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人间世 第四篇 生活的指引 - 怎样看待贫富差距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3日
来源: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圣严法师:人间世 第四篇 生活的指引 - 怎样看待贫富差距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低迷状况之下,台湾社会出现了所谓的「新贫阶级」,贫穷俨然已成为国人心中的隐忧。为什么我们对贫穷如此忧惧?因为贫与病往往相连、贫与困常常分不开,所以「贫病」、「贫困」成了贫穷的写照。事实上,贫穷不一定是坏事,寒门出状元,穷人也不一定没有未来。古今中外,许多影响时代的大人物,多数是从贫困中成长过来的。像我从小就是在清贫的环境中长大,一直到五十多岁,身上经常是没有钱的,也没有人愿意借钱给我,生活虽困顿,但还是快乐自在地活过来了。

  我真庆幸我是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年代中国大陆的一个贫农家庭,那是一个兵荒马乱、旱涝不断的年代,家中经常断炊缺粮,依照通常人所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我的父母应该是生活在愁云惨雾的深处了。可是,也许我的父母已经贫贱惯了,反而不知道要悲哀什么,倒是常常听到父母安慰全家大小说:「天有好生之德,地无绝人之路。」多走一步算一步,多活一天算一天,船到桥头自然直,好好地努力活下去最重要。忧悲愁苦没有用,想想办法最要紧。有啥子办法?有粮食很好,没有粮食的话,树皮、草根、观音土,也可以果腹!我们家就真的吃过一阵子榆树花、杨柳叶、茅草针,以及河边的马兰头、野外到处都有的鹅卧藤;这些原来都是喂猪饲羊的草料,所谓饥不择食,大家还是吃得开开心心。在那个年头的农村里,家家都贫穷,包括极少数的小地主家,由于租粮收不到,生活条件也好不了多少。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指物质贫穷并不是最糟糕的,心不平衡才是痛苦的原因,最大的问题是资源分配不均。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贫与富所造成的阶级差距,主要是来自社会地位的评比。穷人与富豪一经比较,便显出彼此间的差距,这是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忍受贫穷,甚至尽其一生都在赚取更多钱的原因。因此有人说,资本主义的社会有政治自由、经济自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就是没有贫穷的自由。因为贫穷会让人失去社会地位,失去亲戚朋友,连家人也可能看不起你。这主要是由于大家的心灵贫穷,倒不完全是因为物质生活的贫穷。

  台湾近几年来,由于已有非常多中小企业关门歇业,失业人口大幅激增,而过去被民间视为理财管道之一的银行存款,也在趋向零利率化之后,更加深民众对财产贬值的恐惧,这便是造成新贫阶级的主因。

  新贫阶级的激增,是不是说富豪人家也一并减少了呢?并非如此。部分科技新贵、信息宠儿与转型企业,在这一波全球不景气的风浪中,仍创造了可观的财富;反倒是中产阶级则可能因为被裁员或减薪,而让原本过着小康生活的家庭,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所以,真正的状况是「富者自富,贫者自贫」。

  如何能够抑止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我对于此当然是外行,所以不敢置喙,我只以一个宗教师的身分认为,若能促进财富的流通,便可拉近贫富的差距。任何财富的创造,并不是单靠某些个人的能力,而是由整体社会所共同促成,无疑也是整体社会的共同财富。富有的人,是以自己的福份、智慧及专业,为社会经营财富,故应该建立布施的观念,将财富分享给社会大众,从事公益的福利及文化等事业,或协助政府共同改善弱势团体及贫穷者的生活环境,以作为回馈。

  不过,人有勤惰、智愚、贤不肖、残障与健强等的不同,要彻底弥平贫富之间的差距,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从佛教的观点来说,造成贫富差异的原因,是与每一个人在过去生中曾否多结众生善缘有关;或是菩萨为了示现贫穷相,而以穷人之身于今世之中现身说法。贫穷本身不是罪恶,穷人也不需自卑。如果具有大福报的富人能够布施,把财富分享给社会大众,贫富之间的差距或许就能减少一点,社会也会祥和一些,自己的福报也会更加成长一些了。

返回目录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