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续1)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1日
来源:   作者:南传五部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续1)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一二

  第二 适切业品

  六十一

  一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66 二  “长者!此等之四法,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四者为何?

  我愿如法得财,此谓第一可爱、可乐、可意,是世间难得法;如法得财已,愿

  亲戚、亲友俱称誉于我,此谓第二……是世间难得之法;如法得财已,得亲戚、亲

  友俱称誉已,保持久活长寿,此谓第三……世间难得之法;如法得财已,亲戚、亲

  友称誉已,保持久活长寿已,身坏而死后,生于善趣、天界,此谓第四可爱、可乐、

  可意,是世间难得之法。

  长者!此等四法,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1。

  三  长者!世间有四法,令能获得此等可爱、可乐、可意,难得之四法。四者为何?

  即: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

  四  长者!又,云何是信具足?长者!世间有信心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谓彼

  世尊是: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长者!

  此名信具足。

  五  长者!又,云何是戒具足?长者!世间有圣弟子,离杀生……乃至……离谷酒、

  果酒之有酒分放逸处。长者!此名戒具足。

  六  长者!又,云何是舍具足?长者!世间有圣弟子,以离悭吝垢之心住家,容易

  舍,净手、好乐舍弃、易乞、欣颁施物。长者!此名舍具足。

  七  长者!又,云何是慧具足?长者!以贪、恶欲所蔽心住,作非所应作,背所应

  67 作,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共称誉与安乐。长者!以嗔所蔽心住,……失。长者!

  以惛眠所蔽心住,……失。长者!以掉悔所蔽心住,……失。长者!以疑所蔽心住,

  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失称誉与安乐。

  八  长者!彼圣弟子,知贪、恶欲是心杂染,断除心杂染之贪、恶欲。知嗔是心杂

  染,断除心杂染之嗔。知惛眠……断除……。知掉悔……断除……。知疑……断除。

  长者!圣弟子2知贪、邪欲是心杂染,断除心杂染贪之邪欲故;嗔是……断除故;

  惛眠是……断除故;掉悔是……断除故;疑是……断除故。长者!此圣弟子名大

  四 集 第二 适切业品                                 一一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一四

  慧、广慧、明见、具慧。此名慧具足。

  长者!此等四法,是可爱、可乐、可意,世间难得之四法,能令获得。

  九  长者!如是圣弟子,奋发淬励、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财,能作四业。

  四者为何?

  一0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奋发淬励、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财,强使自

  身欣乐,拥护正乐,强使父母欣乐,拥护正乐,强使妻子、奴仆、佣人欣乐,拥护

  正乐,强使朋友、同僚欣乐,拥护正乐,此是彼第一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68 一一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奋发淬励、流汗、如法臂力,以依德得财,当遇水、

  火、王、贼、敌相续者之灾害,乃至所有灾害时,由财可防御,以幸福自身。此是

  彼第二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一二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奋发……依德得财,能作五种献供。即:于亲族献供、

  于宾客献供、于失亡[亲族]献供、于王献供、于天献供是。此是彼第三机会,造

  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一三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奋发……依德得财,施与所有沙门、婆罗门中之离狂

  醉放逸、安住忍辱柔和、调伏自己、寂静自己、安泰自己者,于沙门、婆罗门中,

  彼得最上、生天、有乐异熟、招天[胜妙]之果,此是彼第四机会,造福且正确受

  用[财富]。

  一四  长者!如是圣弟子,奋发淬励、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财,能作此等

  四种适切业。长者!除此等四种适切业,尽所有财,长者!此等财是非用处、非造

  福,名非正确因3所受用。长者!由此等四种适切业,尽所有财。长者!此等财是

  用处、是造福,名正确因所受用。”

  一五          财物是为所受用4       当我有灾害之时

  被佣扶养者皆散        进献上位作布施

  更亦五种之献供        于戒具足有自制

  梵行者5是当亲近       当住于贤人家时

  令求财之所求6者       我今已达无悲悼

  69               人当随念于此事        体践领得人圣法

  现世于彼人赞慕        死后欢欣生天国

  四 集 第二 适切业品                                 一一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一六

  注1 难得 底本manapa以下脱漏dullabha,依暹本补之。

  2 圣弟子 底本之ariyasavako,在暹本作ariyasavakassa,正确。

  3 以非因底本之才atanaso,在暹本作anayatanaso,正确。

  4 受用 底本之bhutta,系bhutta之误植。

  5 梵行者底本之brahmacarayo,系brahmacarayo之误植。

  6 所求 底本之atho,在暹本作attho,正确。

  六十二

  一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世尊告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二  “长者!此等之四乐,是受欲在家众,逢时遇机会之所体味。四者为何?

  即:所有乐、受用乐、无债乐、无罪之乐是。

  三  长者!云何是所有乐耶?

  长者,世间善男子,有如法之财,奋发、淬励、流汗、以臂力、依德而得,彼

  思我有如法之财,……如法而得,作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所有

  乐。

  四  长者!又,云何是受用乐耶?

  长者!世间有善男子,奋发、淬励、流汗、以臂力,受用依德而得如法之财,

  又依财作福。彼思我奋发、淬励……,受用如法之财,又依财作福,作思惟体味其

  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受用乐。

  五  长者!又,云何是无债乐耶?

  长者!世间有善男子,不论何人,或多或少,一无少许所负荷,彼思我于任何

  人,或多或少,曾无少许负荷,作此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无债

  之乐。

  六  长者!云何是无罪之乐耶?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有无罪身业、无罪语业、无罪意业。彼思我有无罪身业

  70 ……有无罪意业,作此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无罪之道。

  长者!此等之四乐,是受欲在家众,逢时遇机会之所体味。”

  四 集 第二 适切业品                                 一一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一八

  七         了知无债乐          忆念一切乐

  善体财物乐1         人与慧观察

  智者察双方          不及无罪乐

  是十六之一

  注1 财物乐 底本之bhoga sukham,应是bhogasukham之误植。

  六十三1

  一  “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尊重父母,是梵天在。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

  是先轨范师。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是先天神在。诸比丘!当子在家,于

  家尊重父母,是应请者2在。

  二  诸比丘!梵天者,此是父母之称。诸比丘!先轨范师者,此是父母之称。诸比

  丘!先天神者,此是父母之称。诸比丘!应请者,此是父母之称。何以故?诸比丘!

  父母对子,施与多大恩惠,爱护、抚养于子,一如此世所见者。”

  三  父与母与梵天……[乃至]

  死后天处有欢喜3。

  注1 同于三集第四之三十一(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一九·第四八使品三十一),只有加添“先天

  神”之一段。

  2 应请者(ahuneyya),于上记之处,译为可供养者,今从玄奘之译语,而作斯译。

  3 有欢喜 底本之modatiti,作先前回处及暹本,应采作pamodatiti。

  六十四1

  71 一2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补持伽罗3,则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杀生,不与取,行邪欲,语虚诳。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补特伽罗,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4          杀生不与取          取复口虚诳

  尚与他妻通          不称赞贤人

  四 集 第二 适切业品                                 一一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二0

  注1 底本 缺标题数字,今私补。

  2 一 底本作4字,盖虽与前之六十三相连续,但不太妥当。

  3 补特伽罗 底本之samannagato,在暹本作samannagato puggalo,于此据之。其次

  之注※有者亦然。

  4 底本作5字,与2条之下所述者,同其理由,改如今状。

  六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即:以色为量,满足于色;以声为量,满足于声;以粗为量,满足于粗;以法

  为量,满足于法是。

  诸比丘!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二         量于色或复          寻声而信认

  具备欲贪力          人人不知彼

  不知内见外          凡愚而偏覆

  只为声所导          不知内见外

  固守外果报          彼复为声导

  内外知又见          离覆见于彼

  无导而于声

  六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即:有贪、有嗔、有痴、有慢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72 二         贪染可贪物          不乐可爱色

  劣有情昏迷          增长为戒缚

  由贪嗔又痴          为生犹不知1

  苦伴引苦果          造具不善业

  人为无明覆          无眼为盲引

  四 集 第二 适切业品                                 一二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二二

  我等犹如是          不想此常相

  注1 底本capi viddasu,在暹本作capi aviddasu,正确读法,应是capy aviddasu。

  六十七1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一比丘被蛇咬死。

  于是,甚多比丘诣至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诸比丘,白

  世尊言:

  二  “大德!此舍卫[城]有一比丘被蛇咬死。”

  “诸比丘!此比丘未以慈心,令四蛇王族舒偏。诸比丘!若此比丘以慈心,令四

  蛇王族舒偏,诸比丘!此比丘被蛇咬,则不致于死。以何为四蛇王族耶?

  即:毗楼博叉蛇王族、伊罗钵多蛇王族、尸婆弗多蛇王族、黑瞿昙蛇王族是。

  诸比丘!此比丘未以慈心2,令四蛇王族舒偏,若此……,则不致于死。诸比丘!

