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漫谈
舍利究竟是什么?
“舍利”在一般人看来是颇为神秘的。通常人的遗体焚化后,只剩骨灰一堆;而佛门的高僧大德却能留下形色各异的舍利。舍利常被视为僧尼们修行有成就的表征。高僧大德迁化后留下舍利,往往更能增强信徒对他们的信仰。
“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曰“灵骨”或“坚固子”。但这只是就大部份舍利是来自人的身体而言。因为舍利大多从人的遗体焚化而得。“舍利”一词在梵语、巴利语中,虽为遗骨之意,但绝非一切有情众生之遗骨皆可称之;而是薰修戒定慧三学者的大智慧结晶。换言之,形而上者谓之三学,形而下者称为舍利,二者其实是一体之两面。《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大一六·三五四上):“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聚!舍利是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依佛家经典记载,舍利存在的形式可分为:
(一)全身舍利:为圆寂后,肉身自然不坏。如六祖大师。
(二)碎身舍利:又称分身舍利,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物。如 释迦牟尼佛之舍利,分为八国所供养。
(三)法身舍利:指佛所遗留之教法。如同舍利,永住于世。
(四)生身舍利:亦称身骨舍利。此类舍利又分为三种:白色为骨舍利;红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说。另有谓将遗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关于全身、碎身舍利之说,或起源于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时期所行之土葬与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遗体称为全身舍利,以火葬后之遗骨称为碎身舍利。《浴佛功德经》分舍利为二:(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肉身舍利),即佛之遗骨。(二)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佛所遗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法苑珠林.卷四十》分舍利为三:(一)骨舍利,其色白。(二)发舍利,其色黑。(三)肉舍利,其色赤。
最早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示寂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由阿育王的推广,佛骨舍利所分布的畛域更广,以中国境内为例,就有十九座阿育王塔。
因此,舍利也叫“身骨”。但也有不是身骨的舍利。这种非身骨的舍利,现代人也有得之者。如燃灯供佛,心诚至极,会感应道交,在灯花中得到舍利,这就是佛教中称为“灯花报喜”的现象。印光大师的皈依弟子杨佩之(慧潜)居士就曾在灯花上得到舍利。印光大师说,这是因为“精诚之极,佛慈加被,为之示现者”(《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杨佩文居士书》)可见,这不是凡情所能妄测的。通常,舍利主要是指高僧们荼毗后烧出的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坚固如金刚,闪闪发光,形态各异,有舍利珠、舍利花、舍利块、牙齿舍利等;色彩也不一,常称为“五色舍利”。颜色以黑色为主,也有白色,红色,银色,蓝色等。据美国宣化上人开示,白色的,乃是骨舍利;黑色的,乃是发舍利;赤色的,乃是肉舍利。(宣化上人讲《妙法莲花经浅释》三卷第三三四页)又:“舍利有两种,一为全身舍利,如多宝佛舍利。二为碎身舍利,如释迦牟尼佛之舍利。” 我们一般所说的舍利,单指“生身舍利”而言。而指骨舍利是佛“肉身舍利”的一部份;佛所说的法,三藏十二部经典称为“法身舍利”。
弘法的价值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狭义的说,指佛教的根本教义,“缘起性空”,“见缘起即见佛”的缘故。两种舍利,表示物质和精神,显现佛陀的福德与智慧,都是世尊留给众生的宝贵遗产,是佛教文化的神经中枢。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份,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人们心灵,启迪人类智慧发挥积极的作用。佛指舍作为佛教至高圣物,同时象征中国“和合文化”的精神,代表了中国民众,港澳同人,渴望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短短十天,百万信众,虔诚瞻礼,含泪拜别,感极而泣;“祈求平安”是瞻礼信众的一致愿望,香港民意,在佛指舍利莅港供奉期间,得以充分体现,为东方文明再度作出辉煌的独特贡献。
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在中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世尊亲口说: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
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
众生既信服质直意柔软,
一心欲见佛不自惜命身。
由此可知,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引起依赖心,甚至引起厌烦懈怠的心。《法华经》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佛示现灭度后,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便是令众生供敬难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见佛,乃至“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进地修行。佛陀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如果我们至诚恭敬供养佛的舍利,便会感应道交,感佛现身。这在古今,都不乏其事证。
《法华经》上佛自言:“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并劝“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隋朝时,天台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入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慧思大师印证:“非汝莫识,非我莫证”。此事可为证明。如何供养瞻礼舍利?
供养、瞻礼舍利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印光大师举了一个例子:隋文帝未作皇帝前,有一位印度僧人送给他几粒舍利,等他登基做皇帝后,发现舍利变成几百颗之多了。又如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可以捧在手上往里观,各人见到的景象不一样,舍利的大小高下会转变的。舍利的种种灵异,可谓“神变无方”。这种种灵异神变,具有不可思议的弘法价值。瞻礼舍利,人各蒙益。印光大师说舍利的灵异现象,乃是“佛菩萨欲令一切见闻者,深植善根,特为示现”(《印光法师文钞》)。所以,佛教的舍利,是不可以凡情世智妄测的。因此之故,舍利可以“证信”,证明修行人戒定慧的成就。印光大师云:舍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之表相耳”。关于舍利,唐朝释道世〈法苑珠林〉中有一首“舍利颂”:
金躯遗散骨,宝塔遍天龙。
创开于十塔,终成八万兴。
珠盖灵光变,刹柱吐芙蓉。
屡开朝雾露,数示晓灵征。
红霓相映发,风摇响和钟。
仙鸾往往见,神僧数数从。
独超群圣上,含识普生恭。
钻椎击不碎,方知圣叵穷。
佛陀曾说:“自灯明,则法灯明。”佛陀为我们张开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清楚看见每个人心中的本来面目,并提供方法以修行来拨开自我迷障,拔除身上的烦恼毒箭。直到智慧明了、明心见性。
其实,供奉舍利并无所谓的最佳方法,供养舍利可以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十供”献于桌面,以上是物质上的供养。恭敬心才是最重要的。经中常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同现代人信佛的多,拜佛的少;拜佛的多,学佛的少;学佛的多,行佛的少;行佛的多,证佛的少。因为人们多半有所求才去拜佛,但却不知其所以然;或只读会了佛学知识性的内容,却不曾去实践;亦或是没有如法如律的修行,断不尽烦恼执著而无法证得自在。这舍利指的不是物质性的,“佛陀的教法”才是佛陀留下来的真身舍利,是我们要供养的对象。首先须信乐佛法,其次了解佛法,进而身体力行,最后才能证悟 其果。以念佛、拜佛、诵咒、禅坐等方法作修行上的供养,并回向六道众生。以此方法供养舍利,能坚固道心、清净身口意三业;经常瞻仰顶礼,有助于生起悲心、厚植福田;这也是加行助缘,可成就道业,并藉由舍利广结善心,饶益有情,福慧双修,圆满菩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