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南传五部经:长部经典二(15)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1日
来源:   作者:南传五部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南传五部经:长部经典二(15)

 

  一五 大缘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的长阿含卷一三之大缘方便经(大藏正一),中阿含卷二四之大缘

  经(大正藏二六),人本欲生经(大正藏一四),大生义经(大正藏五四)。本经之发起

  因由,是阿难对世尊所说之缘起法,言不很深邃而很容易了知;世尊则宣说,因不觉悟

  此法,不得出离轮回,是缘之诸支(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名色、识)等相

  关关系,更说我执之四种、七识住、八解脱等。一、本经唯举九支,二、于爱支之下更

  于求下利、用、欲、著、嫉、守、护之支未连接于爱,顺次述由爱之发生,最后说缘于

  守护而生执杖、执剑、斗、诤、争论、恶口、妄语等无量罪恶之法;由此连接至受,换

  言之,于说缘起支之文中,存有一系列的注释记述。而于本经异译之一的人本欲生经,

  传说有道安的注释,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及其异译之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婆沙论,俱

  舍论等,引用大缘方便经,说缘起为经,而知后世存在有重经的一系统,本经对于考究

  十二因缘说是不可忽视的。

  --------------------------------------------------------------------------------

  一五 大缘经

  II.55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之剑磨瑟昙,名为拘楼之市镇。

  尔时,长老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长老

  阿难问世尊言:

  “世尊!希有哉!不可思议哉!此缘起法甚深远,有深远相。但如我等观察,却

  甚明显。”

  “阿难!勿作如是言,阿难!勿作如是言。阿难!此缘起法甚深远,有深远相。

  阿难!因不觉、不彻见此法,此有情类,如丝缕缠结1,如肿物所蔽2,如文叉草、

  波罗波草[之乱杂],故不得出离恶生、恶趣、地狱之轮回。”

  二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老死耶?’应该答:‘有。’若言:‘缘

  何而有老死耶?’应该说:‘缘生而有老死。’

  56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生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

  一五 大缘经                                         一

  -----------------------------------------------------------------------

  长部经典二                                          二

  生耶?’应该说:‘缘有而有生。’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有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

  有耶?’应该说:‘缘取而有有。’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取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

  取耶?’应该说:‘缘爱而有取。’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爱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

  爱耶?’应该说:‘缘受而有爱。’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受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

  受耶?’应该说:‘缘触而有受。’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触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

  触耶?’应该说:‘缘名色而有触。’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名色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

  有名色耶?’应该说:‘缘识而有名色。’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识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

  识耶?’应该说:‘缘名色而有识。’

  三  阿难!如是缘名色而识[生],缘识而名色[生],缘名色而触[生],缘触而受

  [生],缘受而爱[生了,缘爱而取[生],缘取而有[生],缘有而生[生],缘生

  57 而老死[生],缘老死而愁、悲、苦、忧、恼[生]。如是有一切苦蕴之集。

  四  如是既说,‘缘生而[有]老死’。阿难!如何缘生而[有]老死?此乃应如是

  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不生时——犹如:于天之天相3、乾闼

  婆之乾闼婆相、夜叉之夜叉相、物精之物精相、人之人相、四足之四足相、鸟之鸟

  相、蝎蛇之蝎蛇相——阿难!若诸有情如实不生形状,即一切之不生时,可施设老

  死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其有老死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生。

  五  如是既言,‘缘有而有生。’阿难!如何是缘有而有生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

  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不生时——犹如:欲有、色有、无色有——无一切

  之有时,可施设生耶?”

  一五 大缘经                                         三

  -----------------------------------------------------------------------

  长部经典二                                          四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其有生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有。

  六  如是既言,‘缘取而有有。’阿难!如何缘取而有有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

  58 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取之时——犹如: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无一切取之时,可施设有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有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取。

  七  如是既言,‘缘爱而有取。’阿难!如何缘爱而有取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

  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爱之时——犹如: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

  爱、法爱——无一切爱之时,可施设取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取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爱。

  八  如是既言,‘缘受而有爱。’阿难!如何缘受而有爱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

  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受之时——犹如: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

  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无一切受时、可

  施设爱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爱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取。

  九  如是,阿难!缘受而爱生,缘爱而求生,缘求而利生,缘利而用生,缘用而欲

  [贪]生,缘欲而耽著生,缘耽著而悭吝生,缘悭吝而守护生,缘守护而执杖、执

  59 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语等,无数罪恶之法生。

  一0  如是既言,‘缘守护而执仗、执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语等,无数

  罪恶之法生。’阿难!如何是缘守护而执杖、执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

  语等,无数罪恶之法生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

  无守护,即一切之无守护时,由守护之法灭而执杖、执剑、斗、诤、竞、争论、恶

  口、妄语等,无数罪恶之法亦生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执杖、执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语等,无数