  我为防已、为护己、为救己,以慈心容许此四蛇王族舒偏。”

  三3           我慈于毗楼博叉          我慈于伊罗博多

  我慈于尸婆弗多          我亦慈于黑瞿昙

  我并慈于无足者          我更慈于二足者

  73               我慈于彼四足者          亦复慈于多足者

  无足者不致害我          二足者亦勿害我

  四足者亦勿害我          多足者亦勿害我

  一切有情皆为生          一切存活无均遗

  一切有幸得遇善          任谁亦将不临恶。

  佛4乃无量,法是无量,僧亦无量。匍行、蛇蝎、百足、蜘蛛、蜥蜴、鼠等乃

  有量5,我令作护,我令作救,有情还去,我归命世尊,我归命七正自觉者。

  注1 参阅杂阿含九(大正藏、二·六一a)、随勇尊者经(大正藏、一四.七七三a)

  2 以慈心 底本之mettam,在暹本作mettena,正确。

  3 此偈请参阅Cv.V.6;Jat.no.203(汉译南传大藏经、三三·二0三犍度本生故事)。

  四 集 第二 适切业品                                 一二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二四

  4 佛 指佛德,以下法、僧亦仿之。

  5 有量 于德有量之义。

  六十八1

  一  一时,世尊住提婆达多离去不久之王舍[城]中鹫峰[山]。世尊于此处,以提

  婆达多,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诸比丘!提婆达多所

  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坏自己。诸比丘!譬如芭蕉生果而害自己,生果而坏自己,

  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诸比丘!提婆达

  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坏自己。诸比丘!譬如竹生果害自己,生果坏自己,

  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提婆达多所得利

  养、恭敬、名闻,能坏自己。诸比丘!譬如芦生果害自己,生果坏自己,正是如是。

  诸比丘!提婆达多之……能坏。诸比丘!譬如骡受胎则害自己,受胎则坏自己,正

  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能坏自己。”

  二          伐芭蕉者正为果     果实如竹亦如芦

  恭敬为恶足杀人     胎于骡马如加杀。

  注1 参阅S.XVII.35;Cv.VII.2.5,杂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六b)。

  74       六十九1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勤。四者为何?

  即:防护勤、断勤、修勤、随护勤。

  二  诸比丘!又,以何谓防护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起欲、发勤、精进、策心、

  受持。诸比丘!此名防护勤。

  三  诸比丘!又,以何谓断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起欲、……受持。诸比丘!此名

  断勤。

  四 集 第二 适切业品                                 一二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二六

  四  诸比丘!又,以何谓修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未生之善法令生,起欲、……受持。诸比丘2!此名

  修勤。

  五  诸比丘!又,以何谓随护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已生之善法令住,为不忘、为信增、为广大、为修、

  为满,起欲、发勤、精进、策心、受持。诸比丘!此名随护勤。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勤。”

  六         防护与断又修习     断此等四与随护

  此乃日种之所说     现前比丘奋励此

  诸苦焉得3不灭尽

  注1 参阅杂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二一b、c)。

  2 底本缺此句,亦依暹本补。

  3 得底本之papupati,在暹本作papune ti,正确。

  七十1

  一  “诸比丘!不论在何时,王者行非法时,王之代官2亦非法;王之代官非法时,

  婆罗门、在家众亦非法;婆罗门、在家众非法时,城市村落人亦非法;城市村落人

  75 非法时,日月运转失度;日月运转失度时,则星宿运行错序;星宿运转错序时,则

  昼夜回转亦非正;昼夜回转非正时,则月半之月转替亦不正3;月半之月转替不正

  时,则年季循环亦不正;年季之循环不正时,则风吹于非时、不平等、乱方向;风

  吹非时、不平等、乱方向时,则神祇怒;神祇怒时,则天不正常降雨;天不正常降

  雨时,则谷不成熟。诸比丘!吃不成熟谷,则人人寿短、色恶、力弱,又多病。

  二  诸比丘!不论在何时,王者行如法时,则王之代官亦如法;王之代官如法时,

  婆罗门、在家众亦如法;婆罗门、在家众如法时,城市村落人亦如法;城市村落人

  如法时,则日月运转有度;日月运转有度时,则星宿运转不错序;星宿运转不错时,

  四 集 第二 适切业品                                 一二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二八

  则昼夜回转循正;昼夜回转循正时,则月半之月转替正;月半之月转替正时,则年

  季之循环正常;年季之循环正常时,则风吹以时,平等、方向正常;风吹以时、平

  等、方向正常时,则神祇不愁;神祇不怒时,则天正常降雨;天正常降雨时,则稻

  谷成熟。诸比丘!进食成熟稻谷,人人之寿长、健美、力壮,又无病。

  三          渡河水牛群     为首若曲行

  群牛概随曲     首导曲行故

  斯亦人间中     为第一恭敬

  人若行非法     余人则尤更

  76             王若行非法4    国土概沈苦

  渡河水牛群     为首若直行

  群牛概直行     首导直行故

  斯亦人间中     为第一恭敬

  人若行正直     余人则尤更

  王若有正行     一切国土受

  注1 参阅增一阿含八(大正藏、二.五八六c)。

  2 王之代官 底本之rajaputtapi,在暹本作rajayuttapi,依释土斟酌,以暹本为正确,

  以下仿之。

  3 不正 底本七五页第四行parivattantesu之其次,脱漏visamam。

  4 非法云云 底本之hoti adhammiko不成其调,在暹本作hoty adhammiko,正确。

  此之摄句:

  适切之业、无债梵天在、地狱于色第五,

  有贪、蛇1、提婆达多、勤及非法。

  注1 蛇 底本之ahinda,在暹本作ahina,正确。

  四 集 第三 无戏论品                                 一二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三0

  第三 无戏论品1

  七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又,彼为漏尽,决定圆满。四者为

  何?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多闻、发精进、有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又,彼为漏尽,决定圆满。”

  注1 底本原无“第三”二字,依暹本补。

  七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又,彼为漏尽,决定圆满。四者为

  何?

  二  即:出离寻、无恚寻、不害寻、正见是。

  77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又,彼为漏尽,决定圆满。”

  七十三

  一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者,当知是不善士1,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有不善士,于他人之不德,不问即暴露,何况于问耶?

  复次,被询问不细查,不遗漏、不踌躇2,尽述他人之不德。诸比丘!当知,

  彼是不善士。

  二  复次,诸比丘3!不善士,于他人之德,纵然有问,不显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简漏而踌躇4,于他人之德5不愿承认,简略而语。诸比丘!

  当知彼是不善士。

  三  复次诸比丘!不善士于己不德,纵然有问,不显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简漏而踌躇,于己不德不愿承认,简略而语。诸比丘!当知彼

  是不善士。

  四  复次,诸比丘!不善士于己之德,不问即显露,何况于问耶?

  复再:被询问,不遗漏、不踌躇,于己德充分、详评尽而语。诸比丘!应知彼

  四 集 第三 无戏论品                                 一三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三二

  是不善士。

  诸比丘!若成就此等四法,应知是不善士。

  五  诸比丘!若成就此四法者,当知此是善士6。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善士,于他人不德,纵问亦不暴露,何况不问耶?

  78     复再:被询问,漏而踌躇,于他人之不德,不愿详述,简略而语。

  诸比丘!当知彼是善士。

  六  复次,诸比丘!善士于他人德,虽不问亦显露,何况于问耶?

  复再:被询问,不遗漏、不踌躇,于他人德愿承认、详尽而语。诸比丘!当知

  彼是善士。

  七  复次诸比丘!善士于己之不德,不问亦显露,何况于问耶?

  复再:被询问,不遗漏、不踌躇,于己不德充分、评尽而语。诸比丘!当知彼

  是善士。

  八  复次,诸比丘!善士于己德,纵问亦不显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简漏而踌躇,不愿充分、详尽语己德。※诸比丘!当知彼是善

  士。

  诸比丘!若成就此等之四法,应知是善士。

  九7 诸比丘!譬喻娶进养女,或昼或夜之时,于养母或养父或丈夫,乃至奴仆或

  劳作佣人,彼之坚强与惭愧,现前即有8;及至后来,彼为共住,为信赖,不论于

  养母或养父或丈夫,均将离去,不知其去处,如是所说,正是如此。诸比丘!世有

  一类比丘,出家趋于非家,或昼或夜之时,对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乃至守园人或新学沙弥,彼之坚强与惭愧,现前即有;及至后来,彼为共住,为信

  赖,即使是轨范师或亲教师亦应离去,不知其去处,作如是说。

  一0  诸比丘!故应如是学。谓:我今当以如过门养女之心而住。诸比丘!汝等应

  如是学。”

  注1 不善士 底本之asappuriso,在暹本读作asappuriso ti,以下注※有者亦然。

  2 不踌躇 底本之alampetva,在暹本作alambetva,近似雅语。

  3 诸比丘!依暹本补bhikkhave,以下注有※者亦然。

  四 集 第三 无戏论品                                 一三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三四

  4 踌躇 底本之lampetva,在暹本作lambetva,近雅语。

  5 德 底本之vannam,在暹本作vannam,正确。

  6 善士 底本之sappuriso,依暹本读sappuriso ti,以下注有※者亦然。

  7 在底本以此章作[七十四],今此章之分作一、二、三之二段,当非正确,应如暹本之作

  (七十二)之读为是。而今分九、十两段者,系依私见。

  8 ev'assa在暹本作ev'assa,正确。

  79       七十四1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2。四者为何。

  即:戒第一、定第一、慧第一、解脱第一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

  注1 底本(七十五)所作依前述理由,如今所作。又在文首,底本所置之“一”,亦是,今省

  之。

  2 第一 底本之anga,在暹本及释文,均作agga,以下仿之。

  七十五1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2。四者为何?

