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次第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来源:   作者:庄春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次第

 

  十、次第

  修行的内容,在宏观上,有一定的次第可以分别,但要断然地划开各个次第的分界,恐怕并不适当。因为,在修学的过程中,各次第间,常常会有相互交错重迭,需要相辅相成的反复强化、辗转增上的情形。

  戒、定、慧,是解脱道上的主要修学内容,而被称为「三学」的了。依《瑜伽师地论》对《杂阿含经》〈(三)学相应〉的解说:「如是,最初修习净戒,渐次进趣,后证无作究竟涅盘。是故,三学如是次第。」但是,次一段又说:「又,或有增上心(定)学,能引发增上慧学;或有增上慧学,能引发增上心学。」(《杂阿含经会编》中册第四百三十页,印顺法师编)这和「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的经义相符(本《剪辑》第九九条)。也就是说,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进行深刻的观察;敏锐的观察力,能尽早地察觉到游散的思绪,而迅速地予以导正,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增上。依此来看,定与慧;止与观,就不必然绝对是谁先孰后了。

  闻、思、修、证,是另一个常被论及的修学次第,其中的前后交错,也可能是这样的:先闻然后思,思惟后,也有可能才知道又有所不足,然后又回到闻的。闻、思之间,可能会有这样的交错,思与修的情况,也相类似,都可能有这样相辅相成,相互增上的情形。

  修行,是可以选择,从自己容易做到的先下手,以增加自己信心的。也可以选择,从自己的最常犯,最困扰处下手,以寻求获得比较大的突破。如何选择,就看自己的习性与因缘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应当要常借着检讨自己的贪、瞋、痴、我执是否在改善中,对法的清晰度,是否在增强中,来对所选择的方法与次第,作检证、评估与修正。

   94.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得究竟智,亦复不说一切诸比丘初得究竟智。然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或有信者,便往诣、奉习、一心听法、持法、思惟、评量、观察、身谛作证、慧增上观。彼做是念:此谛我未曾身作证,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令身作证,以慧增上观。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中‧一九五)(阿湿贝经)

  ※修行,是不可能一蹴即成的,必然是依着善知识的指引,渐渐的学习,接受教导与指正,才能获得究竟智慧的。

  听来,或是阅读来的法,都需要经历思惟、评量、观察、实践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自己深刻的智慧。这是闻、思、修、证的次第。

   95.譬如以四阶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

  如是,若言: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应作是说。(杂‧四三五)

   96.于色、受、想、行、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杂‧二七)

  ※苦(现象)、集(原因)、灭(解除)、道(方法);向厌、离欲、灭尽,都有其因缘上,前后相关的次第性,也就是所谓的「法、次(下一个)法,向(趣向)」了。无间等,就是现证;澈底完成的意思。在学习的过程中,各次第间,有可能交相重迭,然而,如果各阶段要到澈底完成的程度,就得如同上阶梯一样了。厌于欲、离于欲,这是每一个解脱(灭尽)圣者的来时路。

   97.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有不悔者不应思:令我欢悦。但法自然,不悔者便得欢悦。有欢悦者不应思:令我喜。但法自然,有欢悦者便得喜。有喜者不应思:令我止。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有止者不应思:令我乐。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觉乐。有乐者不应思:令我定。但法自然,有乐者便得定心。有定者不应思:令我见如实、知如真。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不应思:令我厌。但法自然,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有厌者不应思:令我无欲。但法自然,有厌者便得无欲。有无欲者不应思:令我解脱。但法自然,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贪)、怒、痴。(中‧四三)(不思经经)

  ※这是从持戒→不悔→欢悦→喜→止→觉乐→定心→知如真→厌→无欲,最后解脱贪、瞋、痴的过程,是戒、定、慧,修学次第的更进一步细分了。过程中,强调「但法自然」;也就是强调「因果相应;水到渠成」的作用:但依着正确的方法去做,就能随顺法的特性,自自然然,毫不勉强地,一步步自我提升了。

   98.若以戒净、心净、见净、疑盖净、道非道知见净、道迹知见净、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者,则以有余称说无余。若离此法世尊施设无余涅盘者,则凡夫亦当般涅盘,以凡夫亦离此法故。但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也。昔拘萨罗王波斯匿,在舍卫国,于婆鸡帝有事,彼作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从舍卫国出,乘初车至第二车,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乘第三、四、五、六车,舍第六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鸡帝。(中‧九)(七车经)

  ※《中阿含‧七车经》的譬喻,常被用来作为佛法修学,必要有一定次第的诠释。然而,经中也表现着另一层讯息:那就是解脱修学的完整性--从舍卫国,必要走完每一吋距离,才能到达婆鸡帝城。修行也是这样的,需要点点滴滴地去完成,是水到渠成;聚沙成塔的整体性功夫。经中说戒净、心净、见净、疑盖净、道非道知见净、道迹知见净、道迹断智净,简要地来说,就是戒、定、慧、解脱了。解脱(无余涅盘),是对1.戒净、2.心净、3.见净、4.疑盖净、5.道非道知见净、6.道迹知见净、7.道迹断智净等内容的完成而说的,缺了这七个内容的任何一个,就无法完成解脱了。

   99.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杂‧四六三)

  ※注意力的集中(止),有助于进行深刻的观察(观);敏锐的观察力,能尽早地察觉到游散的思绪,而迅速地予以导正,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增上。

   100.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盘。(杂‧三四六)

  ※什么是法住智?《瑜伽师地论》归纳成「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杂阿含经会编》中册第六十五页,印顺法师编);杨郁文先生批注为「知晓一切世间因果道理」(《佛光大藏经阿含藏杂阿含经》第二册第六十五页注一);印顺法师解释为「缘起被称为法性、法住」(《空之探究》第一五一页,《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十四及二十八页)。而涅盘智,则是契入涅盘的体验。「先知法住,后知涅盘」,是早期佛教僧团中,对修行次第的一贯主张。而后来的龙树菩萨,提出「不由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的主张,正是这种精神的重现。缘起的世间,有着千差万别。修行者,并不是在要求自己忽略这个千差万别,而是在清除内心,因为这个千差万别,所引起的贪、瞋、痴。另外,从经中故事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佛陀时代,也有不会初禅以上禅定技巧的阿罗汉解脱圣者。

返回目录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