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文化教育>>正文内容

自在步紅塵 第十二集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18日
来源:中台世界 自在步红尘第十二集   作者:惟觉老和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法教育的要旨,就是要引领社会大众,
  在浮动的环境中,仍能保有一颗宁静、不动的心。


  【 惟觉谈禅 】:佛法的教育内涵


  问题一

  在现在的功利社会中,人的心性已被环境的尘垢所蒙蔽,价值观则被严重的扭曲。请老和尚为大家开示:如何运用佛法来教育和影响下一代?


  老和尚开示:

  佛法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而且是教育当中的教育。佛法强调人人都有佛性,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由坏人变成好人,由好人变成贤人,由贤人变成圣人。所以说上至黄帝、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来听经闻法、修行学佛。

  佛法的教育内涵极具启发性,不仅只著重智慧技能的开发,更强调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这就是一种真正知足常乐的心境。

  孔子的学生颜回,生活虽然很穷困,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住也住不好,吃也吃不好,一箪食、一瓢饮,可是颜回始终是快乐的。因为他的心常在定、静当中,心中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如同佛法所说的“活在当下”,这念心时时刻刻都是清楚明白的。

  孔子看到颜回窘困的生活,就想帮助颜回。可是颜回从来不收取任何人所送的钱财和物品。于是孔子想了一个辨法,用纸包了一锭金,放在颜回经常往来的小径旁,纸上还写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走在路上,看到路旁有包东西,就上前看清楚是什么?结果竟然是一个纸包,上面还写了“天赐颜回一锭金”。打开纸包,里面果真有一锭黄金。颜回虽然生活穷困,看到黄金仍心无所动,于是又将黄金包好,在纸上写著:“锭金不付命穷人。”便将纸包放回原处,潇洒自在地走了。

  这个故事实在值得我们静下来省思一番。现代人衣食富足,当遇到一锭黄金在面前时,如果是上天赐予的,一定高兴得不得了,如果不是上天所赐,有些人还会想尽辨法巧取豪夺。

  佛法的教育是以心灵为重,期望能改变世人一味追求物欲享受的态度。儒家也强调“内圣外王”的精神;内圣,指的是心灵的安定;外王,是以慈悲心来救世济民。佛法亦强调菩萨要向五明处学习,其中第一即是内明,内明就是净心、定心、明心。

  在现在教育体系中含括有: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科技教育、…,种种教育,但是其中却缺乏现代人最需要的心灵教育。如果在现代教育系统中,能以回归本心为基础,以定心、净心、明心、悟心为法门,来启发每个人的良知良能,相信教育效果一定会更提升。


  问题二

  如果学校教育能够循藉佛法圆融的智慧来教育下一代,学生的心灵一定可以得到净化与提升。老和尚您积极地倡导“全人教育”,请老和尚开示:什么是“全人教育”?

  老和尚开示:

  所谓“全人教育”是注重平衡发展的教育,除了目前学校教育所强调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外,我们更强调心灵教育。“全人教育”的宗旨,是期使每个人的人格、智慧都能发挥到极致的境界。

  现代人,无论其所处的环境为何,往往都缺乏一种安定感。如果心不能安定,做事就会冲动,容易犯错。为改善现代人焦躁不安的心理性格,普台中小学的立校宗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除了西方智识技能的传授外,著重中国文化伦理道德教育;此外,更辅之以佛法禅宗的心性教育,以慈悲心为基础,透过禅修静坐而达到定心、净心、明心的目的。藉由定慧等持教学原则的薰修,每个人的心一定会愈来愈澄净、明澈。无论是在学习上或者是在运用上,就不会走错路、走远路,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上记载,宋朝有位孝宗皇帝,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天,孝宗皇帝到寺院礼佛、拜佛、上香,看到对面的高山,就问住持觉空法师:“请问法师,对面这座奇特的高山叫什么名字?”觉空法师答道:“启禀万岁爷,对面的山名为飞来山。”孝宗很好奇,又问觉空法师:“这座山还在飞吗?它到底是从那里飞来的?为什么不飞回去?”觉空法师颇富禅机地答道:“它是从印度飞来的。它以前喜欢动,现在觉得一动不如一静,所以就留在这儿了。”孝宗听了,当下就有所体悟。

  社会上一般人,多处在浮动的环境当中,身在动,心也在动,不断地追逐财色名利,始终是没完没了。身心浮动,就容易疲惫与老化。佛法教育的要旨,是要引领社会大众在浮动的环境中,仍能保有一颗宁静、不动的心。

  孝宗皇帝上香时,抬头看到观音菩萨手上的念珠,又好奇的问觉空法师:“师父,一般人手中拿着念珠,为的是要念佛、念观音圣号,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增福、增慧。观音菩萨手中拿著念珠,他到底在念什么呢?”法师答道:“当然是念观音喽!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嘛。”孝宗皇帝听了,又有另一层的体悟。

  社会上一般人都喜欢求东、求西、求这个、求那个。事实上求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求自己什么呢?儒家有句格言:“反求诸己而自得之。”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检讨、反省,看看自己心当中有没有过失、有没有妄想。如果能时时检讨改过,自己的人格一定会提升,最后一定能达到“全人教育”圆满人格的理想目标。


标签:道德|教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