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测验
父亲前些日子,经常到家附近新建的观音像山上,一方面运动,一方面礼拜,除了大雨不便外出,已达数月而未中辍。平日简单的早晚定课,也还能持之不断。然而,有一天上山时,不慎于阶梯上滑倒,一时爬不起来,意识显得有些薄弱不清,幸有路人赶来扶起,自己再缓缓地走回家。
因为这次的事件,父亲似乎退了道心,不再上山运动拜观音了。当父亲疑惑的问到:“我这样诚心礼拜、念佛,为何还会这样?”时,末学顿时也被问倒了,心里不免也有些纳闷退却。那时方知佛法在自心中竟然如此软弱无力,足见平日未曾下过深功夫,对于佛法道理并未深明探究的缘故。
遇到这件事,不禁连想到印光大师“复周颂尧居士书”那一封信的内容,其情状与末学有不谋而合之处。周居士谈起,在念佛会中有一位虔诚劝人念佛,又吃素的张太太,在一次意外车祸而丧生。这一事件,让一些念佛会的同修感到疑惑不安,印祖举了两则故事,慰导众人。
第一则故事,是古代有人“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的例子。宋朝时,阿育王寺有一僧,欲修舍利殿,想到当时的沂亲王有势利,遂前往劝募,沂亲王却所捐无几。此僧愤极,便于舍利殿前以斧头砍断自己的手,血流而死。就在这时,沂亲王生下一子,哭啼不上。奶妈抱着四处游走,来到挂“舍利塔图”的地方,小孩就不哭了,但是一离开又哭。奶妈便将“舍利塔图”取下,常拿给这个小孩看,以后小孩就不再哭了。沂亲王听闻后,觉得奇怪,突然想起前日僧人来化缘修舍利殿的事,不知和这小孩有否关系?于是就派人前往阿育王寺,访问当时来劝募的那位僧人。到了阿育王寺,才知那位僧人已在沂亲王的儿子生日时,断手流血而死。沂亲王遂独力修建舍利殿。这孩子到了二十岁时,宋宁宗崩逝,无子,就令此子过继,当了四十一年的皇帝,他就是宋朝的理宗。这位僧人生前宏护佛法,却断手流血而死,善因似乎不得善果,谁知他下一辈子却当上了皇帝,可见“如是因如是果”功德并没有白作。
第二则故事,是“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的实例。从前印度的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染恶病,遭受极酷烈的痛苦,不能忍受,很想自尽。这时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临,告诉戒贤论师说:“你在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于你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你应忍受。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听后,遂忍苦忏悔,久之便痊愈了。三年后,玄奘来到此地,戒贤论师命弟子述说昔日自己病苦的情状,当弟子说到师父的病苦时,哽咽流泪不止,可知痛苦的惨烈。以戒贤论师的修持,尚且不免遭受昔日的业苦,那我们学佛念佛后,受到一点苦果,又有何奇怪呢?
印祖开示:“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
佛的智慧,能透析冥冥中的因果轨迹。原来因要结成果,须要“异时而熟”结果快慢不一,早种早收,力量强的先结果。因结成果也要“变异而熟”,要经历许多转变,才能结果成熟。因结成果后,往往“异类而熟”,会转变成其他的形态成熟。因为结果的时间有快有慢,形态也会变化,我们凡心肉眼如何能掌握因果的演变轨迹呢?许多人便因此否定因果的必然性,以为眼见为凭,结果见不着,那来的因果法则?
印祖说:“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现在能改过修善、学佛念佛,冥冥中就把即将开花结果的恶因,压伏下去,把恶果减到最低点。果报从严重转为轻微,把集中的后果,分散成部分,让我们更有能力承受。这不就是学佛念佛后“消灾免难”的现象吗?“因果不爽”的铁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读过了印祖的开示,父亲这件“公案”,末学心中便有了笃定的答案。自己也彷佛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测验──对于佛理真明白了几分啊?对已明白的佛理,能否坚持不失呢?对“惟佛与佛乃能究尽”的净土法门,有否“不因己智不及,遂生疑惑”呢?这三个问题,末学惭愧都没有答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