”(Bhayatupaññhà na ¤ à õ a)。

  对产生怖畏的一切诸行中,完全无味无乐,所见到的只是种种过患,称为“过患随观智”(â dãnavà nupassanà ¤ à õ a)。

  他如此观照一切诸行的过患,则对一切诸行感到厌离、不满、不喜,称为“厌离随观智”(Nibbidà nupassanà ¤ à õ a)。

  他的心只想尽早从诸行中解脱出来,称为“欲解脱智”(Mu¤ citukamyatà ¤ à õ a)。

  如果其观智还没有成熟,则必须重复地用四十思惟法、七色观法 七非色观法等方法不断地审察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称为“审察随观智”(Pañisaï khà nupassanà ¤ à õ a)。在高级观智的阶段,禅修者对于诸行法既不会像没修观时那样贪爱和执著,也不会像在初修观时那样怖畏和厌离,内心只是平等地观照诸行法的坏灭,对诸行法保持中舍,这称为“行舍智”(Saï khà rupekkhà ¤ à õ a)。

  当他的观智成熟时,会生起称为“导至出起之观”(Vuññhà nagà mini vipassanà )的随顺智(Anuloma ¤ à õ a)、种姓智(Gotrabhu ¤ à õ a),随顺智之后即是道智。至此阶段, “行称为道智见清净”(Pañipadà ¤ à õ adassanavisuddhi)。

  智见清净

  禅修者持续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当观智成熟时,即能生起出世间圣道心,证悟四圣谛并达到“智见清净”(¥ à õ adassanavisuddhi)阶段。

  道心中的智是最明显的,称为道智(magga¤ à õ a),能执行断烦恼的作用。

  圣道心分为四个层次:

  初道入流道心(sotà patti-maggacitta);

  第二道一来道心(sakadà gà mi-maggacitta);

  第三道不来道心(anà gà mi-maggacitta);

  第四道阿拉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

  除了一来道不能断烦恼,只能减轻贪瞋痴以外,其他三道都能断除各别的烦恼。

  道心灭去后紧接着生起果心,又称果智(phala¤ à õ a)。道心是断除或减弱烦恼的出世间善心,果心是体验由道心带来的解脱的出世间果报心。

  果心也分为四个层次:入流果心、一来果心、不来果心和阿拉汉果心,故有八种出世间心,它们皆取涅槃为所缘。

  图表 23:七清净与十六观智表

  对于不同阶段的清净,观智所取的所缘也不尽相同。见清净阶段的所缘是观诸行法的自性相,度疑清净阶段是观缘相,道非道智见清净阶段是观生灭相,行道智见清净阶段是观坏灭相,到智见清净阶段则是涅槃相。这是修观所缘的次第和差别。

  三随观与三解脱门

  修习维巴沙那即是随观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通过随观无常、苦、无我三相而证悟涅槃,称为“解脱门”(vimokkhamukha),它们分别是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和无愿解脱门。

  《无碍解道》中说:

  作意无常者胜解多,获得无相解脱。作意苦者轻安多,获得无愿解脱。作意无我者知识多,获得空解脱。 (Ps.1.223)‛

  《清净之道》中说:

  其中,无相解脱是以无相之相的涅槃为所缘而转起的圣道。它(圣道)实于无相界生起故为无相,从烦恼解脱故为解脱。同样的道理,当知以无愿之相的涅槃为所缘而转起的[圣道]为无愿,以空之相的涅槃为所缘而转起的[圣道]为空。‛(Vm.769)

  1.禅修者在随观诸行的无常相时生起圣道,因为该圣道是以无相之相的涅槃(animittà kà rena nibbà naü )为所缘的,所以称为“无相解脱”(animitta vimokkha)。

  2.禅修者在随观诸行的苦相时生起圣道,因为该圣道是以无愿之相的涅槃(appaõ ihità kà rena nibbà naü )为所缘的,所以称为“无愿解脱”(appaõ ihita vimokkha)。

  3.禅修者在随观诸行的无我相时生起圣道,因为该圣道是以空之相的涅槃(su¤ ¤ atà kà rena nibbà naü )为所缘的,所以称为“空解脱”(su¤ ¤ ata vimokkha)。

  七清净与修慧

  在七清净中,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属于世间的戒定慧,修习这些清净也是在培育世间八圣道。到智见清净阶段,八支圣道已经在心中开展了,称为培育出世间八圣道。

  有九种出世间法,即四圣道心、四圣果心以及涅槃,唯有这九种才是出世间法。只要有情还没有证得圣道圣果,他就还是凡夫,只要是凡夫,他就没有涅槃体验。圣者在证悟圣道和进入果定时,取涅槃为目标,其时生起的心是出世间心。

  要出离世间、解脱轮回、断除烦恼、证悟涅槃,必须依循佛陀教导的八圣道、戒定慧,修习四十种止业处和培育十六观智,次第地培育定力与智慧。当世间智成熟时,即能证悟出世间道心和果心。

  九、总结

  在结束“阿毗达摩”课程时,再来做一个简短的总结。上册与中册所学习的色法、心法、心所法、六门心路属于四圣谛中的苦圣谛。下册所学习的业、离心路、缘起涉及生命之因,属于苦集圣谛。讲完缘起后讲涅槃,这是苦灭圣谛。最后讲证悟涅槃的方法,这是导至苦灭之道圣谛。因此,《阿毗达摩讲要》所有的内容,其实都是围绕着佛陀的根本教法——四圣谛而展开的。

  课程到此圆满结束!

  Sà dhu! Sà dhu! Sà dhu!

  萨度!萨度!萨度!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