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读《缁门崇行录》的心得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0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读《缁门崇行录》的心得

   近日,恭读了由明代一代宗师莲池大师所撰的《缁门崇行录》后,感慨颇深。

  大师集古德善行,录其要者,在此书中共列举了十门,并述说为何以清素居首,乃至以感应之行结束全文的原因,师用心之苦,由此可知!在当时,禅宗盛行,僧人们多重行而轻德,为彰显德行的重要性,补偏救弊,端正僧品而弘扬佛法,这是大师编此书的根本用意。现今,在政府清明的大好时光下,佛学院如雨后竹笋破土而出,遍地开花,一般青年佛子都会到佛学院接受教育。从现今佛学院的学风看,学风浓,大家都努力地学习着佛教教理和社科知识,过着紧张、快节奏的生活,重学而忽视了德行的操履,知识是学到了,心却浮在高空,没有着落点。正如莲池大师所说:“……即使利根多慧,而慧弥多,障弥重,将安用之?”可谓一针见血,说到要言。

  修学佛法是能对治烦恼的,而今满腹经典,口吐莲花,却难以为自己找个心灵的栖息处。读经书,谈佛法,烦恼照样起,自私自利之心不比世人少。口念发菩提心,行动上已疲软。以致遇境生心,对境就贪。这就是现代僧伽对佛法的修学。造成这样的悲惨局面源于什么?在《崇行录》中,有一僧人问莲池大师:“出家人是干什么的?”大师说:“修道。”又问:“修道以什么为本?”大师说:“以修持德行为本。”德行是修道的立基石。佛法中如此,中国传统的儒家同样十分重视德行,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一个甘淡泊、重内心检敛的人,他一箪食,一瓢饮,不贰过,防心在颠沛之间造次弗离仁,他为我们展现出一位高大的老者形象。而在《崇行录》中,我们佛教的大师却是另一番风采,他们舍弃对物质的贪恋,居深山,人知处所后,便另寻住处,他们生活简朴,行为高尚,故有“荷衣松食”,“鹿鸟为侣”的故事流传于世。这无疑是给我们一个警钟,一个提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现今的僧教育,培养的并不只是会讲经的法师而已,必须要学习整套的僧伽生活。要勤苦、劳动、淡泊、要能做排水、扛柴、洒扫、应对、处事及修禅弘法的工作。假若全国的僧徒都来受教育,那么寺院中家常的工作都没有人去做了,结果,不但不能住持佛教,甚至消灭了佛教,坠落了佛教,像这样的教育,还不如没有好。这是太虚大师的一段话,也做为我这篇心得的结尾,愿与大家共享!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