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四讲 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禅修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恰宓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四讲 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禅修

 

  大家知道有两种类型的禅修:一是舍摩他,另一个是威巴萨那。这里“舍摩他”的意思是定。当心专注在单一的禅修目标时,就变得平静、轻安和安详。因此,舍摩他被翻译成“止禅”或“寂止禅”。其字面意思是指使心平静的心理状态,这个使心平静的心理状态就是定。“威巴萨那”的意思是透视、看到或正确了解,其字面意思是看到多种性质,这里指无常、苦和无我或无灵魂这三种存在的性质。在巴利文中,无常叫“ANICCA”,苦叫 “DUKKHA”,无我或无灵魂叫“ANATTA”。“威巴萨那”中的“威”字指这三共性,“巴萨那”指看到,意思是透视或正确了解。因此,“威巴萨那”的意思是透视无常、苦和无我。

  修习舍摩他只为了获得深度的定,不是为了透视三共性。修习威巴萨那是为了获得一定程度的定,透视三共性,从而根除所有的烦恼,体验苦的止息—涅槃。当修习舍摩他时,禅修者采用一个禅修目标,如呼吸,十遍中的一种,十不净中的一种,等等。舍摩他禅有40个业处。在古时候,大多数禅修者采用呼吸作为禅修的目标。舍摩他禅的目标既是概念法,也是究竟法,其要点是将心深度地专注在目标上,从而心安止在目标上。如今,如果我们认为禅修者在威巴萨那禅修过程中应修舍摩他,我们通常教他观呼吸(安那般那念)、忆念佛陀的功德(佛随念),或慈心禅。大多数时候,我们教导佛随念和慈心禅。不管采用什么目标,舍摩他禅修者只采用单一的禅修目标。

  当舍摩他禅修者要将心专注在单一的禅修目标,如呼吸时(入息、出息),他/她将心专注在鼻孔或上嘴唇的顶端。大多数时间,心必须停留在鼻孔处的入息、出息。不管什么时候吸气,观入息,并在心里默念“入”;不管什么时候呼气,观出息,并在心里默念“出”,就这样“入、出、入、出”。当心跑掉时,禅修者不是跟着跑掉的心去观它,而是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标。禅修者观空气进出鼻孔时在鼻孔处产生的触觉,该触觉是禅修的目标。触觉具有四个主要物质元素(即四大),硬或软、流动性或粘结性、热或冷以及移动或动作。这些元素构成呼吸,但是风大(移动、动作)比其他三个主要元素更为明显。空气在鼻孔处的触觉也具有这四大,硬或软、粘结性、热或冷以及移动。但在这里的触觉中,硬或软比其他三个元素更为明显。不管怎样,舍摩他禅修的目的是将心专注在触觉或呼吸上。因此,不管什么时候心跑了,把心拉回到呼吸或触觉上,因为禅修者是想把心深深地专注在单一的禅修目标上。

  禅修者应留意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禅修的方法的区别。在威巴萨那禅修中,修行的目的是为了透视所有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的真实本质。这里,它们的真实本质指三共性,这是每个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都具有的。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都可以是禅修的目标。因此,威巴萨那禅修者不能只采用一个目标,而是采用很多个目标,包括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舍摩他禅修者只采用一个目标,而威巴萨那禅修者采用每个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作为禅修的目标。舍摩他禅修的目的是将心深深地专注在单一的禅修目标上,而威巴萨那禅修的目的是为了透视所有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的真实本质。

  威巴萨那禅修者采用身体过程作为禅修的目标,如腹部的上下移动。当腹部上升时,禅修者观上升的移动,心里默念 “上”,当腹部下降时,禅修者观下降的移动,心里默念 “下”。在观腹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禅修者也许会听到有人说话或一个很响的声音,应该观“听到、听到”。禅修者不得观目标的内容,而是去观听识。不要标记声音,而是标记听识,因为听识也包括目标或内容。在标记“听到、听到”,听识消失之后,禅修者回到主要目标,观腹部的上下。

  以此方式,不管禅修者看到什么,都必须观 “看到、看到”,然后回到主要目标,观腹部的上下。不管闻到什么气味,都必须观“闻到、闻到”,当气味消失之后,回到主要目标,观腹部的上下。不管尝到或触到什么,都必须客观地观察,然后回到主要目标。

  当心跑掉或打妄想时,威巴萨那禅修者不能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标,必须跟着跑掉的心,专注地观察,心里默念“妄想、妄想”,“想、想”,“想象、想象”,“计划、计划”,等等。当妄想的心停止时,禅修者回到主要目标,像往常那样观腹部的上下。

  为什么威巴萨那禅修者要跟着心,并客观地观察它呢?因为观禅的目的是透视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的性质。因此,为了要透视妄想的三共性,禅修者必须客观地观妄想,默念“妄想、妄想”,“想、想”,等等,直到妄想消失。只有当妄想消失之后,禅修者才能回到主要目标,像往常那样观察。

  现在,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的方法的区别已经非常清楚了。在舍摩他禅修中,当心跑掉时,必须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标,将心专注在呼吸或任何其他目标上。舍摩他禅修者不能观妄想或想的心,他不需要认识身心,他需要做的只是在单一的目标上获得深度的定力,使心专注,观入息和出息。