  一五 大缘经                                         五

  -----------------------------------------------------------------------

  长部经典二                                          六

  罪恶法生之因,其因缘,其缘[而]称谓守护。

  一一  如是既言,‘缘悭吝而有守护。’阿难!如何缘悭吝而有守护耶?此乃应如是

  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守护,即无一切守护之时,由悭吝灭,

  亦施设守护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守护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悭吝。

  60 一二  如是既言,‘缘悭吝而有守护。’阿难!如何缘悭吝而有守护耶?此乃应如是

  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悭吝,即无一切悭吝之时,由悭吝之

  灭,亦施设守护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悭吝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悭吝。

  一三  如是既言,‘缘贪著而有悭吝。’阿难!如何缘贪著而有悭吝耶?此乃应如是

  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贪著,即无一切贪著时,由贪著之灭,

  亦施设悭吝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悭吝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贪著。

  一四  如是既言,‘缘欲而有贪著。’阿难!如何缘欲而有贪著耶?此乃应如是知,

  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欲,即无一切欲时,由欲之灭,亦施设贪

  著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贪著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欲。

  一五  如是既言,‘缘用而有欲。’阿难!如何缘用而有欲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

  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用,即无一切用时,由用之灭,亦施设欲耶?”

  61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欲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用。

  一六  如是既言,‘缘利而有用。’阿难!如何缘利而有用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

  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利,即无一切利时,由利之灭,亦施设用耶?”

  “世尊!实不然。”

  一五 大缘经                                         七

  -----------------------------------------------------------------------

  长部经典二                                          八

  “是故,阿难!于此,有用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利。

  一七  如是既言,‘缘求而有利。’阿难!如何缘求而有利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

  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求,即无一切求时,由求之灭,亦施设利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利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求。

  一八  如是既言,‘缘爱而有求。’阿难!如何缘爱而有求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

  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爱——犹如:欲爱、有爱、非有爱——无一切爱

  时,由爱之灭,亦施设求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求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爱。

  阿难!有如是二法,依二法之结合,则是受。

  62 一九  如是既说,‘缘触而有受。’阿难!如何缘触而有受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

  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触,即无一切触时——犹如:眼触、耳触、鼻触、

  舌触、身触、意触——由触之灭,亦施设受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受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触。

  二0  如是既言,‘缘名色而有触。’阿难!如何缘名色而有触耶?此乃应如是知,

  阿难!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有名身之施设,若无其形相、标相、相

  貌时,尚于色身,施设名目之触4 (心触)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施设色身,若无其形相、标相、相

  貌时,尚于名身,施设有对触(身触)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施设名身及色身,若无其形相、标

  相、相貌时,尚施设名目之触及有对触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施设名色,若无其形相、标相、相

  貌时,倘施设名色耶?”

  一五 大缘经                                         九

  -----------------------------------------------------------------------

  长部经典二                                          一0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触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名色。

  63 二一  如是既言,‘缘识而有名色。’阿难!如何缘识而有名色耶?此乃应如是知,

  阿难!识不入母胎时,尚且名色能结成于母胎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识若入母胎后而消灭,名色尚能出现于[名色之]相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识于幼者,即在男童或女童被切断时,名色尚且能增大、成长、发达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名色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识。

  二二  如是既言,‘缘名色而有识。’阿难!如何缘名色而有识耶?此乃应如是知,

  阿难!识若不得依据于名色时,于未来,尚亦施设生、老、死、苦集之存在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识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名色。

  阿难!由此范围有生、老、死、或再生,由此范围有增语道、言语道、施设道

  64 、智慧界、流转轮回,由此范围施设现相,此名色即与识俱。

  二三  复次,阿难!施设我者,至何种程度耶?阿难!施设我为有色、有量者说:

  ‘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难!施设我为有色、无量者说:‘我之我是有色、

  无量。’又阿难!施设我为无色、有量者说:‘我之我是无色、有量。’又阿难!

