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大德专集>> 文珠法师>>正文内容

福慧双修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01日
来源:文珠法师作品集   作者:文珠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福慧双修”。因为福德与智慧,都是创造人生幸福快乐的主要条件,亦是觉悟成佛的基本因素。一个人如果有福无慧,生来傻头傻恼,固然不幸;若然有慧无福,穷困一生,更加苦恼。在修行学佛的人来说:有福无慧,属于痴福,福尽还堕,永受轮回,无法解脱生死之苦;反之,如果有慧无福,亦不可能庄严佛果菩提,成就众生。所以,我们要创造人间幸福的乐园,固然要福慧双修,欲想福慧具足,圆成佛道,更加要福慧双修。

  甚么是福?甚么是慧?我们应该如何去修福修慧?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现在就此问题,可分五点来说明:一是福德的内容,二是福德的培植,三是智慧的类别,四是智慧的开发,五是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一、福德的内容

  福德的内容,包括人间有漏之福,二乘圣人无漏之福,以及佛道圆满无上之福。

  世间有漏之福,除了富贵,长寿,健康之外,还要好德,考终命。即是说:一个有福气的人,除了拥有无量的财富,享用如意,加以地位高贵,受人尊重之外,还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仁慈爱物,广积阴德,子孙满堂,最后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才是真正的幸福。不然,就算是富甲天下,但地位并不高贵;或富而且贵,却不长寿;或长寿而欠缺健康,都是人生的缺憾,固然非福。即使财富与尊贵、寿命与健康都占有,若然为富不仁,报在晚年,或后继无人,或不得善终,亦属于非福。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好命的人,必须具备富贵、长寿、康宁,加以好德、善终命等五福,所谓“五福临门”,才是人间真正的幸福。但在佛眼看来,世间的幸福,亦不过是短暂的占有,既是无常,又非永恒,所以,我们如果希望,获得永恒的幸福,非进一步追求出世间的福报不可。

  出世间的福报,是超越三界时空的限制,摆脱人间天上的烦恼,不再漏落生死轮回,名为无漏之福。学佛的人,因为接受佛法的启示,知道人天福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并非久享。所谓五福,不过暂时占有;所谓寿命,不过下寿八十,中寿一百,长寿一百二十,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到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为短暂之福寿而作诸罪业呢!何况天灾人祸,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至于天人的寿命,虽然数以劫计,但“纵经八万劫,终归落空亡”,福尽还堕,仍然要接受轮回之苦,根本不值得我们贪求。所以学佛人,不应该热衷于世间的名利财富,更不应该追求人天福报,而应该寡欲知足,积极进取出世间的七圣财。

  甚么是七圣财呢?一是信财:因为信受佛法,能够长养一切善根,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可以说:信是佛道的基金。

  二是进财:精进办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积聚功德,作为成佛的资粮,等如世人,勤俭积蓄财物一样。

  三是戒财:戒能防非止恶,我们受持佛戒,止恶行善,进德修业,自然可以获得解脱的财富。

  四是惭愧:心怀惭愧,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从此取消一切不良心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是开发功德法财的资源。

  五是闻财:多闻佛法,启发智慧,明白事理,如说修行,终必成佛,是以多闻,正是增长佛道功德财富的工具。

  六是舍财:学习佛法,以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实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内财外财,随求给予,心不恪惜,以增益佛道的财富。

  七是定慧财:学佛人,修习禅定,广学般若,止观双修,止观不二;不仅摄心不乱,同时照见五蕴皆空,离相度生,无住布施,如是悲智双运,就可以速成菩提,证得佛道无量功德。

  因为以上信、进、戒、惭愧、多闻、布施、定慧等七种,是成佛的资粮,亦是转凡成圣的基金,所以名为七圣财。

  二乘圣人,拥有以上七种财富,由戒定慧财团的力量,断除见思烦恼,超出三界,远离生死,享受生命宁静、轻安、而且永恒的快乐,是以名为出世间无漏之福。

  至于佛道圆满无上之福,是诸佛因中,发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以修福,广学般若以修慧;因此,广开福德智慧的花朵,结成福慧具足的果实。自此,彻底清洗心中无明烦恼的污垢,以及消除因无明烦恼所引生的种种不良心理,亲证本来具足的法身理体,福圆智满,到达福德之最,智慧之极。功德法财,无穷无尽;广大智慧,无量无边,世出世间,再无过其上者,是名佛道圆满无上之福。

