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大乘菩提心简修法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8日
来源:格鲁教法集成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一章 前行法

  ○ 四种执著

  贪恋此生非行者 贪恋轮回非出离
  耽于自立非菩提 执取生起非正见

  ○ 归依发心与供养

  一、四归依(三遍)
  归依上师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二、归依发心(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我归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 为利众生愿成佛

  三、忏悔文(三遍)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在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四、四无量(三遍)
  愿一切有情具足安乐及安乐因 愿一切有情永离苦恼及苦恼因
  愿一切有情永不离失无苦之乐 愿一切有情远离爱恶亲疏住平等舍

  五、供养
  观想人天上妙珍贵食品、珍珠、金、银、妙香、献花、灯烛、水果、
  锦衣、大象、宝马、七诊八宝等如须弥山、四大洲一样大、一样多,以此
  供养上师诸佛菩萨、护法神众。

  ○ 礼赞祈请文

  一、礼敬上师
  我以虔敬心 生生世世顶礼归依诸上师 及文殊师利尊者之足

  二、礼敬善知识
  顶礼诸善知识足 彼等如实以悲心
  教授无瑕清净道 祛除轮回涅般过

  三、礼敬金刚萨菩萨
  愿曼达主摄护我 如净空中迷人虹
  不离灭诸戏论境 化现无量本尊众

  四、礼敬金刚手菩萨
  因我顶礼大力护 持诸智咒之大师
  集总金刚四言宣 诸密旨于一身者 魔众今皆应谛听

  五、礼敬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耶!
  诸佛唯一父 智慧之宝藏 喜悦时一瞥 能分别赐赠 殊胜之礼物
  今受者证悟 诸佛之深意 闻此我常依 尊者为本尊 誓永不舍离
  尊者莲花足 除尊者之外 我无归依处 文殊师利耶 謦满我所愿

  六、敬礼大悲心
  清净三学修觉心 宏扬圣教遍十方
  住持正法顶庄严 敬礼无等上师足
  三世佛子共行道 出生利乐大宝藏
  由善弟子数劝请 谨依师语而开显

  第二章 正行法

  ○ 明所依加行法

  思惟:

  (一)人身难得
  (二)死殁无常
  (三)生死过患
  (四)业果不爽

  修此之目的,乃在于不贪恋轮回,生起出离心

  ○ 正修菩提心

  (一) 胜义菩提心
  加行
  1.归依
  2.发心
  3.祈求上师
  4.七支供养
  ⑴礼敬诸佛
  ⑵广修供养
  ⑶忏悔业障
  ⑷随喜功德
  ⑸请转法轮
  ⑹请佛住世
  ⑺普皆回向
  正行
  1.思维法如梦
  2.观心性无生──内心非实有,不住外、不住内,应舍一切分别,安住于无分别中。
  3.对治亦自解──身心空是对治分别,亦是妄念,不执对治。
  4.道体住赖耶──安住法尔体性。
  结行
  中间修幻夫──随修定之串习力,在四威仪中,了知一切如幻无实体。

  (二) 修世俗菩提心

  根本

  1.杂修二取舍──取者,取众生之烦恼魔害等苦报,由我代受。舍者,将我三世所集
  之善根功德、快乐、喜悦、智慧、钱财、生命全惠施给众生,令其增长安乐妙善

  例:先修母亲
  她曾无数世作过我的母亲,皆以慈眼悲心爱护我,令我不饥、不冷,从住胎、出
  生、养我、育我之中,受尽艰苦,冒著罪苦恶名,如是守护我,数利于我。而今她仍
  在轮回中。我今欲报母恩,当除其苦,如是思惟,观母亲其被苦、集所害,由我承担
  此苦。观想母之业报,化作黑气,全流入我心中,而我见到母亲是如此轻安,我内心
  有无比的喜悦。又将我三世一切善功德,全无吝惜的施给母亲。这些善功德流入母亲
  的心后,看到母亲立即现前安乐,具足一切修法顺缘,当前即身成佛,我内心立即充
  满著猛利喜乐。
  再次观想六亲,亦如是修。
  再次观想怨仇、朋友、六亲。
  再次观想一切众生。

