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大德专集>> 证严法师>>正文内容

《慈济语汇》观念篇

       

佛教慈济基金会台北分会资讯组制作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30日
来源:慈济传播文化志业基金会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观念篇(一)


  《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是佛陀所说的“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也与慈济各项志业的定义相关联。证严上人说:“慈”是“无缘大慈”,是“予乐”,代表“慈善志业”;具体落实的是要将“慈善国际化”,做到“大慈无悔”。

  “悲”是“同体大悲”,是“拔苦”,代表“医疗志业”;具体落实的是要将“医疗普遍化”,做到“大悲无怨”。

  “喜”是“以持正法起喜心”,是“轻安”,代表“文化志业”;具体落实的是要将“文化深度化”,做到“大喜无忧”。

  “舍”是“以摄智慧起舍心”,是“付出”,代表“教育志业”;具体落实的是要将“教育完全化”,做到“大舍无求”。


  《为佛教,为众生》

  “为佛教,为众生”,是印顺导师对证严上人的叮咛与期许。一九六三年,印顺导师于台北市龙江街的慧日讲堂,为女子王锦云授予三皈依,并赐法名“证严”时说:“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

  上人禀承师训,一心一志“为佛教还原教义,为众生点亮心灯”,而开展慈济众生的志业。


  《佛心,师志》

  “佛心,师志”,是证严上人给弟子的叮咛语,他期勉二众弟子“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矢志不移地在慈济道上精进再精进。

  证严上人所提的“佛心”,可解释为“学佛陀慈悲之心”;“师志”可解释为“继师父度众之志”。


  《人格若成,佛格则成》

  太虚大师曾说:“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这是代表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

  佛经《增壹阿含经》:“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是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根据。

  证严上人是印顺导师的入门弟子,承继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因而提倡“人格若成,佛格则成。”证严上人时常告诫弟子,生而为人的机会难得,所以要先把人的本分做好,如此则可永保人身力行菩萨道,经长时间修行,自然能趣向佛道,证果成佛。


  《事圆、人圆、理圆》

  “事圆”、“人圆”、“理圆”,是证严上人对慈济人为人处世的要求之一,“理及事的中间需要的是人,事圆、人圆,则理圆。”

  处理事情,感情要蕴藏在理智中;人与人相处,则要把感情表现在理智之上。理性与感性须互相配合,不冲突执著,方能以自性之清净,通达于诸法事相,做到事圆、人圆、理圆。


  《三轮体空》

  行善时要做到清净的布施,心中不执著有“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事及物”,让心如寒潭任雁渡,雁过而潭不留影,不著任何痕迹,就是三轮体空。


  《凡事感恩》

  “感恩”是最美的面孔。在慈济世界里,不管任何场所中的施与受,慈济人都洋溢着感恩的心情。

  证严上人最铭记于心,常说之于口的就是感恩。他常对慈济人说:“‘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为有人遭遇困难,我们才有机会去帮助他们,才有办法做好事啊!所以要感恩对方。而家人对自己的善行支持,更需感恩。”

  时时感恩,事事感恩,人人感恩,成为慈济文化的特色。


  《功能与良能》

  证严上人对于人的“功能”与“良能”,有如下的诠释:

  “人的‘功能’也就是学识。我们既然生活在人间,就必须要有生活的功能。功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有些人为了谋生,走上偏路,对别人及社会造成破坏,这种功能就是一种破坏的功能。”

  “人的‘良能’是提升功能的层次,是清净的,完全没有污染的;是建设性的,也是升华的。人要爱惜生命,照顾好人生。把人生建设好,并将人格、才能升华,学佛陀爱普天下众生,才能成贤入圣。”


  《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身体的生灭是自然的,非人所能控制,而永久不坏。虽然人不能预期明日,却能把握当下,充分利用身体,发挥良能。

  证严上人便形容人和身体的这种微妙关系为“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观念篇(二)

  《快去快回》

  一般人面对死亡是恐惧的。其实,死是生的起点,人们一旦身坏命终,都需要随业或随愿往生。

  证严上人常说:他不只是要这一世在娑婆世界做净化人心的工作,甚至尽此报身之后,还要再回入娑婆,继续做慈济永续的志业。因此,他也常对病重的慈济人开示:“要发愿,再回人间,帮师父做慈济,接师父的棒。要赶快去,赶快回来,慈济世界需要你。”

  因此,慈济人为往生者助念时,也都不忘叮咛:“快去快回”。


  《缺爱症》

  作家无名氏,曾在一次拜访证严上人时问道:“法师,您认为现在社会的毛病出在哪里?”