  二、福德的培植

  褔德的内容,虽然包括世出世间各种不同的福,但其中最殊胜的,该是佛道无上的福,可惜世人不懂得追求佛道之福;反而贪恋世间短暂的名利财富;在日常生活中,谁不喜爱金钱、地位、健康、寿命、平安与快乐?谁不渴望五福临门?可惜追求幸福人,却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种福,和惜福。既不耕耘,何来收获?所以佛陀劝导我们,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还要种福,惜福,不断散播幸福的种子,然后才有幸福的收获。

  何谓修福?修福,是指我们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以及修学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法门,所得的福报。因为我们受持五戒,不杀生而仁慈爱物,固然是修福,不偷盗而义利群众亦是修福,不邪淫而礼节是修福,不妄语而守信用也是修福,不饮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处世做事,自他兼利,当然是在修福。而身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是口修福;心及不贪、不嗔、不痴,是心修福。若能运用清净的身心,实践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利己利人,更是修福。此外,我们进入佛门,礼佛念佛,可以灭罪生福;诵经拜忏,也可以灭罪生福;布施财物,供养三宝,更是修福,而且积福。或在佛门执役服劳,清洁佛殿,修理僧房,拔草浇花,扫地洗地,无一不是在修福、积福。可是很多人都不懂修福,来到佛门,除了烧香求佛保祐,多多赐福外,不是希望住持特别招待,就是贪取佛门一点东西带回去,供给家人共享,以为这样,就可以合家老少平安。殊不知仅此一念贪心,已经犯了侵损常住的罪过而不自觉。结果,求福反而损福,实在可惜。原因是佛门的东西,属于十方常住物,不但在家佛弟子不可以侵犯,即使是佛门住持、当家、或清众,亦不可私人随便取用;否则,便犯了偷盗罪中最重的罪,若不忏悔,必堕恶道。

  十方常住物,可分为四:一是常住僧物:只属于本寺僧众,所共同拥有之物,包括花果田园,厨房僧舍,以及库房中所有食物,或日用品,永远都是属于此处常住所有,不得转赠其他常住使用。二、十方常住僧物:是指佛门中每日用以供僧的食物,应该是所有出家人所共有,十方僧至,皆可享用。三、现前现前僧物:是指僧团中各别比丘、比丘尼,个人私有之物,即现前僧的现前物。四、十方现前僧物:指亡僧遗物,理应归十方僧所有,但轻小遗物,可独施现前僧众。据此,可知出家二众,生前固然不可侵用常住物,往生之后,私人遗物,亦应归十方常住所有,不可由其出家徒众,或俗家眷属承受。至于在家佛弟子,更不应该蓄意侵损十方常住一切饮食财物,更不应该承受出家亲人的遗物;不然,就犯了偷盗罪中最重的罪。因此,我们进入佛门,无论是用财物,或用体力,甚至用心意布施,都是修福;若然不恭敬三宝,或侵损常住财物,何止损福,而且是非常罪过。

  清朝有一富翁名王文简,浙江省人,二十岁结婚,连生九个儿子,个个傻头傻脑,食得、睡得、做不得。王氏夫妇个性良善,既好施舍救济穷人,又敬信观音菩萨。乾隆年间,天旱成灾,饿死者众,王氏变卖田地家宅,账济大众,活人无数。旱灾过后不久,长子突然死亡,不出三年,九个宝贝儿子相继夭逝,亲戚朋友,都怀疑佛教所说:“善因善果”的问题。王氏夫妇更痛不欲生,特别写一篇疏文,陈词悲切,在观音菩萨像前焚烧。当晚,王氏夫妇同时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们:“你们家虽富有,但祖上缺德,九个儿子,都是债主投胎的败家子。幸而你们夫妇,乐善好施,账济灾民,活人无数;故上天收回九个败家子,不久,当遣文曲星降生汝家,不要悲伤。王氏夫妇转悲为喜,继续布施修福,三年后连生五子,聪明好学,官至尚书;王氏夫妇健康长寿,子孙世代显贵。

  又,有一相师说:波斯慝王仅有七日寿命,王恐怖忧愁,求佛救护。佛教他发心、持戒、修最上福。发心,是发慈悲喜舍心实行布施;持戒,是受持不杀生戒;修最上福,是建佛塔寺,供养三宝。王依教奉行,终得长寿。据此可知,修学佛法,力行众善,就是修福。福由修行得来,因名修福。