  2.彼二乘风息──出息时,我一切善乐,随风施给众生。入息时,众生一切罪苦,都
  流入我身。

  后得

  (1).三境毒善根──思维有许多众生,像我一样依于三境(苦、乐、不苦不乐)发生
  三毒,以致造业受苦。他们将不堪其猛利苦,因此愿他们一切三毒,都流入我心中,
  他们全具足了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受无量福报。
  (2).诸威仪诵时──为了数数引发正念,应发出猛利益乐,恒常读诵,“愿众生一切
  罪苦都成熟于我身,愿我一切乐善都成熟于众生”。
  (3).取次从自起──如果现在我能摄取自己当来所生的一切罪苦,如此也能摄取他人
  身上的种种罪苦。

  第三章 取恶缘为菩提道──罪满情器时恶缘变觉道

  一、意乐

  ○ 以世俗菩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
  ㈠ 报应皆归──所有众苦,皆因“我执”,观如怨敌,舍弃它。
  ㈡ 修一切大恩──众生是我们的恩人。
  ⑴ 因缘于众生乃得发心。
  ⑵ 为利众生乃得开始修行。
  ⑶ 要成佛仍须要众生
  对众生修悲心,取一切苦,由我代受,将我一切善功德布施于众生。

  例一:有人、非人来损恼时,作如是思维:
  他之所以来损恼我,都是由于无始以来作我慈母时,为了替我成办利益,全无顾
  虑到自己的罪苦和恶名,以致遭到生死苦海之种种苦,又由于迷乱力,导致对过去的
  眷属全不相识,所以才来损恼我。现在由于自己恶业的牵引,他现在来造害我的恶
  业,日后又将受种种苦。他长时的受苦,皆因我起,实在令人悲愍,过去我对他只有
  作损,今当替他遣除众苦,办诸饶益劝修取舍,愿他离苦得乐,速当成佛,凡今后我
  所做的善事,都要饶益于他。

  例二:若非人来恼
  把我头目、脑髓、血布施给他,随他意乐,任他饮食。由于吃了我的供养而息灭
  了饥渴,身心充满了无漏妙善,成就二大菩提心,并具足善乐。

  ○ 以胜义菩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
  ㈠ 乱境观四身
  ㈡ 空护为最上
  一切法无所生,无生法身。
  因无所生,就无所灭,无灭报身。
  由于无生无灭,中间也是同样无所住,无住化身。
  又这些自体都不可分离,是自性身。
  把妄境观成四身,则知一切法乃四身之教授。
  再思维,这些来损害我的人,能劝我进修二菩提心,他们的恩德很大。

  二、加行

  ○ 转恶缘为菩提道──四加胜方便

  ㈠ 集聚资粮
  ⑴ 供养上师三宝
  ⑵ 承事僧众
  ⑶ 布施鬼神(如放蒙山、烧施法、烟供等)
  ⑷ 净化身口意(大小律仪戒及三昧耶戒)
  ⑸ 修归依、发心
  ⑹ 供曼达,并祈祷──“惟愿上师三宝慈悲加持,倘若弟子病者善,请加持令病;倘
  若弟子愈者善,请加持令愈;倘若死者善,请加持令死”。如是至心祈求以断除希望
  和怖畏二种妄心。

  ㈡ 净障
  ⑴ 四力忏(三十五佛忏、八十八佛忏)
  ⑵ 百字明咒

  ㈢ 供魔障
  施食后,表白:
  “你来作我修菩提心之助伴,此恩最大。今后愿众生一切罪苦,都成熟于我
  身”。或施食,修慈悲心表白:“我将为你作现前和究竟一切利益,请你不要阻碍我
  修法”。