  但是,威巴萨那禅修者需要透视妄想或想的心的无常、苦和无我。他/她必须客观地观妄想或想的心,标记“妄想、妄想”,“想、想”,或“想象、想象”。当观妄想时,观察的心应更加专注、有精神并稍快,这样观察的心就变得越来越有力,比想的过程或妄想的过程更有力。当观察的心变得更强、更锐利、更有力时,它胜过想的心或妄想的过程,妄想很快停止。不过,观妄想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妄想的过程停止或消失,而是为了透视它们的真实本质。不过,禅修者也许受到妄想干扰或生气,因此,他/她必须更加专注地、更加有精神地、更加快地观妄想,使观察的心更强、更锐利、更有力。当观察的心没有力量时,它就会被妄想的心淹没,被妄想拉着走。妄想过程不断继续,禅修者不能很好地专注。

  因此,为了使观察的心更强、更锐利、更有力,禅修者要更加专注地、更加有精神地、更加快地观妄想或想的心。之后,想的过程停了,此时,禅修者注意到妄想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它生起,又消失。这里,禅修者只是模糊地看到妄想的生灭是无常,还不够清晰。当定力变得越来越深时,禅修者开始看到这些单个的妄想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消失,一系列的妄想生起、消失。如果定力不够深,禅修者就看不到这些。由于观妄想的目的是为了透视妄想的三共性,因此,不管在坐禅或行禅时出现什么妄想,禅修者必须专注地、有精神地、快速地观妄想。只要观妄想,妄想就会越来越少,定力会越来越深。如果不观妄想,妄想会增多,有时会持续很长时间,定力下降。

  观妄想有两个利益:一是定力更深,另一个是透视妄想的三共性。因此,当心跑掉、打妄想时,禅修者必须不遗漏地、客观地观妄想,标记“想、想”,“妄想、妄想”,或“想象、想象”,以便透视妄想的真实本质。这就是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禅修的区别。当禅修者透视到妄想的无常、苦和无我性时,心变得清净,因为心里没有任何烦恼。禅修者透视到妄想的三共性,看到了它们是无常、苦和没有人、众生、我或灵魂,妄想只是心理状态。因为禅修者透视到妄想的真实本质,心变得清净。此时,禅修者的心从烦恼或负面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当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时,禅修者就生活在安详之中。这就是威巴萨那禅修的目的。

  当心从负面的心理状态或烦恼中解脱出来时,身体也随之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于是,身和心都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威巴萨那禅修的目的。

  因此,我希望你们理解:在舍摩他禅修中,当心跑掉时,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标,而在威巴萨那禅修中,当心跑掉时,禅修者必须跟着心,客观地观察它,标记“想”,“妄想”等等。当舍摩他禅修者获得近行定或安止定时,心里没有烦恼。安止定是指当禅修者的心完全安止在禅修目标时的状态。此时,专注的心就从五盖或烦恼中清净出来。这称为心清净,因为心里没有贪、瞋、痴、傲慢、嫉妒等等。因此,禅修者感到安详、快乐。这就是舍摩他禅修的利益。但是,当心离开禅修目标时,定力也随之中断,心会跑向许多不同的目标,许多烦恼进入心里。当心被贪、瞋、痴染污时,禅修者就不会感到快乐或安详,就会感到痛苦。只有当舍摩他禅修者的心深深地专注在单一的禅修目标上时,才能享受到心的安宁。只有当心安止在目标上时,舍摩他禅修者才会感到平静、轻安和宁静。

  在威巴萨那禅修中,禅修者将心专注在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上,从而透视身心的真实本质,即无常、苦和无我性。禅修者的心在那个时刻是清净的,因为他/她认识到了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的三共性。他/她不是通过理论知识或学习经典认识到这些,而是通过对身心现象的亲身体验。这种对三共性的体验非常深刻,会一直留在心里,尽管对三共性的观智也是无常、苦和无我的。观智生起,又消失。实际上,观智的力量留在想的过程中,留在构成生命的意识过程中。因此,即使禅修者离开禅修中心,回到家里或工作岗位,他们有时会回忆起对三共性的体验,这些体验呈现在他们心里,如同在当下体验到一样。于是,他们的心变得清净,感到安详和轻安。威巴萨那禅修的利益不仅只体现在坐禅中,在一生中和来世中也会得到体现。因此,威巴萨那禅修有助于使心在任何时候清净。这就是为什么威巴萨那禅修者能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得安详、快乐。

  如果禅修者已经证得了任何层次的觉悟,第一层(须陀洹道智),第二层(斯陀含道智),第三层(阿那含道智),或第四层(阿罗汉道智),他/她的心更加清净,因为有一些烦恼已经被道智根除。禅修者已经去除了一些导致痛苦的烦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得安详、快乐。但是,如果禅修者能够证得所有四个层次的觉悟,他/她的心在任何时刻都是完全清净的,从所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这样,他/她就生活在安详和快乐当中。这就是我们修习威巴萨那禅修—观禅的目的。

  愿大家能正确了解威巴萨那禅修的目的,努力修行,证得苦的止息!

返回目录

-----------------------------------------------------------------------------------------------------------------

更多恰宓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