  何谓种福?种是种植,例如农夫,将植物种子,种在田地上,经过一番耕耘,必有一定的收获。同样,种福就是把幸福的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加以努力灌溉,自然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甚么是幸福的种子?福田又是甚么?答案是:“布施”就是幸福种子;“三宝”就是福田。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种在三宝福田中,生生世世,必定福报随身。因为布施是众善之门,六度之首,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福报,皆从布施中来。所以佛在大般若经中告诉我们:“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菩提,一切行中,应先行布施。”

  布施的种类很多,用自己的财物与众人分享,是财布施;用知识技能教导他人,或演讲佛法,教化众生,是法布施;见义勇为,保障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无畏施。

  仁慈博爱,给予众生的快乐,是慈心布施;悲愍同情,拔除众生的苦恼,是悲心布施;随喜赞助,慈善公益,是喜心布施;不分贵贱,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是舍心布施。

  用友善亲切的眼睛看人,用敬爱的态度,注视父母师长,是好眼布施。态度恳切,微笑对人,是容颜布施。赞叹三宝,歌颂父母,善言教化众生,鼓励他人向上,劝导他人学佛,都是言辞布施。在佛门尽点义务,或对父母师长执役服务,或无条件帮助别人,是身行布施。见人困苦,心生怜悯;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见人学佛,赞叹随喜;见父母师长,恭敬尊重,是心意布施。敬老尊贤,舟车让坐,居家让床,是床座布施。建造佛寺,供佛安僧,或以私人房舍,供给父母师长居住,是房舍布施。

  远有,修理佛寺、佛塔、佛经、佛像是布施;在佛前燃灯、烧香、献花是布施;以花果树木,供养佛门是布施;清理佛殿,整理僧房是布施;在佛门种花拔草,清除杂物是布施;吸尘扫地,煮斋供众是布施;讲经,弘法也是布施。总之,在佛教团体,或在公众场所,尽一切义务都是布施。只要我们发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体力,智力,财力,物力实行布施。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会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就是种福。

  甚么是福田?在梵网经中,佛说福田有八种:一佛,二圣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阇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但归纳而言,不出三种。佛、圣人、僧众,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戒和尚、阿阇梨、以及父母是报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残障人士,以及贫苦群众,是贫穷福田,又名悲田。我们用尊重恭敬的心,布施供养佛、僧、及一切圣人,是在功德福田种福。用孝顺报恩的心,布施供养父母师长,是在报恩福田种福。用悲悯同情的心,布施病人,救济贫苦大众,协助残障人士,是在贫穷福田种福。无论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种福,都应该用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布施。

  如何惜福?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与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护,不可随便浪费已经拥有的福报,还要不断播种,继续努力,以免福尽还堕。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可惜现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或贪慕虚荣,讲究排场,挥金如土,不知节约。今日用尽,明日求人,求不得时,则生怨恨。甚至为了财富的占有,不惜谋害亲人,杀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损福、折福,简直是罪大恶极。

  明朝有同学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又同年考试,同月高中,同日见皇帝,同时授官,一为刺史,一为知府。二人相约,彼此互通讯息,互相照顾。不久刺史死,知府为其料理后事,在灵前祷告:“我与先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同年考试,同月高中,同日面圣,同时授官;今先生辞世,我仍未死,是何原因,请托梦告我。”当晚,果然梦见剌史来告诉他:“我自少生在富贵家,衣食享用非常丰富,又不知节约,折福而死。而你出身寒微,未得享用,故能长寿。”知府自此力行节约,积德行善,自求多福。结果,官至极品,福寿康宁,年过百岁,无疾而终。可知个人祸福,非关出生年日时。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所以我们欲想增福延寿,非修福、种福、惜福不可。无奈很多在逆境中挣扎的人,都不知道修福、种福、惜福,而到处求神问卜,占卦算命,希望神佛保祐,皆因愚痴无智之过。

  从前有个诚实的商人,心地良善,人缘又好,所以生意兴隆,钱愈来愈多,可是他心中的烦恼,亦随之而增。终日愁眉苦脸,难见笑容。原来他是为了钱的收藏而苦恼。因为以前旧社会,既无银行可以储存现金,又无投资证券等行业服务,钱银放在家中,恐怕盗贼来光颜;藏在地下,又恐怕被人掘走;交给妻子,又担心妻子夹带私逃;托朋友保管,又担心被朋友吞没。因此日夜忧虑,寝食不安。最后,唯有将零钱碎银找换金子,缠在腰中,日夜守护,好不辛苦。

