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七、其它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来源:   作者:庄春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七、其它

 

  十七、其它

   143.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杂‧七六○)

  ※正见的建立,是八正道中的首要基石,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具关键性。

   144.鄙法不应近,放逸不应行,不应习邪见,增长于世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杂‧八○○)

  ※担心隔世之迷呢?还是担心邪见未除?

   145.摩诃男白佛言: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杂‧九二二)

  ※已经向东倾斜的树,如果截断树根,那么,必然是向东倒下的。

  修行者实在用不着担心来世的因缘,因为这一生习性的转变,才是关键,才是当务之急。

   146.离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诸梵身天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

  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襌成就游。诸晃昱天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

  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襌成就游。诸遍净天者,受无喜、乐,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

  乐灭、苦灭,喜、乐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诸果实天者,受舍、念、清净乐。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中‧一六八)(意行经)

  ※从初禅到四禅,由踊动的喜悦,到苦乐俱舍,有着不同层次的心灵世界。如果常常进入这些禅定,但尚未能破除我见执着,得到解脱,那么,命终之后,必然会出生于与这些禅定心境相同的天界去。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相同习性与喜好的缘故。

  四禅是这种情形,其它更深的襌定,也是这样的。

   147.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增‧八二)

   148.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禅定)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增‧三八三)

  ※禅定,可以引发很吸引人的神通能力。然而禅定与神通能力,都还在世俗之列,解脱的圣者,是不必然要具备神通能力的。修行,切莫走入神秘的歧途里。

   149.行八种之道,及七种之法:

  等见者;若一心念正见者,念觉意不乱也。

  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诸法,法觉意也。

  等语者;身意精进,精进觉意也。

  等业者;一切诸法得生,喜觉意也。

  等命者;知足于贤圣之财,舍家财,安其形体,猗觉意也。

  等方便者;得贤圣四谛,尽除诸结,定觉意也。

  等念者;观四意止,身无牢固,皆空无我,护觉意也。

  等三昧者;不获者获,不度者度,不得证者,使得证也。(增‧三六八)

  ※八种道,就是八正道;七种法,就是七觉支,都是三十七道品的一环。两者之间,可以有这样的关联,也值得参考。

   150.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序品)

  ※修行,就是不断地净化内心,除邪颠倒,去愚惑想,这是内在的。而表现在行为上的,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行为端正。

   151.有世八法,随世回转: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当求方便,除此八法。(增‧三八七)

  ※利、衰、毁、誉、苦、乐、称、讥,就是中国典故里的八风,笼统来说,就是名与利了。现在,想一想:车子被偷了,让我到现在仍然心疼吗?上司老板的责怪,让我心情恶劣了吗?别人的赞美,让我感觉特别轻快了吗?感冒头痛,浑身不舒服,情绪低落到极点了吗?受到委屈,觉得郁卒难消,或愤愤不平了吗?小心!八风吹动了?

   152.舍利弗言:「云何焰摩迦!色为常耶?为非常耶?」答言:「无常。」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

  复问:「色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问:「色是如来耶?受、想、行、识是如来耶?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焰摩迦比丘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杂‧一○六)

  ※人们总以为,生命中应当存在着某种不会被改变的本质,那才是真正的「我」。人们在五蕴中寻找这个本质:就是色(受、想、行、识)吗?不是色吗?或是在色中呢?还是色在其中呢?然而色(受、想、行、识)等,都是无常、苦,是会变化的,都和这个要找寻的本质不符合啊!事实上这样性质的「我」,是不存在的!

  在释尊的时代,「如来」这个名称的世俗解说,就有这样的含意(请参考印顺法师着,《如来藏之研究》〈第二章‧第三节〉)。所以,经中接着以「如来」与五蕴作比较了。

  今天,有什么地方觉得不如意而郁闷吗?如果有,可能是「我执」在作祟,那就该做功课了!

   153.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已,作是念:色即是我,我即是色,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想、行、识)是我所,是名色异我。

  云何见我中色?谓见受是我,色(想、行、识)在我中,是名我中色。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想、行、识)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是名色中我。(杂‧一一一)

  ※为什么会以为色就是我呢?就像以十遍处假想观(请参考印顺法师着,《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节〉)入定(正受)修学的人,以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一样,误以假想为真实。

  为什么会说色不是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把色,当成是我所拥有的。

  为什么会说色是含在我中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把色,当成是我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说色中有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以为,这是安住在色当中的。

   154.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1.住于净戒。

   2.少欲、少事、少务。

   3.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4.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

   5.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杂‧八一三)

  ※安那般那,又译为出入息,是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呼吸的修行方法,其目的,是在锻炼自己的专注能力。专注能力强,才能进一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忙碌的生活,纷飞的思绪,奔驰的意欲,都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与锻炼。

   155.1.当亲近善知识,2.当闻法,3.当知法,4.当法法相明。此四法,多饶益人。(增‧二一六)

   156.流者,谓八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1.亲近善男子,2.听正法,3.内正思惟,

   4.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1.于佛不坏净,2.于法不坏净,3.于僧不坏净,4.圣戒成就。(杂‧八五五)

  ※当珍惜善知识的引导,当多闻法,而更重要的是︰多思惟法,一步步的实践法。

   157.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渡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增‧四二六)

  ※要影响周遭的人,入于正法,就先当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自己合乎正法做起吧!