  即:色第一、受第一、想第一、有第一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

  注1 底本此处不分章,分依暹本。文首在底本还有“二”,今亦省之。

  2 如七十四之注2 anga之下所说。

  七十六1

  一2   一时,世尊住般涅槃时之拘尸那揭罗(城)末罗族沙罗双树间3。世尊于此

  处,对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则答:“大德!”世尊曰:

  四 集 第三 无戏论品                                 一三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三六

  “诸比丘!4为一比丘,于佛或5于法、或于僧、或于道、或于迹、或于意、

  或有疑虑而问。诸比丘!及至后来,我等之师,现已不存,如今,不能诣访世尊,

  勿作此后悔。”作如是语时,彼等诸比丘皆默然。

  二6  世尊再度向诸比丘言:

  “诸比丘!为一比丘,……[乃至]……勿有后悔。”彼等诸比丘再次又复默

  然

  三  世尊三度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为一比丘,……勿有后悔。”彼等诸比丘,三度默然。

  四  时,世尊告诸比丘:

  “复次,诸比丘!为尊敬,若不请问于师,诸比丘!同僚应告诸同僚。”作如

  是语时,彼等比丘默然。

  80 五  时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我于诸比丘中相信如是。于诸比丘

  中,无有一比丘于佛或于法、或于僧、或于道、或于迹、或于意有疑虑。”

  六  “阿难!汝由信而语。阿难!如来于此则由智。于此诸比丘中,无有一比丘于

  佛或于法、或于僧、或于道、或于迹、或于意有疑虑。阿难!此等五百比丘其最后

  者,得预流,不退堕法、决定、是正觉者。”

  注1 参阅Mps.VI.5~6(汉译南传藏、七.大般涅槃经第六诵品第五节)、长阿含四(大正

  藏、一.二六b)。

  2 参阅前出经之初部分(汉译南传藏、七·同第五诵品第一节以下)。

  3 间 底本之antarcna与暹本及涅槃经原文,均作antare。

  4 依下段分节,不可在此处分节,以故除底本之“二”。

  5 或 底本之va,系之误。

  6 “三”系“二”之误。

  七十七1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于此等者,得狂乱、痛苦。四者

  四 集 第三 无戏论品                                 一三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三八

  为何?

  二  诸比丘!诸佛之佛境界,是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诸

  比丘!修定者之定境界,是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诸比丘!

  业异熟是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诸比丘!世界之思惟是不思

  议,无须思议;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

  诸比丘!此等四种之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二一(大正藏、二.六五七a)

  七十八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清净施物。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施物,依施者为净,依受者则非。诸比丘!有施物,依受者为净,

  依施者则非。诸比丘!有施物,不论依施者或受者,均不净。诸比丘!有施物,不

  论依施者或受者均净。

  81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依施者为净,依受者则非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具戒,是善性;受者无戒,是恶性。诸比丘!如是有施

  物,依施者为净,依受者则非。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依受者为净,依施者则非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无戒,是恶性;受者具戒,是善性。诸比丘!如是有施

  物,依受者为净,依施者则非。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不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无戒,是恶性;有受者,复1无戒,是恶性。诸比丘!

  如是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不净。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具戒,是善性;有受者,复具戒,是善性。诸比丘!如

  是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是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清净施物。”

  四 集 第三 无戏论品                                 一三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四0

  注1 复 底本patiggahaka之次后,依暹本加Pi

  七十九

  一  一时,具寿舍利弗,……乃至……坐于一边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而失败?大德!有何因,有何

  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不如所期?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

  业,能如所期?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能超越所期?”

  二  “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需要

  82 物开示。彼于自恣处不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经商,其商

  业必将失败。

  三  复次,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

  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却不如预期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

  经营商业,其商业不如所期。

  四  复次,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

  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如预期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不论如何经营

  商业,其商业将如所期。

  五  复次,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

  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如预期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经营

  商业,其营业必将超越其所期。

  舍利弗!此世有一类人,同营商业,失败是因、是缘。复次,舍利弗!此……

  经营不如所期是因、是缘。舍利弗!此……经营如所预期是因、是缘。复次,舍利

  弗!此世有一类人,同营商业,超越其所期是因、是缘。”

  八十

  一  一时,世尊住憍赏弥瞿私多园,时具寿阿难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

  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何缘,不令女人坐法庭?不令从事产业?不往剑蒲阇1?”

  83     “阿难!女人有忿惫。阿难!女人嫉妒,女人悭吝。阿难!女人乏慧。阿难!

  四 集 第三 无戏论品                                 一四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四二

  此是女人不令坐法庭,不令从事产业,不令往剑蒲阇之因、之缘。”

  注1 剑蒲阇kammoja,释文作kamboja,两者俱可。今旨外国之意。

  此之摄句:

  勤、见、善士、养女、二之1第一

  于拘尸那揭罗、不思议、施物、剑蒲阇为品。

  注1 二 底本之c'eva,在暹本其他作dve ca,正确。

  第四 不动品1

  八十一2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 杀生,不与取,行邪欲,语虚诳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即 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注1 底本原无“第四”字,依暹本补,以下仿之。

  2 参阅四集、六十四(今卷一二二页)。

  八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四 集 第四 不动品                                   一四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四四

  84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即: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三1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不经查询、探究,而予不可赞誉之人,擅加赞誉;不经查询、探究,而于

  应赞誉之人,予以诋毁、盘问、探究;于不可信认处,起信;不经查询、探究,而

  于应信认处,不起予信。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历经查询、探究,前于不可赞誉之人,不予赞誉;历经查询、探究,而于应予

  赞誉之人,予以赞誉;历经查询、探究,而于不可信认处,生起不信;历经查询、

  探究,而于可信认处,予起信。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注1 参阅Pug.IV.15.。

  八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重于忿懑,不重于正法;重于覆蔽,不重于正法;重于利养,不重于正法;

  重于恭敬,不重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85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重于正法,不重于忿懑;重于正法,不重于覆蔽;重于正法,不重于利养;重

  于正法,不重于恭敬。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五1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四 集 第四 不动品                                   一四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四六

  即:闇而趣闇,闇而趣明,明而趣闇,明而趣明者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闇而趣闇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生旃陀罗家、或生兽猎家、或生竹匠家、

  成生车匠家、或生尘芥净除家之下贱家,贫穷、缺乏饮食、生计困难、辛劳得衣服。

  又,彼血色恶劣、容貌衰颓、矮小、多病、或偏盲、或手不具、或跛、或躄,不得

  食物、饮食、衣服、车乘、鬘、香、涂香、床、宅、灯具。彼身行恶行……意行恶

  行。彼身行恶行已……,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闇而趣闇。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闇而趣明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生旃陀罗家,……乃至……不得床宅、灯

  具。彼身行妙行,……意行妙行。彼身行妙行已……,意行妙行已,身坏死后,生

  善趣、天界。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闇而趣明。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闇?

  86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生刹帝利大家、婆罗门大家、或长者大家、

  尊贵家,丰裕而多货、有大禄、有多金银、有多资产与杂具、有多财、有谷。又彼

  健美、见而可人、令人喜悦、成就最上姿色,得食物……灯具。彼身行恶行,……

  意行恶行。彼身行恶行已……,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趣、险难、

  地狱。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闇。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明?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生刹帝利大家,……乃至……得灯具。彼身

  行妙行,……意行妙行。彼身行妙行已,……意行妙行已,身坏死后,生善趣、天

  界。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2,是明而趣明。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八(大正藏、三.六三六a)、集异门、九(大正藏、二六.四0五a)

  Pug.IV.19.。

  2 补特伽罗 底本脱漏puggalo,依暹本补。

  四 集 第四 不动品                                   一四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四八

  八十六1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今]于下,而[当来]趣下者;[今]于下,而[当来]趣上者;[今]于

  上,而[当来]趣下者;[今]于上,而[当来]趣上者。

  诸比丘!有此等四之补持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20。

  八十七1

  一  “诸比丘!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是:不动沙门、白莲沙门、红莲沙门、作沙门中之柔软沙门。

  二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学而向果,希无上之轭安稳而住。诸比丘!譬如刹帝

  87 利浇头2王长子,应予灌顶3而未为灌顶,亦得不动,正是如此。诸比丘!有比丘,

  有学而向果,希无上之轭安稳而住。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具足自知作

  证而住;然而,身于八解脱,不住触证。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白莲沙门。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漏尽,……具足住,又,身于八解脱,住触证。诸比

  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红莲沙门。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劝乞力受用多衣,若不劝乞则少[受用衣];劝乞方受用

  多食,若不劝乞则少[受用食],劝乞力受用多床座,若不劝乞则少[受用床座];

  劝乞方受用多治病药、资具,若不劝乞则少[受用治病药、资具]。复次,所有与彼

  同住之梵行者4,于彼现行可意身业多,非可意[现行]身业少;[于彼]现行可

  意语业多,非可意[现行语业]少;[于彼]现行可意意业多,非可意[现行意业]