  “缺爱症”,上人回答道。上人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是太多人患了缺爱症,“需要别人来爱,却不懂得爱人与自爱,在不平衡的心态下伤害别人也误了自己。”所以,人应该学习懂得如何正确健康地去爱,社会才会祥和。


  《惜福》

  一九九二年四月,证严上人于慈济全省委员联谊会,提出“过度或不适当的消费就是消福”的观念,希望全体慈济人要懂得珍惜物命,并呼吁加强资源回收、环境保护工作。

  证严上人希望慈济人都能做到:“知福,惜福,再造福。且要记住‘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惜缘》

  证严上人强调,人应随时随地珍惜与众生相处的机会与缘分,去跟所有众生结好缘,生生世世才都会有很好的众生缘。

  “善缘要善了,恶缘也要善了。”证严上人提醒说:“如果恶缘不用欢喜心去善了,这份恶缘并无法消除,来生还是要了结的,那倒不如今生就把它化解掉,转前世的恶缘为此世、来生的善缘。”

  生活中时时刻刻去“了恶缘”、“珍惜缘”、“结好缘”、“生生世世都有好的众生缘”,便成了慈济人另一项待人接物很重要的态度与原则。


  《慈济人的六度波罗密》

  佛教中所谓的六度波罗密,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慈济人将爱心的钱捐出来救人,并利用空闲的时间去做善事,又将个人对佛法的领悟与贫困病苦的人分享,这就是“布施波罗密”。

  事事奉行慈济人的“十戒”,将它守好,这就是“持戒波罗密”。

  随时将象征慈济人庄严仪态的“柔和忍辱衣”穿在身上,经常保持柔和善顺的态度,忍辱负重的毅力,这就是“忍辱波罗密”。

  对佛法的实践,能在慈济菩萨道上,懂得勉励自己及同参道侣,“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誓不退转,这就是“精进波罗密”。

  能牢记证严上人的“佛心、师志”精神,而力行“为佛教”、“为众生”的目标,分分秒秒不忘失这两者,这样的心境就是“禅定波罗密”。

  发愿生生世世要追随佛陀教法,力行利济众生的菩萨道,以慈悲济世的情怀往返人间;誓愿要将娑婆世界变成人间净土,对任何众生都抱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情,这就是真正的“智慧波罗密”。


  《慈济人》

  有人问:“需具备什么资格,才可称为慈济人?”证严上人说:“具有慈心,给人快乐,怀有悲念,能够爱人的人,就是慈济人。”上人更进一步诠释:“去帮助人的人是慈济人,接受我们帮助的是慈济人,听到慈济就欢喜赞叹的人也是慈济人。”

  慈济人的使命,则可从慈济基金会会徽的意义了解:“八瓣花瓣”即代表慈济人时时依八正道而行(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尽离邪非的正法)。“花果并生”,意指在慈济团体中时时下种、开花,日日花开见果。“法船”则代表慈航普渡。

  上人说:“慈济人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善天下,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工作;全体慈济人汇集成一股清流,成为社会一股安定的力量。”


  《慈济地球村》

  随着慈济志业的发展,慈济人也分布世界各地。

  证严上人呼吁全球的慈济人,要用大爱的精神,织起一张“慈济菩萨网”去救助天下一切苦难众生。天底下哪里有苦难,慈济人就去救援,从而共同建造出祥和无灾难的人间庄严净土。因此慈济地球村又称“爱的地球村”。


  《慈济接棒人》

  各界人士时常担心慈济接棒人的问题,证严上人面对外界询问,总是回答:“佛教讲因缘,佛陀去世时也没有指定哪个弟子来传承”、“世间事没有一定的,我相信世间的善事会灯灯相传循环不息”、“每位慈济人都是慈济接棒人,往生的慈济人我都祝福他们,希望他们能快去快回,再回到慈济世界来接棒做慈济。”

  佛陀在涅槃时,的确没有指定由哪位弟子来接替他在僧团的领导位置。依据经典记载,佛陀弟子阿难最后询问:“应以何人为师?”佛陀只回答了一句话:“以‘戒’为师”,然后就涅槃了。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创立了庞大僧团之后,就由弟子们来共同治理。

