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十 主夜神众——积极奋发后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十 主夜神众——积极奋发后

   复次,普德净光主夜神,得寂静禅定乐大勇健解脱门;喜眼观世主夜神,得广大清净可爱乐功德相解脱门;护世精气主夜神,得普现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寂静海音主夜神,得积集广大欢喜心解脱门;普现吉祥主夜神,得甚深自在悦意言音解脱门;普发树华主夜神,得光明满足广大欢喜藏解脱门;平等护育主夜神,得开悟众生令成熟善根解脱门;游戏快乐主夜神,得救护众生无边慈解脱门;诸根常喜主夜神,得普现庄严大悲门解脱门;示现凈福主夜神,得普使一切众生所乐满足解脱门。

  主夜神和主昼神是相对的,通常经文中会将主夜神放在主昼神之后,这有两重意义:第一、黑夜是白昼来临的前兆,所以主夜神是指你即将展开智慧的状况;第二、为何先提主昼神?当一个人积极奋发之后需要有一个接纳的归宿,夜有最后归宿的象征意义。而黑夜较白天来得凉爽,所以主夜神的另一个含意是指清凉。

  以世间人的立场来说,我们可以把努力工作赚钱的这部分归纳为主昼神的作用,因为发挥生命力和光芒才能赚钱啊!赚钱之后呢?就是要花钱,花钱的这部分就属于主夜神的作用。很清凉地花钱是一种享受,同样地,发挥你生命的光和热来赚钱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有的人只会享受赚钱而不会享受花钱,但花钱并不一定指买东西,像布施、供养、救济、印经……等等都是花钱,从这部分所得到的快乐才叫作真正的清凉乐。

  「复次,普德净光主夜神,得寂静禅定乐大勇健解脱门。」「寂静」指本来面目,「禅定」这两字以现代的语言来讲是指静心。想要进入本来面目的静心状态中,非有大勇健的坚定意志力和魄力不可。

  当今学佛人就是缺少大勇健力,所以对心性的深耕不彻底。在每天例行的诵经功课中,往往妄想纷飞,想打坐却一秒钟也不得安宁。各位要知道,能够在一刹那间不打妄想的这种意志力就是大勇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学佛人应有这层认识。

  「喜眼观世主夜神,得广大清净可爱乐功德相解脱门。」功德相得成就比较普遍。譬如打禅七、打佛七、拜忏,做了七天功课之后觉得法喜充满。不管你是否真获得法益,这个功德相总是现前了。而功课仪式也属于功德相得部分。功德相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所以叫作「可爱乐功德相」,但是想将「广大清净」和「可爱乐功德相」互相结合,就不容易了。换句话说,如果能把所做的这些功课,不管是打佛七、禅七或梁皇宝忏……等等功德相,能达到广大清净无为的状态,那就是大成就,这是属于正法行。

  方便行,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扫地、煮饭、洗衣服、签公文、做生意、与人交际应酬……等等都是方便行,从方便行中也能成就功德相。

  「寂静海音主夜神,得积集广大欢喜心解脱门。」「欢喜心」通常是指没有逼迫性的。现在学佛人大都陷在这种漩涡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因为害怕娑婆世界的生死轮回之苦,希望能赶快出离。这种出离心是有逼迫性的,与完整的广大欢喜心不同。

  若想具足完整的「广大欢喜心」,只有修习一佛乘才能达到。凡夫是「心被境转」,而圣人是「心能转境」。若能将我们现在的凡夫心境转变为圣人的心境,直接就能成就,于是便能具足欢喜心了。

  「普发树华主夜神,得光明满足广大欢喜藏解脱门。」「光明满足」是智慧成就之义。「广大欢喜藏」是指这种欢喜的宝藏有如涌泉,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无有穷尽。

  「游戏快乐主夜神,得救护众生无边慈解脱门。诸根常喜主夜神,得普现庄严大悲门解脱门;示现凈福主夜神,得普使一切众生所乐满足解脱门。」「普现庄严大悲门」和「救护众生无边慈」这两个解脱门,都属于「都摄六根」的法门。而「普使一切众生所乐满足」的解脱门,属于六根门头全部开放,是念念清楚的法门。

