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1、为什么进取 人间佛教,利乐有情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3日
来源:   作者:张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1、为什么进取 人间佛教,利乐有情

 

  人间佛教,利乐有情

  六祖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佛教,是人间的佛教,是给世间之人的生活以指导的佛教。人间,是佛教常驻的人间,是使佛教立地生根的人间。即世而出世,这就是佛教积极进取的方向。赵朴初会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并在一九八七年通过中国佛教协会五届会议将“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加入《中国佛教协会章程》,对佛教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现代佛教思想体系,最早是太虚大师(1890-1947)在 20世纪初期提出的。当时佛法久衰不振,僧侣戒律废弛,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只知道佛法能够超脱尘俗往生净土,一心只求死后到极乐世界去,对现世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助益,而且由于世俗百姓的长期愚昧而对于佛教中掺入的鬼怪产生了迷信,更有一些对佛法的偏见非常流行。所以太虚大师为了正本清源,根除弊端,提出了人间佛教这一思想。而了解这一思想的背景与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即世而出世的积极进取思想。

  就其内涵而言,人间佛教虽然是由太虚大师提出来的,但其历史渊源,却可上溯到释迦牟尼那里,与佛祖的思想完全契合。释加牟尼佛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度生也在人间,他的一生,正是佛教即世而出世的具体体现。释加牟尼这个名字的本意就是释加族的圣人的意思,可见,即使已经觉悟成佛,佛祖仍然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的族姓。经文记载,释加牟尼的父亲亡故之时,释加牟尼仍然要赶回去亲自为父亲送葬。《增一阿含经》里佛说自己“用人间之食”,“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释加牟尼的出家修行,正是为了解决人世间普通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最重大的根本问题。释加牟尼成佛之后,仍然不忘大众悲苦,怜悯众生求法不易,所以一生普行教化,足迹所及,遍于印度恒河两岸大地。即使用中国儒家的观点来看,我佛释迦牟尼一生也完全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个当之无愧的“仁者”。为了寻求真理,寻求人生的真谛,他毅然抛弃王公贵族的安逸生活,献身于追求智慧和觉悟世人的伟大事业,这种气概和功业,是远远超过什么“转轮圣王”等人间帝王,所以才号称“大雄”。

  我佛释迦牟尼四十九年说法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是人世间的普通人,三藏经文的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如何解决人间修行的各种疑难问题。佛经明言,惟有在人间为人,才最能够秉受佛法,才最能够修行解脱,所以我佛释迦牟尼四十九年间与弟子游化人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说明了在人间生活中如何修行,在生活中如何对佛法进行圆满实践。所以佛教从一开始产生,就是人间的佛教;而人间有了佛教,就可以用佛法来解决人间修行的各种问题。《增一阿含经》中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这说明我佛释迦牟尼在人间传授佛法的根本要义,这是佛教的基本点,也是佛法修行的基本点。

  佛法与世间是同在的关系,我们要在人世修行佛法,佛法绝不是完全脱离人间的另一个孤立世界。对一个佛法修行者来说,不能执着于“世间”和“出世间 ”的绝对区分。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心在修行,那么他行走坐卧,日常工作都是在修行,不是只有整天念佛打坐才是修行。总之,执着于离开世间去追求觉悟成佛是不可能的。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