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五章 印度佛教之后期大乘佛教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5日
来源:   作者:王孺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王孺童:佛学纲目 第二篇 第五章 印度佛教之后期大乘佛教

  (三)后期大乘佛教

  由于中期大乘佛教长期致力于佛法的理论构建与哲学思辨,忽略了修行实践与对信众的教化引导,再加上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在法义上激烈争论,更使佛教呈现出形而上的倾向。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调和两大派思想,在保持佛教教理发展的同时,又要兼顾广大民众的信仰需求,于是在大乘佛教发展后期“密教”就应运而生了。

  密教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一种近乎一目了然的象征性的途径,将深奥复杂的佛教教理传达给佛教信众。在密教形成之前,印度已经出现对密法的修持,而支撑这些密法的佛教教理,主要来源于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的思想。在继承中期大乘佛教成熟的学说思辨的基础上,加强对修行实践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三密”相应作为其主要修行实践的根本。所谓“三密”,指身、口、意。之所以称之为“密”,指要将“身、口、意”分别与三种秘密象征模式相结合,即:手印、真言、本尊。修行者,身结手印即成身密,口诵真言即成口密,意观本尊即成意密。只有达到三密之间相应圆满,才能最终成就佛道。

  公元七世纪左右,以《大日经》与《金刚顶经》等经典的出现,标志着密教的正式兴起。根据两部经典中的阐释,密教在教理上确立了“胎藏界”与“金刚界”根本二部。所谓“胎藏界”,指众生所具的本有理性,摄持含藏一切诸佛功德,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所谓“金刚界”,指诸佛内证之智德,犹如金刚,可以摧破一切烦恼障碍。由此可见,从成佛的角度看,胎藏界为“因”,金刚界为“果”。

  密教比起中期大乘佛教,虽然注重理论与修持并重,但由于其在修持上除了“三密”相应外,还要建筑曼荼罗坛场,以及配合高度繁复的各种仪轨。这些仪轨由于受地域及传教的需要,慢慢又与民间信仰相结合,逐渐使密教流入神秘化与世俗化的倾向,背离了佛教最初一无所执著的纯正初衷。

  之后,印度本土随着印度教信仰势力与日增长,再加上后来伊斯兰教的进入,至公元十三世纪印度佛教基本灭绝。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

返回目录

--------------------------------------------------------------------------------

更多王孺童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