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五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能海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五讲

 

  第五讲  七月二十六日

  【狮子贤义疏】:

  各各士夫能取之行相,分别出生、随增、所有之因依,其九种云何?

  颂云  执取及舍离  作意诸嗜欲  三等苦联结  住及现错执

  法唯假安立  贪欲及对治  如欲行失坏  初能取应知

  此颂云者:

  一、世俗如幻,能取及舍弃。

  二、正真自意,非能作者,于意能作。

  三、法性、三界、相续、近习随行。

  四、性空不住而乐住者。

  五、真实现量,无可爱恋,于一切现量仰慕。

  六、随行有无,系属一切法,不知。

  七、真如性智,非现法(空),贪者无,希爱先前习行之故贪。

  八、相似自性修行之对治性之对治。

  九、般若波罗蜜多正真无智,如其所欲之行。

  始初于胜义真实现法仰慕,能持行相分别初有之九种,是见道加行住品所断之宣述也。

  【清凉记】:

  明能取分别,对治我执,即内慧行刻意。能取分别第一种九,是我执初发展之相。禅宗下手不说我执之相,令人自己寻觅,此中不尔,举示我执行相,不至不可捉摸。此九种中:

  第一、执取舍之我。不知世俗如幻之理,趣利避害,见义无勇,惟故自利,怯弱下劣,即于此处可见我执。若见如幻,我执即灭。

  第二、不当作而强为之我。不应作者,谓义所不可;不能作者,谓事所不能。于此希望非法成就,勉力强行。如非法化缘,欲以建立三宝;或前行基础不够,欲于短期之内,牂身苦行而求开悟,皆此之类。

  第三、不脱三界苦之我。法性真义不知,亦不求证。虽欲求证,而于世俗嗜欲,又欲兼顾不舍。于自无常相续之身,爱护坚执,讲求衣食住行受用。有幸运者,多辗转于此三事之中,困苦甚大。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要有轻重。世间满足,则与般若远。不离俗谛,但要于俗谛上安立真谛。调身之道,当如戒律所说而行,非自苦,亦非逸乐。欲求成就,不可无头陀行。

  第四、于不可住中求住之我。般若教人不住色生心,以色等性空,无可住也。若执有可住,欲于三界中建立住处,皆是颠倒。广大兴作,欲造成现前极乐,为他人后来者住则可,为自己清净过老则不可也。

  第五、于真如执实之我。真如,中阿含译为如真,即甚深八法,应用于一切事上,实实在在,应生者生,应灭者灭,合于真理,无有虚伪,即名真如。真如是理,不是实物,性空之理,即在缘起一切法上。若爱着真如名字,欲求有一实物为真如者;或不勤求正见,以为成佛方能亲见真如,不依般若教行。皆此中应断分别。

  第六、执有或执无之我。此二即宗派见所从出。有之与无,色之与空,此二是一事,不可分,亦不可偏废。说“唯”即许有本质,本质即是缘起,缘起即自性空,故本质即自性空。杂阿含说一切法皆界缘起,界即是多,非唯一法。缘起诸法,复有缘起,重重无尽。有人说佛法后来方转成多元,实则佛法向来亦非一元,唯识等一元之说,是后来安立也。法性离一及多,华严说一即多,多即一,然后成为缘起。非唯不可说唯心唯色,亦不可说唯空。要有缘起,方可安立空,唯空则坏缘起故。亦不可说唯缘起缘起即非“唯”,成自语相违故,唯缘起则本有阿练若不能安立故。佛法亦非真实,唯是安立,说法皆是增语,若真有则不须安立也。

  第七、执真如之我。真如是所证理,非有实物可取以示人,亦非可希爱,而人由先之习气,贪着真如,贪佛菩提,即论文前已说“贪佛等微微”,此中附有我执。亦不可执真如不可得,无所得是果相。真如之理,仍须依八法修证。甚深八法,如以五戒之杀戒为例,慈悲应生,杀生应灭。应生即生,应灭即灭,不划界限,无所保留,即是真如。留即不能成佛,真如即佛性也。决定生灭如理者,即是正智。智与行不定合,如戒杀者,见人捕得鱼鸟,未免见猎心喜也。智行无二,于一切事上皆能起正智也。方便有深浅,甚深方便即无学道。舍利弗教无事(即无学)人不得有无事之见,应学之事列举十数条:不得调笑躁扰,不得畜生论,应去骄慢少言说,守护诸根,于食知量,恒勤精进,正念正知,知时,知坐,应共论律阿毗昙善能问答,学息解脱色无色定善能问答,当学漏尽智通。无事比丘应如是学,有事比丘应如何学可知。

  第八、执对治法之我。种种对治之法,为对别别烦恼而设。密法中尤多,仪轨事相,施食供水,皆是方便,过河之筏,到岸即舍。若不知般若理,执为究竟,即是此中应断之分别。

  第九、不依正法随自偏执之我。不依佛法,以为不立门户;或只取佛法一分,不得其全。偏事偏理,皆无成就。或师心自用,堕于败坏三宝之途,习非成是,非法谓法。杂阿含经云:佛法灭,由法久弊生。佛法兴,必须依佛正轨也。往年在普陀与众朝山客僧俱,晚餐犍椎响,众人皆到斋堂,唯我与另一人未去。彼持碗饮酒,问我饮否?答不饮。问我何不去斋堂?答以持午。彼诃云:装魔王。后有老宿告我,不吃亦应随众去,恐一人独留他人失物则有嫌疑,且秘藏持午,免人说装魔王也。以不饮酒持午为魔王,此习非成是之类也。

返回目录

----------------------------------------------------------------------------------------------------------------

更多能海上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