   158.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句,闻可得道。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已忍者上。(增‧二七五)

  ※不要忘失了广学多闻的目的,是在改造自己,净化自己,而不是作学问的堆栈。

   159.犹如有人身被毒箭,作是念: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世有常,我不一向说此,何以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盘,是故我不一向说此。

  何等法我一向说耶?此义我一向说: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我一向说。以何等故,我一向说此?此是义相应、是法相应、是梵行本,趣智、趣觉、趣涅盘。(中‧二二一)(箭喻经)

  ※等到弄清楚,那只伤人毒箭的来历,才肯面对伤势,接受治疗,恐怕早已病入膏肓了!

  修行者,切莫将生命,浪费在与自、他身心净化无关的领域里。

   160.有四大广演之义:所谓1.契经、2.律、3.阿毗昙(论法)、4.戒。(增‧二四九)

  ※这是《阿含经》中,判断是否合乎佛法的基本态度。四大标准中,没有「人」的因素。

   161.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杂‧一一三○)

  ※这是佛陀以反问的语气,肯定「人道难得」,与波斯匿王间的问答。人身难得,可别又混过这辈子,蹉跎于佛法之外啊!

   162.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三○○)

  ※印顺法师在其《印度之佛教》自序中,说其﹃读得「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句,有所入,并说「吾为之喜极而泪」。﹄

  以人间为善趣,以人为本的修行观念,是属于早期佛教圣典的一贯精神,也应该是当时佛教教团的风格。

  修行者当善把握、珍惜生为人的修行机会,而不宜妄自菲薄,只顾自叹罪业深重,或一味地求于脱离人间。

   163.尊者阿难答曰: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中‧一四五)(瞿默目揵连经)

  ※「依法不依人」,这是以真理为先的理性态度。「尊重权威」,仅是尊重权威者,在其「权威领域」中,对真理(法)的理解而已。借人而知法,重点仍然在「法」,而不是「人」(权威者)。

   164.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长‧二)

  ※这是佛陀入灭前,所留下来的最后教诫。佛陀所说的经、戒,就是我们通称的佛法了。以法为师,以法为持,以法为护,是修行者所应当谨记在心,而常反省检讨的。

  一分钟正思惟

  生活中,或许有着些零碎,而不太好利用的空档,

  如正在排队等着做什么的,

  那么,好像可以随机地翻开一页,顺着文字,

  回想着这段经文的教导;

  反省着这一天以来,是不是有所违背与不足,

  给自己,充个电吧!

  就像拾穗一样。

   025.心不专定,心回转疾,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

   022.不随心自在!

   133.不顾声、色,护持油钵。

   002.随时荫馏,消息冷暖。

   012.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004.善调琴弦,不缓、不急。

   131.随顺觉。

   019.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

   012.不受、不取、不味,护六根。

   107.不顾念过去,不欣乐未来,不染着现在。

   018.饮食知节,趣欲支形。

   151.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124.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

   135.于诸世间无所取!

   136.舍离重担,离诸有结。

   027.唯生身受,不生心受,不被第二毒箭。

   027.于乐受,贪使不使!

   027.于苦受,恚使不使!

   027.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

   031.寂静、清凉、真实。

   038.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

   081.有漏从见、护、离、用、忍、除、思惟断。

   085.不恶语言,便不瞋恚。

   048.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悔过渐复薄!

   071.欲贪是系。

   057.兴欲爱想,便生欲爱,长夜习之,无有厌足。

   058.未离欲者,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

   060.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066.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

   069.骨锁、肉聚、蜜涂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

   072.此身观悉无常,都无所著。

   044.雪揣、土坏、野马、空拳、聚沫、浮泡、芭蕉。

   116.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于异时一切悉无。

   106.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

   105.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103.无常、苦、空、非我。

   104.我胜、我等、我劣,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120.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086.当舍是法,况非法耶?

   087.念欲恶;恶念欲亦恶;断贪,亦断着。

   083.自通之法: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

   088.唯忍能止诤,无怨能胜怨。

   073.因欲缘欲,展转共诤。

   092.莫令我异于世人。

   111.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115.若见缘起便见法。

   119.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

   120.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130.起苦、乐心,是名味。

   129.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患。

   129.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离。

   096.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

   123.持此咒令脱我苦耶?

   141.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142.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

   161.人身难得,人间为善趣。

   163.依法,不依人。

   137.自依、法依、不异依。

   164.经、戒,是护、是持。

返回目录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