  施设我为无色、无量者说:‘我之我是无色、无量。’

  二四  阿难!此中,施设我而说有色、有量者,或于现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有量;

  或于来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有量。而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将令合致此相。’

  是故,阿难!彼执我为有色、有量是耶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施设我而说有色、无量者,或于现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无量;

  或于来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无量。而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将令合致此相。’

  是故,阿难!彼执我为有色、无量是耶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施设我而说无色、有量者,或于现世,施设我而说无色、有量;

  或于来世,施设我而说无色、有量……乃至……于来世,施设我而说无色、无量。

  一五 大缘经                                         一一

  -----------------------------------------------------------------------

  长部经典二                                          一二

  65 而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将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执我为无色、无

  量是耶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如是为施设我者之所说。

  二三  阿难!不施设我,不说此者至何种程度耶?阿难!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者,

  不说:‘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难!不施设我为有色、无量者,不说:‘我

  之我是有色、无量。’又阿难!不施设我为无色、有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无色、

  有量。’又阿难!不施设我为无色、无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无色、无量。’

  二六  阿难!此中,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不作此说者:或于现世,不施设我为

  有色、有量,不作此说;或于来世,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不作此说;不思惟:

  ‘若与此有异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不执我为有色、有量之邪

  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不施设我为有色、无量,不作此说者:或于现世,不施设我为有

  色、无量,不作此说;或于来世,不施设我为有色、无量,不作此说;不思惟:‘若

  与此有异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不执我为有色、无量之邪见,

  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不施设我为无色、有量,不作此说者:或于现世,不施设我为无

  色、有量,不作此说;或于来世,不施设我为无色、有量,不作此说;不思惟:‘若

  与此有异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不执我为无色、有量之邪见,

  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不施设我为无色、无量,不作此说者:或于现世,不施设我为无

  色、无量,不作此说:或于来世,不施设我为无色、无量,不作此说:不思惟:‘

  66 若与此有异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不执我为无色、无量之邪见,

  盖,可为至言。

  阿难!如是,不施设我者不作是说。

  二七  阿难!要如何观察我耶?阿难!对于受:或以‘受是我之我。’或以‘受实

  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阿难!如是观察我。或以‘受实非我之我,

  又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应依我之领纳,即受之法,始是我之我。’阿难!如

  是观察我。

  一五 大缘经                                         一三

  -----------------------------------------------------------------------

  长部经典二                                          一四

  二八  阿难!此中,对于言受是我之我者,不得不如是言.‘友!此受有三,是乐

  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等三受之中,汝见何为我耶?’

  阿难!若于某时,领纳乐受,其同时不领纳苦受,又不领纳不苦不乐受,其时

  应唯领纳乐受。阿难!若又于某时,领纳苦受,其同时不领纳乐受,又不领纳不苦

  不乐受,其时应唯领纳苦受。阿难!若又于某时,领纳不苦不乐受,其同时不领纳

  乐受,又不领苦受,其时应唯领纳不苦不乐受。

  67 二九  阿难!乐受实是无常、有为、缘起之法、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欲之法、

  灭法也。阿难!苦受亦实是无常、有为、缘起之法、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欲之

  法、灭法也。阿难!不苦不乐受亦实是无常、有为、缘起之法、灭尽之法、败坏之

  法、离欲之法、灭法也。若领纳乐受,还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于乐

  受之灭,实应不得思惟:‘我之我灭。’若领纳苦受,还是思惟:‘此是我之我’

  者,彼又依于苦受之灭,实应不得思惟:‘我之我灭。’若领纳不苦不乐受,还是

  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于不苦不乐受之灭,实应不得思惟:‘我之我灭。’

  对如是言:‘受是我之我’者,要于现见之法,观察我是无常、乐、苦皆[归

  于消]灭之生灭法。阿难!是故,依此,不可能观察‘受是我之我。’

  三0  阿难!此中,又言:‘受实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对彼应

  如是言:‘友!无一切所受之处,于其处还得思惟‘有我’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是故,依此,不可能观察‘受实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

  三一  阿难!此中,又言:‘受实非我之我,我之我亦非不得感受者,我应依我之

  领纳,即我之我是受法’对彼应如是言:‘友!一切感受完全消灭时,即无一切受,

  由此受之灭,还得有思惟:于此‘有我之我’耶?”

