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葛印卡老师文集:感受:念住(Satipatthāna)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   作者:葛印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葛印卡老师文集:感受:念住(Satipatthāna)的关键

 

  外在的一切真理都能在内在找到;而内在的一切也存在于外。我们也许基于信仰或理智上的信念去接受真理;然而,要直接领会它,一定得向内探究,去体验内在的真相。我们经由直接与真相的接触,便可开展亲证的智慧,使生命得以真正的改变。

  禅修者从表层开始探究,于此层次会出现粗重、坚硬的实相。但当禅修者客观地观察这些表面的实相时,他便开始从粗重穿透至细微的实相,直至最后证得究竟实相。唯有透过探究自身的内在实相,方能亲证此究竟实相。

  向内探究实相便是内观禅修。在探究的过程中,禅修者必须探究两个领域,亦即实相的两个面向:身与心。在巴利语中,探究身体的实相称〝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探究心理的实相称〝心念住〞 (cittānupassanā)。诚然,身与心是无法分开来体验的,因两者相互依存、彼此相连。

  欲探究其一势必涉及另一;两者缺一,则任一面都无法完全了解。

  身体的领域: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与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

  身体的实相须藉由直接体验来探究;单凭想象或臆测是无济于事的。那么要如何去体验这实相、我们身体的实相呢?如果仅以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为名,坐下来闭目,只默念或想象身体的不同部位,这样的人就远远偏离了正确修习内观禅修(Vipassanā)、直接探究实相。我们实际上是经由感觉-也就是透过身体的感受-来体验身体的。因此,觉知身体感受为修习身念住所不可或缺。各种不同的感受存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颗原子。

  因此探究身体的实相,势必涉及对身体感受的观察-巴利语称之为〝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感受只能在自己身体内被体验,而身体的实相也只能透过感受来被体验。

  尽管感受必以身体为基础,受(vedanā)的实相则并不只限于身体层面;受也是四蕴之一,涵括了身和心两个领域。正因如此,如我们将会体验到的,观察感受是一种能够探究整个身心现象的方式。

  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的修习过程中,禅修者可以藉由观察感受,直接体验身体架构变易的本质。透过循序观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了解到一切感受生起又灭去。当我们不断重复此练习,最终会达到体验身体每一颗粒子瞬间融化的阶段。在这非常微细的层次,禅修者直接观照到整个身体架构剎那剎那不断消融;这种经验于巴利语中称之为「坏灭智」(bhaṇga-ñāṇa),也就是体证消融的实相。

  观察感受亦可让我们体验到,身体是由四种基本元素所组成,也就是地(固态)、水(液态)、风(气态)以及火(温度)。粒子(particles)随着单一或多种元素的显著而生起,出现变化无穷的感受。它们生生灭灭。而最终,身体不过是生起又灭去的波动持续消融着。表面看似坚实的身体结构,事实上也只是涟漪、波动、振荡。

  这无常(anicca)的实相,只能透过体验身体的感受直接证悟。随着这种体证,我们明白自己无法控制身体里不断发生的变化-无常。因此,对自身无法控制的变化所生之任何执着,必将只带来苦(dukkha),此外别无其他。透过对这些事实的亲身体验,禅修者发展出平等心的智慧。藉由观察感受,禅修者了知身体的究竟实相,对身体的执着因而破除;他从与身体认同的愚痴中出离,得到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开悟。

  修习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禅修者亦着重观察身体内所发生的一切,所有的感受。不管这些感受是愉悦、或不愉悦、或中性,禅修者都学着客观地观察,从而打破在感官经验里翻腾的旧习。透过反复观察感受的生起灭去,禅修者学习到不随感受起舞,不论面对任何体验,都能保持内在的平衡。

  如此,身体内生起的感受,是修习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与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两者的基础。禅修者藉由观察感受,深入探究身体架构的实相。因而了悟到〝这就是身体及身体的种种感受,为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幻觉与困扰!〞过去我们只在理智上了解这些现象,但如今这了解,已经由对身体感受的直接体验而转变成智慧。