  ㈣ 供养护法
  以食子供养护法神,至心祈求息灭修法违缘,成办诸顺缘。

  ○ 取客缘为菩提道──随现遇而修
  若遇重病、魔害、怨敌等,而生猛利苦时,随所遇修自他换。

  第四章 明摄为一世修时

  一、总摄教授心

  二、应修习五力
  ㈠ 牵引力──从现在起,一直到今年、今生乃至成佛,愿常不离二菩提
  心。
  ㈡ 修习力──数数修习二菩提心。
  ㈢ 白种子力──尽力积资粮,令菩提心增长。
  ㈣ 破坏力──舍弃我执分别。
  ㈤ 愿力──行善当发愿,常不离二菩提心,令所愿皆能圆满成就。

  第五章 心修成之量

  一、诸法摄一要──皆在调伏我执
  二、二证取上首──自心无愧
  三、恒当依欢喜──以菩提心为助伴
  四、散能住即成──善修菩提心的人,遇恶缘时,虽未加观察,也能不生嗔,
  并将此恶缘转为菩提道。

  第六章 明修心三昧耶

  一、恒学三总义等
  ㈠ 修心不违戒──凡所受过之戒,守护不犯。
  ㈡ 不怪诞──不现神通诸怪行。
  ㈢ 不堕党类──不做邪执分别,应平等心遍于一切。
  二、转欲住本位──生起自他交换之意乐。
  三、不应说残支──如他人身体有残疾,或佛法过失、违戒等,不应说。
  四、全莫思他过──见人有过,乃我内心不净所现,应遮止此寻伺心。
  五、先净重烦恼──先审自身何种烦恼重,再集中全力对治、调伏。
  六、断一切果求──不可为名闻利养,人天果报,自求解脱,应避免。
  七、弃舍毒食──弃舍我执。
  八、莫学直报──不计人过。
  九、莫发恶言。
  十、勿候险阻──不伺机报复。
  十一、莫刺心处──不揭他人过失。
  十二、牦载莫移牛──己过,不诈移他人。
  十三、不争先得──侵占。
  十四、不作经忏──不可为了自我的利益,而暂时屈就他人,或为了治魔治病
  而修菩提心,此种心就像作经忏一样。
  十五、天莫成魔──不骄慢。
  十六、乐因莫求苦──为了己乐,令他人苦。

  第七章 明修心学处

  一、诸瑜伽修──衣食等一切瑜伽,都是为利益他人而作。
  二、诸倒覆修──因修心而染疾、招魔、找他人恨,自烦恼而不想修,思维:
  众生众苦由我受,我的善因施他们,令他们具足修心顺缘。
  三、初后作二事──早起发愿,今日中,一切三业不离二菩提心。夜寝,反省
  若有犯,应忏悔;若无犯,发善乐,日后仍如是修持。
  四、二境皆应忍──顺境不骄,回向众生。逆境,作增上缘,无怯弱心。
  五、二事舍命护──总法三昧耶及别修心三昧耶。若无此二事,不论今、后世,均不
  能得安乐,所以应舍命守护。
  六、当学三种难
  ㈠烦恼初、难觉──用观照
  ㈡觉后,难制──用善法对治
  ㈢虽制、难断──用数数串习
  七、取三主要因
  ㈠遇良师
  ㈡自能如理修学
  ㈢具足修法顺缘
  八、修三无失坏
  ㈠不退失恭敬上师
  ㈡不退失菩提心
  ㈢不退失守护戒
  九、成就三无离──身口意业不可须臾离善。
  十、于境无党修──于境应无分别地修。
  十一、遍彻底善习。
  十二、于怨敏恒修──修悲心。
  十三、不依赖馀缘──不依赖衣食无缺、无人、非人来恼,应取顺逆境修。
  十四、今当修主要
  ㈠修正法
  ㈡修持
  ㈢修菩提心
  ㈣依止师
  ㈤修打坐
  ㈥修对治
  十五、不应颠倒
  ㈠不能忍受修法之苦,却能忍受降伏怨敌、守护眷属等诸艰苦,忍颠倒。
  ㈡不想修清净正法,却迷恋世间财位,欲颠倒。
  ㈢不由闻思修行三门领纳佛法甘露味,却耽著世间乐味,味著颠倒。
  ㈣於作恶者,不修悲,反而於苦行修悲悯,悲颠倒。
  ㈤对依靠我的人,不令其修正法,却教他作增长世间财位之方便,教心颠倒。
  ㈥於出世之乐善,不修欢喜,见怨敌有苦而生欢喜,随颠倒。
  十六、不应间辍──未获正解,当专心一意,恒常修学。
  十七、应坚决修──断一切攀缘,於修心法门,专一精修。
  十八、观择令脱──观自身以何种烦恼最重,对治它,直到不生为止。
  十九、不应自恃──去除慢心,自以为有智慧、品德……等。
  二十、不应暴戾──若人谩骂我等,不为动怒及报复行为。应让步,调伏我执。
  廿一、不轻喜怒──不以小事而轻示喜怒相伤了别人。
  廿二、莫著声誉──不希求道谢、声誉等言辞。