  少;[于彼]献可意晋物,[献晋物]非可意者少。复次,一切所受[即:]或由热

  四 集 第四 不动品                                   一四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五0

  起、或由痰起、或由风起、或由[三]和合起、或由季节变易生、或由不平等姿势

  生、或由侵害生、或由业异熟生,此等于彼决不生多,少病。迳欲得四静虑增上心

  5现法乐而住6,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之尽,于现法自7知、作证,

  88 具足住于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六  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有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说我是沙门中柔

  软沙门。诸比丘!我劝乞力受用多衣8,不劝乞时,则少[受用衣];劝乞时,乃多

  受用食,不劝乞时,则少[受用食];劝乞时,乃多受用治病药、资具,不劝乞时,

  则少[受用治病药、资具]。复次,与我共住之诸比丘,于我现行可意身业多,非可

  意……,现行可意意业多,非可意[现行意业]少;[于我]献可意晋物,非可意

  [献晋物]少。复次,一切所受[即:]或由热起、或由痰起、或由风起、或由[三]

  和合起、或由季节变易生、或由不平等姿势生、或由侵害生、或由业异熟生,此等

  于我决不多生、病少。复次,我如所欲得四静虑增上心9现法乐而住,于得不艰难,

  于得不梗涩,由诸漏之尽,具足住……。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有沙门中柔软沙门

  时,诸比丘!应正说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二0(大正藏、二.六五三c)。

  2 浇头 底本之muddhavasittassa,在暹本及释文俱作muddhabhisittassa,其意义两

  相同,而最为普通所用之形式,当是后者,故取此。

  3 灌顶 底本之abhiseko,在暹本作abhiseko,正确。

  4 梵行者 底本之sabrahmaCarihi,系sabrahmacarihi之误。

  5 增上心 底本之abhicetasikanam,在暹本作abh。

  6 住 底本之-viharanam,系-vharanam之误。

  7 自 底本之dhamme在其次后脱漏sayam,依暹本补。

  8 在 底本有bahulam civaram bahulam,其第二之bahulam,应予删除。

  9 增上心 底本之abhicetasikananamh应作abhicetasikanam。

  八十八1

  四 集 第四 不动品                                   一五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五二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不动沙门、白莲沙门、红莲沙门、沙门中之柔软沙门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耶?

  89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三结尽故,成为预流,为不退堕法,是决定、趣正觉。

  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不动沙门。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三结尽故,贪、嗔、痴薄故,成为一来,只来此世一次

  已,作苦之边际。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白莲沙门。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再退还

  此世。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诸漏之尽,具足住……。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

  罗,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等因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29.增一阿含二0(大正藏、二.六五三c)

  八十九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不动沙门、白莲沙门、红莲沙门、沙门中之柔软沙门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正见、……乃至……正定、正智、正解脱,然而,身

  90 于八解脱,不住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耶?

  四 集 第四 不动品                                   一五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五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正见、……乃至……正解脱,身于八解脱,住已触证。

  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红莲沙门。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恃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劝乞方1受用多衣,不劝乞时,……乃至……[八十七

  之六]……。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说我是沙门

  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2。”

  注1 方 底本之yacito,在暹本作yacitova,正确

  2 世间 底本之okasmin,系lokasmin之缺宇。

  九十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不动沙门、……乃至……柔软沙门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1,有学而思惟[应得]未得,希无上2之轭安稳而住。

  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随观五取蕴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

  灭,此是色受,……此是想……此是行……此是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然而,

  身于八解脱,不住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随观五取蕴生灭住。谓:此是色,……此是色灭。又,

  91 于身八解脱,住于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劝乞方受用多衣,不劝乞时,少[受用]……乃至……。

  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谓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四 集 第四 不动品                                   一五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五六

  注1 有比丘bhikkhu一词,系依暹本补。

  2 无上 底本之amuttaram,系anuttaram之误。

  此之摄句:

  杀生1、虚诳语、称赞、忿、闇、下

  子2、又结、见、蕴、此等有十。

  注1 杀生 底本之papatipata,在暹本作panatipato,正确。

  2 子 底本之anno,在暹本作putto,正确。

  第五 阿修罗品

  九十一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阿修罗而以阿修罗为眷族,阿修罗而以天为眷族,天而以阿修罗为眷族,天而

  以天为眷族。

  二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阿修罗而以阿修罗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彼之徒众,亦是无戒恶法。诸比

  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阿修罗而以阿修罗为眷族。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持伽罗,阿修罗而以天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然彼徒众,是具戒善法。诸比丘!

  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阿修罗而以天为眷族。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天而以阿修罗为眷族耶?

  92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然彼徒众,是无戒恶法。诸比丘!

  四 集 第五 阿修罗品                                 一五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五八

  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天而以阿修罗为眷族。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天而以天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彼之徒众,亦具戒善法。诸比丘!

  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天而以天为眷族。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二1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内心止,未得增上慧法观。复次,诸比丘!

  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增上慧之法观,未得内心止。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

  类之补特伽罗,未得内心止,未得增上慧法观。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

  伽罗,亦得内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观。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

  中。”

  注1 参阅Pug.IV.26.。

  九十三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内心上……[乃至]……得增上慧法观。

  93 二  诸比丘!此中,得内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住内心止,

  须勤修增上慧法观。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观。

  三  诸比丘!此中,得增上慧法观,不得内心止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得增上慧法

  观,须勤修内心止。彼于后时,亦得增上慧法观;又,亦得内心止。

  四  诸比丘!此中,亦不得内心止,又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为得

  彼等之善法,应起增上欲、勤、勇与努力,以及不退转念与正知。

  诸比丘!譬如有人衣燃、头燃时,为灭其衣或头[火],须起增上欲、勤、勇与

  努力,以及不退转念与正知。正是如是,诸比丘!其补特伽罗为得彼等善法,须起

  增上欲……正知。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五  诸比丘!此中,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补特伽罗。诸比丘!即住彼等善

  四 集 第五 阿修罗品                                 一五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六0

  法,更为竭尽诸漏,须勤修。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四

  94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世间。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内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观。复次,诸比丘!

  世间有一类之补持伽罗,得增上慧法观,不得内心止。复次,诸比丘!世有一类之

  补特伽罗1,亦不得内心止,依增上慧,亦不得法观。复次2,诸比丘!正有一类

  之补特伽罗,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二  诸比丘!此中,得内心止……[九十三之三]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

  比丘!往访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已,应如是言,谓:友!诸行应如何见?诸行

  应如何取?诸行应如何观察?于是,彼如见彼,如知记说,[谓:]友!诸行应如是

  见,诸行应如是观察。于是,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三  诸比丘!此中,得增上慧法观,不得内心止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往访得内心

  止之补特伽罗已,应作如是言,谓:友!心应如何致住?心应如何致静?心应如何

  致一趣?心应如何致定?于是,彼如见彼,如知应记说:友!心应如是致住,心应

  如是致静,心应如是致一趣,心应如是致定,于是,彼于后时,得增上慧法观,得

  内心止。

  四  诸比丘!此中,不得内心止,又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往访得

  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已,应作如是言,谓:友!心应如何致住?……

  应如何致定?诸行应如何见?……如何观察?于是,彼如见彼,如知须记说,谓:

  友!心应如是致住,……致定,诸行应如是见,……观察,于是,彼于后时,亦得

  95 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五  诸比丘!此中,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即为彼等住

  于善法,更为竭尽诸漏须勤修。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补特伽罗 底本Puggala,系puggalo之误

  2 复次 在idha之下脱漏pana,依暹本补。

  四 集 第五 阿修罗品                                 一六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六二

  九十五1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既不行自利,亦不行利他;为利他而行,不行自利;为自利而行,不行利他;

  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二  诸比丘!譬如冢间火槽,燃其两端,中间涂粪,村不作材用;又,于林亦不作

  [材用]。诸比丘!我以如是喻,说此补特伽罗谓:此补特伽罗,既不行自利,又不

  行利他。

  三  诸比丘!此中,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于此等二补特伽罗中,

  是更善、更妙。诸比丘!此中,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于此三补特

  伽罗中,是更善、更妙。诸比丘!此中,有补特伽罗,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

  [行],是此等四类补特伽罗中,是第一、最胜、上首、最上、极胜。

  四  诸比丘!譬如由牛始有乳,由乳有酪,由酪有生酥,由生酥有熟酥,由熟酥有

  醍醐,说是此中之第一。正是如是,诸比丘!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

  行,于此等类四补特伽罗中,是第一、最胜、上首、最上、极胜。

  96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23.。

  九十六1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所行为自利,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既不为自利而行,亦不

  为利他;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为调伏自贪而行,不劝导调伏他贪,为调伏

  自嗔,……为调伏自痴而行,不劝导调伏他痴。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

  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耶?

