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 适应时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界如此,人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也大体如此。应该说这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成百上千种异质文化,有的保存下来了,并且在继续蓬勃地向前发展,有的正在走向衰落,呈消亡之势,有的则早已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了。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也同样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历史上,佛教曾经在很多地区存在和发展过,比如,佛教产生于印度,但是到了十二世纪,印度的佛教却已经完全消失了;其它像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中亚国家以及我国的新疆地区等,原来都属于佛教的化区,后来却逐渐地被其它的文化信仰所代替。相反,佛教在中国却经历了二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和充分的发展,很久以来,一直充当着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个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积极主动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和时代需要相适应。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实际就是一个佛教中国化、大众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从1991年开始,我曾在不少场合公开讲过,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出现过三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是两晋之交的道安大师、盛唐时期的慧能大师、近现代佛门泰斗太虚大师。以他们为代表的历代高僧大德,以其高深的智慧和无畏的胆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高潮迭起,为中华民族的总体发展,为佛教慧命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道安大师为代表的一批佛教精英,通过组织僧团、制订仪规、提升义学、分徒弘化等卓有成效的做法,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从自发走向自觉,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任务,为中国佛教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慧能大师为代表的一批宗师(包括禅宗和净土宗),使佛教走出狭隘的上层贵族社会和谈玄说妙的殿堂,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注重在现实生活中的真修实证,为佛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完成了佛教大众化的任务。
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僧俗大德则将佛教从僵化的保守的封闭状态,推向现代化的洪流,强调“人间佛教”的理念,指明佛教在当今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说,佛教的现代化这个任务至今还没有完成。目前佛教界的很多有识之士及所有关心佛教命运的人还在不断地致力于佛教现代化的工作。这个工作完成得完满与否,对我国佛教的未来发展和走向,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现代化不是表面上的与现代生活的相附和,它的目的是要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化现代,建立人间净土。“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也是现时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指南。从1992起,我在河北提出了“生活禅”的口号、连续举办了九届“生活禅夏令营”活动,目的就是想围绕“人间佛教”的理念,探索佛教在现代生活环境中实践的方法以及与社会沟通适应的方式,推动佛教的现代化。
“生活禅”的目的是要实现“禅生活”。从生活禅到禅生活其中所要落实的理念,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人间佛教的思想,必须通过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加以落实。透过生活禅,贯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落实在人间、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当下,上契佛陀圆满大觉之本怀,下契当前人类精神需求之时机,并以之回应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时代命题,就是我当初提倡生活禅的初衷。
人类已经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新世纪人类生活的特点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淘汰同在。佛教作为一个教化实体,能不能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发展势态,关键在于它能否积极地面向社会,主动地适应时代。面向社会、适应时代,不仅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存要求,也是社会对佛教所提出的外在要求。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