  其实,以权力交接的心态或眼光,来看待僧团的传承,是不正确的方式。佛陀与宗师要传承给弟子信徒的,是空性的智慧和慈悲度众的德行。


  《慈济菩萨网》

  慈济菩萨网,是证严上人希望慈济能做到像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和“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境界与精神。

  证严上人希望慈济人能不断地去影响及组织社会各阶层各角落的人,使他们成为能具有“慈悲济世”理念与精神的慈济人。此举是希望能开发更多的社会资源,鼓励散布在世界每一角落的人,都能随时随地闻声救苦,在娑婆世界织出一面能“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慈济菩萨网”,让娑婆世界所有遭受到苦难的众生,都能获得救援,而享有平安。



观念篇(三)

 

   《新春三愿》

  一九八三年的元月二日,证严上人在慈济医院开工动土前,向慈济人恭贺新禧时,发了三个愿望:“一、不求身体健康,只求智慧敏睿;二、不求事事如意,但求信心、毅力和勇气;三、不求减轻负担,但求增加力量。”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日,上人更对静思精舍的常住二众谈到:“今年我更加抱着无限希望,希望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

  这前后的新春三愿,不但是上人勉励慈济人要有恒心、毅力,面对推动慈济志业所遭遇的困难;而且也彰显台湾爱心的力量,已经可以“立足台湾,关怀世界”,这盏大爱的光辉,正如一灯点亮千灯般,灯灯相传,光光相照,从每一方近处和远方相连,世界终会亮起来。


  《赈灾原则》

  慈济针对灾区灾民的援助,有五点原则:一、直接,二、重点,三、尊重,四、及时,五、务实。这五点是为了要让赈灾更有效率而订定的。

  另外还为了避免引起当地政府一些不必要的敏感,又加订了“三不原则”,内容是:一、不谈政治、不言商情;二、不搞宣传;三、不刻意传教(可视当地政令而定)。

  慈济赈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受灾地区的民众,平安渡过灾情,并能尽速恢复旧观。所以协助灾后的重建工作,也是慈济各项赈灾的重点工作。

  “跑在最前面,做到最后面”,是证严上人对慈济人救灾行动的期许。而赈灾人员的安全,也是证严上人最为关心的。


  《慈济全人教育》

  慈济教育志业的最终理想,是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又称“全人教育”或“完全教育”。可以从幼稚园一直攻读到大学、研究所,甚至博士班。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教育,对于孩子的人格养成,必然会有正面的助益。


  《济世三力》

  济世三力,指的是济世功业诚具的三力,包括:自力、佛力、众缘平等力。一九八三年元月三十日,证严上人在委员联谊会开示:“发愿必须要发利济众生的大愿,并且既发愿,必须随时随地身体力行;如只用嘴巴说说,那是永远也成不了佛的。而利济众生的事业,需要具备三种力量:一是自力;二是佛力;三是众缘平等力。

  一、 自力:以福慧因缘为自力。要福缘要自种因——种子要自己撒。

  二、 佛力:祈求佛陀的慈光常照耀,愿我心与佛心融汇一处。

  三、众缘平等力:要知道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恭敬供养一切众生的心,要
  与恭敬供养佛陀的心一样平等。”


  《济贫教富》

  济贫教富是慈济工作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济贫,在理的方面是教富。济贫是慈悲的践行,教富是人心的净化。

  对于物质富有但精神苦闷的人,就启发他们的爱心,亲身帮助物质缺乏的人或关怀遭遇不幸的人,从实践中去体悟,获得心灵的充实,这就是“教富”。而物质匮乏的人,也可以感受人间的温暖,这就是“济贫”。

  不管济贫或教富,最终,都是希望超越物质的对待,启发人人本有的佛性。


  《愿与力》

  证严上人常说:“我们要发好愿,因为‘有愿,就有力。’要常祝福自己。佛教提倡愿、力并行。因为仅以空口谈愿,而不以实际的行动来表现,永远无法满愿。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子,都是空过因缘。要记得‘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


  《甘愿做,欢喜受》

  证严上人说:“‘甘’者甜也,志业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心保甜美,志愿去做,因心无所求地付出,自然能获得一分身心轻安自在与快乐!”


