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阿姜查尊者:关于这颗心 每件事物皆可用来修行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来源:   作者:阿姜查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阿姜查尊者:关于这颗心 每件事物皆可用来修行

 

  若我们如实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么它们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们无法如实觉知它们,就会否定它们,宣称不想见色或闻声,因为我们会受到干扰。若切断了这些因缘,我们要凭借什么进行思维呢?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防护,防护即是戒。有防护感官的戒--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我们的戒和定。

  想想舍利弗的故事。在他成为比丘之前,有次看见马胜(Assaji,音译为阿说示,五比丘之一)长老正在托钵,心想:"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着整洁,威仪庄严。"舍利弗受到鼓舞,趋上前去致敬并问道:"抱歉,长者!请问你是谁?"

  "我是一位沙门。"

  "你的老师是谁?"

  "我的老师是乔达摩尊者。"

  "乔达摩尊者教导什么?"

  "他教导一切事物都从因缘生,当因缘灭时,就随之息灭。"

  当舍利弗问法时,马胜比丘给了他这简短的关于因果的解释。"诸法因缘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灭,必是因先灭。"他虽然只说了这些,但对舍利弗而言已经足够。

  这是一个佛法生起的因,那时舍利弗六根具足,拥有眼、耳、鼻、舌、身、意,若无感官,他会有足够的因以生起智慧吗?他能觉知任何事吗?但多数人都害怕感官接触,无论害怕或喜欢,我们都未从中发展出智慧,反而通过这六根放纵自己,贪图感官享受并迷失于其中。这六根可能诱使我们享乐与放纵,也可能引导我们获得知识与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即使是不好的事。当谈到修行时,我们不只针对美好或令人愉悦的事,修行并非如此。在这个世上,有些事物我们喜欢,有些则否,通常我们想要和喜欢的,即使对同修的比丘与沙弥也一样。我们不想和不喜欢的比丘或沙弥交往,只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你了解吗,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选择。通常只要是不喜欢的,我们就不想看见或了解。但佛陀希望我们去体验这些事,世间解--看着这世间并清楚地觉知它。

  若无法清楚觉知世间的实相,我们将无处可去。活在这世上,就必须了解这世间。包括佛陀在内的过去的圣者,都与这些事物一起生活。他们活在这个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这里达到实相,而不在他处。但他们有智慧,能防护六根。

返回目录

----------------------------------------------------------------------------------------------------------------

更多阿姜查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