  修心八颂

  一、前言

  修心(Blosbyon)一词,简单地说,就是“冶炼心志”之意。广说,则举凡端 正思想、去除私欲、厌离世间、扩大慈悲、强化意志和坚固信仰等知、情、意三 方面的修养、锻炼和提升都包含在西藏佛教的“藏外文献”中。“修心”是个专 门术语,专指有关冶炼心志这方面的文献,属于偏重实践的“道次第”之类,后 文所译的“修心八颂”即属这方面的名作。而七世纪末,印度名学者寂天 (RShantideva) 那部传世不朽的《入菩萨行论》(Bodhisattvacaryavatara)可能 是此类西藏佛教文学的滥觞。

  《修心八颂》是西藏噶当派善知识──朗日塘巴(Glangri thanpa 105? - 1123) 所作。朗日塘巴本名多杰僧格(rDorjesengge),是阿底峡的再传弟子博多 哇;仁青赛(Potoba Rinchen Gsal 1031 /1105)的二大高足之一。博多哇重视经 论的讲习,所以他所传出的学派一般称为“教典派”。朗日塘巴继承师志,一生 讲经说法,以“慈氏五论”作育僧众。《青史》中记载,跟随在他左右的门徒有 两千多人,可见其影响力之巨。《修心八颂》原文以偈颂体写成,全文共八颂, 每句七个音节。依照传统的译规,每句七字的藏文偈体,译汉文时应成每句五字, 然而如此译出,又觉得有些句子不能达意,故下文中分别列出五字及七字二种译 法,以弥补每句五字表达之不足。


  二、译文

  噶当派善知识──朗日塘巴;金刚师子造

  1. 我于一切有情众 一切有情众
  视之尤胜如意宝 更胜如意宝
  愿我就彼究竟利 我愿成彼利
  恒常心怀珍爱情 常怀珍爱情

  2. 随处与谁为伴时 随处伴谁时
  视己较诸众人卑 视己较人卑
  从心深处思利他 深心思利他
  恒常尊他为最上 尊他为最上

  3. 一举一动观自心 动静观自心
  正当烦恼初萌生 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与他人时 危害自他时
  愿疾呵斥令消除 愿疾斥令除

  4. 禀性邪恶之有情 性恶之有情
  恒为猛烈罪苦迫 猛烈罪苦迫
  见时如遇大宝藏 见时如遇宝
  愿珍惜此难得宝 难得愿珍惜

  5. 他人出于嫉妒心 他人以妒心
  非理辱骂谤我等 非理谤辱我
  粗恶之言我取受 恶言我取受
  愿将胜利奉献他 胜利愿献他

  6. 吾昔曾饶益某人 吾昔益某人
  并且深心寄厚望 并曾寄厚望
  彼虽非理妄加害 彼虽妄加害
  愿视为胜善知识 视如善知识

  7. 总之直接与间接 愿直与间接
  愿献利乐于诸母 献利乐于母
  如母有情诸苦患 如母诸苦患
  我愿暗中自取受 暗中自取受

  8. 愿此一切我所行 愿所行不受
  不为八法念垢染 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 知法如幻智
  无执离缚而解脱 无执而解脱

 

标签:菩提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