  有一天,适逢盂兰胜会,很多善男信女都到佛教寺院,供佛及僧。此时,腰缠黄金的商人,刚巧路过此地,不觉随著人潮进入佛寺。看见很多人将金银钱财,以及日常用品,投入盂兰盆中,由于好奇心所驱使,特别请教住持。住持很慈悲的为他解说,盂兰胜会的起源及其意义,并告欣他“盂兰盆”是公众福田,用以方便世人,将世间不牢之财投入盆中,供养三宝,则善因善果,生生世世,福报随身,享用无尽。当时良善的商人,也许善根成熟,闻法欢喜,欣然大叫:“我找到收藏钱财最好的地方了,”随即解下腰间的黄金,全部投入盂兰盆中,寺僧为他忏悔、祝福,即证初果,立刻获得不可思议的福报。

  这个故事并非寓言,事实上,保管钱财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福田。因为世间财富,五家所有,水、火、盗贼、败家子,以及政治因素,随时可以令亿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穷汉。有智慧的人,若能将世间不坚牢的财物来种福,不管是种在功德福田,报恩福田,或贫穷福田,都比较存在银行更安全,而且利率更高。所以,我们除了修福、种福、惜福之外,还要修慧。因为有智慧,才懂得运用金钱来修福,种福,更懂得惜福。

  三、智慧的类别

  佛教所讲的智慧,并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而是包括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以及诸佛的一切种智。因为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只能认识世间一切事物的现象,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被现象界迷惑,发生错觉,导致见解不正。二乘圣人学习佛法,因闻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得知世间诸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苦空无我。因而放下个人名利财富的追求,抛弃世间物质的享受,修心圣道,开发智慧。外不再为诸法现象诱惑,内不再为五蕴假我困扰,断除个人因见解上、以及思想上的错觉与固执,所引生的种种烦恼,无漏智慧显现,亲证诸法空相的真谛浬,得一切智。

  菩萨的智慧,是由修六度万行,所证得的道种智。“道”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种”指一切众生各各不同的种性;“智”是能理解诸佛的无量法门,又能了解一切众生不同个性的智慧。菩萨虽然已远离烦恼,解脱生死的束缚,但不忍坐视众生沉溺生死,因观众生苦,起大悲心,入俗利生,观机设教,实行六波罗密成熟众生,利乐有情,因名道种智。

  诸佛的智慧,名一切种智,是包括二乘圣人观真谛空理的一切智,以及菩萨观机设教的道种智。“一切”概括空、假、中三谛理,“种”是指诸法种种不同的个性,如法华经所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是诸佛所证的实相般若,不仅能深入理解一切诸法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等种种差别名相;还能亲证诸法本体的实相理。同时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种种不同法门,教化开导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因名一切种智。

  佛智观一切诸法总相空理,如二乘圣人所见,但不落于空;佛智观一切法的差别相,如菩萨所见俗谛理,但不著于有;佛智观诸法相假性真,证中道理,而不滞于中。双照双遮,遮照同时。三智皆能见实相理,超越人间的聪明才智,超越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超越菩萨的道种智,又能同时发挥三种智慧的功能,因名一切种智。

  世间人的智慧,真妄混杂,善恶交参,利害各半;谨限于事物表面的认识,以及人我知见的分别,既自私,又有限。三乘圣人的出世智慧,虽纯真无妄,纯善无恶,但各有所偏,二乘执空,菩萨著有,见理未圆,仍属有限。诸佛智慧,能透视事物现象,深入诸法本体,既知事物总相的真空理;又知事物差别相的俗谛理;更能究尽诸法实相的中道理。世出世间,无过其上者,故佛的一切种智,又名出世间上上智。

  四、智慧的开发

  我们欲想自己成为一个聪明才智的人,进而证得佛道的智慧,就应该从闻、思、修三慧下手。由于多闻佛法,启发智慧,是闻慧;由思惟佛法,心生慧解,是思慧;由如法修行,亲证真理所得的智慧,名修慧。闻慧是用耳朵去听,思慧是用心去想,修慧则由行动去实践。

  人的耳朵是用来听取外界的音声;而外界的音声往往影响人的情绪。例如:我们听到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或音乐,自可发人深省,或令人心旷神怡;反之:如果听些诲淫诲盗的乐曲,或粗言恶语,将会令人想入非非,或无明火起,嗔恨心生。所以一般人的听觉每为境转,闻赞则喜,闻谤则嗔,情绪变化无常,也就难免善恶不定,于六道轮回中,升沉不已。佛为令众生解脱六道轮回生死的苦恼,教人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由闻善知识宣说真理的文字般若,启发内心本具的觉性,或由见闻读诵大乘经典,心生慧解,开佛知见,谓之闻慧,即从耳根听说真理所得的智慧。