  心的领域:心念住(cittāmupassanā)与法念住(dhammānupassanā)

  内观禅修的另一修习层面为探究心的实相。身体内在若没有生起感受,我们便无法体验到身体;同样地,没有巴利语称之为〝法〞(Dhamma)的心理内涵,我们便无法体验到心。正是这样,观心(心念住)与观法(法念住)是密不可分的。当心里面有贪爱时,禅修者了解这项事实;当心里面无贪爱时,禅修者也了解这项事实。同样,当心里面有嗔恨或愚痴时,又或者心里无此类烦恼染污时,禅修者都一概了知。不管心是焦躁与散乱,或平静及专注,禅修者都一一觉知。他就是这样修习心念住的。

  不论心里面发生了甚么,是什么心理现象、甚么法,禅修者就只是客观地观察;这就是法念住(dhammānupassanā)的修习。不管是贪或嗔、昏沉及懒散或烦乱、懊悔或疑惑,禅修者毫不烦恼,仅接受此刻心里所生起的。而自然法则的运作就是,只要客观地观察这些现象,种种阻碍即会自动根除。而当觉知、观照(择法)、精进、喜悦、宁静(轻安)、专注及平等心等等法生起时,禅修者也同样接受。而按照自然法则的运作,当禅修者客观地观察,这些有益的心理特质会倍增。

  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心理现象,禅修者仅只是全盘的接受。一切法皆自其所包含的法生起(All dhammas arise within the dhammas that it contains)。因此,法念住与心念住是密不可分的。

  再者,禅修者明了心及心理内涵与身体息息相关。心不断的与身体架构接触;因此不论心生起甚么样的法(dhammas),其基础不仅仅在于心,也在于身体。当强烈情绪或焦躁生起时,心理活动所造成的生理反应最为明显,但事实上,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有其生理反应。即使是脑海中轻闪而过的念头,都不仅呈现于心,而是同时呈现于心与身之层面;也就是说,一切的念头,都伴随着身体内在的感受。

  正因如此,觉知身体的感受对观察心及心理内涵,非常重要。没有这样的觉知,对心实相的探究将会是不完整与表面的。

  一切发生的身心现象皆呈现为身体的感受。每一刻,在最细微的层面身心都有着交会,感受即从此交会生起。藉由感受,我们可以直接体验自身每个层面的现象。因此,不仅观身(身念住)与观受(受念住),即使是观心(心念住)与观法(法念住),也必须透过观察身体感受来修习。

  禅修者一旦如此修习,便能了知"这就是心,这就是心所含的一切:无常、短暂、消逝、不断变易!"这不是基于信仰而接受的教条,不仅是逻辑推论、也不是想象或思考出来的结果。这是禅修者藉亲身体验和观察身体感受,而直接证得的实相。

  就这样,感受成为探究整个身心世界的基础。透过如此的探究,禅修者逐渐了解实相的每个层面,自身的全部实相。这就是正知(sampajañña),全然的了悟;就是念住(satipaṭṭhāna),觉知的建立。依此发展出来的智慧将无可动摇,因为它是透过体证全面实相而来的。

  观察感受引领修行者去体验身、心及心理内涵的究竟实相:不断变化(无常)。然后,超越身心领域,修行者臻至超越一切感官经验与现象世界的究竟实相。在这出世间的实相里,不再有无常(anicca):因为不生,所以不灭。这是一个没有出生或生成的无死之境。当禅修者体验到这个实相,感官不再作用,因此感受也不再生起。这就是止息(nirodha)的体验,感受与苦的息灭。

  内观禅修者就是用这种方法,藉由观察身体内所生起的感受,来修习四念住。禅修者直接体证身心变易的本质,而当他持续向内探究,最终将证得实相-先是身心领域的实相,然后是超越身心领域的实相。这就是完整地修习法念住的方法。这就是正确地修习四念住的方法。这就是修行者禅修与探究实相成就之方法。

  来吧,禅修行者们!让我们藉由身体的感受,探究自身的实相吧!经由这样的努力,让我们达到最终的目标: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详。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