  从这段主夜神的性德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主夜神的解脱门比较静态,却很积极活泼。

  尔时,普德净光主夜神承佛威力遍观一切主夜神众,而说颂言:

  汝等应观佛所行    广大寂静虚空相

  欲海无涯悉治凈    离垢端严照十方

  真理的本来面目像虚空一般广大寂静。虽然众生的五欲六尘无有边际,但是觉悟之行能将这些杂染清除干净,恢复到无染、端严照耀十方的境界。

  一切世间咸乐见    无量劫海时一遇

  大悲念物靡不周    此解脱门观世睹

  虽然众生都很喜欢见佛,却总是很难见到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具足见佛的条件,不具备觉悟的能力。虽然佛普照一切,可是众生缺乏觉知的能力,所以很难见佛。

  导师救护诸世间    众生悉见在其前

  能令诸趣皆清净    如是护世能观察

  佛救护众生,也要众生能相应,众生若能相应就能见佛。每个人都想见佛,可是不具备见佛的能力,因为我们对佛的认知产生偏差。畜生界的众生也想见佛,但是牠们比人更不具备见佛的能力。虽然人较具有见佛的能力,却因为各人的因缘不同,对于觉悟之法也不见得能具足。因为每个人都有执着,不管是执着在法执或我执上,二者都令人无法见佛。真正觉悟的法是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的,我们要从此处体会。

  佛昔修治欢喜海    广大无边不可测

  是故见者咸欣乐    此是寂音之所了

  佛于往昔所修治的广大法门皆已清净圆满,是故众生见者皆欢喜。因为佛所修的是普贤大行,而普贤行的特色为广大无边、一即一切,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能令众生欢喜。假如我们不是修普贤行,只是单单为了让自己免于痛苦的逼迫及生死轮回而去修行,自然无法令众生喜欢了。

  如来境界不可量    寂而能演遍十方

  普使众生意清净    尸利夜神闻踊悦

  「寂」指寂静或本来面目,「演」是普照众生的作用。这首偈的含意,是指体性广大遍照十方,能使本来迷惑颠倒的众生如实了知自性的境界。

  佛于无福众生中    大福庄严甚威曜

  示彼离尘寂灭法    普发华神悟斯道

  「无福众生」是指被无明暗障掩盖了自性的众生。「曜」有两个意义:一、光明照耀,二、积极焕发。这首偈的含意,是指觉悟的大福智光能掀开无福众生的迷惑颠倒,令他们了悟真理的本来面目,让这些无福众生的自性宝藏现前。

  十方普贤大神通    一切众生悉调伏

  种种色相皆令见    此护育神之所观

  佛在一起境界中都能普现神通,而且会因应众生根器不同而做种种示现,令众生因此而解脱。

  如来往昔念念中    悉凈方便慈悲海

  救护世间无不遍    此福乐神之解脱

  佛于往昔念念中,以无量无边的慈悲法门救护世间,而无不穷尽。

  众生愚痴常乱浊   其心坚毒甚可畏

  如来慈愍为出兴   此灭怨神能悟喜

  在这世间,若是一个菩萨真正发心,那么要做的事就太多了。不管是直接的救护众生,或是间接从自己周遭的环境保护开始,只要是能对众生有帮助的,都尽心尽力去做,如此就可称为「如来慈愍为出兴」了。

  佛昔修行为众生   一切愿欲皆令满

  由是具成功德相   此现福神之所入

  「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这首偈说的是佛往昔修行是众缘和合而生,一切愿也因众缘和合而产生才能圆满,因此才能成就一切功德相。

  今天我们来此听经、学佛、修行也是因缘和合,但是尚未有成就,想要修行成就还得加入一些因素。所以,我们现在具足了修行的因缘,但还没有具足成就的因缘。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