  四 集 第五 阿修罗品                                 一六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六四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为调伏自贪而行,劝导调伏他贪,不为调

  伏自嗔而行,……不为调伏自痴而行,劝导调伏他痴。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

  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更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持伽罗,不为调伏自贪而行,亦不劝导调伏他贪,……

  不为调伏自痴而行,不劝导调伏他痴。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既不为自利

  而行,更不为利他。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亦为自利而行,又可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为调伏自贪而行,又劝导调伏他贪,……乃

  97 至……为调伏自痴而行,又劝导调伏他贪。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既为自

  利而行,又可为利他。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23.。

  九十七1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

  利他;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诸善法,有速谛察忍,具受持所闻法质,

  又,已能观察受持法义、知义意,知本文,行法随法。然而不调善言词,不善良语

  音,不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表语,不示现同梵行,不劝导、不赞励、

  不庆慰。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是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持伽罗,于诸善法,无有速谛察忍,又不具受持所闻

  法质,又于已受持法义,不能观察,又不知义意、不知本文、不行法随法。然而,

  调善言词,善良语音,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示现同梵行者,

  四 集 第五 阿修罗品                                 一六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六六

  劝导、赞励、庆慰。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而行。

  98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而行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诸善法亦无有速谛察忍,又不其受持所闻法

  质?,又不能观察已受持法义,又不知表意、不知本文、不行法随法。又不调善言

  诃,不善良语音,不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又不示现同梵行者,

  不劝导、不赞励、不庆慰。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又不为

  利他。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比丘,于诸善法,有速谛察忍,又具受持所闻法质,又

  能观察已受持法义,又知表意、知本文、行法随法,又调善言词,善良语音,成就

  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又示现同梵行,……。诸比丘!如是者,有

  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集异门、九(大正藏、二六.四0四c)。

  2 质 底本之dharakajatako,在暹本作dharakajatiko,正确。

  九十八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

  既不为自利而行,又亦不为利他。”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九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99     即: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既不为自利而行,亦不

  为利他;既为自利而行,亦为利他。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离杀生,于他不劝导离杀生;自离不与取,于

  四 集 第五 阿修罗品                                 一六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六八

  他不劝导离不与取;自离邪欲行,不劝导……,自离虚诳语,不劝导……,自离谷

  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不劝导……。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

  为利他。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持伽罗,自不离杀生,于他劝导离杀生;自不与取,

  ……乃至……自虚诳语……乃至……自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乃至……。

  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持伽罗,既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不离杀生,于他亦不劝导离杀生,……乃

  至……不劝导离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

  而行,亦不为利他。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离杀生,又于他劝导离杀生,……乃至……

  劝导于他离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

  又为利他。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100       一百1

  一  一时,偏历者晡多利,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互相庆慰,……乃至……

  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偏历者晡多利说:

  二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于

  应赞者,却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复次,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

  于应赞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于应毁者,却不应真、应实、应时以说毁。

  复次,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

  复于应赞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复次,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

  于应毁者,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晡多利!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

  中,汝好乐何者?以何为最善?何为最妙耶?”

  四 集 第五 阿修罗品                                 一六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七0

  三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尊瞿昙!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于

  应赞者,却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尊瞿昙!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

  于应赞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于应毁者,则未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

  尊瞿昙!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不应实、应真、应时说毁;又于应赞

  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尊瞿昙!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应

  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又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

  101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尊瞿昙!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

  中,有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不应实、不应真、应时以说毁;又于应赞者,不应实、

  应真、应时以称赞。我好乐于此补特伽罗,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为最善、最妙。

  何以故?尊瞿昙!舍者斯为善。”

  四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晡多利!……乃至……应实、应真、应时而说。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晡多利!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

  罗中,有补特伽罗于应毁者,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又于应赞者,应实、应真、

  应时以称赞,彼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是最善者、最妙者。何以故?晡多利!

  无论在何处,知时[而区别]斯为善。”

  五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尊瞿昙!……乃至……应实、应真、应时而说。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尊瞿昙!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

  中,有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以说毁,……乃至……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

  赞。斯补特伽罗是我所好乐。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是最善、最妙。何以故?

  尊瞿昙!无论于何处,知时[而区别]斯为善。尊瞿昙!是绝妙。尊瞿昙!是未曾

  有。尊瞿昙!譬如揭起所覆,……乃至……见彼灯光,正是如此。尊瞿昙!以种种

  方法开示法要,我归依尊瞿昙!……由今日始,心存是念:毕生归依为优婆塞。”

  注1 参阅Pug.IV.17.。

  四 集 第五 阿修罗品                                 一七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七二

  此之摄句:

  于阿修罗、三定、冢间、火槽于第五

  于贪1、谛察忍、自利、学、晡多利2此等为十。

  第二之五十竟

  注1 贪 底本单作santi(寂静),如斯时,缺第六节,或以作第六节解,则缺第七节,在

  暹本作raganam santi。如斯时,则只有第六节,而缺第七节。应据底本脚注所出之B.

  K.raganisanti,今且从此。

  2 晡多利 底本之Potalikena,在暹本作Potaliyena,若作斯者,则符合于前文,故

  今采之。但于意义,底本、暹本却两相违异。

  102             第一  云品

  一百一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言诸比

  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称:“大德!”世尊告彼等比丘言: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云。四者为何?

  即:鸣而不雨,雨而不鸣,不鸣又不雨,鸣而又雨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云。

  三  诸比丘!正是如是,为喻此等四云,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

  何?

  即:鸣而不雨,雨而不鸣,不鸣又不雨,鸣而又雨是。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耶?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

  罗,语而不作。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诸比丘!犹如此云,则鸣而

  不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者。

  四 集 第一 云品                                     一七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七四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作而不语。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雨

  而不鸣。诸比丘!犹如斯云,雨而不鸣。诸比丘!我说此补待伽罗,应如斯喻者。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语又不作。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不

  鸣又不雨。诸比丘!犹如此云,不鸣又不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者。

  七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既语又作。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既鸣

  又雨。诸比丘!犹如斯云,既鸣又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云,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8.。

  103       一百二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云。四者为何?

  即:鸣而不雨,……乃至……既鸣又雨。诸比丘!有此等之四云。

  二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云,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鸣而不雨,……乃至……既鸣又雨。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

  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如实知,……乃至……此是

  趣苦灭之道,不如实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诸比丘!犹如斯

  云,鸣而不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

  是苦,如实了知……乃至……此是趣苦灭之道,如实了知。诸比丘!有如是补特伽

  罗,是雨而不鸣。诸比丘!犹如说斯……。

  四 集 第一 云品                                     一七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七六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经……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

  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

  雨。诸比丘!犹如说斯……。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持伽罗,是既鸣又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经……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如实了

  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诸

  比丘!犹如斯云,既鸣又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104     诸比丘!有此等之四云,应喻斯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八(大正藏、二.六三五a)。

  一百三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瓶。四者为何?

  即:空而闭者,盈而开者,空而开者,盈而闭者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瓶。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可以瓶喻之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空而闭者,盈而开者,空而开者,盈而闭者是。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空而闭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前观、左右视、屈、伸,著持僧伽

  梨、衣、钵,[皆]是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

  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空而闭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空而闭者。

  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盈而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著持僧伽梨、衣、钵,[皆]不

  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

  有补特伽罗,是盈而开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盈而开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

  罗,应如斯喻。

  四 集 第一 云品                                     一七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七八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空而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著持僧伽梨、衣、钵,[皆]不

  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

  者,有补特伽罗,是空而开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空而开者。诸比丘!我说此补

  特伽罗,应如斯喻。

  六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盈而闭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著持僧伽梨、衣、钵,[皆]

  105 是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

  有补特伽罗,盈而闭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盈而闭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

  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瓶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11.。

  一百四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湖水。四者为何?

  即:浅而见深者,深而见浅者,浅而见浅者,深而见深者是。诸比丘!此等是

  四种湖水。

  二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应以四湖水为喻之补特伽罗,住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浅而见深者,……深而见深者是。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深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著持僧伽梨、衣、钵,[皆]是

  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

  者,有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深。诸比丘!犹如浅而见深之湖水。诸比丘!我说此补特

  伽罗,应如是喻。

  106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著持僧伽梨、衣、钵,[皆]不

  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补

  四 集 第一 云品                                     一七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八0

  特伽罗,是深而见浅。诸比丘!犹如湖水之深而见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

  应如是喻。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于此是苦,不如实了

  知,……乃至于此2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补待伽罗3,是浅而

  见浅。诸比丘!犹如湖水之浅而见浅。诸比丘!4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六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深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彼于此是苦,如实了

  知,……乃至……于此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深而见

  深。诸比丘!犹如湖水之深而见深。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5!有此等四种之湖水,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Pug.IV.12.参阅。在底本依摄句文推测,虽有“一零四”之设,但此摄句文字,容有应予

  异议余地。依释文所示,底本之“一零五”系“一零四”;又“一零六”,系“一零五”之误,一

  如暹本之脚注所出示,其脱漏之分,应视为“一零六”。

  2 底本十四行之……pe……应该代之[103.5]置于前行。

  3 底本脱漏补特伽罗(puggalo),依暹本补。下之注有※者亦然。

  4 底本脱漏,诸比丘!(bhikkhaVe),依暹本补之。下之注有※者亦然。

  5 底本脱漏,诸比丘!(kho bhikkhave),依暹本补之。

  一百五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庵罗2。四者为何?

  即:生而有熟色,熟而有生色,生而有生色,熟而有熟色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庵罗。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四种之庵罗,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

  何?

  即:生而有熟色,熟而有生色,生而有生色,熟而有熟色是。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喻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熟色耶?