  《诚正信实》

  “诚、正、信、实”,是慈济人的处世原则,也是慈济的基本精神。

  “诚”,就是要以发自内心的真诚来待人。

  “正”,就是处理事情公公正正。

  “信”,是对彼此都有正确的信心。

  “实”,就是做人要实实在在。


  《人生与众生》

  证严上人认为:“知道反省过去,发挥良能,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这叫做颠倒众生。”所以,积极发挥良能的生命,才是“人生”,才可以自救救人;否则,就是“众生”了。



观念篇(四)

  《福田》

  田有播种生长的意思。如果能供养应该供养的对象,自然可得福报,这就是福田。《优婆塞戒经》说有三种福田:恩田、敬田、悲田。“恩田”是: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敬田”是尊重佛、法、僧三宝;“悲田”是看顾病人、救济贫困、怜悯众生。


  《修学者三要》

  证严上人曾勖勉弟子,修学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需要有三心:一、赤子之心,二、骆驼的耐力,三、狮子的勇猛。


  《缺口的杯子》

  有位慈济委员,端出一杯茶要给证严上人喝,杯子稍有缺口。她说:“师父真是抱歉,这杯子缺了一角。”上人说:“只要不去看那个缺角,整个杯口就都是圆的。这好像每个人都有缺点,若不去计较缺点,则这个人就是很好的人。”


  《作人三不靠》

  作人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不靠权力、不靠地位、不靠金钱。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每当有人问及慈济的管理方式,证严上人总是说:“慈济人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因为,当一个人没办法自我教育的时候,他也就不再能接受别人的教育;他的成长实已停止。唯有不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才是最人性化的管理。


  《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是佛陀的基本教法,是慈济所有志业的原动力及基本哲学。慈济的四大志业、八大脚印,都以尊重生命为出发点。

  从尊重自己的生命,到尊重别人的生命,甚至更要尊重一切生命。

  “慈善”志业是尊重贫穷人的生命,而布施救援;“医疗”志业是尊重病人的生命,而提供医疗照顾;“文化”志业是尊重人类的生命,而提倡美善及推广大爱;“教育”志业是尊重社会青年人的生命,而希望将他们培育成各种优良的人才,利益社会;“骨髓捐赠”是尊重血癌病患的生命,建立骨髓资料库,提供病患一线生机;“国际赈灾”是尊重全世界遭遇灾难者的生命,提供物资,让他们能生存下来;“环境保护”是尊重地球上万物的生命,珍惜资源,让万物皆有生机;社区志工是尊重居住社区内所有人的生命,带动大家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福慧双修》

  佛陀以福慧庄严其身;“福”是福德,“慧”是智慧。

  证严上人说:“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福是利他,慧表自利。

  慈济人“以事显理”的修行方式,是看似“修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同时也在“修慧”——“藉事练心”,增长智慧。

  福慧如人之两足、车之两轮,缺一则美中不足,所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福慧皆具足,人生自有坦途。


  《幸福,美满》

  慈济人用能做就是“幸福”,来取代做事很“辛苦”的观念;而以“美满”,回答别人对自己努力付出的肯定。

  它的缘由是,慈济大林医院兴建中,嘉义的慈济志工,对前来工地工作的劳工朋友,总是贴心的问候说:“辛苦了!”以表示感恩之意。不料,劳工朋友竟然回答说:“能在慈济的工地工作,我们觉得很幸福!一点都不辛苦。”于是后来慈济志工向劳工朋友问候时,改说声:“幸福了!”劳工朋友则回答:“美满哦!”来表示他们能为慈济工作的荣誉与满足!

  大林医院工地劳工朋友的“幸福”与“美满”这两个观念,随着证严上人的行脚开示,流传开来,遂成为慈济人在各种场合中,彼此的问候与祝福语。


  《慈济志工四宝》

  “慈济志工四宝”指的是:安心睡、快乐吃、欢喜笑、健康做。

  一九九九年五月,慈济三十三周年庆,全球慈济人合心互爱齐聚一堂,证严上人深感欣慰,并提出“四宝”——安心睡、快乐吃、欢喜笑、健康做,勉励众人以爱心、耐心、毅力,把握时日精进菩萨道。

  上人认为,只要有这“四宝”,即拥有了幸福人生:脚踏实地、负责认真地工作与付出,自能心安理得地“安心睡”;有洁净的食物可以享用,能健健康康地自己“欢喜吃”,还向身外逐求些什么呢?慈济人即使背负慈济志业的重任,依然发自内心地“欢喜笑”,走到哪里都令人觉得可亲;而拥有健康的身心,把握人生的使用权,及时为人付出,这就是第四宝“健康做”。上人勉励弟子知足安享这四宝,即为人生之乐。

标签:慈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