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十三)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十三)

   比丘记事(之十三)

  13、

  戒期当中,也不都是那么严肃和紧张,常有各种开示,有的是讲戒律,有的是请老和尚和资深法师给我们讲修行的心得体会。

  这些开示中,有的讲专业的教理,有的就直指人心,讲大实话,大白话。以策励我们,三百个求戒者当中,来自不同的寺院,受过不同的教育,有过不同的生活背景,各种各样的开示以适合各种根器吧。

  记录、整理一些律师语录,与自勉。

  甲、

  老和尚1973年出家,1982年受戒,上坐后,说:

  我师父在我出家的时候跟我讲的道理,现在我要讲给你们听,你们听好,当兵要会拿枪;当医生要会给人看病;当和尚要会念经;干一行要象一行,就是做鬼也要会吓唬人,懂吗?

  出家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有了网络,世界大融合的时代,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懂得很多,不学习就会被别人问倒,很丢脸。

  教义要学透彻,知识分子提的每一条问题都要逐条能解答。

  我们掌握的佛法,正是社会知识所欠缺的。有人向你问问题,不要怕麻烦,我们要为众生解惑。

  我出家几十年了,有一个重要的心得告诉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刚出家的时候不要住小庙,几个人,没人管,容易放逸、懈怠,要住大丛林,几百人,你出点什么错,这么多眼睛看着,慢慢坏习惯就没有了,好习惯就养成了。

  出家久了,有了功夫,就不要在大丛林里跟别人凑热闹,要去偏僻的、没有佛法的地方,为众生点燃一盏灯。

  受戒后要持之以恒,将来要住持一方,学习再学习,学好了,教化一方、感化一方。

  不要急于求成,要严于律己,没有一点点的懈怠。

  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乙、

  大众列队、用斋、写字等,引领师持香板巡视,遇有不妥当的,当即纠正,并随机开示:

  站就要站好,眼不要乱看,这世界上什么东西是你的,你看有什么用。你的脑袋一动,那就是心散了。

  人最难看的时候是什么时候,知道吗,是吃饭,就是在你吃的高兴的时候,忘乎所以,左右开弓,呼啦呼啦地往自己嘴里扒拉饭,两个腮帮子塞的鼓鼓的,一副痴相,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你看什么看,说你呢,你自己也看不到你自己,张着嘴,伸着舌头,你就这样看着师父吗。

  汤也不能剩,都要喝干净,汤里面没有油和盐啊。

  你吃的这么饱,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没有饭吃。我们在这里有吃有穿,有没有想过,在北方,有很多的动物饥冻而死。

  餐巾纸擦完了嘴,顺便再把桌子擦一擦,举手之劳的事情,你走了以后,别人是收拾桌子很辛苦,要多为别人着想,懂吗。

  吃不了的东西,也要吃下去,吃不了就别要,要就吃下去,吃不下也要吃,放心,撑不死的,撑死了,我负责。

  天气凉了,注意多穿衣服,照顾好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保护好。

  保暖是应该的,但也不要那么夸张,戴着那么高的脖套,穿那么厚,对身体那么执着,其实也没有那么冷,放心,你死不了,死了我负责。

  你的字以后写的小一点,不要一个字占两行,这多浪费纸,你要是一辈子都能把字好好写在一行格子里,就能给地球节约下好几十棵树,你明白吗?

  我讲了多少次了,这个毛病你就是改不掉,我打死你这个业障鬼。

  丙、

  法师上堂,端坐。说:

  修行人不能贪,不能总是想着吃的好一点点,用的好一点点,住的好一点点,贪这么一点点,心量这么小,要贪就贪个大的,成佛。我告诉你,修行人要知足常乐,你要是活到一百岁,我保证有很多人争着供养你。

  在“经律论”上多下苦功,佛弟子要有危机感,不能自高自大和自满,要时时认为自己学到不够,才能进步。

  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心里没有牵挂。

  先安后定,持戒才能心安。

  不打妄想就是定,禅定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历练。

  每天进步一点点。

  好人才能走好运,人成即佛成。

  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正好可以策励自己不要这样,错误的心态,对抗的心态,会让我们越来越痛苦,内心里没有佛法,老了肯定孤苦。

  感恩给自己逆境的人,如果进行报复,会给自己的未来造成恶果,而且当下就苦,要能够阻止这样的行为和心态。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对以后有影响。

  我们很容易伤害爱自己和帮助自己的人,如果抱怨自己的父母时,要想,我们能不能做的比父母更好。

  心志脆弱是因为没有吃过苦。

  丁、

  法师上堂,正坐。说:

  出家后,先要学会做一个平平安安的修道人,最后能明明白白地死。

  要有“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心。

  我刚出家的时候,有人问我,是不是遇到什么挫折了,有些问题想不开才出家的啊,我告诉他,恰好相反,我是在一些低级的问题上想开了,才出的家。

  出家人要谦下,安忍,不能浮躁。

  我们的内心能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建议看一看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写的一本书《水知道答案》。

  相由心生,佛法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是从我们的内心来改变,外在装的再威仪,也没有用。

  不要去演一个出家人,是要去做一个好的出家人。

  众生的本能都是想离苦得乐,但是,对苦乐的认知不能错误,方法不能错误。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真诚地看着别人,他的表情,动作都是表达内容的一部分。

  内心冷漠并不是超然物外,而是修行修出问题了,永远不要排斥别人,不要对社会冷漠,积极应对周围的人、事、物,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关心他人。

  挑别人的毛病和缺点,实际上是自己内心刻薄的一种表现。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