  四 集 第一 云品                                     一八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八二

  107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端正,彼于此是苦,

  不如实了知,……乃至……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熟

  色。诸比丘!犹如庵罗生而有熟色。诸比丘!3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不端正,彼于此是苦,

  如实了知……乃至……是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生色。

  诸比丘!犹如此种之庵罗,是熟而有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不端正,彼于此是苦,

  不如实了知,……乃至……是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生而

  有生色。诸比丘!犹如斯种之庵罗,是生而有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

  如是喻。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

  了知……乃至……是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熟色。诸

  比丘!犹如庵罗之熟而有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庵罗,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增一阿含一七(大正藏、二.六三四a)

  2 庵罗系果名,汉译为余甘子。

  3 依暹本补入诸比丘!(bhikkhave),以下仿之。

  一百六1

  注1 此章从缺。请见一百四之注1。

  一百七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鼠。四者为何?

  四 集 第一 云品                                     一八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八四

  即:挖穴不住,住穴而不挖,既不挖穴又不住,挖穴而又住。诸比丘!此等是

  四种鼠。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之鼠,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挖穴而不住,……乃至挖穴而又住。

  108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挖穴而不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

  苦,不如实了知……乃至……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挖穴而不

  住。诸比丘!犹如斯鼠之挖穴而不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住穴而不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

  是苦,如实了知……乃至……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住穴而不挖。

  诸比丘!犹如斯鼠之住穴而不挖。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既不挖穴又不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

  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不如实了知。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既不挖

  穴又不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六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持伽罗,挖穴而又住?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

  苦,如实了知……乃至……如实了知。诸比丘!有如是补特伽罗,是既挖穴而又住。

  诸比丘!犹如斯鼠之既挖穴而又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鼠,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9.。

  一百八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牛。四者为何?

  109     即: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不暴;于他牛性暴,于自群牛不暴;于自群牛暴,

  于他牛亦暴;于自群牛不暴,又于他牛亦不暴。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牛。

  四 集 第一 云品                                     一八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八六

  二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之牛,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不暴……于自群牛不暴,于他牛亦不暴。

  三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不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自家徒众,令战栗;于他家徒众,则非。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则不暴。诸比丘!犹如斯牛,

  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则不暴。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于他牛暴,于自牛不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他徒众令战栗,于自徒众则不。诸比丘!

  如是……乃至说……。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于自群牛暴,又于他牛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自徒众令战栗,又令他徒众亦战栗。诸比

  丘!如是……乃至说……。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于自群牛不暴,又于他牛亦不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令自徒众战栗,又于他徒众亦不。诸比丘!

  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于自群牛不暴,又于他牛亦不暴。诸比丘!犹如斯牛,于自群

  牛不暴,于他牛亦不暴。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牛,应喻补特伽罗。”

  注1 参阅Pug.IV.13.。

  一百九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树。四者为何?

  110     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不坚而以坚为眷族,坚而以不坚为眷族,坚而以坚为眷

  族。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树。

  二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之树,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乃至……坚而以坚为眷族。

  三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耶?

  四 集 第一 云品                                     一八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八八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彼徒众亦是无戒、恶法。诸

  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诸比丘!犹如斯树,不坚而以不

  坚为眷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不坚而以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但彼徒众,则是具戒、善法。

  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坚而以不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但彼徒众,则是无戒、恶法。

  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坚而以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被徒众亦具戒、善法。诸比

  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坚而以坚为眷族。诸比丘!犹如斯树,坚而以坚为眷族。

  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2有此等四种之树,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21.。

  2 底本中脱漏此“诸比丘”(bhikkhave),依暹本补之。

  一百十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蛇。四者为何?

  即:出毒而非剧毒,剧毒而不出毒,出毒又是剧毒,不出毒又非剧毒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蛇。

  111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四种蛇,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出毒而非剧毒,……乃至……不出毒又非剧毒是。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出毒而非剧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频发忿怒,然彼忿则不长续。诸比丘!有如

  是补特伽罗,出毒而非剧毒。诸比丘!犹如斯蛇,出毒而非剧毒。我说此补特伽罗,

  应如是喻。

  四 集 第一 云品                                     一八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九0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剧毒而不出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频频忿怒,然彼忿则长续。诸比丘!如是

  ……乃至说……。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出毒而又剧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频频忿怒,彼忿又长续。诸比丘!如是……

  乃至说……。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不出毒又非剧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既不频频忿怒,彼毒又不长续。诸比丘!有

  如是之补特伽罗,既不出毒,又非剧毒。诸比丘!犹如斯蛇,不出毒又非剧毒。我

  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蛇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Pug.IV.14.。

  此之摄句

  云1、瓶有二 湖水亦有二

  庵罗、鼠、牛、树、蛇,此等有十。

  注1 底本虽一如现译,于云之喻,有一零一、一零二两章。故正确当是:“二之云、瓶、湖水

  有二”之意义。而一章从阙。

  112             第二 只尸品

  一百十一1

  一  一时,应调马之骑御师只尸,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

  尊告诉坐于一面之应调马之骑御师只尸曰:

  二  “只尸!汝名2应调马之骑御者,然,只尸!汝云何调伏应调之马耶?”

  “大德!我或柔软调伏应调之马,或粗涩调伏,或柔软粗涩调伏。”

  四 集 第二 只尸品                                   一九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九二

  “只尸!汝若于应调之马,以柔软调伏无其效,粗涩调伏亦无其效,柔软粗涩调

  伏,亦无其效时,汝将如何?”

  “大德!我若于应调之马,以柔软调伏无其效,粗涩调伏亦无其效,柔软粗涩调

  伏仍无其效时,大德!我将杀之。何以故?因于莫耻辱我师家。大德!世尊亦为无

  上士调御丈夫;复次,大德!世尊是如何调伏应调丈夫?”

  三  “只尸!我亦以柔软调伏应调丈夫,亦以粗涩调伏,亦以柔软粗涩调伏。

  只尸!此中,以柔软者,当如次之谓:此是身妙行[导致]此为身妙行之异熟;

  此是语妙行,[导致]此为语妙行之异熟;此是意妙行,[导致]此为意妙行之异熟;

  谓天与人是。

  只尸!此中,以粗涩者,当如次之谓:此是身恶行,此为身恶行之异熟……

  乃至……意恶行,……异熟;谓地狱、傍生、饿鬼是。

  只尸!此中,以柔软粗涩者,当如次之谓:此是身妙行,此为身妙行之异熟;

  此是身恶行,此为身恶行之异熟;……乃至……意妙行,此为意妙行之异熟;此是

  意恶行,此为意恶行之异熟;谓天、人、地狱、傍生与饿鬼境是。”

  “大德!仁者,若以柔软调伏应调丈夫无效,粗涩调伏亦无效,柔软粗涩仍无

  113 效时,对彼将如何?”

  “只尸!我以柔软调伏应调丈夫无效,……以柔软粗涩调伏无效时,我应杀之。”

  四  “大德!世尊!莫非不应杀生耶?纵然如是,世尊则曰…“我须杀彼!”

  “只尸!实则如来不应杀生,但若一切3应调丈夫,以柔软调伏无效,……乃至

  ……以柔软粗涩调伏无效时,如来于彼,不认作是应说示者、应教诫者。又,有智

  同梵行者,亦[于彼]不认作是应说示者、应教诫者。只尸!圣者于律中,不认作

  是如来应语,应教诫。又,有智同梵行者,亦不认作是应语,应教诫,此即是杀。”

  “大德!如来不认作是应说示、应教诫;有智同梵行者,亦不认作是应说示、应

  教诫,其实4于彼,诚然5即如同被杀。大德!奇哉,大德!奇哉!……乃至……

  大德!世尊,我自今后,心中存念,终生归依。”

  注1 参阅杂阿含三三(大正藏、二.二三四b)。

  2 名 底本之sannato,在暹本作sannato,正确。

  四 集 第二 只尸品                                   一九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九四

  3  一切 底本之so,在暹本其他yo,正确。

  4 实yo在暹本其他均无此字,正确。

  5 诚然……被杀 底本之sugatahato,在暹本作suvadho,今据之。

  一百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国王之善骏马,适当于王,堪王使用,可谓是王之股肱。

  四者为何?

  即:正直、势速、堪忍、柔和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之王之善骏马,适当于王,堪王使用,谓是王之股肱。

  114 二  诸比丘!正是成就如此四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供施,是应合掌,

  是世人无上福田。四者为何?