  “世尊!实不然。”

  68     “是故,阿难!依此,不可能观察‘受实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

  应我之领纳,即我是受法。’

  三二  阿难!是故,比丘不观察受是我,亦不观察不得感受者是我:又不观察我应

  依我之领纳,即我之我是受法。不观如是之我者,彼于世间之任何者皆不执著。不

  执著故,无有恐怖。无有恐怖故,唯独般涅槃,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一五 大缘经                                         一五

  -----------------------------------------------------------------------

  长部经典二                                          一六

  已作、更无后有。’阿难!如是,心解脱之比丘,不问:‘如来死后有耶?’若彼

  执著是言者,彼则非正。不问:‘如来死后无耶?’若彼执著是言者,彼则非正。

  不问:‘如来死后亦无耶?’若彼执著是言者,彼则非正。不问:‘如来死后亦非

  有亦非无耶?’若彼执著是言者,彼则非正。此乃依如何之因由耶?阿难!比丘由

  此范围证知增语道、言语道、施设道、智慧界、流转轮回5而解脱。对证知如是解

  脱之比丘,不知不见[之徒],执著[是见]者则不正。

  69 三三  阿难!彼识住有七,处有二。何者为七[种识住]?阿难!有种种身、种种想

  之有情,即人、一类天神与一类堕地狱者,此为第一识住。

  阿难!有种种身,一类想之有情,即有依初禅而生之梵众天,此为第二识住。

  阿难!有一类身,种种想之有情,即光音天,此为第三识住。

  阿难!有一类身,一类想之有情,即偏净天,此为第四识住。

  阿难!有超一切色想,超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是‘空无边’而生于空无边

  处之有情6,此为第五识住者。

  阿难!有超一切空无边处,是‘识无边’而生于识无边处之有情,此为第六识

  住。

  阿难!有超一切识无边处,是‘无所有’而生于无所有处之有情,此为第七识

  住。

  [二处者,第一]是无想有情处,第二是非想非非想处。

  三四  阿难!此中,有种种身、种种想之有情,即人、一类天神及一类堕地狱者,

  为第一识住,知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

  回之]出离。且彼还得此[识住]而欢喜耶?”

  70     “世尊!实不然。”

  “阿难!此中,超一切识无边处,是‘无所有’而无所有处者,为第七识住,知

  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

  彼还得此[识住]而欢喜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此中,无想有情处是如是,知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

  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得依此[处]而欢喜耶?”

  一五 大缘经                                         一七

  -----------------------------------------------------------------------

  长部经典二                                          一八

  “世尊!实不然。”

  “阿难!此中,非想非非想处是如是,知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

  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还得依此[处]而欢喜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比丘如实知此等之七识住及此等二处之集、灭、福、祸、出离,

  由生(缘起)而解脱。阿难!此比丘名为慧解脱。

  三五  阿难!此解脱有八,何为八耶?有色者观色,此为第一解脱。

  内无色、有想者观外色,此为第二解脱。

  71     唯‘清净’[观]解脱,此为第三解脱。

  起一切色想,起一切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空是无边’,达空无边处而住。

  此为第四解脱。

  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达识无边处而住。此为第五解脱。

  超一切识无边处,‘是无所有’,达无所有处而住。此为第六解脱。

  超一切无所有处,达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为第七解脱。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达想受灭尽而住。此为第八解脱。

  三六  阿难!是故,比丘顺入于此等之八解脱,或逆入,或顺入,乐时、乐所,只

  要于乐之间,出入此,如是,由有漏之灭——于现见之法自知,现证此——达无漏

  心解脱、慧解脱而住。阿难!此比丘名为俱解脱(者)。阿难!此俱解脱之外,且无

  更殊胜之解脱。”

  世尊如是说已,长老阿难闻世尊之所说,欢喜踊跃。

  注1 “如丝缕缠结”tantakulaka-jata,于翻译名义集有tantra-jala-jatah(如乱发),如神博士

  之推定,应是相当此巴利语之梵语tantra-kulaka-jatah之误。

  2 “如肿物所蔽”gulagunthika-jata名义集,此相当于汉译(北传)之“如乱丝”。

  3 “天之天相”devanam va devattaya,人本欲生经、大因经,作神神种,天天种,devatta

  是“天之事”或“天之本性”的意义,两者文法上之格有不同,今以“天之天相”译之。

  4 “名目之触”adhivacana-samphassa对语于其次出“有对之触”patigha-samphassa名色

  之“名”指五蕴中受、想、行、识的心,以知心是唯名而无形体。色是极微所成之质碍谓有

  一五 大缘经                                         一九

  -----------------------------------------------------------------------

  长部经典二                                          二0

  色蕴。而直译为名目之触,即前者当名之触,于本文括孤中,率直表现此义,以载大缘方

  便经之译语:“心触”。对此,“有对触”,是对色之触,此文以载同经译语之“身触”。然

  adhivacana中阿含大因缘经,译为增语。

  5 底本yavata vatta子虽重复,但于异本不重复,今信异本篇正确,故从之而译,因为此

  于底本第二二节不重复。

  6 原文satta是satta之误。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