  思慧,是属于人的思想与意志方面。人的思想最为复杂,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前后的想法都不同;由于人的思想不同而又善变,所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无法融洽,和平共处,每因思想不能一致而起冲突,互相斗争。佛为针对人因见解的错觉,而导致思想斗争,所以说五戒,说十善,说八正道,说六波罗密,以及说种种法门,用正觉的知见来纠正人的错觉,导世人止于至善。我们若能将所闻的佛法,加深思考,从而认识真理,启发正智,谓之思慧。

  修慧,是将所理解的佛法,付之实践。在解行并进、定慧均等的实际行动中,破除烦恼,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进入智慧的境界,不断进修,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谓之修慧。

  如是由闻佛法的道理,进而了解佛法,再运用佛法,来修改自己不良的习惯与行为,令身口意三业,远离邪恶,转向菩提觉道,修学诸佛无量道法,开发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所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自然证得佛道无上的智慧。

  五、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学佛的人,既然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为,一个只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会令人生活腐败,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处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样去利已利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为了我的满足与享受,贪名贪利,贪财贪色,甚至阴险奸诈,或恃势凌人,何止“生无益于世,死无利于后”;而且生时要受法律裁判,死后要堕恶道受苦,永劫沈沦。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是贡献不是占有,是互利不是独利;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何以利人?结果,虽然希望当仁不让,济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徒自苦恼。因此,佛教我们福慧双修,以提升自己;以福利群众,甚至觉悟成佛。

  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佛教:“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是修慧,行于布施是修福。修福,用外财布施,不及用内财布施;用内财布施,不及用法布施;用法布施,又不及无相布施。所以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修慧,追求世人妄想非真的智慧,不及修学出世圣人的真空智慧;获得出世圣人见诸法空相的智慧,又不及诸佛亲证实相理的无上智慧。我们若能多闻佛法,凭借文字般若的启示,成就闻慧;进而思维修习观照般若,“应无所住”以修慧,“而生其心”以修福。修福故能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慧故能断尽无明,亲证法身;如是福慧双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觉,圆成佛道。所以福慧双修,正是圆成佛道的主要条件,对学佛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初发心学佛,未能做到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作,而生其心。”但我们一定要福慧双修。不但要修福,种福,惜福,勤俭节约以自求多福;还要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多思维佛法,多修学佛法,以开发智慧,使自己在充满幸福与智慧的生活中,自利兼他,造福社会,以发挥人性的美德,以建造人间的乐土,以续佛慧命于永劫。

  最后,我引用一个故事来结束今天的演讲。据说:从前有二个师兄弟,同时出家修行,师兄沉默寡言,喜欢研究经典,专心修习禅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道。可惜平日很少与人结缘,又不布施修福,所以虽证圣道,却很少人供养,出外乞食,多数空钵而还。师弟则个性好动,喜欢布施修福,广结善缘;由于追逐名利,高扳显贵,常受国王大臣们供养。可是戒行不净,又不肯多闻佛法,修习禅定,信施难消,结果死后投胎畜道,供给王宫作为坐骑,以还宿债。但是由于生前喜欢布施修福,故贵为象王,身披缨络,珠光宝气,庄严其身。

  有一天,师兄出门乞食,又空钵而还,途中巧遇象王,被国王坐骑出外游行,不禁感慨万千的说:“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意思是说:我不修福,所以福报不如你;但你不修慧,又因破戒堕落,不如我解脱生死,得证圣道。这就是不能福慧双修的结果。古人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福慧双修,特别是出家人,更要福慧双修。如果修慧不修福,穷释子一名,生来寒酸相,虽有智慧,可以弘人扬佛法,广作佛事,利益众生,可惜缺乏福报与助缘,无法满其所愿。反之,修福不修慧,生来福相,名成利就,财富亿万,身为富僧,雄视同伦。可是没有智慧,弘经演教,广度众生,续佛慧命;加以信施难消,一息不来,财富带不去,业力却随身,业果报应降临,将悔之已晚,不可不慎。因此,无论在家学佛,或出家修行,非福慧双修不可,愿与各位共勉,谢谢!

标签:命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