  即:正直、(智)势速、堪忍、柔和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人无上福田。”

  一百十三1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骏马,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影已,惊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

  者将如何2措施于我耶?于彼应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骏

  马。比丘众!此是第一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影已,不惊悚,然刺战毛孔则惊

  快。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者将作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将作何因而应耶?诸比

  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骏马。诸比丘!此是第二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影已,不惊、不悚,又刺战毛孔

  亦不惊、不快,然裂其皮3,则惊且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者将作何措施于

  我耶?于彼将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骏马。诸比丘!此是第三

  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已,不惊、不悚,又刺战毛孔亦

  不惊、不悚,又裂其皮亦不惊、不悚,然坏其骨,则惊且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

  115 骑御者将作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将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骏

  四 集 第二 只尸品                                   一九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九六

  马。诸比丘!此是第四之善骏马,而存在于世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五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之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善吉祥士,闻云某名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

  由之惊悚,生厌离心,如理精勤,不惜身命,前于身作证最胜谛,又于慧分析而看。

  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见刺轮影已惊悚。诸比丘!我说此善吉祥士,应如是喻。

  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4。诸比丘!此是第一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吉祥士,虽不闻云某名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

  病而致死,自见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由之惊悚,生厌离心,如理精勤,不惜身

  命,而于身作证最胜谛,又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毛孔为刺战而

  惊悚。诸比丘!我说……。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

  二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七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吉祥士,不闻云某名村……致死,又自虽不见

  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之亲戚或同族人病而致死。彼由之惊悚,生厌离心,如理

  116 精勤,不惜身命,又于身作证最胜谛,又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

  ※皮裂而惊悚。诸比丘!我说此善吉祥士,应如是喻。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

  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三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八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吉祥士,不闻云某名村……致死,又自不见女

  人或男子病或死,又,虽不闻彼亲戚或同族人病或死,于身受触苦、猛、粗、刺、

  不悦、非可意、夺命。彼由之既惊且悚,生厌离心,如理……于慧分析而看。诸比

  丘!犹如斯善骏马,为坏骨且惊悚。诸比丘!我说此善吉祥士,应如是喻。诸比丘!

  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四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杂阿含三三(大正藏、二·二三四a)、别译杂阿含八(大正藏、二.四二九b)。

  2 如何 在底本有kathan。在暹本及其他作kin,今采后者,以下仿之。

  3 裂皮 在底本有mamsavedhaviddho,暹本及释文,俱作cammavedhaviddho,今

  取后者,下注有※者亦然。

  四 集 第二 只尸品                                   一九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一九八

  4 吉祥士 在底本作puggalo,依暹本及其前后类文,改如今字;下注有※者亦然。

  一百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王者之象,适意于王,堪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四者为

  何?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或是能闻者,或是能杀者,或是能忍者,或是能行

  者。

  二  诸比丘!如何王者之象,是能闻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应调象之骑御者有任何已作者、或未曾作者,于彼

  令作任何事,于事则希、作意、举全心致意、倾耳于听。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

  是能闻者。

  三  诸比丘!又,云何王者之象是能杀者耶?

  117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趣赴战斗,亦杀象、亦杀骑象者、亦杀马、亦杀骑

  马者,破车,亦杀乘车者、亦杀步兵。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杀者。

  四  诸比丘!又,云何王者之象是能忍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趣赴战斗,忍受枪打、剑打、箭打、斧打、大鼓、

  锣、螺贝、罐鼓响声。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忍者。

  五  诸比丘!又,如何王者之象是能行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应调象之骑御者,有任何已行者、或未曾行者,遣

  彼往任何地方,彼能速行。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1王者之象……可谓股肱。

  六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人无上福田。

  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是能闻者,是能杀者,是能忍者,是能行者。

  七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是能闻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对如来所说法、律,于说时兴希、作意、举全心致意、

  倾耳听法。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闻者。

  八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是能杀者耶?

  四 集 第二 只尸品                                   一九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二00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已生之欲寻,断之、除之、弃之、令不存;不容已

  生之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2之恶不善法,断之、除之、弃之,

  令不存。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杀者。

  九  诸比丘!又,如何比丘是能忍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忍寒、热、饿、渴、虻、蚊、风、日、腹行之触,能

  118 忍苦、猛、粗、利、不悦、非可意、生夺命身受之骂、辱。诸比丘!如是者,是比

  丘之能忍者。

  一0  诸比丘!又,如何比丘是能行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长久(生死)之间,未有不曾到处3,即一切行寂

  灭,舍弃一切(烦恼)依,渴爱已尽,能速直行离贪、灭、涅槃。诸比丘!如是者,

  是比丘4之能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是世之无上福田。”

  注1 支 底本之dhammehi,在暹本作angehi,正确。

  2 在 底本vihimsavitakkam之次下,脱漏……pe……之符号。

  3 处 底本之ya sa disa,在暹本作yadisa,正确。

  4 比丘 在底本脱漏bhikkhu,依暹本补之。

  一百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处。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处,作时是非可意,又,其作能生无利。诸比丘!有处,作时是非

  可意,但其作能生利。诸比丘!有处,作时是可意,但其作能生无利。诸比丘!有

  处,作时是可意,又具作能生利。

  二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非可意,而其作能生无利。此处,诸比丘!不思惟作

  两者。谓:于作时因非可意处,不思惟作此,作时能生无利,亦不思惟作此。诸比

  丘!此两者皆不思惟作。

  四 集 第二 只尸品                                   二0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二0二

  三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是非可意,但其作能生利。诸比丘!依丈夫势力、

  丈夫精进1与丈夫勇猛,当知愚者与贤人。诸比丘!愚者不作斯思惟,谓:此处作

  时

  119 虽非可意,纵然如是,此处作能生利。彼不作此处,彼不作2此处而导致失利。诸

  比丘!但贤人如斯思惟,谓:此处作时虽非可意,纵然如是,此处作能生利。彼作

  此处而生利。

  四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是可意,但其作能3生无利。诸比丘!依丈夫势力、

  ※丈夫精进与丈夫勇猛,当知愚者与贤人。诸比丘!愚者不作斯思惟,谓:此处作

  时虽可意4,纵然如是,作此能生无利。彼作此,彼作此而导致失。诸比丘!但贤

  人作斯思惟,谓:此处作时虽可意,纵然如是,作此能生无利。彼不作此,彼不作

  此而不生无利。

  五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可意,而其作能生利。其处,诸比丘!思惟两者皆

  应作,谓:于作时可意,为此思惟应作,作时能生利,为此亦思惟应作。诸比丘!

  此处两者皆思惟应作。

  诸比丘!此等是四处。”

  注1 丈夫精进 底本之purisaviraye,在暹本作purisaviriye,正确。下注有※者亦然。

  2 不作 底本之akayiramanam,系akayiramanam之误。

  3 能……底本之samvattati,系samvattati之误。

  4 可意底本之manapam,系manapam之误。

  一百十六

  一  “诸比丘!应于四处不放逸。四者为何?

  诸比丘!断身恶行,修身妙行,而于此中勿放逸。诸比丘!断语恶行,修语妙

  行,而于此中勿放逸。诸比丘!断意恶行,修意妙行,而于此中勿放逸。诸比丘!

  断邪见,修正见,而于此中勿放逸。

  120 二  诸比丘!比丘已断身恶行,已修身妙行,……乃至……已断意恶行,已修意妙

  行,已断邪见,已修正见故,彼于当来之死无所畏。”

  四 集 第二 只尸品                                   二0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二0四

  一百十七

  一  “诸比丘!为自己益,应于四处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四者为何?

  于可贪1物,我心不贪,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于应嗔物,我

  心不嗔,为自已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于应迷物,我心不迷,为自己益,

  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于醉物,我心不醉,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

  护。

  二  诸比丘!比丘由离贪故,于应贪物,心不贪。离嗔故,于应嗔物,心不嗔。离

  痴故,于应迷物,心不迷。离醉故,于应醉物,心不醉。彼不畏、不动、不震、不

  陷于恐怖。又,以从沙门之言说而不动。”

  注1 可贪 底本之rajaniycsa,系rajaniyesu之误。

  一百十八1

  “诸比丘!此等四处,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四者为何。

  诸比丘!于此处如来之出生,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诸比丘!于此处如

  来是无上正自觉、现等觉者,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诸比丘!于此处如来转

  无上法轮者,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诸比丘!于此处如来无余取,于涅槃界

  般涅槃者,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

  121     诸比丘!此等之四处,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

  注1 参阅Mps.V.8.(汉译南传藏经、七.第五诵品节)、长阿含四(大正藏、一.二六a)。

  一百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四者为何?

  即:生畏、老畏、病畏、死畏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

  一百二十

  “诸比丘!1此等是四畏。四者为何?

  四 集第二 只尸品                                    二0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二0六

  即:火畏、水畏、王畏、贼畏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

  注1 底本脱漏“诸比丘!”(bhikkhave),依暹本补之。

  此之摄句:

  于只尸、势速、刺轮、象、处第五

  不放逸、守护、应生厌离及二畏。

  第三 怖畏品

  一百二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怖畏。四者为何?

  即:自责怖畏、他责怖畏、刑罚怖畏、恶趣怖畏是。

  二  诸比丘!又,如何是自责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作如是思惟,谓:若我于身行恶行、于语行恶行、

  于意行恶行,如此,自责宁非比戒更甚?彼便畏惧于自责,而断身恶行,修身妙行,

  ……乃至……断意恶行,修意妙行,清净保护自已。诸比丘!此名自责怖畏。

  三  诸比丘!又,如何是他责怖畏耶?

