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往生
我们都知道佛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道理,佛的法身也就是佛的心哪,所以说佛的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也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是不是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众生的心是尽虚空遍法界呢!再进一步是不可以这样说“心即法界,法界即心”呢,我们从以康僧铠原译“无量寿经”中知道阿陀弥佛五劫思惟,兆载永劫修行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为十方众生,尤其是烦恼障重、无力出离的凡夫众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佛为度众生而修行成就的一方净土。这方净土在不在法界当中,如在法界当中,它在不在佛的心中,如在佛的心中,它在不在我们众生心中。因为佛和众生是同体、是同心,虽说极乐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也在佛的心中,其实也就在你当下的一念心中,在你当下一念,念佛的心中;当下一念,念西方极乐依正庄严的心中,十万亿佛土哪隔你当下一念方寸心呢?如果西方极乐就在当下一念心中,你哪一念佛号不流入法界,流入极乐,流入佛心,流入你的心中,每一念都是实相念佛,当下就是净土。尽管你还没有念得很得力,还有妄想夹杂其中,可是佛号和妄想同出于你本具的法界清净体,也就是法界心中。它不会影响佛号的功德,就像蜡烛燃烧时光明与烟同出一体,烟不令影响光明。你只要正念正愿作意,你念念念佛,你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往生是法尔如是刹那之间的事。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在你的心中,往生也不出你的心哪,也不出佛的心,你的肉体并没有去,所以叫“生而无生”就在你的一念心中,你要会转念就是身在娑婆,心在一念念佛的当下转入净土。虽身在娑婆其心已居净土,念念都在净土,往生是法尔如是,刹那之间的事,所以叫“无生而生”。 念佛的同修,有时念佛会出现自己置身莲台,竟在西方极乐面对三圣,请问他的身没有动,心也没有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境况,因为当下就是净土,净土就在你的心中,净土也没有从十万亿佛土外搬来。因为“西方不离目前,莲花常衬两足,何必待死后方生,即眼前不出不入”只在当人一念心哪!《憨山大师》所以西方不离目前,净土就在脚下,佛就在眼前,在你身边,你要会用心,不管功夫好坏,它都不离目前,虽然此人开眼又见满目娑婆砖头和瓦砾污染,可这些又如何能污染你心中的一方净土,你心中的万德洪名的佛号呢?就像蜡烛的烟如何能阻挡它心中燃烧的光明呢?所以说”净土不离目前”,念念当下都是净土,都是极乐,都是法界,都是心。极乐就在你的心中,正如”弥陀教我念弥陀……原来弥陀念弥陀”,你就是弥陀,弥陀就是你自己,你就是往生自己心中的净土,托彼佛名念自性弥陀,生自心中的极乐,还害怕不能往生吗?你说我还没有念到人家的那一种功夫,可你心中的净土、心中的佛号、心中的光明、心中的极乐,你念自心中的自性佛,从来不因外界干扰污染,而有损减,要往生自己心中的净土,是法尔如是,刹那即到,不用身动、不用心动,关键要会用心。你念念念佛、念念念极乐,千声万声,中间哪怕有十念,甚至一念相应,就立即感应道交。所以你要学会用心,要学念念专注,往生不困难,要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随意所愿,得生其国”。《无量寿经》只是如果功夫浅,品位不高而已。接下来的问题,你平常要好好念佛,要好好持戒修福,拜佛消业,多做善事,积功累德,这样一方面提高功夫以增高品位,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临终有病苦和障碍。平常尤其要防止“我慢心”,它障道、障智能、障你深入经藏、障你自行化他。 如果你理解不来我上面说的道理,你念念念佛,念念求佛,念念求生极乐,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接引往生。你不要怀疑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往生,相信阿弥陀佛有能力,有无量无边的愿力会接引你往生极乐,他手托莲花、遥垂金臂时刻准备拉你回西方极乐世界老家。你完全仰赖佛无量无边的大愿力,任何障碍能大得过佛的力量呢?再说障碍也是你的心在障碍自己,因为众生也不在心外。你只要用正念、正愿直插西方极乐世界的频道,好!一下子就成功,有人要障碍你都来不及。关键你要会用心,正如一个学佛的小同修说:“往生就是你父母叫你回家,你立刻听话回家就是了”。所以你要把赌注押在阿弥陀佛的一方,不要押在助念上,是佛接引你去往生,助念不过帮你提起正念清醒。如果你临终有助念更好,又加一层保险,没有助念因缘,一定全力投靠佛力接引往生,所有的众生在佛陀的心中都是平等的,每个众生都是佛的独子,不会因众生的好坏而生分别,你修得好我就接你,修得不好就让你在娑婆再受难而拒绝你,不会这样。但是你也一定要在坚定信愿的基础上,而努力修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做佛的好弟子,做世人的好榜样。
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印光大师说:“此乃铁案也”。故印光大师在文钞正编第一册覆濮大凡居士的信中说:“有真信者,必有切愿”。没有一个真信的人他不发愿的。不发愿正说明他不是真信,或是口头上的信,心里还是不信。真信者一定会发切愿,所以信为入门要道,信为道元功德母,信为第一关键。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卷四之二中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所以真信切愿没有不往生之理。澫益大师的老师幽溪传灯大师在《弥陀经圆中钞》中说:“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乘大愿船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又“弥陀夙昔既有弘愿,众生又能依愿求生,此正生佛天性相关,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又说:“今既念佛求生极乐,临终见佛,此因妙感,覆由生佛本是一体,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若不明此妄论邪谈,不惟自障,兼也障人,于此法门,大成罪过”。又说:“夫求生净土者,是伪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诸佛护念,三者备矣。苟有信心,往生极易”。谁说信者,不能往生。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中说:“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妄论邪谈,不惟自障,兼也障人,于此法门,大成罪过。
故传灯大师又淳淳劝化众生:“是故皆应深心信解,发愿往生,勿行放逸”。是故印光大师覆濮大凡书中又说:“须知去却信愿,与宗家参究无异。(与禅宗参话头一样)若得往生,因果不相符契矣。(弥陀)经云:一心不乱,远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即是教令发愿。所以我们往生净土“全由信愿有无”,不是让你用一句弥陀名号,像禅宗一样来修定,参话头的,虽然它有修定的作用,但它主要是用来让你往生的,虽然它可以念到一心不乱,可达高品位,但不是说如达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正如印光大师所说弥陀经的“一心不乱”是用来劝信、劝愿、劝往生彼国的。又说“若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例,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倘人各以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又对不能间断夹杂之意评驳说:“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试问此一心念者,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着衣吃饭,举手动足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圣刹,其间断夹间,将不胜其多矣”。所以印光大师感叹说:“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
同修,净土法门乃诸佛之特别度生悲心,乃八万四千之外特开一法,如“顺水扬帆”极易至,就怕你不信。往生乃全仗弥陀愿力拔济,愿船渡脱。就怕你瞻小自卑,不敢直下承当,不敢上船。“无量寿经”、“弥陀经”释迦佛多次说难信、难信、极难信,佛陀渡生悲心、苦心,你可曾体谅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