  122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作如是思惟,谓:若我于身行恶行、……乃至……于

  意行恶行,如此,他责岂非责斥其业比戒更甚?彼便畏惧于他责,而断身恶行,修

  身妙行,……乃至……断意恶行,修意妙行,清净保护自己。诸比丘!此名他责怖

  畏。

  四1 诸比丘!又,如何是刑罚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之一类人,王捕获犯罪贼,见而科其种种刑罚:鞭挞、杖挞、棍

  棒挞;又施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又造粥锅状,造如贝(有

  滑泽)秃头状、造罗喉兜口状、造火鬓状、造手灯状、造草衣状、造树皮衣状、造

  羚羊状、造钩肉状、作铜钱状、以盐分施靡烂,贯通横木回转,造槁座状,以极热

  四 集 第三 怖畏品                                   二0七

  -----------------------------------------------------------------------

  增支部经典二                                        二0八

  油令浴,令(饿)狗咬食,活活以刀贯串,断首。

  彼(见)而谓:恶业种种类状,依此,王捕获犯罪贼,科以种种刑罚,以鞭挞

  ……乃至…以刀断首。

  我若如是造恶业时,王亦捕我,科以种种如是刑罚,以鞭挞……乃至……以刀

  断首。彼恐惧于刑罚,不以夺取他人之物而生活。诸比丘!是名刑罚怖畏。

  123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恶趣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作如是思惟,谓:由身恶行,于当来有恶异熟,……

  乃至……由意恶行,于当来有恶异熟。又,我以身行恶行,……乃至……以意行恶

  行,如此,身坏死后,岂不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2?彼恐惧于恶趣以断

  身恶行,修身妙行,……乃至……修意妙行,清净保护自己。诸比丘!此名恶趣怖

  畏。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怖畏。”

  注1 参阅增支部第二集、第一之一(汉译南传藏经增支部一七、第三十七经参照)。

  2 地狱 底之niraye,系niraye之误。

  一百二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怖畏,是水浴者,所应预期。四者为何?

  即:浪怖畏、鳄鱼怖畏、漩涡怖畏、蛟龙怖畏。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怖畏,是

  水浴者,应所预期。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世间有一类善男子,于此法、律中,由家趣于非家时,于

  此四种之怖畏,应所预期。四者为何?

  即:浪怖畏…乃至……鳄鱼怖畏是。

  三  诸比丘!又,如何是浪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善男子,起信,由家而趣非家……我沉沦于生、老、死、

  忧、悲、苦、愁、恼,沉沦于苦,为苦所围。鸣呼!了知此是纯苦蕴之尽,而作是

  思惟。尔时1,同梵行者,于彼出家者予教授、教诫:故应如是往,汝应如是还,

  124 汝应如是具(前方),汝应如是见(左右),汝应如是屈,汝应如是作,汝应如是持

  四 集 第三 怖畏品                                   二0九

  -----------------------------------------------------------------------

  增支部经典二                                        二一0

  僧伽梨、钵、衣。于是,彼谓:我等曾于居家时,亦教授余物,亦教诫,然此等不

  过应是我等之子,不过应是孙,此等作此思惟:须教授、须教诫。于是彼则生愤、

  不喜2、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此比丘,因浪怖畏而拒学,转复下劣。诸比

  丘!浪怖畏,即是忿、恼之异名。诸比丘!此名浪怖畏。

  四  诸比丘!又,如何是蛟龙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了知生、老、死……

  乃至……作此思惟。尔时,同梵行者于彼出家者,予教授、教诫:汝应嚼此、汝不

  应嚼此;汝应啖此,汝不应啖此;汝应味此,汝不应味此;汝应饮此,汝不应饮此;

  许汝物应嚼,不许汝物,不许嚼;许汝物应啖,不许汝物,不许啖;许汝物应味,

  不许汝物,不许味;许汝物应饮,不许汝物,不许3饮;汝4于时应嚼,汝于非时

  不许嚼;汝于时应可啖,汝于非时不许啖;汝于时应可味,汝于非时不许味;汝于

  时应可饮,汝于非时不许饮。于是彼谓:我等曾于居家时,凡所欲者嚼之,凡所不

  欲者,不嚼;凡所欲者啖之,凡所不欲者不啖;凡所欲者味之,凡所不欲者不味;

  125 凡所欲者饮之,凡所不欲者不饮;所许亦嚼,不许亦嚼……所许亦饮,不许亦饮;

  于时亦嚼,非时亦嚼……于时亦饮,非时亦饮。有信家主,于昼非时,施甘美嚼食

  或啖食,我思惟,彼等给与闭口如马衔之物,彼将生愤5、不喜、拒学、转复下劣。

  诸比丘!有如此比丘,因于蛟龙怖畏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蛟龙怖畏者,即此

  饱食之异名。诸比丘!此名蛟龙怖畏。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漩涡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男子6,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于生、老、死……

  乃至……了知。彼即出家,于日前分著内衣、持钵、披衣,为乞而入村或邑,不护

  身、不护语、不护心,正念不现前,不护诸根。彼于彼处,见家长或家长子得五种

  欲,具备享受。彼谓:我等曾于居家时,得五种7欲,具备享受。而我家有财、受

  用财,又能作福,我宁肯抛学,转复下劣,受用其财。于是,彼则抛学,转复下劣。

  诸比丘!有如此比丘,名因漩涡怖畏,拒学而转复下劣。诸比丘!漩涡怖畏者,此

  是五种欲之异名。诸比丘!此名漩涡怖畏。

  六  诸比丘!又,云何是鳄鱼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于:生、老、死……乃至

  四 集 第三 怖畏品                                   二一一

  -----------------------------------------------------------------------

  增支部经典二                                        二一二

  ……了知。彼之出家,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持钵、披衣,为乞而入村或邑,不护

  126 身、不护心,正念不现前,不护诸根。彼于彼处,见披覆不正乱服装之妇人,见披

  覆不正妇人已,搅乱彼贪心,彼心为搅乱,抛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此类比丘,

  名因鳄鱼怖畏,拒学而转复下劣。诸比丘!鳄鱼怖畏,是此妇人之异名。诸比丘!

  此名鳄鱼怖畏。

  诸比丘!此等四怖畏,世间一类善男子,于此法、律中,起信,由家趣非家时,

  是应所预期。”

  注1 尔 底本之tattha,在暹本作tatha斟酌后之类文。

  2 不喜 底本之antamano,在本作anattamano,正确。

  3 底本于此句之下,有kale patabbam akale na patabbam句,暹本亦无,斟酌文脉亦

  以无为妥当。故今省之。

  4 汝之(te)依暹本补,以下仿之。

  5 底本脱漏“愤不喜”(kupito anattamano),依暹本作,正确。

  6 善男子 底本之kulaputtassa,在暹本作kulaputto,正确。

  7 五种 底本之pancah,系之误pancahi。

  一百二十三1

  一  “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2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而生

  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

  多住于此,不退下,死而生梵众天同类中。诸比丘!梵众天寿量是一劫,于彼处异

  生,尽其寿住已,渡过其天之全部寿命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然世

  尊弟子于彼处,渡其寿住已,渡过其天之全部寿量,即于其处般涅槃。诸比丘!此

  是其闻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与生有。

  127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内等净3,心趣无寻、

  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

  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极光净天同类中。诸比丘!极光净天寿命是

  四 集 第三 怖畏品                                   二一三

  -----------------------------------------------------------------------

  增支部经典二                                        二一四

  二劫,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使其天之寿量全部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

  饿鬼境。然世尊弟子于彼处,尽其寿住已,渡其天之全部寿量已,即于其处般涅槃。

  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

  有。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特伽罗,离喜贪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而受

  身乐,圣者是舍,有乐住,具足宣说第三静虑而住。彼嗜于此,论于此,又由此得

  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偏净天同类中。诸比丘!偏

  净天寿量是四劫,于彼处异生……乃至……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

  无闻异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断乐故,断苦故,先已灭喜、忧故,

  不苦不乐,具足舍念清净第四静虑而住。彼嗜于此,论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

  128 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广果天同类中。诸比丘!广果天寿量是

  五百劫,于彼处异生……乃至……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

  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参阅中阿含四三(大正藏、一.七00b)

  2 离 底本之vivice系之vivicc'之误。

  3 等净 底本之sampasado,在暹本其他作sampasadanam,正确。

  一百二十四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于彼

  住,色、受、想、行、识,所有法皆认为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箭、是痛、

  是恼、是敌、是坏、是空、是无我,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

  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

  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而住。彼认为色、……乃

  四 集 第三 怖畏品                                   二一五

  -----------------------------------------------------------------------

  增支部经典二                                        二一六

  至…所有法是无常,……乃至……是无我,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生净居天同类

  中。诸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二十五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129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慈俱行心,住于一方偏满,同于第二1、

  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偏满住),如是于上、下、横、偏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

  慈俱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心偏满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

  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梵众天同类中。诸比丘!

  梵众天寿量是一劫。彼处之异生……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

  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悲俱行心,……乃至……与喜俱行

  心,……乃至……与舍俱行心,偏满一方而住,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

  偏满而住),如是于上、下、横、偏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以广、大、无

  量、无怨、无恼害心偏满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

  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极光净天同类中。诸比丘!极光净天寿量二劫,

  ……乃至……生偏净天同类中。诸比丘!偏净天寿量是四劫,……乃至……生广果

  天同类中。诸比丘!广果天寿量是五百劫,于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于斯天渡过

  全部寿量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弟子,于彼处尽其寿住

  已,斯天寿量全部渡过已,即于其处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

  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注1 在底本中,dutiyam及第二行tatiyam之次下,虽有省略符号之点线,但依以下类文看

  来依暹本,均付阙如,认为可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